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文学经典导读
13519900000021

第21章 唐代文学(5)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1〕,愈与吴郡张籍阅家中旧书〔2〕,得李翰所为《张巡传》〔3〕。翰以文章自名〔4〕,为此传颇详密。然尚恨有阙者:不为许远立传〔5〕,又不载雷万春事首尾〔6〕。

远虽材若不及巡者,开门纳巡〔7〕,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处其下〔8〕,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9〕。两家子弟材智下〔10〕,不能通知二父志〔11〕,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远诚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12〕,以与贼抗而不降乎?当其围守时,外无蚍蜉蚁子之援〔13〕,所欲忠者,国与主耳,而贼语以国亡主灭〔14〕。远见救援不至,而贼来益众,必以其言为信;外无待而犹死守〔15〕,人相食且尽,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所矣。远之不畏死亦明矣!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虽至愚者不忍为,呜呼!而谓远之贤而为之邪?

说者又谓远与巡分城而守,城之陷,自远所分始〔16〕。以此诟远,此又与儿童之见无异。人之将死,其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如巡、远之所成就,如此卓卓,犹不得免,其他则又何说!

当二公之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羸之余〔17〕,虽欲去,必不达。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18〕!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19〕,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20〕,屡道于两府间,亲祭于其所谓双庙者〔21〕。其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云: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22〕,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图,矢着其上砖半箭,曰:“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愈贞元中过泗州〔23〕,船上人犹指以相语。城陷,贼以刃胁降巡,巡不屈,即牵去,将斩之;又降霁云,云未应。巡呼云曰:“南八〔24〕,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即不屈。

张籍曰:“有于嵩者,少依于巡。及巡起事,嵩常在围中〔25〕。籍大历中于和州乌江县见嵩〔26〕,嵩时年六十余矣。以巡初尝得临涣县尉〔27〕,好学,无所不读。

籍时尚小,粗问巡、远事,不能细也。云:“巡长七尺余,须髯若神。尝见嵩读《汉书》,谓嵩曰:‘何为久读此?’嵩曰:‘未熟也。’巡曰:‘吾于书读不过三遍,终身不忘也。’因诵嵩所读书,尽卷不错一字。嵩惊,以为巡偶熟此卷,因乱抽他帙以试〔28〕,无不尽然。嵩又取架上诸书试以问巡,巡应口诵无疑。嵩从巡久,亦不见巡常读书也。为文章,操纸笔立书,未尝起草。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29〕,城中居人户亦且数万,巡因一见问姓名,其后无不识者。巡怒,须髯辄张。及城陷,贼缚巡等数十人坐,且将戮。巡起旋,其众见巡起,或起或泣。巡曰:‘汝勿怖!死,命也。’众泣不能仰视。巡就戮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远宽厚长者,貌如其心;与巡同年生,月日后于巡,呼巡为兄,死时年四十九。”嵩,贞元初死于亳、宋间〔30〕。或传嵩有田在亳、宋间,武人夺而有之,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嵩无子。

张籍云。

【注释】

〔1〕元和:唐宪宗李纯的年号(806—820)。〔2〕张籍(约767—约830):字文昌,吴郡(治所在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唐代著名诗人,韩愈学生。〔3〕李翰:字子羽,官至翰林学士,与张巡友善,客居睢阳时,曾亲见张巡战守事迹。张巡死后,有人诬其降贼,因撰《张巡传》上肃宗,并有《进张中丞传表》(见《全唐文》卷四三〇)。〔4〕以文章自名:《旧唐书·文苑传》:翰“为文精密,用思苦涩”。自名:自许。〔5〕许远(709—757):字令威,杭州盐官(今浙江省海宁县)人。安史乱时,任睢阳太守,后与张巡合守孤城,城陷被掳往洛阳,至偃师被害。事见两唐书本传。〔6〕雷万春:张巡部下勇将。〔7〕开门纳巡:肃宗至德二载(757)正月,叛军安庆绪部将尹子奇带兵十三万围睢阳,许远向张巡告急,张巡自宁陵率军入睢阳城(见《资治通鉴》卷二一九)。〔8〕柄:权柄。〔9〕城陷而虏二句:此年十月,睢阳陷落,张巡、许远被虏。张巡与部将被斩,许远被送往洛阳邀功。〔10〕两家句:据《新唐书·许远传》载,安史之乱平定后,大历年间,张巡之子张去疾轻信小人挑拨,上书代宗,谓城破后张巡等被害,惟许远独存,是屈降叛军,请追夺许远官爵。诏令去疾与许远之子许岘及百官议此事。两家子弟即指张去疾、许岘。〔11〕通知:通晓。〔12〕“食其”句:尹子奇围睢阳时,城中粮尽,军民以雀鼠为食,最后只得以妇女与老弱男子充饥。当时,张巡曾杀爱妾、许远曾杀奴仆以充军粮。

〔13〕蚍蜉(pífǔ):黑色大蚁。蚁子:幼蚁。〔14〕“而贼”句:安史之乱时,长安、洛阳陷落,玄宗逃往西蜀,唐室岌岌可危。〔15〕外无待:睢阳被围后,河南节度使贺兰进明等皆拥兵观望,不来相救。〔16〕“说者”句:张巡和许远分兵守城,张守东北,许守西南。城破时叛军先从西南处攻入,故有此说。〔17〕羸(léi):瘦弱。〔18〕“二公”句:谓二公功绩前人已有精当的评价。此指李翰《进张中丞传表》所云:“巡退军睢阳,扼其咽领,前后拒守,自春徂冬,大战数十,小战数百,以少击众,以弱击强,出奇无穷,制胜如神,杀其凶丑九十余万。贼所以不敢越睢阳而取江淮,江淮所以保全者,巡之力也。”〔19〕沮(jǔ)遏:阻止。〔20〕“愈尝”句:韩愈曾先后在汴州(治所在今河南省开封市)、徐州(治所在今江苏省徐州市)任推官之职。唐称幕僚为从事。〔21〕双庙:张巡、许远死后,后人在睢阳立庙祭祀,称为双庙。〔22〕南霁云(?—757):魏州顿丘(今河南省清丰县西南)人。安禄山反叛,被遣至睢阳与张巡议事,为张所感,遂留为部将。贺兰:复姓,指贺兰进明。时为御史大夫、河南节度使,驻节于临淮一带。

〔23〕贞元:唐德宗李适年号(785—805)。泗州:唐属河南道,州治在临淮(今江苏省泗洪县东南),当年贺兰屯兵于此。〔24〕南八:南霁云排行第八,故称。〔25〕常:通“尝”,曾经。

〔26〕大历:唐代宗李豫年号(766—779)。和州乌江县:在今安徽省和县东北。〔27〕“以巡”句:张巡死后,朝廷封赏他的亲戚、部下,于嵩因此得官。临涣:故城在今安徽省宿县西南。

〔28〕帙(zhì):书套,也指书本。〔29〕仅:几乎。〔30〕亳(bó):亳州,治所在今安徽省亳县。

宋:宋州,治所在睢阳。

【阅读提示】

此篇作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是表彰安史之乱期间睢阳(今河南商丘)守将张巡、许远的一篇名作。

题中的张中丞即张巡,本来是真源(今河南鹿邑)县令,叛军进入河南后,张巡领兵在雍丘(今河南杞县)等地抗战。至德二载(757)正月,睢阳太守许远向张巡告急,巡领兵进睢阳与许远共同守城,直至壮烈牺牲。张巡守睢阳时,朝廷封其为御史中丞、河南节度副使,故称张中丞。曾随他守睢阳的李翰写过一篇《张中丞传》,韩愈这篇文章是对《张中丞传》的阐发与补充,故题为《<;张中丞传>;后叙》。《后叙》的写作,距张、许殉难虽已半个世纪,本文的用意,并不仅限于评价张、许,实际上是对姑息养奸者的抨击。

第一段是引子,第二段主要为许远辩诬,第三段为整个睢阳保卫战辩护,第四段是文章的主体,尤以南霁云乞师和就义为最详,把南霁云放在贺兰进明嫉妒张巡、许远的功绩,而又企图强留霁云的尖锐矛盾环境中,展示人物的性格。通过一些细节描写,诸如南霁云由不忍独食到断指、射塔等,其临危不惧、慷慨爽朗的个性便呼之欲出了。

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文章精义》评其为文风云“韩如潮”,是说韩愈的文章如潮水一样浩荡奔腾,气势壮阔,富有变化。宋人张耒也说:“韩退之穷文之变,每不循轨辙。”(《明道杂志》)本文忽而议论,忽而叙事,议论、叙事中又插入描写和抒情。尤其是围绕南霁云,除让贺兰进明从反面加以陪衬外,后面还有作者贞元中过泗州的补笔,不仅把传说坐实,而且在紧张激烈的气氛中,突然宕开一笔,更显得顿挫生姿,摇曳不尽。

·柳宗元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市)人。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和思想家。贞元九年(793)进士。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改革集团,反对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推行免除部分苛捐杂税等具有进步意义的政策,因此触犯了宦官权豪的利益,遭到权贵的阻挠。革新失败后,柳宗元先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县)司马,十年后,改为柳州(今属广西)刺史,最后病死在柳州,年仅四十六岁。人称柳河东,有《柳河东集》。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1〕

城上高楼接大荒〔2〕,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3〕,密雨斜侵薜荔墙〔4〕。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5〕,犹自音书滞一乡。

【注释】

〔1〕柳州: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漳:即漳州,今福建漳州市。汀:即汀州,今属福建。

封:即封州,今广东封开县。连州:今属广东。〔2〕接:连接,一说,目接,看到。大荒:旷远的广野。〔3〕惊风:狂风。乱飐:吹动。〔4〕薜荔:一种蔓生植物,也称木莲。〔5〕百越:即百粤,指当时五岭以南各少数民族地区。文身:古代南方少数民族有在身上刺花纹的风俗。

【阅读提示】

贞元二十一年(805),唐德宗李适死,顺宗继位,重用王叔文、王伾、柳宗元、刘禹锡等人进行改革,由于宦官和藩镇的联合反扑,顺宗退位继而被杀,王叔文赐死,王伾贬后病死,柳、刘、二韩被贬为边州司马;十年后,又将他们贬到更为荒远的柳州、漳州、汀州、封州和连州做刺史。此诗为柳宗元初到柳州所写。前六句写登楼所见之景,海天茫茫,惊风密雨,千里烟树,九转江流,景中寓情,“有百端交集之感”。末句以音书不通,抒写关怀好友处境而不见的惆怅之情。全诗赋中有比,象中含兴,生动地写出了当时的政治斗争以及诗人政治上长期遭受打击的残酷现实,表达了对同处百越文身之地的友人们的深切思念。艺术上,此诗工于炼字,“飐”“侵”形象准确,惊心动魄。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景与情水乳交融,正如纪昀所评“如水中之盐,不露痕迹”。

别舍弟宗一〔1〕

零落残魂倍黯然〔2〕,双垂别泪越江边〔3〕。

一身去国六千里〔4〕,万死投荒十二年〔5〕。

桂岭瘴来云似墨〔6〕,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7〕。

【注释】

〔1〕韩醇《诂训柳集》卷四十二:“‘万死投荒十二年’,自永贞元年(805)乙酉至元和十一年(816)丙申也。诗是年春作。”宗一:宗元从弟,事不详。〔2〕“零落”句: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3〕越江:唐汝询《唐诗解》卷四十四“越江,未详所指,疑即柳州诸江也。按柳州乃百越地”。〔4〕六千里:《通典·州郡十四》“(柳州)去西京五千二百七十里”。

〔5〕投荒:抛弃于荒野。此喻被贬谪。〔6〕桂岭:五岭之一,山多桂树,故名。柳州在桂岭南。

《元和郡县志》卷三七《岭南道贺州》载有桂岭县:“桂岭在县东十五里。”〔7〕荆、郢:古楚都,今湖北江陵西北。《百家注柳集》引孙汝听曰:“荆、郢,宗一将游之处。”何焯《义门读书记》曰:“《韩非子》:张敏与高惠二人为友,每相思不得相见,敏便于梦中往寻。但行至半路即迷。落句正用其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