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爱的哲学:这本书帮助你明白什么是爱
13520600000010

第10章 爱有哪几种?(1)

根据上述“爱的含义”,我们认为,爱的范围很广,爱的对象很多,因此,爱的类别也很多。

由于类别甚多,很难对爱加以分类。

如果根据爱的范围的大小来分类,大体上可以将爱分为五类;此外,还有一些文化类的爱的对象,它们无法以范围大小来分类。由此,我们将爱分为以下六类:

1.自我之爱。

2.家庭范围之爱——包括男女恋爱、夫妻之爱、对子女之爱、对父母之爱、手足之爱、亲戚之爱等。

3.小社会范围之爱——包括朋友之爱、同学之爱、师生之爱等。

4.大社会范围之爱——包括大众之爱、事业之爱、家乡之爱、祖国之爱、同胞之爱、人类之爱等。

5.自然之爱。

6.文化之爱——包括书籍之爱、哲学之爱、科学之爱、文学之爱、艺术之爱、业余之爱等。

以下对各种爱作一些简要剖析。

要对自己好一点(自我之爱)

古希腊有一个神话,说的是一个名叫奈煞西施(Narcissism)的少年,他与他自身在泉水中的影子产生恋爱,天天茶饭不思,对着自己的影子诉情,最后憔悴而死,变成了一朵花,后人称之为水仙花。心理学家借用这个词,描绘一个人爱上自己的“自恋”现象。

自恋是一种精神性的病症。有些人虽然没有达到自恋的程度,但是有自恋的倾向。例如有人对自己估价过高,过于喜欢在别人面前吹嘘自己;有人对自己的名誉看得过重,别人稍有批评,就暴跳如雷;有人特别喜欢抬高自己,贬低别人,等等。

自爱与自恋是不同的概念。自爱是一种值得赞许的美德。

弗罗姆在《爱的艺术》一书中,对自爱作了充分的肯定。他说我自己跟别人一样也是我爱的对象。对自己生命、幸福、成长以及自由的肯定,根深蒂固地存在于爱的能力当中。”

弗罗姆的意见是正确的。

自爱的人必然能做到自尊、自重、自律和自强。

自爱包括对自己的身体与健康的爱,对自己的仪容的爱,对自己的学习和进步的爱,对自己的荣誉的爱,对自己家庭和亲人的爱,对自己的事业的爱,对自己的自由的爱。

你如果有对自己身体和健康的爱,你必然从少年到老年,都会注意锻炼身体;你也会少抽或不抽烟。你会远离一些有害于身体的恶习,如酗酒、吸毒、嫖娼等。

你如果有对自己的学习与进步的爱,你一定会珍惜每一堂课,认真听记老师的讲授;你会喜爱书籍,爱好阅读一些中外名著或其他有益的书。

你如果有对自己荣誉的爱,你当学生时,考试不会作弊;你走上工作岗位后,会忠于自己的职守,尽力做好你的本职工作。你一生都会注意品行和操守,决不去做损人利己的不光彩的事。

你爱自己,就必然会爱你的父母、伴侣(妻子或丈夫)和子女,因为是他(她)们给了你的生命、幸福和快乐。

你对于你自己的自由的爱,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匈牙利诗人裴多菲有一首名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就说明自由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

每个人都珍惜、爱护和追求自己在国家宪法允许范围内的思想自由、学术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选择自由,居住自由、经营自由、创业自由等,是一个国家经济繁荣、政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有几个与自爱有关的问题需要讨论。

(一)有人问:自爱是否与他爱(爱他人、爱大众)相矛盾呢?

不,两者并不矛盾,而是密切联系的。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基督教《圣经》说爱人如己。”

这些名言都说明,爱人是从爱己出发的,爱人是与爱己相结合的。

为什么爱人与爱己是结合的?原因是:

1.爱己和爱人都出于人的本性。

2.自己的成长、进步、生活的幸福和事业的成功,都离不开他人(包括亲人、朋友)和社会的帮助;因此,你爱自己,必须要爱他人,爱大众。

3.—个人如果爱他人,爱大众,爱社会,他会感受到最大的幸福,他会感受到生活的意义,感受到自己生命的扩展和延续。相反,如果一个人只爱自己,对他人毫无感情,那么实际上他的生命的意义非常渺小,与动物相差不多。

(二)有人问:自爱和自私有什么区别?

自爱的人既爱自己,也爱他人,爱社会大众;而自私的人只爱自己,不爱他人和大众,甚至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损害他人或大众的利益。

自爱应该肯定,自私不应给予肯定。但在不违反大众利益的前提下,顾及个人利益,不能称为自私。

当前中国社会中的贪官污吏和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的不法商人,就是极端自私的人。这种严重的自私,必须予以否定。

(三)有人问:自爱与无私是不是有矛盾?似乎要求无私,就不可能要求自爱。对这个问题,首先要问:无私是值得普遍提倡的吗?

无私的爱是一种很高尚的道德。社会上有为他人、为社会、为理想而英勇献身的人物和事迹,人们可以赞誉他们是无私的。

但无私并不是一个应该要求所有人都遵循的行为准则。

每个人都会追求自己的个人利益,这是人的本性,也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理论是:每个人谋取自己的私利,会使全社会得益。近几百年来,世界经济发展的事实,证明他的理论是正确的。相反,完全否定个人利益的社会经济制度(如苏联和改革前的中国),经济发展都是滞后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很慢。

中国在改革开放前,曾经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大公无私”、“斗私批修”,不断批判“个人主义”。口头上鼓吹这种“社会主义道德”最积极的人,事实上却在“文革”中做了许多报私仇、泄私愤的事。全社会批判“个人主义”和“个人利益”的结果,不论是干部、工人、农民,大家都是“干好干坏一个样,多干少干一个样”,普遍地出工不出力,对经济发展、国家进步造成严重的不利影响。

要求所有的人“大公无私”,是一种脱离现实的空想。一般情况下,在社会上不宜普遍性地提倡无私。

自爱,包括合法地谋取个人利益,应该得到法律和社会舆论的认可。

(四)有人问:爱人和爱己有时是一致的,但有时会有矛盾。遇到矛盾时,怎么办?

是的,爱人和爱己有时是有矛盾。例如在重大灾难面前,救了别人就不能救自己;又如在敌我斗争中被敌人捕获后,为了保护祖国或革命利益,有时不得不牺牲自己。

遇到这种情况,首先要理智地对待。在不损害他人和革命利益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保护自己。例如见到有孩子落水,如果你会游泳,下水救人是应该的。但如果你不会游泳,那么盲目地下水救人,并不是明智的做法。合理的举动是尽力用竹杆救人,或尽力呼唤他人来帮助救人。

在革命斗争时期或在“文革”期间,有一些老革命家(如陈独秀、方志敏、李锐等)长期被关在监狱中,他们既不向强暴屈服,又注意锻炼身体,并且坚持写作,就非常值得人们敬佩。

在爱人和爱己无法兼顾时,一个有高尚道德的人,会选择爱人重于爱己,为了保护他人、为了维护祖国或革命利益而勇于牺牲自己。

南宋末期的文天祥,坚守民族气节,最后英勇就义,留下的诗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就是孟子所提倡的“浩然之气”,是中国传统的优秀美德。

窃窕淑女,君子好逑(男女情爱)

采用“情爱”这个名词,是强调它是爱的一种,与人们通常用的“爱情”、“恋爱”是一个意思。在下文中,三者通用。

男女之间的情爱是人类各种爱之中最原始的爱,是出于人的本性的爱。《孟子》中说食色,性也。”(《孟子·告子上》《礼记》中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礼记·礼运》)

这里的“性”或“男女”,既有性欲的意思,也有情爱的意思。事实上,性欲和情爱很难严格分开。

柏拉图所提倡的纯精神性的爱,人间不能说没有,但是一般情况下,男女恋人之间的情爱,是有性爱或性欲因素的。

这种建立于性欲之上的雌雄间的亲密关系,在动物界就存在。

许多动物的性能力,大大超过人类。例如天牛,每天可以做爱9小时;雄性獅子在一天内可以性交86次。

但是地球上只有人类,在异性之间能产生浓烈的情感,即情爱。因此,情爱属于人类的本质特性。

在人类悠久的古代,歌颂人的爱情的诗篇非常多。

埃及文化比中国更早。埃及学家发现公元前1300年的莎草纸上的55首爱情诗,其中有一首《求婚对话》:

没有女人比她更可爱,亮丽、冗美。

新年里一颗星星升起在天边,

那是丰年吉兆。

灿烂的色彩,

勾魂魄于明眸流盼之间。

她的嘴唇如有魔力,

她的颈项长短相宜,

她的乳房是造化的奇迹。

为求一抱我情愿做她的奴隶。

中国的《诗经》形成于西周(公元前1045—前771)到孔子的时代(公元前551—前479)。其中有许多描写爱情的诗歌,以《静女》为例: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掩首踟厨。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诗的大意是:静雅的姑娘,在城头等我。她隐藏而不见,让我不安。她送我红色的管草,发着光辉,我很喜欢它。她从野外采来荑草送我,我感到实在很美。但不是因为花草的美,而因为是她的赠送。

这两首距今三千多年的古诗,说明了人类的爱情,自古以来都是人所最珍贵的感情。

与人类其他的爱相比,爱情有如下一些特点:

(一)爱情含有身体和精神双重的爱,因此,它带给人最大的愉悦。

柏拉图在《会饮篇》中借鲍萨尼亚的口说爱应当分为天上的爱和地下的爱。”她所谓“天上的爱”,是指精神的、高尚的爱;所谓“地下的爱”,是指身体的、世俗的爱。

在实际生活中,情爱既有精神的爱,又有身体的爱,两者是密切结合的。这是情爱与其他的爱的基本区别。

上面那首埃及古诗,诗人将他的恋人比做亮丽而完美的星星,这是精神的爱;同时,他爱恋人的嘴唇、颈项和乳房,并且非常希望去拥抱她,这又是身体的爱。

《静女》一诗中的爱,主要是精神的爱。中国的文学传统较为含蓄,除少数小说与戏曲外(如《金瓶梅》、《牡丹亭》等),很少直接描写身体的爱。

男女青年之间,在精神的爱和身体的爱两方面的结合中,享受到心灵上最大的愉悦。这种充满愉悦的两性的感情交融,是人间最美好的事物,是人类花园中最美丽的花朵。

(二)爱情是人间最浓烈的爱,往往达到生死与共的程度。

在“爱的含义”中提到:爱者愿意与所爱对象融合为一体。在情爱中,在男女的热恋中,这种心愿尤为突出。中外许多著名小说、戏剧、诗歌中都描述了这种感受。

中国的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讲道:1500年前东晋时,梁山伯与祝英台在杭州相识相恋。梁山伯早逝后,祝英台违抗父命,拒绝嫁人,在山伯墓前痛哭。一时,风雨雷电交加,坟墓爆裂,英台跃人坟中,墓又合拢。风雨停止后,梁祝化为蝴蝶,蹁跹双舞。

莎士比亚的《罗密欧和朱丽叶》讲的则是在英国维洛那城,罗密欧和朱丽叶两家是世仇。两人相爱后在神父帮助下秘密成婚。罗密欧在与朱丽叶的堂兄决斗中刺死了对方,被驱逐出城。朱丽叶为逃避父亲的逼嫁,在神父帮助下服药假死四天。罗密欧误以为朱丽叶真死,潜回城中,在朱丽叶墓地服药而死。朱丽叶醒后悲痛地用短剑自杀,到天国继续两人的爱情。

当然,在实际生活中,不提倡恋人的殉情。但是,相爱者之间的生死与共、终身不离的感情,在人间是非常珍贵的。

(三)爱情是有选择性的,是出于内心的,是不能强制的。

父母对子女,子女对父母的爱是没有选择性的。但男女之间的情爱完全是出于双方的内心和自愿,出于双方的自我选择,任何强制都是无效的。

情爱不同于婚姻,婚姻是可能被强制的。在世界各国的历史时期,子女的婚姻由父母决定是很普遍的风俗或制度。这种强制性的婚姻,也有可能在婚后培养出爱情,但是也有可能始终培养不出爱情,后者就会造成双方一生的悲剧。

因为情爱是有选择性的,争取恋爱自由,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内涵。在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后,在中国的“五四”运动后,争取恋爱与婚姻自由的斗争逐步地取得胜利,是社会进人近代和现代的重要标志。

情爱的可选择性,使男女双方都能在较多的对象中选择自己的最爱,这是爱情有可能带给人们幸福的重要原因。

情爱的可选择性,同时也带来它的一定的不稳定性,带来移情别恋的可能性,从而也会造成悲剧。

(四)爱情的过程是曲折的,有时是艰难而痛苦的。

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生理性的,是天然形成的;子女一诞生,就形成了这种恒定的关系。而男女之间的爱情,是心理性的,是后天形成的;爱情关系的确立,往往要经过曲折的过程。

情爱可能会遇到的障碍非常多,有父母阻挠(如梁山伯和祝英台)、家族矛盾(如罗密欧和朱丽叶)、贫富差距、年龄或社会地位的差异,以及民族、宗教、文化的不同,等等。克服爱情所遇到的阻力,有时非常艰难,甚至会付出生命的代价。

正因为这个原因,爱情成为特别值得珍惜的人间感情,成为无数诗歌、小说、戏剧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