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杭州研究:2009年优秀论文
13517800000066

第66章 杭州南宋御街原貌考辨——兼及明《西湖游览志》记述之误林正秋(3)

然而南宋御街中“遇大礼别除治外”的部分,即“自和宁门外六部桥路至太庙北”的一段,在宋高宗绍兴二十八年(1158),新筑皇城东南嘉会门外城时,诏依殿前都指挥使杨存中,拆展皇城东南,通阔一十三丈之地,以二丈作外城基,五丈作御路,两壁各三丈充民居,“将来圣驾亲郊,由候潮门经从拆展街路直抵郊台,极为快便”的建议,先已营筑成明禋、郊祀年,皇帝可自太庙北,转入丽正门和郊台行礼的“御路”。这条御路,就是将自和宁门外六部桥路口至太庙北的一段旧“大街”,与旧“六部桥路一,两侧市屋之间距统拆截成五丈宽,以和新拓展的“自候潮门里之南,经嘉会门至皇城丽正门”的街路串连起来,又连接自嘉会门至郊台的“郊台路”所构成。由于它的旧街部分,原称皆铺有石板(自候潮门内之南至丽正门的新路部分),在宋宁宗嘉定十六年(1223),也铺砌了石板,于是“遂郊例是一路石板”,俟遇明禋、郊祀年,就需予差官兵将原有石板“临期悉行除拆,礼毕日,仍旧铺砌”来修筑行辂泥路。“自太庙至(郊台)泰禋门,又自嘉会门至丽正门,计九里三丈二十步(明堂,止自太庙至丽正门),皆以潮沙填筑,其平如席,以便五辂之往来”。按上可知,早先“御路自和宁门外六部桥路口至太庙北的一段,就是到咸淳七年,潜说友又说将其划为“御街”的“遇大礼另除治外”部分,故其石板的街面,虽仍袭南宋之前旧状,但两侧市屋之间距,经宋高宗绍兴二十八年时的拓宽,已与行辂之“御路”同为五丈(相当于15.14米)宽。

自太庙北的御街,是仍旧无改的南宋以前的杭城旧“大街”。按其所经的“朝天门”(即“文化大革命”中被毁的鼓楼)、众安桥与吴越王因建钱明观造此石桥的“观桥”旧址,和沿途两侧整齐如切的诸坊巷口,以及明嘉靖二十六年田汝成《西湖游览志·南宋京城图》,对其遗迹之写真,可知它的宽度与两侧市屋之间距(观桥至新庄桥段,街南沿贡院桥河一带,昔无市屋、民居),皆与今中山路相仿(8米和l2米)。这与《中兴小纪》所载,赵构谓该街仅“可权宜乘舆”、“若乘辂则拆民居必多”相符。[13]

南宋之后,杭州从京都降为省治,时异位殊,畴昔都城之盛,已皆非其后所能比及。城中皆石板街道,无泥路之淖泞,却仍车辆难行(昔木质或木质加铁箍的车轮,只能行泥路)。南宋潜说友之后至辛亥革命之前,街之易变,也只是名称变化而已,迟至民国17年(1928),自凤山门至观桥改筑街面,才改为可通行汽车的“江墅路”,即今中山路的凤山门至贯桥段,但因观桥去北,虽称为街,实系狭窄之巷径,又拆两侧民居、市屋,故仅至观桥而息。本欲为从城南江干至城北湖墅路名的“江墅路”,达到贯穿杭城南北的目的,因限于财力,实际只修了一半,把观桥易名为“贯桥”的想法便夭折了。

五、南宋御街两旁的商业名铺、名楼

据南宋多种史料记载,至今还能查到的御街两旁的著名铺席店名及地址,还约有150多家。这在古代御街史上,是十分罕见的详细记录,极其珍贵。从这150多家名铺与经营品种等统计,大致分为日用品铺、酒楼饭馆、布帛服饰、文具书籍、医药配方、金银交引、娱乐休闲场所等七大类。

(一)日用品类店铺

日用品的店铺,数量最多,遍布御街南北,约占1/5。南宋的日用品店铺,与唐宋以前,多有不同,不仅是坊内开设的小型杂货店,主要是销售酱油酒醋盐、烛等杂什小货品,方便坊内(居住区)居民所需。而南宋御街的日用品店,不仅规模有所扩大,而且所售品种也有专业性的倾向,今举数店,便可知晓这些日用品店已是专售某一商品的,专业的商店。

1.中瓦前,徐荗之家扇子铺。

2.金子巷口,傅官人刷牙铺。

3.修义坊北,张古老胭脂铺。

4.水巷口,戚百乙郎颜色铺。

5.官巷北,冯家粉心铺、飞家牙梳铺。

6.水巷桥河下,温州漆器铺、青白瓷器铺。

7.铁绒巷,归家花朵铺。

从店名看,大多是以姓氏加销售的货品构成店名,比较朴实,讲究信誉。

(二)酒楼饭馆类

酒楼饭馆,遍布御街南北,数量众多,约占店铺总数的第二位,大约也占1/5。

南宋酒楼,包括酒楼、饭店、面店、市食点心等。细分的话,酒楼餐馆又可分高档与普通店铺。类型也很多。尤是官私大酒楼,规模大、楼层高、店面装修极为精致。《梦粱录》(卷16)《酒肆》载,南宋酒楼都模仿北宋汴京风格,“店门首彩画欢门,设红绿杈子,绯绿帘幕,贴金红纱栀子灯,装饰厅院、廊庑,花木森茂,酒座潇洒”。这些高级酒楼建筑,也成为御街的一道风景线。

1.官办大酒楼(也称库)京城十三库(楼),在御街上有五库。

2.昇阳宫前,和乐楼,属瞻军南酒库,约今清河坊。

3.武林园南,和丰楼,在睦亲坊。

4.银瓮子巷,中和楼,众安坊。

5.富乐坊北,丰乐楼,属瞻军西酒库,在三桥之西。

6.柴垛桥东,太和楼,属瞻军东酒库。

7.民办大酒楼,数量比官办酒楼多。

8.熙春桥畔,熙春楼。

9.中瓦前,三元楼。

10.鼓楼附近,五间楼。

11.日新桥畔,日新楼,在下瓦前。

12.新街巷口,花月楼。

13.融和坊前,嘉庆楼、聚景楼。

14.金波桥畔,风月楼。

15.市西坊,双凤楼。

酒楼的取名,又有自己特色,如文学性较强较雅,多有吉祥的含意。如三元楼,古代科举考试有乡试、会试与殿试,三试的第一名分别称解元、会元与状元,故合称“三元”,为古代文人最高荣誉;日新楼,表示日新月异、欣欣向荣的含意。如花月、和乐、和丰、凤月等,又表明是休闲娱乐场所。

其中三元楼,规模宏大,据《梦粱录》载,“此店入其门,一直主廊,约一二十步(古六尺多为步,相当于2米),分南北两廊,皆济楚阁儿(即今包厢),稳便坐席。向晚,灯烛荧煌,上下相照,浓妆妓女数十,处于主廊槏面上,从待酒客呼唤,望之宛如神仙。”这些高档酒楼,都富商、官僚、贵戚等出没。

除大酒楼外,还有许多特色小酒店,满足京都各方普通人士的需求。据《都城纪胜》载,又分为包子酒店、宅子酒店、花园酒店、直卖店、散酒店、肥羊酒店,庵酒店、罗酒店等八九类,遍布御街两旁的大街小巷。

还有为数众多、规模较小的市食点心小店,如面食店、羹汤店、素食店、馒头店、包子店等,遍布御街南北,以满足都市居民的日常需要。著名的有望仙桥糕糜、后市街贺家酪面、太平坊口的王宣家旋饼等。

还有为数众多的米店、肉铺、鲞鱼铺等。

(三)布帛服饰店类

南宋都城临安,是全国最大的丝绸纺织中心,官私丝绸作坊遍布杭城。

御街上各种丝布、服饰店,数量之多,可与饮食店铺差不多,约占御街总数的1/5左右。丝帛、服饰类店铺又有彩帛铺、白衣铺、头巾铺、腰带铺、丝鞋铺、绒丝铺、枕头铺、台衣铺等几类特色店。有些店铺,是前店后坊的格局,也有专售产品的店铺。至今查到店铺名称字号,著名的店铺有:

1.抱剑营街,李家丝鞋铺。

2.三桥街,柴家绒丝铺。

3.三桥河下,杨三郎头巾铺。

4.官巷内,马家领抹销金铺、宋家领抹销家铺、沈家枕冠铺。

5.盐桥下,生帛铺。

6.南瓦子,宣家台衣铺。

7.中瓦前,彭家油靴铺。

8.市南坊,钮家腰带铺、徐官人幞巾铺。

这些铺席,都有相当规模,并货售专业性产品,满足都市居民所需要的各种服饰。

(四)书笈文具类

这是都市居民所需的文化、精神产品,京城又是全国书笈刻印最大的中心。两宋之际的文人叶梦得(1077—1148年)《石林燕语》卷8对当时汴京、杭州、四川、福建四大刻书中心作评价说:“今天下印书,以杭州为上,蜀本次之,福建最下。”

书笈铺与文具店也是御街铺席的重要特色。

南宋杭州书笈铺,有官刻与私刻两大类。如国子监的刻本称为“监本”,是朝廷规定各种书笈的标准本、范本。

民间书笈刻本,称为“坊刻本”,多称为经笈铺、文字铺、书铺、经史书笈铺等。据清代著名学者王国维《两浙古刊本考》载,京城著名书笈铺计16家,其中大部分位于御街两边:

1.棚北睦亲坊,陈宅书铺。

2.棚北大街,陈解元书笈铺。

3.众安桥南,贾官人经书铺。

4.修义坊,对王八郎家经铺。

5.中瓦南街东,荣大郎家经史书笈铺、中瓦,张官人诸史子文铺。

6.猫儿桥东,钟家开笺纸马铺,曾刊印《文选五臣注》。

7.太庙前,陆家经笈铺、尹氏书笈铺,太庙前尹氏书笈刻印的《三辅画图》一部,还有配有图画。

8.棚南大街,王念三郎家经坊铺。

9.钱塘门里,郭宅纸铺。

至今保存南宋杭州的书笈有钟家书坊刻印的古书《文选五臣注》,至今保存在北京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