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应用写作教程新编
13519000000074

第74章 传播文体概述(1)

第一节 传播文体及新闻的含义和分类

一、传播媒介的概念

大众传播媒介是现代传播学的概念,指报社、杂志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出版社、电影公司、互联网网站等单位的传播媒介,包括印刷制品、音影像制品和电子综合传输制品。我国传统上将前五种称为新闻事业,又称新闻工具。“媒介”概念传入我国以后,又称新闻媒介。要而言之,称为新闻媒介的报纸、杂志、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主要工作是采集、处理、发布新闻文体的文章,是刊播新闻的主要载体,亦称新闻媒体或称大众传播事业。

新闻事业或大众传播事业在社会主义国家,是“党的喉舌”,这是传统的说法;以后又加上“政府的喉舌”、“人民的喉舌”,似乎比较全面了一些。这说法决定了新闻工具的地位,因为在我国,党、政府和人民的利益被认为是统一的,党和政府代表了人民的利益。

作为党的喉舌的新闻事业,也历来被看作是党的宣传工具,在意识形态领域中担负思想教育的作用,包括舆论导向作用和工作指导作用。因此,新闻媒介所处理的业务,在本质上是服从于党在各个时期的总路线、总方针、总任务;它应在思想上确保党的路线、方针和任务的实现。

二、什么是新闻

新闻事业以采访、编辑、传播新闻为主要任务。众所周知,新闻是什么即新闻定义问题是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在我国新闻工作者和新闻理论研究者们中间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争论了一百多年。但是,在人民群众心目中却自有主张,他们天天渴望新闻、听新闻、看新闻、读新闻,到底什么是新闻,有着自己的看法。一般通用的说法是:新闻是新近发生的、群众所关心的重要变迁事实的报道和传播。

分析新闻这个定义(或者叫做“说法”也可),有几层意思:首先它是报道传播,指的是报道者和传媒的传播;其次,它是关于某种新近发生的事实的客观报道传播;再次,这种新近变动的事实应是群众和人民所关心的报道传播,而不是无关痛痒的报道传播。这三层意思都很重要;但尤其重要的是“报道传播”四个字(也可以简化为传播两个字)。新近发生了某个事实,并且群众很关心,若新闻报道者或新闻媒体守口如瓶,讳莫如深,就没有新闻的报道传播;即使有传播也只能是“小道消息”、“马路新闻”。所以,报道传播很重要,而这也就是大众传播媒介为什么要作为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的主要根据。不过同样要紧的是:“没有不透风的墙”;有新闻必定有新闻的传播。从这个意义上说,涉及多人参与的事和大规模的事,实是很难被隐瞒封锁的。

另外,同样重要的是,报道或传播是把外界发生的事实观念化的产物,不是第一性的客观事实,是第二性的东西,是客观事实的一种描述、报道和传播。了解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许多原因可以造成新闻的误传或误播,其中又有的是报道者主观有意识的误传误播,有的是主观无意识的误传误播,更多的是事实本身暴露不够全面,其真实性还有待证实等等。

总之,报道传播实际上是一项连续动作;先有事实,后有传播,是一个连续动态过程。新闻不仅仅是一个事物,而且是一项社会运动,是一项社会信息的连续运动。只有从这个角度认识新闻,才比较地客观,比较地符合实际。

新闻是一个报道传播过程,传播学把它分解为五项内容,叫做:传播者、传播内容、受传者、传播渠道、传播效果。这里关键的是两个要素,即“谁”向“谁”传播,也就是传播者和受传者。这两方面之中,尤以传播者居重要地位,是他发现新闻,传递信息。所以在我国,党历来十分重视新闻工作者,对他们的要求很高,要求他们采取正确的态度传播新闻,对党和人民应高度负责地做好新闻工作。

究竟以什么态度传播新闻呢?刘少奇在1956年对新闻工作者说:“……新闻就必须是客观的、真实的、公正的、全面的,同时必须是有立场的。”刘少奇这里指出,新闻单位的立场可以不同;但是认为新闻必须“客观”、“真实”、“公正”、“全面”,要求对新闻实行“八字方针”。

我们似乎也应该按照少奇同志的话去做,要客观、真实、公正、全面地对待事实。同时,也必须在新闻报道中体现我们的立场。我们这种对待客观事实的态度和我们的原则立场,也就是新闻传播工作者作为“把关人”的态度和立场,虽然这是不容易把握的。

这就是学习传播文体即新闻报道体裁所应取的态度。

三、传播文体的分类

传播文体的分类,一般是以体裁来分的。按照体裁分,可以分为:

1.新闻报道类 新闻报道类,通常指的是消息、通讯、新闻述评三种体裁。它们着重报道新近发生的、为人民群众共同关心的重要事件或现象。消息、通讯、新闻述评亦各有具体分类,留待专门体裁中展开。

2.新闻评论类 新闻评论类是新闻文体中一个大类,历来在传播媒介上占有重要地位。这类文章以新近发生的事实、现象、问题为评论对象,包括社论、编辑部文章、评论(署名或不署名)、短评、编者按(或编后)等。

3.杂文类 原则上说,杂文不属新闻。但杂文是报刊上经常刊载的文章,它的内容广泛,形式繁多,笔法灵活,风格多样,短小精悍,是一种带有文学色彩的评论性极强的社会论文。它包括日记、书信、序跋、传记、回忆录、随笔、小品、寓言等等各种短文,我们应该提倡,故作为“附”文列在传播文体后面。

第二节 传播文体的作用

传播文体的作用也是传播事业、传播媒介的作用,这种作用在我国体制下概括说来有如下几点:

一、思想上的宣传教育作用

传播文体首要的一条任务就是通过传播发挥宣传教育的作用。因为人们生存在社会上,不论他们是否意识到,为了学习、工作和生活,都需要不断吸收对自己来说是新事实、新知识、新思想和新观念,借以增长见识,提高水平,扩大行为的自觉性和增强行动的实际效果。传播文体实际上就是为此而备的,它每天不断地把社会上发生、发现的新事实、新知识、新思想和新观念以各种形式传播出去,供读者采摘吸纳。当传播文体这样做的时候,便在文章中确定一个主旨和主题,在叙述客观事件、现象和问题的同时,就把主旨或主题传达出来,使读者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教育。

二、舆论上的代表、反映和引导作用

社会舆论是社会上广大人民群众对当前某项重要事务的大致相同的意见。这种意见的力量是无形的,并且是有权威的,像是看不见的空气,不可须臾离之。在空气中有飓风,也有暴雨,它是我们的生存环境;而舆论也时在变动,有波澜不兴和行云流水的时刻,也有黑云压城和雷鸣闪电的时刻,它是我们的思想和观念的环境。当前我国社会舆论主要是围绕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法规,以及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的作风展开的,如改革开放、经济建设、提高收入、改善生活、反腐倡廉等。在这些舆论较为敏感的问题上,传播媒介要代表社会舆论进行报道、反映和监督;也要指导或引导社会公众正确对待和处理各种现象,但不能只准灭火,不准冒烟。这样才能使广大人民群众意识到大众传媒既是党和政府的喉舌,也是人民自己的喉舌;意识到大众传媒既可以代表他们集体的、多数人的、正确的意见,又可以劝导、纠正某些人的不正确的愿望和行动。大众传媒把社会上少数人的意识,引导到多数人的社会舆论的洪流中,汇合成公众的意志,推动社会共同前进,这是传播文体的更大的作用。

近三十年来,我国传播领域里占主要地位的指导思想把“舆论导向”作用提得最高、抓得最紧,即要求传媒要引导“舆论导向”;又要牢牢掌握“舆论导向”。这个“引导”、“掌握”舆论导向的指导思想明确了传媒在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意义。

三、工作上的指导作用

传播文体还有一个直接的实用目的,即工作上的指导作用。这种指导作用在党政机关媒体上不可或缺。它们在报道新闻、评论最近社会上发生的事件、现象和问题时,让人民群众从中得到经验,取得方向,懂得做法,这就是指导作用。传播文体中的评论文章更是专为指导作用而发表的。评论不仅直截地指出某项工作中的经验和问题,并且提出如何应用经验或解决问题的方法,因而,其指导作用更为强烈和更为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