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十论
13516000000047

第47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论(1)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科学的、开放的、发展的理论体系,与时俱进是它的理论品格。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永不停顿、永葆青春的根本保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实际上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创新过程,是在坚持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理论追求正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精神动力,可以说,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要求和主要途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灵魂。

一、理论创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地位

江泽民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他还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的科学论断。这一科学论断,既突出强调了马克思主义是伴随时代发展而不断创新发展的理论,又明确指出了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永恒主题和本质要求。没有创新就没有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没有创新就没有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没有创新就没有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一)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自身品质的本质要求

马克思主义本身是理论创新的结果。从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来看,是一个吸取与批判、破旧与创新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一方面继承吸取了人类优秀文化的思想成果,另一方面根据当时科学发展的成就和工人运动发展趋势,辩证批判“已有思想材料”,不拘泥于思想权威的理论结论,勇于理论突破,创造性地提出无产阶级新世界观理论。

正是这崭新的理论,被称之为“幽灵”的共产主义思想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毫无疑问,不能否认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先前思想家理论的联系。但是,相对于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是人类哲学理论的一大突破;相对于18世纪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是历史学理论的重大突破;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是对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的质的突破;至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思想更是打破了空想社会主义的道德幻想,在社会物质经济基础上奠定了社会主义科学的内涵。

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本质特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应有之义。理论创新从本质上说是由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性决定的。

1.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决定了其理论必须与时俱进

实践产生真理,实践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体系,产生于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并以指导实践作为改造世界的最终目的。理论创新的基础和推动力是社会实践,社会实践的不断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源泉与动力。马克思主义理论需要不断丰富和发展,是因为社会实践活动超出了已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释范围,给人们提出了新的问题,需要人们对新出现的社会实践和现实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和研究,找出规律,得出新的理论或认识。

理论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但是理论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马克思主义理论也是如此。作为对客观存在反映的理论形态不可能一次性完全正确地反映实践,理论与实践之间必然存在偏差,这是任何理论发展的普遍规律。

2.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决定了其理论在批判旧事物中发展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品质还在于它通过自我批判和辩证的否定而发展自身。这是辩证法批判的革命本质所决定的。“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把自己的理论看成教条式的终极真理,而是看作一个需要不断进行理论上自我批判,通过辩证的否定修正错误,不断进行完善的过程。自我批判,不断地“扬弃”自我,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

3.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决定了其理论不能故步自封

对于一种科学理论而言,开放性是指随着研究对象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吐故纳新,是指一种科学理论吸收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或研究成果,使自身在研究方法上得以完善、在理论上得以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开放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永远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相联系,面对和研究自己时代需要解决和回答的重大问题,关注实际的变化、吸收新的理论成果。这一切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不断丰富与深化的必然性和可能性。

4.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决定了其理论随人类认识不断深化

辩证唯物论认为,随着事物的不断发展和矛盾的不断展开,事物的本质会逐渐暴露,这表明人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创新是一切科学和理论的本质要求。科学研究的任务就是探索未知,揭示事物的本质,发现事物的规律,同时,超越现实,设计未来,创造出新的观念世界和理想世界,经过社会实践将其变为现实。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必然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在于它来自实践,是对人们认识成果的正确总结,作为一种正确反映社会现实的真理,它的发展同样具有和一般科学认识一样的规律,将会不断深化和丰富。

5.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决定了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与以往一切理论的根本区别就在于: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总结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就是为了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创造美好未来。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和成熟,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是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先导,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的品质。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之上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发展,并且用这种理论指导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马克思主义理论才会具有永久的生命力。

(二)中国共产党人具有理论创新的强烈意识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强烈理论创新意识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中国共产党人的杰出代表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体现了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理论追求。

在毛泽东的思维里,很早就有了理论创新的强烈意识。毛泽东作为我党历史上第一位善于创造历史奇迹的思想巨匠和革命领袖,他从革命实践和党内争论中深深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是真理,是我们共产党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最强大的思想武器,但马克思主义“丝毫不存在什么‘先哲’一类的形式的甚至神秘的念头在里面”。我们的斗争需要马克思主义,但绝不是要人们把它当成僵死的教条。早在1930年,他就提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

毛泽东在1942年撰写的《整顿党的作风》一文中指出:“我们的理论水平是比较过去高了一些。但是按照中国革命运动的丰富内容来说,理论战线就非常之不相称,二者比较起来,理论方面就显得非常之落后。一般地说来,我们的理论还不能够和革命实践相平行,更不去说理论应该跑到实践的前面去。我们还没有把丰富的实际提高到应有的理论程度。我们还没有对革命实践的一切问题,或重大问题,加以考察,使之上升到理论的阶段。”因此,全党同志必须“善于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善于应用列宁斯大林关于中国革命的学说,进一步地从中国的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性的创造”。在这里,毛泽东虽然没有提出理论创新的概念,他所说的“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性的创造”实际上指的就是理论创新。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毛泽东在1941年9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的讲话中提出了“中国实际马克思主义化”的概念。这一提法的实质是要提升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水平,善于对中国革命的实际经验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分析和总结,探寻出中国革命运动的规律,把经验上升为理论,进行理论创造。延安时期,毛泽东本人正是在发奋读书、认真钻研马克思主义、不断总结中国革命经验的基础上,写出了适应中国革命需要的大量论著,为夺取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

正如刘少奇在党的七大上所说:“我们的毛泽东同志,不只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革命家和政治家,而且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理论家和科学家,他不但敢于率领全党和全体人民进行翻天覆地的战斗,而且具有最高的理论上的修养和最大的理论上的勇气,他在理论上敢于进行大胆的创造,抛弃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某些已经过时的、不适合于中国具体环境的个别原理和个别结论,而代之以适合于中国历史环境的新原理和新结论,所以他能成功地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件艰巨的事业。”新中国成立以后,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又指出:“现在,我们已经进入社会主义时代,出现了一系列的新问题,如果单有《实践论》、《矛盾论》,不适应新的需要,写出新的著作,形成新的理论,这也是不行的。”在“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遭受挫折之后,毛泽东深有感触地说:“在社会主义建设上,我们还有很大的盲目性。社会主义经济,对于我们来说,还有许多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又从认识论上阐述了总结经验的重要性,他说:“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这个历史永远不会完结。在有阶级存在的社会内,阶级斗争不会完结。在无阶级存在的社会内,新与旧、正确与错误之间的斗争永远不会完结。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范围内,人类总是不断发展的,自然界也总是不断发展的,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因此,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可见,不断总结经验,实现理论创新一直是毛泽东心中萦绕的恒久课题。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样一贯强调理论创新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作用。他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们:“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他又一再向全党严肃地提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他还说:“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邓小平自己就十分重视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正因为这样,他才能够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创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成为新时期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光辉典范。

江泽民也是十分重视理论创新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推动作用。他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必须始终反对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道理所在。”正是基于这种认知,江泽民又指出,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要使党和国家的发展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否则一切新的发展都谈不上。”江泽民十分强调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是在于它在实践中能够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每一次重大突破,社会主义实践的每一次历史性飞跃,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的结果。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都是理论创新的典范”。实践证明,只有创造性地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才能成为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事业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科学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