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十论
13516000000052

第52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论(6)

(四)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根本方法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认识论过程,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也是理论创新的正确途径和根本方法。

首先,群众路线是理论创新的根本方法。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也是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因此,走群众路线也是理论创新的根本要求和根本方法。近90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由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党深深扎根于群众之中,紧紧依靠群众,自觉地坚持群众路线,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了根植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科学理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支持和拥护。

其次,理论创新必须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毛泽东曾说:“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这句脍炙人口的名言是他对人民群众伟大历史作用的科学概括和由衷赞颂。他还指出:“‘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这就是说,群众有着伟大的创造力。中国人民中间,实在有成千上万的‘诸葛亮’,每个乡村,每个乡镇都有那里的‘诸葛亮’。我们应该走到群众中间去,向群众学习,把他们的经验综合起来,成为更好的有条理的道理和办法。”群众的首创精神,是人民群众历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创新精神,是人民群众的历史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集中体现,它代表了社会前进的方向,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巨大力量。如果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得不到确认,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得不到充分尊重,群众的实践经验得不到积极有效的推广,就会严重挫伤人民群众的创造热情,就激发不起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任与支持,社会主义现代化就不能取得成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说到底是千百万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

只有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聪明智慧,我们才能找到解决矛盾和问题的途径与方法,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健康发展。因此,理论创新是全社会的一件大事,而不仅仅是专家学者或少数领导人的责任。我们只有增强全社会的创新意识,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理论素质,吸引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理论创新的过程中来,才能保证党的理论具有最广泛的群众性,具有最彻底的实践性和革命性,创造出的理论也才具有说服力和战斗力。也只有这样,我们党才能领导群众一道前进。

(五)解决中国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中心任务

从问题出发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精神实质,马克思主义只有正确地抓住、及时地回答人类社会发展中提出的问题,才能保持其生命力。从问题出发关键是抓住每个时代中涉及人类生存和发展根本命运的重大问题,对这类重大问题的研究既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在场”

方式,也是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的方式。马克思主义总是在对中国面临的重大问题的研究中不断得到发展的,总是在回答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创造出新的理论成果。坚持和创新马克思主义,要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进程中来落实,并要用解决实际问题的效果来检验。江泽民指出:“确立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是我们的一贯倡导的科学方法论。”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始终关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各种问题。

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就强调“应确立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为指导的方针。”江泽民在我们党所处的历史环境发生深刻变化,面对的问题更多、更复杂的情况下,进一步坚持和发展了这一方针。他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向全党提出了“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的学习态度:“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同时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显示,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是从直面“问题”开始的,而又落脚到通过实践有效地解决“问题”上来的。

这就是“问题”发展的内在逻辑,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内在逻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最大的“问题”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无产阶级怎样夺取政权?怎样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对这些问题的正确回答就产生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最大的“问题”是究竟应该怎样去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对这一问题的科学回答就产生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在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最大的“问题”是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对这一问题的科学回答就产生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入新世纪,我们又面临着新的发展问题,对这些问题的科学回答就产生了科学发展观。

始终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要求我们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必须善于从时间、空间上对我们所处的历史方位和中心任务进行科学把握。首先,必须把握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一定要以时间、地点即历史条件为转移;第二,必须把握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脉搏,始终关注当前中国所要解决的社会矛盾与问题,认清当前问题与以往问题的不同属性与特质,着力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第三,必须从总体上把握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推进的今天,在交通、通信日益发达的条件下,各种社会矛盾具有更加复杂的社会背景与相互联系,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我们观察和思考社会问题,有了更加高的要求。

当前,我国改革开放正处于关键阶段,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一系列新的实践课题需要我们给予研究和回答,一系列新的实践经验需要我们进行提炼和概括,一系列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需要我们释疑解惑,意识形态领域发生一系列新变化需要作出对策研究,深入研究和科学回答这些重大现实问题,并在回答这些重大现实问题中不断实现理论创新。显然,各种深层次问题和矛盾已经并将继续展开,这既对理论研究工作提出了巨大挑战,也孕育着理论的突破性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把深入研究回答现实生活提出的、广大干部群众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作为当前理论研究的重中之重,集中力量,刻苦攻关,努力推出一批有深度、有分量、有说服力的成果。但是,当前理论界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学院派作风。部分学者过于注重学术包装,似乎只有“创造”一些新的词汇、新的概念才能体现学术的深度和思想的深邃;有的学者热衷于抽象和思辨,习惯于用一些大家都看不懂的话语表达一个大家都明白的道理。这与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方法是相违背的,应该引起理论工作者的反思。马克思主义的学者应坚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贯倡导的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的科学态度,强化问题意识,要致力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下工夫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那些带有根本性、长远性、关键性的问题,找出特点,发现规律,升华理论,才能有力地指导实践,不断促进改革和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只有这样,理论创新才能真正完成其使命,显示其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