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和谐社会语境下的老龄问题研究
13520200000024

第24章 农村老年人状况及其养老(1)

据民政部统计,截至2009年底,我国农村老年人有1.67亿。如此庞大的农村老年人是如何养老的,他们中的贫困阶层是如何生活的,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老年人又走出了一条什么样的道路,这是本章所要阐述和揭示的。

第一节 江南三镇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状况

这里所称的“江南三镇”,是指江苏省太仓市归庄镇、浙江省海宁市周王庙镇和上海市嘉定区江桥镇。江南三镇都是经济发达地区。研究的数据来源于笔者2000年参加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农村老人的养老状况及意愿调查》(江苏省老龄委、浙江省老龄委、上海市老龄委联合举办)。调查合格对象是具有本乡(镇)农业户口的、目前居住在农村,在1939年2月28日及以前出生的老人。

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定量与定性结合、对比分析方法等。问卷共有85个问题,分为84个闭合式问题和1个开放式问题,包括六部分内容:被调查者个人和家庭的基本状况、经济供养状况、医疗保健状况、生活照顾状况、精神慰藉状况、总体感受和要求。此次调查共回收调查问卷1500份,其中,江苏归庄镇536份(包括36份备份问卷)、浙江周王庙镇500份、上海江桥镇500份。

此次调查对1500名老人(不包括归庄镇36份备份问卷)的情况进行分析。

1500名老人中,男性为627人,占41.8%;女性为873人,占58.2%,女性多于男性。

年龄构成方面,60~64岁的占25.8%,65~69岁的占23.5%,70~74岁的占23.1%,75~79岁的占15.7%,80~84岁的占8.3%,85岁及以上的占3.7%。

文化程度构成方面,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占73.8%,小学的占23.9%,初中或技校的占1.9%,高中或中专的占0.3%,大学专科的占0.1%。可见,农村老人的文化程度较低。

婚姻状况方面,从未结过婚的老人占0.8%,初婚、有配偶的占53.2%,再婚、有配偶的老人占1.7%,离婚的占0.7%,丧偶的占43.6%。从统计结果看,丧偶老人比例接近一半,这对养老问题构成了挑战。

一、农村老人的养老状况及意愿比较

(一)老人选择在家里养老的原因、同住对象及家人态度

三镇老人选择在“家中”养老的比例都是最高的,归庄镇为482人(96.4%),周王庙镇为496人(99.2%),江桥镇为489人(97.8%)。这表明,在家中颐养天年,仍是多数老人的选择。如何制定居家养老的配套政策,搞好相应的服务,是社会和各级政府部门面临的现实任务。

调查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目前您是希望住在家里养老,今后当您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自理能力愈来愈差时,您又希望住在哪里?”归庄镇有477名老人、周王庙镇有495名老人、江桥镇有489名老人回答了此问题。其中,选择“仍在家中”的,归庄镇为97.7%,周王庙镇为99.6%,江桥镇为94.5%,表明不论健康如何,在家中养老仍是老人的首选。

1.老人选择在家里养老的原因

希望在家里养老的老人,原因是“不愿意离开家人”的,归庄镇为97.9%,周王庙镇为97.4%,江桥镇为86.5%;“不愿意离开现在所居住的地方”,归庄镇为88.8%,周王庙镇为98.2%,江桥镇为74.8%;“无力支付养老院的费用”,归庄镇为15.1%,周王庙镇为7.1%,江桥镇为37.6%;“住养老院不自由”,归庄镇为52.9%,周王庙镇为8.1%,江桥镇为39.5%;“养老院照顾不如家里好”,归庄镇为50.4%,周王庙镇为15.7%,江桥镇为30.3%;“社区上门服务可解决照顾问题”,归庄镇为35.3%,周王庙镇为0,江桥镇为6.7%;“社区托老所可解决照顾问题”,归庄镇为20.5%,周王庙镇为0,江桥镇为5.1%;“可在家雇保姆”,归庄镇为1.9%,周王庙镇为0.3%,江桥镇为3.9%;“怕别人讲子女不孝顺”,归庄镇为11.2%,周王庙镇为25.6%,江桥镇为14.5%;“目前自己生活还能自理”,归庄镇为57.9%,周王庙镇为33.7%,江桥镇为59.3%;“其他”,归庄镇为0.8%,周王庙镇为0.2%,江桥镇为2.2%;“无法回答”,归庄镇为0.6%,周王庙镇为0.2%,江桥镇为0.6%。

以上结果表明,“安土重迁”仍然是老人希望在家里养老的主要原因。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对自己的家人、自己所居住的社区愈发依恋。这里有“血浓于水”的亲缘关系,有几十年相知相交的老友,有自己熟悉的一草一木……这些都使老人选择了“在家养老”。

2.老人希望在家里养老同住的对象

归庄镇有480名老人、周王庙镇有496名老人、江桥镇有488名老人对此问题作出了回答。分析结果显示,“希望与儿子儿媳(一对)及孙辈同住”的比例在三镇都最高,归庄镇为43.1%,周王庙镇为53.6%,江桥镇为40.8%。这说明“三代同堂”仍然是三镇多数老人的养老选择,“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还根深蒂固。

“如配偶健在,希望仅与配偶单独住,但子女住得近一些”,作出这种选择的比例在三镇都位居第二位。归庄镇、周王庙镇、江桥镇的比例分别为:39.6%、26.4%和30.9%。与配偶相依为命,子女经常来看望,遇到困难子女也可来帮助,也是三镇老人理想的居住方式之一。

另外,选择“一个人单独住,子女住得近一些”的,归庄镇为7.9%,周王庙镇为11.9%,江桥镇为8.4%;选择“与女儿女婿(一对)及外孙辈”同住的,归庄镇为6.3%,周王庙镇为4.2%,江桥镇为8.0%;选择“在子女家轮流住”的,归庄镇为1.9%,周王庙镇为1.4%,江桥镇为10.7%;选择“仅与配偶父母同住的”,周王庙镇为0.8%,而归庄镇和江桥镇则为0。

(二)老人希望在养老机构里养老的主要原因及家人所持态度

少数老人选择了“希望在养老机构内养老”。选择在“社区敬老院”养老的,周王庙镇只有0.4%,归庄镇和江桥镇分别为1.8%和1.2%。

1.老人希望在养老机构里养老的主要原因

据统计结果,希望在养老机构里养老,原因是“家中无人照顾”在三镇的比例都是最高的,其中归庄镇为55.6%,周王庙镇为100.0%,江桥镇为50.0%。

选择“与家庭成员关系不太好”的,周王庙镇比例也较高,为50%,归庄镇和江桥镇分别为11.1%和16.7%。另外,选择“家人没有空照顾”的,江桥镇为33.3%,归庄镇为11.1%。归庄镇老人希望在养老机构里养老的原因还有:“家中住房不宽裕”(11.1%)、“家人身体差,无力照顾”(22.2%)、“不想拖累家人”(22.2%)等。

2.家人对老人希望在养老机构里养老所持的态度

对此问题,归庄镇有8名老人、周王庙镇有2名老人、江桥镇有6名老人对此问题作出了回答。从统计结果看,江桥镇“全部支持”的有83.3%,是三镇中比例最高的,这与江桥镇养老社会化服务搞得较好有一定关系。归庄镇的意见比较分散,全部支持的有25.0%,全部反对的有12.5%,意见不一致的有50.0%,无所谓的有12.5%。周王庙镇“态度尚不知”的为100.0%。

3.老人希望自己住进的养老机构所处位置

归庄镇有9名老人、周王庙镇有2名老人、江桥镇有6名老人回答了此问题。选择“本乡(镇)”内的比例最高,其中,归庄镇有88.9%,周王庙镇有50.0%,江桥镇有83.3%。另外,周王庙镇有50.0%选择“本村内”,归庄镇有11.1%选择“本县(区、市)”内,江桥镇有16.7%选择“无法回答”。希望在养老机构里养老的老人,其原因是:“家中住房不宽裕”,归庄镇为11.1%,周王庙镇和江桥镇都为0;“家中无人照顾”,归庄镇为55.6%,周王庙镇为100.0%,江桥镇为50.0%;“家人没有空照顾”,归庄镇为1.1%,周王庙镇为0,江桥镇为33.3%;“家人身体差,无力照顾”,归庄镇为22.2%,周王庙镇和江桥镇都为0;“不想拖累家人”,归庄镇为22.2%,周王庙镇和江桥镇都为0;“与家庭成员关系不太好”,归庄镇为11.1%,周王庙镇为50.0%,江桥镇为16.7%;“其他”,江桥镇为16.7%,归庄镇和周王庙镇都为0。

上述结果表明,多数老人“希望在养老机构里养老”的选择是被动作出的。

只有家中无人照顾、与家庭成员关系不太好时,他们才会想到去住养老机构。

这再一次印证前面所作结论“在家养老仍是多数老人的选择”。制定居家养老政策,解决好老人的生活照顾问题,可谓任重而道远。

4.老人选择养老机构的主要依据

选择在养老机构里养老的老人,选择“亲属看望方便”的,归庄镇和江桥镇都为66.7%,周王庙镇为50.0%;选择“服务态度较好”的,归庄镇为33.3%,周王庙镇和江桥镇都为50.0%;选择“环境清净”的,归庄镇和江桥镇都为33.3%,周王庙镇为50.0%;选择“设施较好”的,归庄镇和江桥镇都为33.3%,周王庙镇为50.0%;选择“周围环境熟悉”的,归庄镇为44.4%,江桥镇为50.0%,周王庙镇为0;选择“收费便宜”的,归庄镇为33.3%,江桥镇为16.7%,周王庙镇为0。

以上分析结果表明,老人选择养老机构,最看重的是其区位,老人住在养老机构里,他们最渴望得到的还是亲情,仍盼望亲属能经常来看他们,所以“亲属看望方便”在三镇的比例都是最高的。“服务态度较好”也是老人所看重的,随着年岁增长,老人的心理也在发生变化,他们希望受人尊重,因而养老机构里服务人员的态度也是非常重要的。“设施较好”、“环境清净”也是老人选择养老机构的重要原因之一。辛苦了一辈子,该享受一下了,住的地方娱乐、卫生等设备一应俱全,住得才舒适。年纪大了,不太喜欢热闹,自然选择“环境清净”的地方来居住。另外,统计结果还表明,收费这个比较敏感的问题,并不是老人十分关心的,“收费便宜”的选择比例在三镇都较低。

5.老人入住养老机构最多能承受的收费

归庄镇有11名老人、周王庙镇有5名老人、江桥镇有25名老人对“入住养老机构最多能承受的收费”进行了回答。分析结果表明,老人选择“200元及以下”的,在三镇比例都是最高,其中周王庙镇为60.0%,归庄镇为36.4%,江桥镇为48.0%。选择“201~400元”的,江桥镇为40.0%,归庄镇为27.3%,周王庙镇为20.0%。选择“401~600元”的,归庄镇为27.3%,江桥镇为12.0%,周王庙镇为0。选择“1001~1200元”的,归庄镇为9.1%,周王庙镇和江桥镇都为0。选择“1501~2000元”的,周王庙镇为20.0%,归庄镇和江桥镇都为0。由于老人的收入水平较低,他们入住养老机构能承受的收费以200元及以下为宜。

目前,国家已经制定了福利事业社会办的政策,鼓励社会和个人开办养老机构。

但考虑到老人收入较低的现实情况,养老机构收费还应以中低标准为主,开办养老机构的差额部分,可以考虑通过社会募捐、养老机构兴办经济实体等具体措施来解决。

二、农村老人的日常生活能力比较

(一)ADL的理论及指标体系

日常生活能力(ADL)是用于测定人体机能障碍者的活动能力、康复效果的量表,也是衡量老年人生存质量和健康状况的指标体系。ADL(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指“一个人在每天日常生活中必须反复进行的一系列基本性的身体动作”,即最基本的日常生活能力,主要包括吃饭、穿衣、洗脸、洗澡、上厕所、起居移动等动作。康复医疗实践证明,测量ADL在筛选临床老人、掌握病人的照料需求量方面是非常有效的。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M.P.Lawton教授提出了将人的活动能力概念化体系化,用量表测定“身体性自立”能力的理论。Lawton认为,人的活动能力由低向高大致可以分为七个层次:维持生命、人体机能健康、智能认知、身体性自立、手段性自立、状态对应和社会作用。“维持生命”为第一层次,是人最原始单纯的活动能力;第二至六层次分别为“人体机能健康”、“智能认知”、“身体性自立”、“手段性自立”和“状态对应”;“社会作用”为第七层次,是人最高级复杂的活动能力。

根据Lawton人的活动能力的理论,美国S.Kats教授首先开发出了应用于康复医学领域的ADL量表,用于测定人体机能障碍者的活动能力和康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