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十论
13516000000042

第42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论(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最活跃、最能动的因素,是中国化能否实现既定目标的决定性因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是指自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在理论上认识和在行动上实践马克思主义的人。理论界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领袖主体”的研究上。对于党的创始人及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几代领导核心,党的其他重要领导人如张闻天、刘少奇等,都有大量的研究成果,主要论题涉及“领袖主体”的理论贡献、历史地位、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法和经验,等等。徐松林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包括了人民群众、无产阶级、中国共产党、思想家和领袖,他们的作用分别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力量、骨干力量、领导核心、加工制作者和灵魂人物。他的观点拓展了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研究的视野,但在具体研究上尚需进一步深化。

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研究,应以马克思主义关于群众和领袖的关系原理为依据,对各类主体的作用和地位加以正确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大体上可以分为人民群众、中央领导集体和广大理论工作者三大类。

无疑,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活动中,政治领袖的作用举足轻重。

但是,政治领袖的重要作用离不开人民群众创造社会精神财富的伟大作用的发挥,领袖的创造作用本质上既是人民群众伟大作用的集中体现,又是人民群众伟大作用的一部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主体,从根本上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前所未有的伟大的群众性事业。人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依靠力量,中国共产党成熟的中央领导集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主体,包括思想家理论家在内的广大理论工作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可或缺的推动力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各类主体,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实践和认识活动中都有各自的作用,不同主体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向前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和领袖观

领袖和群众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方面的一个重大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向来存在着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种对立的观点。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还是英雄人物创造的,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同唯心史观的重要分水岭。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在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基础上来谈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的。中国共产党正是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正确认识和处理了人民群众和领袖人物的辩证关系,从而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并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和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

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对待人民群众的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个最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思想深刻、内容丰富,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人民群众是历史活动的主体

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写道:“历史上的活动和思想都是‘群众’的思想和活动”,“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非常明确地表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体的思想。

恩格斯在他的晚年,着重发挥了唯物史观的能动的方面,相应的,也着重阐发了群众史观的能动的方面。他在《费尔巴哈论》中谈到怎样研究构成历史的真正的最后动力的时候指出,人们应当注意的,“与其说是个别人物、即使是非常杰出的人物的动机,不如说是使广大群众、使整个的民族、并且在每一民族中间又是使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正是这些广大群众的、整个民族的、整个阶级的行动“引起重大历史变迁”。毛泽东指出,作为人民群众主体的劳动人民,“是指一切体力劳动者(如工人、农民、手工业者等)以及和体力劳动者相近似的、不剥削人而又受人剥削的脑力劳动者。”他还以十分简洁的笔触写道:“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推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都有力证明了历史活动的确是人民群众的事业。

2.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

首先,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资料是人民群众的主体——劳动群众创造的,离开劳动群众,人类社会就无法存在。恩格斯指出:“无论不从事生产的社会上层发生什么变化,没有一个生产者阶级,社会就不能生存。”人民群众还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列宁说过,全人类首要的生产力是劳动者。正是广大劳动群众在社会物质财富的生产过程中不断地改进生产工具,积累生产经验,提高生产技术,使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导致生产方式的演进,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其次,人民群众还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不仅为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物质前提,而且他们的实践活动还是一切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人类社会的一切科学文化成果,归根到底都是人民群众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经验总结,文学艺术也是来源于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没有广大群众所提供的丰富的实践经验,社会精神财富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广大群众的社会实践还是一切科学文化和文学艺术发展的根本动力。离开了广大群众的实践活动和生活的需要,人类精神文化生活的创造性活动就会失去前进的力量。

3.人民群众的解放是人民群众自己的事情

“无产阶级只有靠自己解放自己”,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1879年9月,马克思、恩格斯在《给奥·倍倍尔、威·李卜克内西、威·白拉克等人的通告信》中就指出:“在创立国际时,我们明确地制定了一个战斗口号:工人阶级的解放应当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事情。所以,我们不能和那些公开说什么工人太没有教养,不能自己解放自己,因而必须由仁爱的大小资产者从上面来解放的人们一道走。”1910年10月列宁在《革命的教训》一文中强调指出:“俄国革命证实了工人国际歌中的一段歌词:‘从来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是神仙和皇帝,既不是那些英雄豪杰,全靠自己救自己。’”毛泽东结合中国实际精辟而形象地阐述了这一观点。他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明确指出:“菩萨是农民立起来的,到了一定时期农民或用他们自己的双手丢开这些菩萨,无须旁人过早地代庖丢菩萨。共产党对于这些东西的宣传政策应当是:‘引而不发,跃如也’。菩萨要农民自己去丢,烈女祠、节孝坊要农民自己去摧毁,别人代庖是不对的。”历史证明,这是马克思主义一直强调的一个基本思想。

4.人民群众是英雄人物历史作用的决定力量

马克思主义认为,英雄人物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其作用比普通个人要大得多。但是,英雄人物是时代和群众的产物,不是英雄造时势,而是时势造英雄,不是英雄创造群众,而是群众创造英雄。所谓时势,就其实质来说,是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及其发展趋势,是整个民族、整个阶级的正义的或进步的行动及其发展趋势。首先,英雄人物的产生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他们的才能的发挥要有一定的舞台;而这些物质基础是人民群众创造的,这种舞台是由人民群众的斗争和行动提供的。不仅如此,有些英雄人物,就是直接在群众的、阶级的、民族的斗争中,从普通个人直接成长起来的。其次,只有英雄人物和杰出人物的思想和愿望正确反映社会发展的要求、正确反映人民群众和先进阶级的要求,他们才能成为真正的英雄人物和杰出人物。如果他们的思想和愿望与社会发展背道而驰,与人民群众和先进阶级的要求背道而驰,那么这些英雄人物就会变成无用之物,甚至变成阻碍历史前进的反动人物。

5.保护和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

保护和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走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把人民群众的力量组织起来,积极领导人民群众的革命创造活动,热情支持和保护群众的首创精神,这是一个重要方针,必须坚持和维护。无产阶级政党和领袖的责任就是走在人民群众的前面,就是要在积极地参加制订斗争方案和斗争手段的过程中,向人民群众指出达到完全彻底胜利的最佳道路,把人民群众的革命运动引向胜利,千万不能给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泼冷水。在中国革命过程中,毛泽东曾坚定地支持农民运动探寻中国革命的道路。他认为,在革命战争中,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真正的铜墙铁壁,“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他还说:“‘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这就是说,群众有伟大的创造力。”“我们应该走到群众中间去,向群众学习,把他们的经验综合起来,成为更好的有条理的道理和办法,然后再告诉群众(宣传),并号召群众实行起来,解决群众的问题,使群众得到解放和幸福。”“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提出,解决了党的领导与群众实践相互关系的普遍方法,把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推向了一个更高的理论境界。在中国改革开放中,邓小平也坚定地支持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肯定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是农民的发明。

6.应当向人民群众灌输马克思主义,引导他们前进

马克思主义认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然而,要掌握科学理论,就必须受教育,必须学习。因此,无产阶级政党和它的领袖的一项重要历史使命就是必须善于并不断地向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灌输马克思主义或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尽一切力量来提高广大群众的觉悟,引导人民群众前进。列宁在《怎么办?》一文中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阶级政治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给工人,即只能从经济斗争范围外面,从工厂同厂主的关系范围外面灌输给工人。”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们,从毛泽东、邓小平,到江泽民、胡锦涛同志,都十分重视这一问题,注重对广大党员和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和群众需要的程度,任何一种理论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人民群众的需要和实践而实现的。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适应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需要而形成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适应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而形成和发展的,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的领袖们只是对人民群众的迫切理论需要和群众实践经验而作出的积极的科学的回应。正如毛泽东所说:“任何英雄豪杰,他的思想、意见、计划、办法,只能是客观世界的反映,其原料或者半成品只能来自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或者自己的科学实验中,他的头脑只能作为一个加工工厂而起制成完成品的作用,否则是一点用处也没有的。人脑制成的这种完成品,究竟合用不合用,正确不正确,还得交由人民群众去考验。如果我们的同志不懂得这一点,那就一定会到处碰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