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应用写作教程新编
13519000000075

第75章 传播文体概述(2)

四、生活上的服务作用

有一种说法,就是大众传播媒介或新闻事业的指导作用,也就是它的服务性。其实这话不准确。指导作用和服务作用虽然有联系,两者却不是一件事。指导作用在历史上是偏重于思想上、工作上的引导和指导,最先提出来时是和党报在当时的任务分不开的;而服务性或服务作用,则是近30年才提出的口号,偏重于传播媒介在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以及其他日常生活的服务作用。这里主要的关键是要求传播事业、传播媒介、新闻工作逐步把立足点转移到群众方面来,无论新闻报道或评论以及其他体裁,在思想上进行宣传教育、舆论上引导和工作上指导的同时,在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以及其他日常生活领域中能够照顾群众的共同兴趣,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除了传统的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应体现这个方针外,传播媒介上又出现了专门的服务性栏目和节目,其设立的精神也就是为了加强服务性,如医药、卫生、健康、体育、文学、艺术、烹调、服装等,都是体现了新闻传播媒介的服务作用。

但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步伐,传播媒体的传统观念起了变化,人们更多地要求传播媒体真正反映社会真实,代表社会舆论,反映人民大众的心声。为此需要不断解放思想,认真实现宪法保证的言论自由权力,为建设真正和谐社会而努力。这方面有更多的事情应该做。

第三节 传播文体的特点

传播文体的一般特点可以概括为:

一、公开性

传播文体无保密内容,其受众是社会任何成员,具有公开报道、公开张贴、公开散发的特点。传播文体的目的是为了告诉受众要了解的现实性信息,帮助受众正确判断形势、扩大知识,以提高自己社会行为的效益;是为了宣传、贯彻党的方针、政策,激励、鼓动群众努力实现、完成某项任务或工作。所以,除少数仅供内部人员阅知的材料而外,它根本无须保密;恰恰相反,越是公开传播,受众人数越多越广,就越能发挥传播的社会作用。

二、真实性

真实性是传播文体的生命。这不但对消息、通讯、述评、评论来说是如此,而且对杂文来说也应是如此。新闻必须完全真实。新闻一旦失实,它的生命也就终止。评论也必须真实叙述事实,做到客观、真实、公正和全面。轻率行事,不讲“真实、客观、公正、全面”,或甚至任意歪曲事实,睁着眼睛说瞎话,或沿着假、大、空、套的腔调忽悠人,不仅达不到传播的目的,反而会使传播媒介和作者的声誉丧失殆尽,产生传播上的负效应。

三、针对性

传播文体就总体而言是面对全体社会成员的,无所谓针对性;但是就某一篇特定的传播文章而言,却大多是针对不同社会阶层的。传播对象有性别之异、年龄之差,又有文化层次高低的不同,所从事的职业也千差万别,这在传播学来讲叫做受众的“归属性”;而在有所归属的受众群体面前,就决定了传播文体的针对性。一切好的传播文章都应该有的放矢,根据特定对象的兴趣特点和生活需要,确定该说什么、怎么说和说多少。

四、时宜性

时宜性包括迅速及时、适应时需、讲究时效三个方面。三个方面讲的是一个问题,只是角度不同而已。从广义角度理解,传播文体是有时间性的文字。这个时间性,它包括时差、时效、时宜三个概念。时差就是所述事件的发生至发表报道文章之间的时间间隔。时效就是遵循“时间就是效益”的原则,迅速及时地写作发表,以达到及时传递信息,取得最佳效果。

时宜就是掌握好时机,文章发表在火候上,既避免超前空喊,又避免“打马后炮”。

五、可读性

一般传播文体都有新鲜活泼、通俗易懂,或生动形象、引人入胜的特点。传播文体要让事实说话,或者说首要任务是报道事实、澄清事实、说明事实;同时又能引人入胜、新鲜有趣、生动活泼,为广大受众所喜闻乐见。如果传播文章写得艰涩难懂,或混淆不清,或干巴巴,就不能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这是很自然明白的道理。

下列情况不知是否符合事实,即许多人觉得当前的传媒技术进步很快,手段更新也很快,效率也很高,唯独传播效果有人疑虑。首先是广告极多极烂,这也许随着经济的发展是不可避免的现象;但另一方面在反映社会现实,代表群众舆论和活跃社会文化生活诸方面却不尽如人意。人们清晨一睁开眼就觉得传媒由空中、地面纷纷“轰炸”而来,却大半得不到人们的激情关切,而这是应该引起注意的。

第四节 传播文体的写作要求

传播文体的写作要求,主要是把握两个优先、三个注意。

一、优先明确传播意图

熟悉传播事物一切方面,抓准其特点,明确传播文章的意图,这是写好传播文体的基本点。

为此下笔之先就要明确向自己提出几个问题:第一,为了什么目的一定要写这篇文章? 第二,这个目的是否正确? 第三,这个目的是否合乎时宜? 第四,文章达到的目的的现实可能性取决于什么?如果这些问题都能回答清楚,心中有数了,那就可以说你的传播意图已经明确了。

但是光有明确的意图还不够,因为这个意图还只是作者根据客观需要和可能而选定的主观意图;为了实现这些意图,还需要特定的材料(具体的事实或事物)。因此,进一步的环节就是要把主观意图和客观事物联系起来,抓住事物的特点,选好符合传播意图的角度,明确记述描写的重点,这才可能写好各种传播文章。但是切勿歪曲事实,硬按主观意图写文章。

另一种方法,是要先有一个需要报道的事实,而且已经掌握了若干材料,然后再酝酿主题,并进一步补充搜集材料,直到能够得心应手地写出主题明确的报道。

二、优先熟悉传播对象

传播文体是根据一定目的、通过某种方法、传播某种信息,借以影响他人的意识和行为的文章。因此,它的传播效果主要不在于作者说了些什么和说了多少,而在于读者怎样理解和理解了多少;即能在多大程度上接受文章中的事实和作者的主旨。这就要在动笔之前预先熟悉传播对象的概况,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为了使读者尽可能理解文章的事实和作者的传播主旨,首先就要分析读者对象——他们属于什么阶级、阶层,以及职业、年龄、文化程度、兴趣和需要等等;然后有针对性地考虑文章该怎么写,以求其对文章的事实和作品的主旨理解得更多一些,支持得更大一些。不看对象,自讲一套,这样的文章就不可能达到传播目的。

三、了解各种传播媒介的长处和短处,注意扬长避短

传播媒介是多种多样的。由于媒介的特点不同,其长短优劣也就不同。如广播通过声音传播,设备简单,速度快而听众广。电视通过屏幕传播,有视听觉的直观性,生动形象;且我国电视已基本普及,它们的优势在于速度快、覆盖面广和不同文化层次的人都可以听懂、看懂,这是它们的长处。然而从另一方面说,广播信息或屏幕信息往往转瞬即逝,不便反复琢磨,易于遗忘,这是应加注意的。

报刊是传统的传播媒介,它以书面文字为主要形式来传播信息。白纸黑字可以长期保存,可以多次反复阅读,能够精确领会精神实质。但是报刊的发行有一定范围,不如广播、电视那样接收面广,时效上也稍慢一些;另外阅读报刊还要受文化素质的制约,对于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就大成问题。总之,写传播文章要根据传播媒介的特点,应扬长避短,不可千篇一律,一个模式。

四、注意实事求是,讲究传播艺术

传播文章的语言文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是必要的,但要避免过分夸张藻饰,以免在公众中引起逆反心理。传播文体既然是为了传播信息以影响他人的意识和行为的文章,那么真实可靠、实事求是本身就应作为它的基本属性。刻意雕琢,哗众取宠,夸夸其谈,言过其实,即使得计于一时,从长远看只会适得其反,引起读者反感。例如,新闻如果有点失真,就会失去信任;评论言过其实,读者就会拒绝接受。凡此种种,都是传播文体写作中所必须注意的。

五、留心传播心理学,注意运用心理规律

传播心理学,是研究受众在接受传播信息过程中的种种一般性心理规律。例如人们最为熟悉的“逆反心理”效应,就是一条重要的心理学规律。它说明,一件事或一个思想尽管很好,讲多了,不断重复,就会使受众腻味,甚至产生疑心,直到发生心理上的反感,越讲越达不到传播目的。法西斯极权主义宣传推崇“谎言重复一万次也可以变成真理”的谬论,被证明是违反心理学的。他们的谎言所以能够流行于一时,只是依靠着谎言背后的武力威胁,靠的是警察、特务、监狱、屠杀等等。因此,真正有效的传播是应该依据事实和真理;而且在启发引导中要应适可而止,这样更能获得受众的信任。对于诸如此类的心理规律,心理学里还有很多,学一些应用于写作中一定会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