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杭州研究:2009年优秀论文
13517800000029

第29章 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杭州的经济发展特征及趋势(1)

赵自芳

提要: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后,杭州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通过借鉴国际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经验,本文研究了未来一段时期杭州经济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特征、新问题、新趋势,最后提出了相应地对策建议。

关键词:杭州 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 经济发展 特征与趋势

作者赵自芳,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办公室(邮政编码310026)。

区域经济学有关理论研究表明,人类社会是沿着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这样一个发展轨迹演变的。改革开放以来,杭州经济迅猛发展,综合实力显著提升。据初步核算,2008年杭州实现国民生产总值(GDP)4781.16亿元;按照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GDP达到10199美元,[1]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大关的城市。未来一段时期,杭州将要实现人均GDP从1万美元向2万美元、从工业化后期向后工业化时期的新跨越。新形势下,借鉴国际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经验,研究未来一段时期杭州经济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特征、新问题、新趋势,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措施与建议,对于杭州率先迈入后工业时代和建设与世界名城相媲美的“生活品质之城”具有重要意义。

一、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后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规律与特征

(一)经济发展:不确定性加大

国际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经验表明,当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后,经济发展总体上将面临着较大的不确定性,也就是说,如果政策应对得当,则总体经济有可能保持稳定上升甚至加速增长的趋势,但如应对不当,也可能会徘徊不前甚至会出现负增长。

美国、日本、中国香港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就属于第一种情况。美国的人均GDP在1970年为4789美元,到1979年为10554美元,美国实现人均GDP从5000~10000美元的跨越用了近10年时间。在人均GDP突破万元大关后,美国通过实施适当的宏观经济政策,用了另外一个10年,就实现了从1万到2万美元的跨越。与美国相比,日本、中国香港从1万美元向2万美元跨越则用了更短的时间,其中日本用了四年时间,中国香港用了七年。与美国、日本、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相比,韩国等其他新兴国家却属于第二种情况。比如韩国,1996年的人均GDP突破了万元大关,但在1997年亚洲经济危机影响下,在此后的几年中人均GDP出现了明显下滑,直到2002年其人均GDP也只有8790美元。

(二)产业结构:服务业占主导

按照发展经济学的观点,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以上水平,经济发展开始进入工业化后期向后工业化时期转变的阶段。此时服务业迅速崛起,产业结构将呈现出典型的“三二一”特征。

早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就实现了产业结构从“二三一”向“三二一”的转变。在1979年人均GDP突破万元大关至今的30年里,美国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三二一”产业结构特征进一步得到了强化,以信息业、金融业、文化产业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更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中不少行业的竞争力更是雄踞世界首位;仅在2005年,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就达到78.6%,高于第二产业58个多的百分点,比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时提高了近15个百分点。在日本,在人均GDP突破万元大关后,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进一步得到了提升,到2005年,日本的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为70%,高于第二产业41个百分点,比1984年人均GDP突破万元大关时高出近10个百分点。此外,英国、韩国、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也都呈现出了上述产业发展特征。

(三)城市化进程:进入稳定提高阶段

根据城市化发展规律,在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后,城市化将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当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后,城市化将进入稳定提高阶段,即在这一阶段,城市化进程不再表现为单一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和城市空间的快速拓展,而是呈现出城市从紧密型走向分散型、由单一中心向多中心的发展格局,由多个城市组成的大都市经济圈或大都市连绵区(Megalopolis),并成为城市间竞争的主要方式和途径。

以美国为例,在人均GDP处于3000~5000美元时期,城市化水平基本上是以每年0.5%的速度递增。当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特别是超过1万美元后,美国的城市化水平增速基本上低于0.2%。在这一时期,美国城市化的一大显著特征就是若干城市化程度较高、地域临近的大都市逐步融合,组成兼具多种城市功能的大都市连绵区。比如截至1990年,洛杉矶大都市经济圈覆盖范围内人口已经达到1300多万,中心城市美国第二大城市洛杉矶人口达到310万,是美国重要的军工基地和文化娱乐中心;纽约大都市经济圈以曼哈顿岛为中心,覆盖1万多平方公里,囊括1800多万人口的大都会地区,是美国甚至世界的经济中心之一。在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也都出现了与美国相类似的城市发展特征。

(四)消费结构:呈现日益多元化特征

根据消费经济学和国外发展经验表明,在经过高度工业化之后,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开始从以生产为主的经济类型向以消费为主的经济类型转变,更多地注重对个性化、时尚化为特征的精神文化产品的消费需求。

当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后,美国、日本等发达经济体的消费需求迅速扩张,不仅取代投资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需求动力,而且在消费结构方面也出现了日益多元化的现象。

1980年,美国个人消费在GDP中的比重为63.1%,同期高出投资在GDP中的比重45个百分点。1990年,在人均GDP突破2万美元时,美国个人消费在GDP中的比重高达66.4%,高于同期投资在GDP中的比重50多个百分点。在日本,在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时,消费占GDP的比重为59%左右,高于投资在GDP中的比重约28个百分点;当人均GDP超过3万美元时,消费占GDP的比重则提高至70%左右,高于投资占GDP的比重约45个百分点。

在居民消费结构上来看,以美国为例,20世纪70年代初,其在衣、食、用等产品消费方面的支出是教育、医疗、交通、通信、文化娱乐等服务消费支出的1.2倍;80年代以后,其服务消费支出已超过了产品消费支出;进入90年代以后,服务消费支出超出产品消费支出1倍多,其中在文化、娱乐、交通、通信等方面的服务消费支出比重提高得更为明显。

(五)发展动力:主要依靠“创新”驱动

根据迈克尔·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一个国家增长过程要经历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和财富驱动这四个阶段。其中在创新驱动阶段,经济发展的驱动力是技术创新;财富驱动阶段是创新驱动阶段的延伸与深化,在该阶段,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将是人的创造力。

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后,主要发达国家注重发挥科技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经济发展在表现出较强的自主创新性的同时,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趋势也进一步增强。

一是科技研发投入明显加大。2003年,R&;D支出占GDP比重的世界平均水平为2.29%,而高收入国家则为2.46%,其中日本和韩国最高,分别达到了3.15%和2.64%。二是研发成果明显增多。例如,1980年,美国大学专利拥有量约为300项,到2005年时则迅速地增加到3000多项;由此也使得大学专利许可收入方面也从微不足道的几百万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160亿美元。三是文化创意产业异军突起。近年来,以发挥个人创造力为主要特征的文化创意产业开始在发达国家和地区蓬勃兴起,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在英国,最新数据显示创意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已达到8%,以就业和产出衡量,创意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金融业相当。在美国、韩国等国家和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在GDP中的比重也都分别超过了5%和3%,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六)企业组织:大型企业集团成为经济实力的主要载体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型企业集团的建立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工业化进程的产物。大型企业集团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同时也能够提高产业关联效应,把大量中小企业纳入到专业化分工体系中去。国外发展经验表明,在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后,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大型企业集团数量迅速增加,跨国公司逐步崛起,以跨国公司为代表的大型企业集团成为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支撑。

以美国为例,在42个主要工业部门中,有28个部门一半的年产量是由八家大型企业集团生产的。在汽车、钢铁、建筑、化学四大支柱产业部门中,75%甚至90%以上的产量是由四大企业生产的。仅以通用汽车来说,在1984年拥有资产额521亿美元,雇用职工74.8万人,汽车产量约占美国汽车产量的46%;1985年仅通用汽车产量就达241.2万辆,占了全世界汽车产量的6.7%。伴随着企业实力不断壮大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以跨国公司为代表的大型企业集团迅速崛起,成为发达国家实现人均GDP不断跨越的重要推动力。到2008年,世界《财富》500强企业中,美国占了153家、日本64家、法国39家、德国37家、英国34家,五国共计占全部500强的近三分之二。

(七)对外开放:贸易增长模式趋于集约化

在经济开放背景条件下,一国和地区经济发展过程,是根据自身比较优势条件变化,从而使得资源要素在外部部门与非外部部门之间再配置的过程。从国际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经验来看,当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后,对外经济发展表现出以下趋势和特点:

一是对外贸易稳步增长。进出口贸易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与较低发展阶段的爆炸式增长方式不同,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后的对外贸易增长总体上来看较为平稳。比如,1980年美国的对外贸易进出口贸易总额为4780亿美元,2007年增长到31194.4亿美元,27年里贸易额增长了6.53倍,年均增长率达到7.2%,比20世纪70年代近20%的增长速度下降了10多个百分点。日本1985年的进出口贸易额为3052亿美元,到2000年时达到8587亿美元,15年间年均增长率为7.1%,也远低于经济起飞的六七十年代15%至20%的增长速度。

二是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该阶段出口产品结构也开始出现不断优化的趋势。以日本为例,在20世纪60年代主要以纺织品出口产品为主。70年代以后,则机械机器、电气机械、运输机械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长比例很快,构成主导产品;食品、纺织服装等产品比例下降。到了90年代以后,电子产品、精密仪器、新材料等知识密集型高新技术产品又成为日本出口的主导。

三是资本输出步伐加快。与较低发展阶段主要依靠吸引外资来促进经济发展所不同的是,在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的发展阶段,对外投资、跨国经营则成为不同经济体抢占市场、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日本在1984年时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约为3万亿日元,在短短的五年后,到1989年时竟增长了两倍,达到了9万多亿日元。虽然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使其对外投资总额一度陷入低谷,但到了2001年投资总额又开始大幅增长,达到了109343亿日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