书城哲学爱的哲学:这本书帮助你明白什么是爱
13520600000025

第25章 西方人谈爱(2)

(四)爱的本性和动力。

爱是给予,而不是索取,那么人为什么会有爱呢?爱的本性是什么?爱的动力是什么呢?

亚里士多德说:

对友谊的规定,似乎都是取决于人如何对待自身。

对于善良的人来说,善良才是自己真实的存在。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好。他对待朋友也正如对待自身。

“对待朋友正如对待自身”,亚里士多德这个思想,和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基本精神是一致的。这个思想,被伦理学者认为是人类道德的“黄金定律”。

这就是亚里士多德认为的爱的本性。

那么,爱给予爱者什么回报呢?亚里士多德说欢乐、快乐也是形成友爱的一个因素。……友爱这种现实活动是高尚的,它最令人快乐,是最可爱的。”

因此,内心的愉快,就是爱的动力。

(五)爱和政治体制的关系。

亚里士多德认为政治上的群体是为共同福利而开始的,并由此得以维持。”

也就是说,政治群体或国家,都是为着民众的共同利益而建立的。

亚里士多德将当时的政治体制分为三类:1.君主制,发展到最坏的暴君制;2.贵族制;3.民主制。他说在暴君制下就很少或没有友谊”(如前所述,他所说的“友谊”与爱有相同的含义)。因为暴君“将全部或大部分好的东西都归于自己,又长期占据着主宰的地位”。这样就不可能考虑共同的利益。

他又说在民主制下则友谊和公正最多,因为在平等的事物中,共同的东西是很多的。”

亚里士多德关于爱与政治体制的关系,限于历史条件,还不可能讲得很深刻,但是给予我们的启示是:人类的爱的实行和体现,是与政治密切相关的。本书在第八篇中将有专门的章节论述这个问题。

(六)关于亲属间的爱。

亚里士多德对于亲属之间的爱,也有分析和论述。他说:

生育者把子女作为自身的一部分,照拂备至。子女则把双亲当作自己存在的来源。

兄弟们相互地爱,由于是自然地出于双亲。这种与他们相关的同一性,就造成他们的同一性。

存在着后代对先辈的爱和人对神的爱,这是对善和尊长的爱,因为他们恩泽长流,是后代的存在和哺养的原因。

亚里士多德的这些论述,与中国儒家关于孝的教导非常接近,说明东西方文化在源头上是相近的。

(七)关于自爱。

亚里士多德对于自我的爱(即自爱)有详细的论述,值得我们重视。

他对于自爱,有以下一些主要论点:

一切与友谊相关的事物,都是从自身而推广到他人的。

一个人是自己最好的朋友。人最爱的还是他自己。

为什么人们会对“自爱”有所鄙视呢?

亚里士多德说:因为人们“把那些多占钱财、荣誉和肉体快乐的人称为自爱者”。他认为这样来谴责自爱者是公正的。”

他进一步论述邪恶的人,不应该是爱自己的人……他既伤害了自己,又伤害了他人。”

他又说若有人所向往的是行公正的事,比所有的人都多……总之,想使自己高尚而美好。”那么,这样的自爱是不能指责的。

他说只有这样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下的自爱者。”

所以,亚里士多德区分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自爱,一种是只考虑自身利益和欲望的自爱;另一种是高尚的、为着自己和他人的善的自爱。前者并不能说是自爱者,而只能说是自私者或自利者,甚至是邪恶者。只有后者,才是真正的自爱者。

从上述亚里士多德对于爱的论述,与柏拉图的论述相比,可以认为,柏拉图的论述更富于诗意、更抽象、更深刻;而亚里士多德的论述更理性,更贴近生活。两位古代哲学家都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有启发性的对人类的爱的阐述,对后来的人们来说,都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中世纪哲学家论爱

欧洲中世纪是欧洲历史上很长的一段时间。中世纪开始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结束于15世纪,大约有一千年的历史。这一千年中,大致可以分为两段。11世纪之前常称为黑暗时代,这一时期内,基督教神学是统治性的思想;人们的理性思维、科学研究和文艺创作都受到了严重压制。11世纪以后情况稍有好转。

中世纪的文化和哲学与基督教是不可分的。基督教的关键性人物耶稣是公元之初诞生的。耶稣和他的信徒的故事和他们传播的教义,被编成《圣经(新约)》,成为基督教的经典。

公元2—3世纪,罗马帝国由盛而衰,而基督教却强劲地发展起来。公元313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阪依基督教。公元392年,罗马皇帝正式宣布基督教为罗马帝国的国教。

中世纪的哲学与基督教的教义紧密地结合,被称为基督教哲学。基督教哲学不但对于传播基督教有重大影响,对于近代和现代的西方哲学与西方文 化,都有深远的影响。在本书关于爱的哲学的讨论中,中世纪哲学也占有重要地位。

中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是两位:一是奥古斯丁;一是阿奎那。

—、奥古斯丁

奥古斯丁(354—430)是欧洲中世纪哲学的先驱性人物。他长期担任非洲北部希波城的主教。因此,他的哲学被称为神父哲学或教父哲学。

奥古斯丁一生的著作很多,著名的著作有:《忏悔录》、《论三位一体》、《上帝之城》等。他关于爱的论述,主要是在他的《论信望爱手册:致劳伦修》一书之中。

现归纳奥古斯丁关于爱的主要论述如下:

(一)“三位一体”与“上帝是爱”(神爱)。

“三位一体”,指的是圣父(上帝)、圣子(基督)和圣灵,这三者是一个整体。这是奥古斯丁的十分重要的基督教哲学思想。

他在《论三位一体》中说没有三个神,只有一个神;尽管事实上父生了子,因此父不是子;子是父所生,因此子不是父;而圣灵既不是父也不是子,而只是父和子的灵,他本身是与父和子同等的,属于三位的合一体。……父、子、灵是分不开的。”

因此,奥古斯丁认为,基督教所信仰的上帝、基督、圣灵,三者虽有区别,但是却是一个“合一体”,是同一个神。

奥古斯丁在《论信望爱手册》第121章中又说上帝就是爱。”上帝的爱,基督教有一个专门名词,即“神爱”(Agape)。

当然,奥古斯丁所谈的都是宗教语言,对于信教者来说,不论是圣父、圣子、圣灵,都是能接受的。

那么,对于众多的非信教者来说,他的学说是不是毫无意义呢?

本书作者认为,不能这样说。因为奥古斯丁所讲的圣父、圣子、圣灵,都是世界的主宰者,人类的恩施者,都是永恒的存在。

对非信教者来说,或用理性的思维来说,世界也是有主宰者的,即大自然本身;人类也是有恩施者的,即人类本身,而自然和人类,也是永恒的存在。(在本书第二篇《自然之爱》与《人类之爱》中已有论述)

大自然爱人类吗?我们只要想一想,在浩瀚无边的大宇宙中,至今为止,只知道在这颗蓝色的小行星——地球上具有适合于人类生存的独特的优越的环境条件。我们不能不承认,大自然是对人类特别眷爱的。

至于大自然热爱他的子女——人类,更是不言而喻的。

因此,我们也可以说自然和人类就是爱。”这与奥古斯丁说的“上帝就是爱”,是同一个意思。

自然、人类,和他们所蕴含的爱的精神,事实上,也构成一种“三位一体”。这个理性所能认识的“三位一体”,是人类的生命可以依赖的永恒存在。

这是奥古斯丁的思想对我们的启示。

(二)比信和望更大的恩赐是爱。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认为,人类的美德是节 制、正义、虔敬、勇敢;人们称为四大美德。

奥古斯丁认为,对于基督教信仰者来说,在四大美德之外,还应该加上“信、望、爱”三种美德。

奥古斯丁说上帝要我们以信、望、爱敬拜他。”

奥古斯丁对于信、望、爱三者的关系有深人的阐述。

信、望、爱这三种恩赐究竟是什么?信是相信上帝,望和爱则是向上帝祈求。

当然,对于基督教信徒来说,信和望都很重要,但是奥古斯丁指出:爱更重要。他说:

没有爱,信则于人无益;没有爱,望也无以存在。

人若没有爱,他所信的即便是真理,他所望的即便是真正的幸福,也是枉然。

因此,奥古斯丁说比信和望更大的恩赐是爱,是圣灵将爱浇灌到我们心中。”

也就是说,奥古斯丁认为,爱是高于信和望的。

爱高于信和望,这是奥古斯丁一个关于爱的非常深刻的认识。在基督教中,这个论点当然是重要的。如果基督教徒只是信上帝,盼望上帝降福于他;而他并不爱家人、爱他人,那么,他的信就没有意义,他的望也会落空。

奥古斯丁“爱高于信、望”的论点,对于非信教者来说,在理性生活中,也是重要的。例如,一个地方官员可以信任上级领导者,也可以盼望领导者对他重用,但是他并不热爱自己的工作,也不热爱人民大众,那么,他的信任和盼望都会落空。

科学工作者一般都是信仰科学真理的,也盼望能在科学上有所成就;但如果他并不热爱科学、不热爱真理、不热爱人民,他不会在科学上做出大的贝歃。

(三)永生是上帝的恩赐。

奥古斯丁说永生虽是对善行的报偿,但实质上确是上帝的恩赐。”奥古斯丁认为,爱是比信和望更大的恩赐。这里又讲:永生是上帝的恩赐。可见,他的观点中,是上帝的爱给予人以永生。

这是奥古斯丁的基督教哲学的基本理念。简要地说,奥古斯丁的宗教理念是:因人类的祖先——亚当,没有抵御住欲望的驱使,偷吃了禁果,而使他的后裔——人类都有了原罪。死亡是上帝对人类的惩罚,上帝由于关爱和十令悯人类而给予人以恩典。只要人对上帝有信、望、爱,遵守诫命,就有可能得到上帝的宽恕,而得到永生。

一般来说永生”是一个宗教或信仰的问题。但是,如果不将永生看成是肉体的永生,而看作是精神的永生,或灵魂的永生。那么永生”就是一个哲学问题。事实上,从柏拉图到康德都有关于灵魂的学说,黑格尔也有绝对精神的学说。中国古代哲学中,儒家是十分重视祖先崇拜的,就是承认祖先灵魂或精神的存在。吴稚晖列举出七条中国人的祖先崇拜的理念,第一条就是“祖先的精神不死”。

北京天安门前有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写道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永垂不朽”,也就是精神的不朽。

因此,奥古斯丁的“上帝的爱给予人永生”的理念,我们可以从理性的角度给以理解:爱给予人精神的永生!

(四)一切诫命都以爱为依归。

奥古斯丁说上帝的一切诫命都是围绕着爱的。”

“爱是每一条诫命的依归。……命令的总归就是爱。”

基督教有十大诫命,如,1.承认独一的真神;2.逃避一切偶像崇拜;3.不可以用咒骂、假誓;4.殷勤到教会参加礼拜;5.应对父母和一切尊长表示尊敬、爱心、信实;6.不可在行为上,放纵自己,亲自或假手于人做出诽谤、仇恨、侮辱或杀害邻舍的事;7.不可奸淫;8.不可偷盗;9.不可作假见证陷害人;10.不可贪恋人的房屋,妻子、仆婢等。

奥古斯丁的观点是,所有一切诫命,都以爱为依归。他的意思是,正因为人要爱上帝,爱邻居和他人,因此人就不应该做各种诫命中不允许做的事。

这个观点对于现代人的启示是:如果人们具有对于他人或大众的爱心,就不会去做各种法律所禁止人去做的事,例如贪污、贿赂、抢劫、强奸、杀人、假酒、假药、毒奶粉,等等。因此,在现代法治社会中,固然严格执法是完全必要的,但是,也完全需要在全社会进行道德和爱的教育。只有全社会中人们的道德提高了,对他人和大众的爱心普及了,犯法的事件才能减少。

(五)惟独使人生发仁爱的信心才有功效。

奥古斯丁引用使徒保罗的话:‘受割礼不受割礼全无功效,惟独使人生发仁爱的信心才有功效。”

奥古斯丁引这句话,是解释人怎样才能得救。如果我们将这句话应用于现实生活,那么,它的意思是:只有与仁爱相结合的信念,才能使人获得人生的真正快乐。

这个思想与孔子的思想十分近似,是人生的重要哲理,值得我们深思。

二、阿查那

托马斯·阿奎那(1224—1274)是欧洲中世纪后期的最重要的哲学家。他是意大利人,出生在那不勒斯,他父亲是当地一位贵族。他5岁时进修道院接受教育。他在1244年被派往巴黎深造,1252年到巴黎大学任神学教授,1259年到教廷任职,在那里,他有机会接触到大量的亚里士多德的著作。1269年,他重返巴黎大学任教。于1274年去世。

由于以阿奎那为代表的基督教哲学家主要在大学中宣讲他们的思想,他们的哲学被称为“经院哲学”。

如果说,奥古斯丁的基督教哲学主要是接受柏拉图的学说;阿奎那的基督教哲学主要是接受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正是由于他们两位将基督教教义与希腊哲学相结合,才使基督教教义有很强的系统性与理论性,是后来基督教在全世界得到广泛传播的重要因素。

阿奎那一生的著作非常多,总字数在1500万以上,主要的著作是《神学大全》。而他关于爱的论述,主要是在他的《神学大全》的《论爱德》等五个章 节之中(23—27题)。

现从这几个章节中归纳他关于爱的主要论述:

(一)爱是灵魂的生命。

阿奎那说天主藉爱德成为灵魂的生命,又藉灵魂成为肉体的生命。”

人是由肉体与精神两者的结合而组成。所谓“灵魂”,不必理解成鬼魂,比较合理的理解,就是指人的精神。人的精神,指的是人的品德、人的创作、人的思想、人的著作、人的业绩等。人活着时,灵魂是和肉体结合在一起的;人死后,他的肉体是死亡了,但他的精神并没有消失。而真正构成人的生命意义的,并不是肉体,而是人的灵魂,也就是人的精神。这就是阿奎那说的“灵魂是肉体的生命”的意思。

而阿奎那又说爱德是灵魂的生命。”可见,他认为在人的精神之中,在人的各种品德之中,在人的各种业绩之中,爱德,是最重要的,是最永恒不朽的。

他这个观点,在本书所讨论的爱的哲学中,有重要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