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杭州研究:2009年优秀论文
13517800000031

第31章 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杭州的经济发展特征及趋势(3)

(六)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方式有效转变

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经验表明,不断加大科技教育研发投入,积极提高劳动者的技能素质,努力增加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有效改变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杭州的全社会R&;D投入增长幅度很快,其中财政投入强度逐年加大,科技经费投入总额从2001年的37.56亿元增长到2006年的150.82亿元,增长幅度超过同期的GDP;2006年地方本级财政科技拨款4.01亿元,继续列居全省首位,地方本级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从2001年的2.33%提高到2006年的5.23%。与广州、上海、南京等城市相比,杭州高校名校虽然不多,但经过几年来政府的有效引导,“产、学、研”合作加快推进,各类为企业创新服务的平台和中介机构也获得蓬勃发展。杭州的自主创新能力在有效加强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薄弱环节。与兄弟城市相比,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缺乏领军人才。2006年,杭州的专业技术人才总数为37.91万人,不到广州(77.6万人)的一半,低于长三角的南京(56.07万人)、苏州(48.99万人)、宁波(42.25万人)等城市。二是科技投入规模总体偏小。2006年全市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为2.42%,继续位居全省第一,但与国内先进城市(如2005年的深圳为3.36%、西安2.75%)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三是创新主体有待加强。与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相比,杭州在企业参与科技活动的人员数量、研发费用投入等方面都存在不小差距。

从发展趋势来看,今后5~10年,到2010年,杭州的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将达到2.7%;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55%;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设立研发机构将达600家,其中国家级20家、省级230家;全市专业技术人才总量将达66万人;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超过40%。到2015年,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有望超过3.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60%;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60%;创新环境、创新动力、创新绩效进一步提高,基本建成创新型城市。

(七)企业重组步伐加快,大型企业集团对经济发展的带动力进一步增强

国际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表明,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后,为追求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企业的重组步伐进一步加快,一些大型企业集团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宰力量。

改革开放至今,特别是自21世纪以来,杭州的大企业大集团培育工作扎实推进,目前已经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杭州军团”。2008年,全市共有73家企业入选全国民企500强,连续6年位居全国城市首位;22家企业集团入围中国最大规模企业集团500强,36家集团进入全国大型企业集团竞争力500强,分别居全国副省级城市和大中城市首位。重点培育的35家工业大型企业集团,2008年1—9月其总资产合计达到2087.2679亿元,户均资产达到59.63亿元,为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水平的71倍;主营业务收入2285.9174亿元,户均收入突破60亿元,达到65.31亿元,为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收入的85.6倍;共上缴税金134.2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例达到52.8%,户均上缴税金3.84亿元,为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水平的132倍。

从发展趋势来看,今后5~10年,在外部市场竞争压力和我市大型企业集团培育工作积极引导下,杭州的企业重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行业的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在机械、化工、化纤、电子、医药等优势行业,一批创新能力强、发展前景好、带动力明显的“百亿”乃至“千亿”企业集团将迅速增长,“走出去”步伐进一步加快,成为产业升级的主导力量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载体。

三、若干建议

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新形势下,全市上下要顺应规律,提高认识,理清思路,创新举措,多方联动,形成合力,加快营造出有助于杭州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局面。

(一)正确认识和把握发展形势

理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经过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目前杭州正在迈入从工业化后期向后工业化时期转变的关键时期。处于新时期,站在新起点,杭州经济发展面临着全新的发展环境和条件。在当前国际形势深刻变化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不断扩散和蔓延的情况下,更要牢固树立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理念,强化中心意识、创新意识、开放意识、责任意识、合作意识和忧患意识,自觉顺应国内外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主动迎接全球化、新经济和互联网的挑战,齐心协力抓经济,一心一意促发展,加快建立经济运行的预警和监控机制,把握大趋势,抢抓新机遇,增强加快发展的危机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不断提高驾驭经济全局的能力和水平,推动杭州经济再上新台阶、再创新业绩。

(二)坚持体制和机制创新

体制和机制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活力源泉。新形势下,要根据全球经济形势的发展和国际产业转移的变化,立足自身实际,重点加快建立健全充满活力的创业创新体系。要结合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健全完善行政审批、资源配置、公共服务、效能监察“四位一体”的综合性政府服务平台,加快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进一步优化创业环境,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加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深化产学研合作,抓好技术创新项目,积极推进企业创新,加快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推进体制创新,消除束缚经济发展的体制障碍,加快建设“浙江民营经济第一强市”。不断推进商业模式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推进产业结构高端化

产业结构高端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实力、竞争力的体现与标志。推进产业结构高端化,要深入实施“六大战略”,以构建“3+1”现代产业体系为方向,坚持“三位一体”方针和“一高一领先”战略目标不动摇,依托杭州工业功能区的产业基础,积极顺应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趋势,不断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创造新的产业优势,推动杭州经济从轻加工度向深加工度化、重工业化和技术密集化方向演进。要加快推进市级高新园区建设和产业发展,以文化创意、信息、生物、软件、服务外包等产业为重点,合理引导产业布局,促进产业向基地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要通过建立稳定增长的财政投入机制、争取金融机构信贷扶持、完善创业风险投资等方式,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系,促进高科技产业发展;积极落实完善财税扶持政策,提高政府采购导向作用,通过财税政策的杠杆作用,促进产业转型与升级。

(四)努力提高城市首位度

城市化首先是一个人口集聚、要素集聚、产业集聚和技术集聚的过程。提高杭州城市首位度,一是要以沪宁杭、沿杭州湾、杭湖宁三条发展带为引领,加快杭州都市经济圈建设,做好“城市群”和“都市经济圈”的文章;二是要大力实施“城市东扩、旅游西进、沿江开发、跨江发展”战略,加快“三副六组团”建设,有市区空间结构和生产力布局,提升综合服务功能,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做好“城区”文章;三是要加快“两疏散、三集中”、“退二进三”、“优二兴三”,提升“三二一”产业结构,做好“主城”文章,成为生产要素的集聚区和辐射带动的主引擎;四是要加快20座新城和100个城市综合体建设,培育城市发展的新增点、制高点,增强城市发展活力。

(五)大力实施人才工程

新经济时代,人才决定一切。一是大力引进人才。积极倡导和谐创业理念,做好《关于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的若干意见》(市委办〔2005〕2号)、《关于建设创新型人才队伍的若干意见》(杭政办〔2006〕32号)等文件的落实,拓宽海内外人才引进渠道,采取专职引进和柔性流动机制相结合的方式,切实解决引进人才的住房、就医、子女入学等方面的困难,以一流的环境引一流的人才,以一流的人才创一流的企业,把杭州打造成为创业者的天堂。二是加强人才培养。实施新一轮“新世纪131优秀中青年人才培养计划”,全面启动“万千百紧缺人才培训工程”,大力实施青年文艺家人才发现计划、中国杰出女装设计师发现计划等人才工程,加大对产业研发人才、复合型人才、紧缺专业人才的选拔培训力度,不断优化人才结构。三是着力用好人才。要完善创新型人才激励政策,对在杭经济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企业家、高级技能人才等给予重奖;依托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构建人才的集聚平台和交流平台;落实有关扶持政策,进一步加大对创业人才平台的资助。

(六)坚持大项目带动战略

抓发展必须抓投入,抓投入必须抓项目。只有大项目,才有大投入;只有大投入,才有大产出。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一是加快推进在建大项目建设,要进一步加快新一轮“十大工程”、新城、城市综合体以及地铁等大项目建设,突出重点,强势推进。二是着力引进一批大项目,要以“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制造业基地”的发展思路为指导,重点引进产业关联度大、技术含量高、辐射带动强的大企业、国际生产基地型项目和国家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三是不断完善大项目开发机制,要以规划为指导,通过优化完善规划破解“地从哪里来”问题,进而解决好“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问题;要狠抓执行力,建立健全市、区县(市)、街道(乡镇)、社区(村)四级联动机制,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形成推进大项目的强大合力。四是做好相关服务工作,要精心组织,优化服务,以开展银企专项合作月、省市联动服务月、重点工程宣传月、重点项目开工竣工月活动等形式,促进重点项目早立项、早开工、早竣工。

(七)开创招商引资新局面

一是坚持科学招商,要围绕推动招商引资从以量的扩展为重点向以质的提高为重点转变、在质的提高基础上实现新一轮量的扩张这“一条主线”,做到“四个严把”,即严把投资密度关、严把产出关、严把环境关、严把节约利用能源关,实现从“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的转变。二是要创新招商模式,通过采取以商引商、二次招商、产业链招商、网络招商、境外招商、代理招商和专业化招商等形式,积极拓宽招商渠道;坚持“以民引外”、“以外引外”、“以产引外”,走出一条存量与增量共同推动开发区建设的新路子。三是要更新招商对象,突出主导产业招商,重点引进主导产业的龙头企业和大项目;加强服务业招商,加快引进金融、保险、咨询、现代物流、中介机构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科技招商,重点引进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型高科技企业,特别是研发中心、设计中心等科技型企业,着力提高杭州的科技水平和竞争实力。

(八)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国际发展经验表明,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后的发展阶段,如果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速度,忽视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则易导致分配不公、失业、交通拥挤、生活环境恶化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从而制约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未来一段时期,杭州必须把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放到更为重要的位置上来对待。具体来说,就是要实施“民主民生”战略,以“破七难”为主抓手,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特别要把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居民收入摆上突出位置,积极实施城乡居民收入“五年倍增”计划,着力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要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盼、新要求,形成“7+X”新框架,丰富“破七难”的内涵,提高“破七难”的针对性。通过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不断解决或缓解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社会矛盾和问题,从而促进经济社会的良性、互动发展。

(九)更加重视生态和环境保护

从国际发展经验来看,当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后,生态环境开始出现改善的趋势。

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同向变化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地方政府必须采取积极的增进措施,比如政府转变发展理念、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环境治理机制的创新和广大公众的积极参与等。近年来,杭州虽然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得到了较好保护,但也存在着空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和局部地区的水污染,以及土地利用的效率不高等问题。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杭州的比较优势之所在。今后一段时期,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环境立市”战略,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发展循环经济,推广“清洁生产”,促进节能减排减碳,建设“清洁、清水、清净、绿色、无视觉污染”的生态型宜居城市,努力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良性互动的城市经济发展道路。

注释

[1]以上数据来自2009年1月22日由杭州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杭州调查队、杭州市社会经济调查局联合发布的《2008年杭州经济运行情况新闻通报》,详见www.hzstats.gov.cn/webapp/show_news.aspx?id=21237。

[2]国际上常常用恩格尔系数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状况。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

[3]“1”是指杭州,“6”是指德清、安吉、海宁、桐乡、绍兴、诸暨六县(市),“3”是指湖州、嘉兴、绍兴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