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文学经典导读
13519900000036

第36章 清代文学(2)

·施闰章

施闰章(1618—1683),字尚白,号愚山,又号蠖斋,宣城(今属安徽)人。清顺治六年(1649)进士,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儒科进士,授翰林院侍讲,纂修《明史》。与山东莱阳宋琬齐名,时称“南施北宋”。诗风淡素高雅,影响颇大,时称“宣城体”。擅写五言诗,温柔敦厚,辞清句丽。有《施愚山文集》、《施愚山诗集》、《蠖斋诗话》、《青原山志略》等。

钱塘观潮

海色雨中开,涛飞江上台。声驱千骑疾,气卷万山来。

绝岸愁倾覆,轻舟故溯洄〔1〕。鸱夷有遗恨〔2〕,终古使人哀。

【注释】

〔1〕溯洄:逆流而上。〔2〕鸱夷:一种皮袋,相传战国时代的伍子胥忠谏吴王夫差,可是夫差听信谗言把他逼死,并把他的尸体装在皮袋里投入江中。后来传说伍子胥化为“潮神”,乘素车白马于潮头,因而,钱塘江潮又有“子胥潮”。

【阅读提示】

康熙七年(1668)秋,作者曾赴杭州一带旅游,这首诗就是描写此行观钱塘江八月大潮的见闻和感想。“声驱千骑疾,气卷万山来”,颔联用夸张、比喻的手法形象地描摹了钱塘江大潮滚滚而来的雄壮气势。“绝岸愁倾覆,轻舟故溯洄”,颈联用对比的手法写人,观潮人心惊胆战,弄潮儿却艺高胆大,以此来衬托钱塘潮的声势。“鸱夷有遗恨,终古使人哀”,尾联用伍子胥被吴王赐死、化为钱塘江潮神的典故,忠而见疑,有志难伸,寄寓了对世事的感慨。

·王士禛

王士禛(1634—1711),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原籍山东诸城,新城(今桓台县)人,常自称济南人。生于官宦家庭,五岁入塾读书,二十二岁中进士。官至刑部尚书。论诗创“神韵”说,源于唐司空图“自然”、“含蓄”和宋严羽“妙语”、“兴趣”之说,以“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为作诗要诀。著有《带经堂集》、《南海集》、《蚕尾集》、《渔洋诗话》、《香祖笔记》、《居易录》、《池北偶谈》等,另编有《十种唐诗选》。

秋柳(四首选一)

秋来何处最销魂?残照西风白下门〔1〕。

他日差池春燕影〔2〕,只今憔悴晚烟痕。

愁生陌上黄骢曲〔3〕,梦远江南乌夜村〔4〕。

莫听临风三弄笛,玉关哀怨总难论〔5〕。

【注释】

〔1〕白下门:白下城门。白下,故址在今南京市西北。江苏南京,曾是六朝首都,到清代已经衰落,被诗人作为抒发今昔盛衰之感的对象。〔2〕差池春燕影:谓燕子往来交飞于春柳之间。差池:参差不齐。〔3〕黄骢曲:《乐府杂录》记载黄骢是唐太宗的爱马,此马死后,太宗命乐工谱《黄骢叠曲》,以示悲悼。〔4〕乌夜村:晋代何准隐居之地,其女儿诞生于此,后来成为晋穆帝的皇后。此典喻指盛衰变化、乐极悲生之意。〔5〕“莫听”二句:用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渡玉门关”诗意。总难论,谓其中愁苦至深,难以尽言。

【阅读提示】

《秋柳》四首是王士禛的成名作。顺治十四年(1657),二十三岁的王士禛到济南参加乡试,与济南文坛名士集于大明湖水面亭,即景赋秋柳诗四首,此诗传开,和者甚多,当时被文坛称为“秋柳诗社”,王士禛因此闻名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已逝去,到处是幻灭的悲哀,这是《秋柳》四首所表现的共同主题。本诗是《秋柳》四首中的第一首,诗歌最大的特点是善于用典,通过典故的捏合,加以引申或创造性的发展,表达曲折委婉的思想感情。

·沈德潜

沈德潜(1673—1769),字确士,号归愚。长洲(今江苏吴县)人。乾隆元年(1736)中进士。早年即以诗论和选诗著称。论诗主格调说,与袁枚的性灵说相对立,提倡“温柔敦厚”之“诗教”。诗歌多歌功颂德之作,少数对民间疾苦有所反映。有《沈归愚诗文全集》,编《古诗源》、《唐诗别裁集》、《明诗别裁集》、《清诗别裁集》等。

梅花

残雪初消欲暝天〔1〕,无枝冷艳破春妍。

山边村落涧边路,篱外幽香竹外烟〔2〕。

自我相思经一载,与君偕隐已多年。

惜花兼怕催人老,扶杖更深看不眠〔3〕。

【注释】

〔1〕欲暝天:即“天欲暝”,天色将晚,黄昏时候。〔2〕“山边村落”二句:山边、村落、涧边、篱外、竹外,到处都有梅花的幽香。〔3〕看不眠:看不够。

【阅读提示】

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历代文人咏梅的佳作很多。沈德潜对梅花似乎也有特殊的感情。沈德潜提倡“格调说”,主张创作要“言之有物”,表达“温柔敦厚”的“诗教”。这首咏梅诗,大致也体现了这一思想。本诗大概是他六十岁之后,六十七岁之前所作。沈德潜大器晚成,六十七岁才考中进士,这在一般人肯定满腹牢骚,怨天尤人,可诗人虽也满腹感慨,却“怨而不怒”,借对梅花的吟咏,表达了与梅为伴、共同隐逸的清高思想,同时对自己年已老而事无成,抒发了无限的感慨。

·郑燮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兴化(今属江苏)人。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晚年罢官,退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一。工书法,自创“六分半书”体。擅画兰、竹、石等。诗歌抒情写意,痛快淋漓,善用白描。所作乐府诗,言近旨远。诗、书、画被世人称为“三绝”。有《郑板桥全集》。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1〕

衙斋卧听萧萧竹〔2〕,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3〕,一枝一叶总关情〔4〕。

【注释】

〔1〕潍县:今山东潍坊市区。年伯:本指与父亲同年登科的长辈,明以后泛指父辈。包括:钱塘人,曾任山东布政使,署理巡抚,清代巡抚又称中丞,称“大中丞”表示尊敬。〔2〕衙斋:官署书房。萧萧:竹枝叶摇动声。〔3〕些小:小小,一点儿。吾曹:我辈。〔4〕关情:牵动感情。

【阅读提示】

本诗是郑板桥于乾隆十一、二年间任山东潍县知县时所作。郑板桥曾画过一幅《风竹图》呈送包括,此诗即是题画诗。诗人出身寒微,为官前后均以卖画为生,深刻了解下层人民的疾苦。诗歌托物取喻,借竹发端,表达了自己时刻惦记老百姓的安危冷暖,“一枝一叶总关情”,说明诗人对民情的体察细致入微。作为一首题画赠诗,既有明志自勉之心,又含相与为善之意。

·袁枚

袁枚(1716—1798),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1739)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后历任溧水、江浦、沭阳、江宁等地知县。乾隆十三年辞官,在南京小仓山修筑随园,吟咏著述其间近五十年。论诗主张抒写性情,强调独创,反对盲目拟古,提倡“性灵说”。与赵翼、蒋士铨并称“乾隆三大家”。著有《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园诗话》和《子不语》等。

遣兴(二十四首选一)

爱好由来着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

阿婆还是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1〕。

【注释】

〔1〕“阿婆”二句:比喻老年写诗还似少时用心。初笄(激):古代女子成年称及笄,这里是刚成年的意思。头未梳成:比喻诗未改定。

【阅读提示】

《遣兴》二十四首是一组论诗的诗歌,写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论诗诗是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文学批评形式,好的论诗诗通常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来表现诗歌创作的见解,本诗是一首很好的论诗诗。此诗以自己的诗歌创作为例,表达了诗人对诗歌创作要坚持反复修改、精益求精的态度,“阿婆还是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用生动的比喻说明了这一思想。

·赵翼

赵翼(1727—1814),字云崧,一字耘松,号瓯北,晚号三半老人。阳湖(今江苏常州)人。乾隆二十六年(1761)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曾任广西镇安知府、贵州贵西兵备道。后辞官归里,主讲扬州安定书院,潜心著述。长于史学考据,又善诗文,与袁枚、蒋士铨齐名,合称“乾隆三大家”。论诗重“性灵”,主创新,与袁枚接近。著有《廿二史札记》、《陔余丛考》、《瓯北诗抄》、《瓯北诗话》等。

论诗五首(选三)

满眼生机转化钧〔1〕,天工人巧日争新。

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2〕,各领风骚数百年〔3〕。

只眼须凭自主张〔4〕,纷纷艺苑漫雌黄〔5〕。

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6〕。

【注释】

〔1〕钧:制陶器所用的转轮。这里指天工化育万物,如陶匠的转钧。〔2〕江山:天地间。

〔3〕各领风骚:各自领袖诗坛,开一代风气。风骚:风,指《诗经》中之“国风”;骚,指《离骚》。后人常用以合指诗界、诗风。〔4〕只眼:独有的眼光。〔5〕艺苑:文艺园地。雌黄:本为涂抹错字的颜料,后以比喻随便乱说。〔6〕“矮人”二句:比喻只知道附和别人,自己没有主见。

【阅读提示】

以七绝组诗论诗,始于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戏为六绝句》。其后模仿者,有元好问的《论诗绝句三十首》、王士禛《戏仿元遗山<;论诗绝句>;》以及赵翼的《论诗五首》等。赵翼论诗重“性灵”,主张要独抒性灵,敢于创新。这里选的是前面三首。

前两首主要谈创作,表达了诗歌创新只有独抒己见,与时俱进,才能有永久的生命力。第三首谈批评鉴赏,强调文学欣赏要有独立的见解,不能人云亦云。

·陈维崧

陈维崧(1625—1682),字其年,号迦陵,宜兴(今属江苏)人。出身官宦世家,早岁能文,补诸生。明亡后,流寓四方。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科,授翰林院检讨。“阳羡词派”的创始人,填词一千六百余首,才气横溢,风格豪放,多抒写身世之感和感旧怀古之情,也间有反映民间疾苦之作。诗亦沉雄俊爽,尤工骈文。著有《陈迦陵文集》、《湖海楼诗集》、《迦陵词》等。

醉落魄·咏鹰

寒山几堵〔1〕,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2〕。人间多少闲狐兔〔3〕。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4〕。

【注释】

〔1〕寒山:秋山,秋天寒气逼人,故称寒山。堵:座。〔2〕轩举:意气飞扬。〔3〕闲狐兔:比喻社会上的邪恶势力。〔4〕汝:你,指鹰。

【阅读提示】

这首词借咏鹰表达了作者虽年纪已老,但志气未衰的情感。词的上片写景,勾画了一幅苍凉的背景;下片抒情,措辞激烈,呼唤鹰一般的英雄人物勇敢站出来,消灭像狐兔一般的贪官污吏,表达了自己的愤慨和志向。

·朱彝尊

朱彝尊(1629—1709),字锡鬯,号竹垞,又号西区舫、惊风亭长,晚称小长庐钓鱼师。秀水(今浙江嘉兴)人。少聪慧绝人,博览群书。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科,授翰林院检讨,曾参与修纂《明史》。博通经史,擅诗词古文。诗歌清新浑朴,与王士禛齐名,时称“南朱北王”。论词标榜南宋,推崇姜夔,追求清空淳雅,崇尚格律技巧,开创了“浙西词派”。著有《经义考》、《日下旧闻》、《曝书亭集》等,编有《词综》、《明诗综》等。

卖花声·雨花台〔1〕

衰柳白门湾〔2〕,潮打城还。小长干接大长干〔3〕。歌板酒旗零落尽,剩有渔竿。秋草六朝寒,花雨空坛。更无人处一凭栏。燕子斜阳来又去〔4〕,如此江山〔5〕!

【注释】

〔1〕雨花台:在南京中华门外,相传,梁武帝时云光法师于此讲经,上感于天,为之雨花,故名。〔2〕白门湾:南京临江地方。白门:本古建康城外门,后指代南京。〔3〕小长干、大长干:均为南京旧里巷名,故址在城南。〔4〕燕子斜阳:化用刘禹锡《乌衣巷》诗意。原诗是“朱雀桥边野草花,鸟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5〕如此江山:慨叹语,谓江山依旧,而人事已非。

【阅读提示】

这首词是作者游南京雨花台时所作。上片写景,寓兴亡之感;下片吊古伤今,化用李煜、刘禹锡的诗词,表达对大明故国的怀念之情。本词构思精巧,以衰柳、江潮、秋草、斜阳等景物,勾勒出一幅表现沧桑兴亡的水墨画,对故国的思念抒发得委婉深挚。全词语言幽雅,用词朴实平淡,但创造了韵致深长的意境。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其父是清康熙朝大学士明珠。康熙十五年(1676)举进士,授乾清门三等侍卫,后晋为一等。善骑射,好读书。诗词俱佳,尤工于词。作词主张直抒胸臆,反对雕饰。

词以小令见长,风格清新,颇近南唐李煜,多感伤情调,间有雄浑之作。著有《通志堂集》、《纳兰词》等。

蝶恋花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1〕如环,昔昔都成玦〔2〕。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3〕。无奈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唱罢秋坟愁未歇〔4〕,春丛认取双栖蝶〔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