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和谐社会语境下的老龄问题研究
13520200000042

第42章 老龄问题与老年发展(4)

第一,对生活质量客观内容的研究。早期研究多局限于生存时间、人均收入、身体结构完整、受良好的教育、工作时间合理等客观指标。Alexanda认为,生活质量代表人们的物质要求。具体的指标是:在郊区有一套住宅,有便于交通的轿车,孩子能受到良好教育,有更多更好的家庭设施,有旅游经费和养老金等。在此方面典型代表是由美国海外发展委员会(ODC)提出的物质生活质量指数PQLI(the physical quality of life index),由15岁以上人口识字率、婴儿死亡率和预期寿命三个客观指标综合构成。

第二,以主观感觉为主的研究。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生活质量的社会性在政治领域被接受。此时人们追求的不仅是生存的时间,而且进一步涵盖了个体主观的幸福。要获得评价对象主观上的感觉,不能局限于用数量描述收入或财产,构成中以主观感觉指标为主,辅之一些客观指标。John认为,人的生存状态的好坏取决于两个基本条件,一是作为主体的人的存在状态;二是维持人生存的环境条件。所以生活质量包括人的健康状态(生理状态、机能状态、心理健康、社会幸福感)和社会环境状态(经济来源、家庭生活、工作状态)。

Mesweeny认为生活质量的构成包括:(1)情绪功能,如精神症状的变化;(2)社会角色功能;(3)基本行为动能,如自我保健行为;(4)娱乐和享受。Grogono将生活质量的构成分为10个部分:(1)工作;(2)娱乐;(3)躯体疾患;(4)心理疾患;(5)交往;(6)睡眠;(7)独立性;(8)饮食;(9)排泄;(10)性行为。Naiman强调测定生活质量的改变应包括客观的可察及的改变及个体主观感觉的改变。

第三,主观感觉指标。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生活质量的界定及测量越来越趋向于仅测量主观感觉指标。虽然也可涉及一些客观项目,但侧重于个体对住房状况的满意程度。Schippe和Levitt指出生活质量的构成有四个主要方面:(1)身体机能;(2)心理状态;(3)精神健康;(4)社会良好状态。AnDmon提出生活质量由六个方面构成:(1)疾病症状和治疗毒副作用;(2)机能状态;(3)对不幸的心理承受能力;(4)社交活动;(5)性行为和体形;(6)对医疗的满意程度。Ferrell也提出了一个四维结构模式,即身体健康状况(包括各种生理功能活动有无限制、休息与睡眠是否正常等),心理健康情况(含智力、情绪、紧张刺激等),社会健康状况(含社会交往和社会活动、家庭关系、社会地位等)和精神健康状况(含对生命价值的认识、宗教信仰和精神文化等)。WHO的生活质量测定包括六个大方面:(1)身体机能;(2)心理状况;(3)独立能力;(4)社会关系;(5)生活环境;(6)宗教信仰与精神寄托。每个大方面下包含一些小方面,共24个小方面。

笔者认为,生活质量是人们对生活幸福的总体感知,是对其自身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满意度的综合评价。具体地说,生活质量回答了下述与人们生活生息相关的问题:人们在怎样的条件下工作、学习、生活(吃饭、穿衣、休息、娱乐、交往等),他们的食物和衣着质量如何,住宅是否舒适,保健与生态环境怎样,社会制度功能发挥得怎样,文化生活是否丰富,是否有安全感等。一般来说,生活质量不能直接进行数量评定,因为它是对活动的条件和结果的满意程度的评价。

二、老年人生活质量评估体系的构建

构建操作性较强的老年人生活质量评估体系,从理论上说有利于加强对老年人生活质量问题的研究,从实际工作角度讲对相关老龄政策的评价、规划及对实施结果作出判断和预测都是有重要意义的。

(一)相关概念界定

社会指标体系是社会学界用以测度社会发展所采用的一系列量化指标组合,它是借鉴经济学界使用各种指标测度经济发展的有效性而研究和发展起来的。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同,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一个方面,经济指标只是反映了经济增长过程的状况。社会发展是以人为核心,以满足人的需要为目的,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综合进步过程。经济增长只是这种综合进步过程的一个方面,为了真实地反映社会发展的全面状况,必须建立一种更为全面的综合的评价指标。

1960年美国学者雷蒙德·鲍尔在《社会指标》一书中,最早提出了社会指标这个概念。他认为社会指标是用来“判断社会在准则、价值和目标等方面的表现”的依据,是“作为具有普遍社会意义的社会状况的指数”,是对经济指标的“补充”和“扩大”,是“在那些通常不易于定量测量或不属于经济学家专业范围的领域内,为我们提供有关社会状况的信息”。简言之,社会指标是全面衡量社会发展进程、制定社会发展目标和规划的数据指标。它是社会现象数量化的科学范畴,能够反映社会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是进行社会规划和社会分析的理论和方法。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课题组在进行“社会发展与社会指标”研究中,首次将生活质量纳入其研究框架。他们在对新中国成立40年来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时,共选择了12个指标,包括居民消费、收入、吃、住、用、能源消费、生活方便程度、精神生活和物质指数,来作为反映生活质量的综合指标体系。

1987年,在对各地区的社会发展水平进行比较和评价时,选择了15个能够反映生活质量的指标,即居民消费、收入、吃、穿、用、住、物价、劳保、福利、环境保护等。1989年作同样的研究时,则选择了包括居民消费、收入、吃穿用住、能源、通讯、劳保福利、文化支出、物价、“三废”处理率等16个指标。1992年,该课题组成员在研究全国小康社会指标体系时,将生活质量指标体系中的指标扩充为23个,增加了日常生活消费品人均指标的数目。

朱国宏将生活质量定义为:“一定经济发展阶段上人口生活条件的综合状况。”他认为,包括诸如生活环境、教育、供给、卫生保健、社会服务、文化娱乐、社会风尚、社会治安、社会福利等许多方面的生活条件可以作一定的分类。如按自然与社会的区别,可以分为自然方面的生活条件和社会方面的生活条件。前者是生活的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后者是生活的社会条件。如按物质和精神的区别,可以分为物质方面的社会条件和精神方面的社会条件。前者包括生活环境、物质设施等,后者包括社会服务、文化娱乐等。

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社会学家林南教授先后与天津、上海两家社会科学院合作,对天津、上海两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状况作出过跟踪抽样调查,比较详细地分析了两地居民工作生活、交往与人际关系、居住与环境、家庭生活等生活各个不同方面的状况,通过测量人们对生活各个方面的感觉和满意程度,提出了一系列生活质量结构与指标模式。

(二)老年生活质量指标的类型

对老年人生活质量与满意度产生影响的要素有:满足老人的生存需求是提高生活满意的一个基本条件;和谐的夫妻关系会大大提高生活的满意度;不同的老年群体有其特殊性,区别对待会事半功倍;满足老人一定的社会需求对老年人调整心态、提高生活质量是有帮助的。

老年生活质量体现了老年人生活的好坏、优劣程度,就其内容讲涉及社会为老年人提供的生活水平的充分程度和老年人生活需求的满足程度两方面内容。其中前者是客观生活质量,后者是主观生活质量。通俗地讲,客观生活质量是对生活水平的客观描述,而主观生活质量则是对生活水平的主观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