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文学经典导读
13519900000027

第27章 宋代文学(3)

·李清照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十八岁嫁赵明诚,南渡不久,赵明诚病卒。她颠沛流离,在寂寞中度过晚年。以词著称,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工于造语,善用白描,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1〕,最难将息〔2〕。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3〕。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4〕,怎一个愁字了得〔5〕?

【注释】

〔1〕乍:突然。〔2〕将息:调养。〔3〕怎生:怎样。〔4〕次第:一连串的情况。

〔5〕了:完毕,了结。

【阅读提示】

黄墨谷考订此词作于建炎三年(1129)秋。是年,金兵逼近,赵明诚卒,朝廷权贵觊觎李清照的金石文物,内外交困,是李清照处境最为艰难的时候。词作抒发了词人晚年漂泊独处、孤苦无依的生活景况以及内心深处绝望的哀愁。开篇连用十四叠字,情景凄婉,形神兼具,诚为绝唱。作者借酒消愁,怎奈晚来寒风,长空雁过,家国沦亡之感不仅又萦绕心头。下片缘情布景,以萧瑟的黄花,反衬“凄凄惨惨戚戚”的心境,惜花中寄寓深情。“梧桐”句,合时地而成高境,把感伤之情,推向高潮。“点点滴滴”,力透纸背,带给人强烈的震撼力。此词一字一泪,缠绵哀怨,极富艺术感染力。不愧为李清照晚年的一首力作。

武陵春

风住尘香〔1〕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2〕,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3〕,载不动许多愁。

【注释】

〔1〕尘香:落花化为尘土,而芳香犹在。〔2〕双溪:浙江金华的一条河。东港、西港二水流至金华汇合,称婺港,又称双溪,是当时的游览胜地。这里指的是李清照将要春游的地方。

〔3〕舴艋(zéměng)舟:形似蚱蜢的小船。

【阅读提示】

这是词人于绍兴五年(1135)避乱金华时所作。她历尽乱离之苦,所以词情极为悲戚。上片极言眼前景物之不堪,心情之凄苦。下片进一步表现悲愁之深重。全词充满“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痛苦。表现了她的故国之思。构思新颖,想象丰富。一波三折,欲吐还吞,通过暮春景物勾画出内心活动,以舴艋舟载不动愁的艺术形象来表达悲愁之多。写得新颖奇巧,深沉哀婉,遂为绝唱。

·陆 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晚号龟堂老人。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绍兴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后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为南宋的大诗人,词也很有成就。有《剑南诗稿》、《放翁词》传世。

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1〕。关河梦断何处〔2〕,尘暗旧貂裘〔3〕。

胡未灭〔4〕,鬓先秋〔5〕,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6〕,身老沧洲〔7〕!

【注释】

〔1〕梁州:今陕西汉中一带,因梁山而得名。〔2〕关河:关塞和河防,指边疆。〔3〕貂裘:皮裘衣服。这里暗用苏秦说秦王,失志而归,黑貂之裘已蔽破的典故。〔4〕胡:指当时占据中原的金兵。〔5〕鬓先秋:两鬓早已白如秋霜。〔6〕天山:在新疆,这里借指南宋与金对峙的西北前线。〔7〕沧洲:水边,指隐者的居处。这里指浙江绍兴镜湖边,作者晚年闲居之处。

【阅读提示】

这首词是作者晚年闲居绍兴时所作。陆游四十八岁时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到抗金前线的南郑军中度过了八个月的战斗生活。词开篇“当年”气势壮阔,即是对这段生活的追忆。而一生的抗金理想不灭,现实却总是残酷的,自己被谗罢居家中,“关河梦断”两句又跌落到现实生活中,壮志难酬,尘暗征袍。作者只有泪眼空流,山河破碎,而自己却早已鬓发斑白了。最后两句概括了词人晚年理想和现实的尖锐矛盾,写出了作者的悲愤情怀。全词声调急促,开合跌宕,情调激越,洋溢着强烈的爱国热情。

关山月〔1〕

和戎诏下十五年〔2〕,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3〕,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4〕,几处今宵垂泪痕!

【注释】

〔1〕关山月:汉乐府横吹曲名。〔2〕和戎:指隆兴元年(1163)的宋金和议,至淳熙四年(1177)首尾正好十五年。〔3〕戍楼:边防的岗楼。刁斗:铜锅,古代行军时白天用作炊具,夜间敲着它打更。〔4〕遗民:指留在金统治区的人民。

【阅读提示】

这首诗是以乐府旧题写时事,作于陆游罢官闲居成都时。诗中采用对比的手法一方面痛斥了南宋朝廷文恬武嬉、不恤国难的态度,同时表现了爱国将士报国无门的苦闷以及中原百姓切望恢复的愿望,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渴望统一的爱国情怀。全诗十二句,每四句一转韵,分写将军权贵、戍边战士和中原百姓。

构思非常巧妙,以月夜统摄全篇,将三个场景融成一个整体,构成一幅关山月夜的全景图。可以说,这是当时南宋社会的一个缩影。诗人还选取了一些典型事物,如朱门、厩马、断弓、白发、征人骨、遗民泪等,表现了诗人鲜明的爱憎感情。

全诗语言凝练,一字褒贬,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姚鼐评陆游诗:“放翁激发忠愤,横极才力,上法子美,下揽子瞻,裁制既富,变境亦多。”(《今体诗钞序目》)此诗可以当之。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早年曾率众参加耿京领导的抗金义军,任掌书记。历任地方通判、提点刑狱、转运副使、安抚使等职。多次上书,力主抗金复国。不为所用,闲居江西上饶等地达二十年之久,忧愤以终。其词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存词六百多首,有《稼轩长短句》。

摸鱼儿

淳熙己亥〔1〕,自湖北漕移湖南〔2〕,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3〕,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4〕,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5〕。千金纵买相如赋〔6〕,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7〕!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注释】

〔1〕淳熙己亥:即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2〕漕:漕司,转运使的简称。移:调任。

〔3〕王正之:名正己,字正之,作者的朋友。小山亭:在漕司衙内。〔4〕长门事:汉武帝陈皇后失宠后居住在长门宫,后用以代指失宠。〔5〕蛾眉:细长弯曲的眉毛,代指美女。〔6〕相如赋:陈皇后以黄金百斤请司马相如写了《长门赋》,武帝读后颇受感动,陈皇后复得宠幸。

〔7〕玉环:即杨贵妃,唐玄宗最宠爱的妃子,安史之乱时在马嵬坡被迫缢死。飞燕: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一度受到宠爱,后废为平民,自杀而死。

【阅读提示】

本篇作于淳熙六年春。时辛弃疾四十岁,南归至此已有十七年之久。作者时由湖北转运副使调官湖南。行前,同僚王正之在山亭摆下酒席为他饯别,作者见景生情,借词作抒写出长期积郁于胸的愤懑之情。表面上写的是失宠女人的苦闷,实际上却抒发了作者对国事的忧虑和屡遭排挤打击的沉重心情。上片写暮春的景物,以惜春、怨春、留春的复杂情感寄托对国事垂危的忧虑与痛心。以“更能消”三字起笔,实际上意指南宋的政治形势。下片托古喻今,以陈皇后寂寞宫守,佳期难继,美人遭妒来暗示自己南渡以来屡遭朝廷冷落的遭遇,抒发报国无门、有志难伸的悲愤。结拍复入现实,以烟柳斜阳的凄迷景象,象征南宋王朝昏庸腐朽,日落西山,岌岌可危的社会现实。全词善用比兴和典故,借用男女之情来表达现实关怀,表面看,这首词写得极为“婉约”,实际上却极哀怨,极沉痛,缠绵曲折而又沉郁顿挫,呈现出别具一格的词风。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1〕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2〕。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3〕,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4〕?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5〕。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6〕!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7〕,揾英雄泪!

【注释】

〔1〕建康:今江苏南京市。赏心亭:遗址在今南京市水西门。〔2〕玉簪螺髻:如簪如髻的山峰。〔3〕吴钩:吴地产的宝刀。〔4〕季鹰:西晋张翰,字季鹰。他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莼菜羹、鲈鱼脍,遂弃官回家(《世说新语·识鉴篇》)。〔5〕刘郎:指刘备。〔6〕树犹如此:东晋时桓温北征,路过金城,见前种柳树皆已十围,“慨叹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折条,泫然流泪”(见《世说新语·言语篇》)。〔7〕红巾翠袖:女子装束,借指歌女。

【阅读提示】

该词作于乾道四至六年(1168—1170)间建康通判任上。这时作者南归已多年,却投闲置散,作一个建康通判,不得一遂报国之愿。偶有登临周览之际,便一抒郁结心头的悲愤之情。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上的一座亭子。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词的上片借景抒情。登高远望,一目千里,天高云淡的秋天空旷开阔,滚滚长江向天边流去,更是一望无际。看着落日西沉、听着孤雁哀鸣,词人空有杀敌报国的雄心而没有杀敌的机会,只能徒然地细看宝刀,把栏杆拍遍,也没有人能理解词人此时的心情。

下片借历史人物抒发自己失意的悲痛。不要提那美味的鲈鱼,自己不会像张翰那样忘怀时事、回乡隐居。但是,年华如流水般消逝,树都长得这般高大了,国家形势风雨飘摇,不能不令人忧愁。全词情景交融,抒情与议论结合,内容深广而感情激烈,是辛弃疾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