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爱的哲学:这本书帮助你明白什么是爱
13520600000023

第23章 爱有哪几种?(14)

20世纪兴起的存在主义哲学,它的创导人克尔凯郭尔和海德格尔都认为:哲学的出发点不是外界世界,而是人自己。因此此在”(与“人”的意思相近)是一切其他存在的出发点,其他存在都是为“此在”所用的。例如河流中的水是为人的生活所用,至少也是为人所见的,例如天上的星星等。并且,所有的存在中,只有“此在”会追问“存在”的意义。对“此在”的领悟,就是对其他一切存在的领悟。因此,此在”就是世界的本质。

存在主义上述观点是对“天人合一”思想的深化。这个观点与当前全世界和中国提倡的“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吻合的。

(二)人与自然相互的爱。

到目前为止,天文学还没有发现外星人(或外星高等动物)的存在,可以认为,在宇宙间,人类的出现是大自然对人类的非常独特的、极为稀有的恩施。

人类生活的地球是整个宇宙中一个各种条件特别优越的星球。地球上照耀着温暖的阳光;地球上大部分地区的四季温度适合与生物和人类的生存;地球上有非常充沛的淡水资源;地球上有人类可以赖以生存的动植物。总之,人类的一切生命和生活的可能,全都来自大自然。这难道不是自然对于人类的最大恩赐吗?

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说天之道利而不害。”就是说:大自然对人类是关爱而不会加害的。

那么人类对自然呢?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人类并不懂得应当关爱自然。长时期内,人类只知道自然,或改造自然,实际上做了许多破坏自然、加害自然的蠢事、坏事。

蕾切尔·卡逊的重大贡献,就在于唤醒人们,必须关爱自然,保护自然。

20世纪以来,由于工业化的加速发展,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也在加速,导致全球性性的气候变暖,成为人类生存的严重威胁。

如果人类再不警醒起来,控制全球变暖,加强环境和野生动植物的保护,人类必将为自己铺筑毁灭的道路。

因此,要求人们,特别是青少年中,培育“自然之爱”,应当是全社会的任务。

(三)自然是人类的永恒母亲和导师。

人类是大自然生育的,是大自然抚育成长的。一代一代的人全都依靠大自然的恩施而生存,并将永远是这样,因此,自然是人类永恒的母亲。

大自然也是人类的导师,人类从大自然中领悟哲理;从大自然中得到美的享受,获得音乐、美术、书法等艺术的灵感。全部自然科学,都是人类向大自然学习的成果。即使是社会科学,也能从大自然的特性(如自由、平等、和谐、协调)中得到宝贵的启示。因此,自然是人类永恒的导师。

热爱自然,应该和热爱自己的母亲和导师一样。

仁者爱人(人类之爱)

到21世纪,人口总数已达到60亿以上。人类实在是一个太大的群体,每个人都是人类大海中的一小滴水,非常微不足道。

对于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人是否有可能产生爱呢?

是的。人应该,也有可能热爱人类。

因为,如果自然是人的母亲,那么,整个人类就是人的父亲。离开了自然,不可能有人;离开了人类,也不可能有人。

自然供给人一切生活原料和居住地,而人类不但供给人全套的DNA——遗传基因,并且供给人全部的文明,包括一切物质文明,如衣、食、住、行和各种现代物质享受,也包括一切精神文明,如文字、文学、艺术、科学等。

从另一个角度讲,每个人,虽然与全人类相比,非常渺小。但是他的一生的所作所为,都会直接或间接地、较大或较小地影响人类。

正如人会热爱也应该热爱父母亲一样,人也会热爱也应该热爱大自然和全人类。

不论是西方或东方,在人类早期流传的神话中,都有热爱人类的英雄故事。古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的故事,在本书第一篇中已有介绍。普罗米修斯教会人类使用文字、驯养家畜、驾船航行、使用药物;他还偷到了火种,并带给人类。

中国古代有“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女娲是人类祖先伏羲氏的妹妹,后结合为夫妻。女娲用黄泥创造了人类,使子民安居乐业。后来共工与颛顼争帝位,共工因没有取胜而发怒,用头触动不周山,导致天柱折断,大地分裂,地陷东南,以致洪水泛滥,大火蔓延,人民流离失所。

女娲看到她的子民陷人巨大灾难之中,十分担忧。她决心到东海之外的仙山——天台山,取石头来冶炼五色石,要将天的缺口补满。女娲经历了九天九夜,炼就了五色巨石36501块;然后又经历九天九夜,用36500块五彩石将天补好。剩下的一块遗留在天台山的山顶上。她又将天台山的神鳌的四足砍下来支撑四极。女娲将天的缺口补成功了,人类从此又可以安居乐业了。至今天台山上仍然留有女娲补天台、被斩了足的神鳌和补天剩下的五彩石。

普罗米修斯和女娲都是人类的大恩人。他们都热爱自己创造的人类。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幸福,甘愿自己受尽折磨,或付出艰辛的劳动。

东西方的古代人为什么会流传着有同样含义的神话呢?这些神话说明,古代人民都关切着人类自身的命运,而不是只关心自己和家人的命运。热爱人类的英雄故事反映了古代人对“热爱人类”这种理念和感情的肯定。

近代和现代,出现了许多热爱人类的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作家、科学家。下面以法国著名女科学家居里夫人为例,加以说明。

玛丽.居里(Marie Curie,1867—1934)出生于波兰,因波兰被占领,她和她的家人转人法国国籍。

她的父母都是中学教师,收人很有限。因母亲患病,她由大姐抚养成人。母亲和大姐在她不满10岁时就相继病逝了。因此她的幼年生活充满了艰辛,也使她从小就磨炼出了坚强性格。父亲对科学知识如饥似渴的精神,对她有深刻影响。

她从小学直到中学,学习始终非常刻苦努力,成绩一直是名列前茅。中学毕业后,为支持姐姐上学,她担任了八年家庭教师。24岁时,她进人巴黎大学,以优异成绩得到物理学与数学两个学位,成为该校的第一名女性讲师。在那里,她认识并爱上另一位讲师——皮埃尔·居里,他们两人最终成为了夫妻。

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现了放射性现象。元素铀能自动地、连续地放出一种人的肉眼看不见的射线,这种射线能透过黑纸使照相底片感光。

这个新发现引起玛丽·居里的极大兴趣,她决心要探求物质的放射性之谜。当她知道沥青铀矿石的总放射比所含铀的放射要强时,她推断铀矿石中必定含有一种未知的放射元素。她和她丈夫两人,决心要提炼出这个未知元素。她们在一座简陋的破旧棚屋里,将一袋袋沉重的矿渣倒进锅里。她举起与她一般高的铁棒,倒进,搅拌,再倒出,再倒进。历尽了无数的失败、挫折与懊丧,终于有一天,一分克的蔚蓝色的纯镭,在他俩满含着泪水的眼前闪耀着美丽的光亮。

他们发现了镭!

镭,有强烈的放射性,它可以穿透人体,可以诊断并治疗人类最危险的敌人癌症。

不料,就在这喜悦的时刻,皮埃尔突然在车祸中丧生。她强忍住无比的悲痛,挺立了起来,继续皮埃尔在巴黎大学的物理学讲堂。

她完全可以为镭的提炼申请专利,从而获取巨大财富。但是她毫不犹豫地放弃了成为富豪的机会,将镭的专利无偿地献出,为全人类服务。她在不到十年时间内,两次获得诺贝尔奖;所得奖金,她大量地捐献给社会上需要的人,而自己一生一直过着十分简朴的生活。

她因长期与放射性物质接触,患上多种疾病,1934年7月4日,居里夫人与世长辞。

她留下许多睿智的名言:

人类需要富有理想的人。对于这种人说来,无私地发展一种事业是如此的迷人,以至他们不可能去关心他们个人的物质利益。人类也需要梦想者,这种人醉心于一种事业的大公无私的发展,因而不能注意自身的物质利益。

她热爱人类,她的一生就实践了她所说的人类需要的人。

从上述居里夫人的事例,我们可以理解人类之爱”不仅是普罗米修斯和女娲等神话人物所具有的,也是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所具有的。

关于人类之爱,有两个问题需要有所讨论。

(一)人是否可能有永恒之爱?

在本篇所论述的各种爱的类别之中,各种爱的对象,很难说哪一种是永恒的。因为具体一个人的生命有限,他的自我、亲人、老师、朋友等,都不可能是永恒的。事业、科学、文艺等,都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至于祖国,存在的时间会长一些,但是,作为一种政治实体,也不是不可能有变化。以中国而论,历史上已经历过许多不同的朝代。欧洲各国,在建立欧盟后,与原来完全独立的国家在主权和法律上,也有很大改变。

在本篇所论的各种爱的类别中,唯有自然和人类两者,是具有永恒性的。现代天文学或宇宙学,没有证据能证明宇宙必将最后毁灭。地球,作为一个行星,按天文学规律,是有可能走向毁灭的。但是地球是宇宙间目前唯一发现有最高等的生物——人类的星球,而人类有无穷的智力发展的潜力,科学家也不能证明,人类没有可能挽救地球毁灭的命运。人类已经有战胜地球上多种自然灾害的能力(虽然,如地震等,目前还没有完全战胜)。20世纪以来,特别是到21世纪,人类正在为抵御全球气候变暖进行全球性的合作和努力。因此,在人类智力和爱心的积极保护下,地球有可能是永恒存在的。何况人类还有可能转移到其他星球去。由于人类自身的不断发展的智慧和爱心,人类完全有可能永远地保存与保护自己。

因此,自然和人类,这两者,应该说是永恒的。

自然与人类的永恒性,是一个有重大意义的理念。事实上,所有宗教追求的都是永恒(基督教的天堂、佛教的西天、道教的长生等);而自然与人类的永恒,并没有借助于宗教,因此是所有人都能够接受的。

每个人的生命都非常短促,个人对自然与人类的爱,使个人的生命与自然与人类相结合,而得到永恒。

(二)人类之爱,对于普通人是不是过于空泛的要求?

当然,没有必要对任何人都提出人类之爱的要求。不能要求人们像爱父母那样要求任何人都必须爱人类。但是,当人们越来越多地接受现代文明教育,人们自己会提高“热爱人类”的自觉。

特别是在全球化、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任何人的生活和工作都和世界与全人类有联系,每个人都直接或间接地为世界与全人类做着贡献。

中国现在有无数的工厂都是为出口而生产的,那么,你作为一个工人,你的工作质量,就会影响到出口产品的质量。产品质量好,你就对世界和人类有所贡献。如果你是一个小学老师,你会向学生传授世界的知识和人类的普遍文明,你也间接地为世界和人类做出了贡献。

因此,人类之爱,绝不只是像居里夫人那样的著名科学家才能有的感情。任何一个普通人,只要你有一定的地理和历史等文化知识,你都会在你内心产生这种感情。具有人类之爱,必然会提升你的思想与道德境界,使你成为一个更高尚、更快乐、生活更有意义的人。本篇中列出十六种类别的爱,已经能说明人类所爱的对象非常广泛。其实这十六种爱的类别,并不能囊括所有人类的爱。还有一些爱,并没有被包括进去,例如有人热爱生活,有人热爱读书,有人热爱宠物,有人热爱文物,有人热爱下棋,等等。本书没有必要罗列人们所有的爱。

还有一些很重要的爱,应该讨论,而没有进行专门的讨论,如真理之爱等。但是,在本篇论述自由之爱、科学之爱与文艺之爱时,都已经谈到了真理之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