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情怀中医 精诚妇科
13515800000014

第14章 医著篇(10)

3.调养。忌一切辛腥动风发气之物,宜戒七情,解开怒郁,清心涤虑,常寻快乐,使气畅达,服药方能痊愈,否则无效。

结论:

妇人有时褊狭,遇有不如意事,即闷闷不乐,郁于胸中,久之气血阻滞,而成乳病。治疗此病,至要之法,切戒气怒,否则难痊。乳病各证,乳岩最凶,岩病之成,非由外感,实因七情,其来也渐,其成亦迟,其势亦险,往往五、七年或十余年而始发动,一溃即无可收拾,故此病初期即宜速治,或以艾灸,或服药内消,或进医院施行手术开刀割治,切勿迁延岁月,致令五脏俱衰,陷于难救。

附:断乳验方

小儿长大,应当断乳(俗称摘奶),若有不肯断者,宜用画眉膏涂之,断后渐与谷食,则无疳癖之患。

配制法:焦栀子3个、雄精1.5克、飞朱砂1.5克、黄丹3克、轻粉0.3克,共研细粉,用生麻油调匀,候儿睡觉,浓抹于两眉上,醒来使不食乳,屡试屡验。

十一、带浊证

妇人女子带浊之病何由而生呢,因劳伤冲任,风邪入于胞中,血受其邪,随入脏气之湿热湿寒变化而成,时下黏稠腻秽之物,或白或赤或青或黄或黑者,谓之带浊,总括起来大约可分8种类型:(一)白带;(二)赤带;(三)青带;(四)黄带;(五)黑带;(六)五色带;(七)白浊;(八)白淫等。

(一)白带

1.病源。

(1)气怒郁结则伤肝,肝伤则脾受克,脾精不守,不能化营血而为经水,古人比喻湿土下陷而白物流,故名白带。

(2)感受湿热寒邪,客于子宫,不能化营血而为经水,因此为病,时流白带。

(3)其人纵欲房室,肾气虚弱,收纳无权,时流白带,此类较多。

2.症状和疗法。

(1)由湿土下陷而成者,其证腰酸带下,其气清澈,精神疲弱,四肢无力,面黄肌瘦,病人自觉有气下陷,宜服补中益气汤加白芷、海螵蛸。

(2)由湿热客于子宫者,其症时下黏浊白带,腰部不酸,精神如旧,唯胃纳不振,舌苔厚腻,不知鲜味,宜用萆薢、葛根、藿香、生谷芽、海螵蛸、白芷,清煎顿服。连服几剂,自然见效。

(3)由寒邪客于子宫者,其症时下清稀白带,背脊恶寒,时时呕恶,舌苔满白,小溲清长,宜用当归、白芍、吴茱萸、海螵蛸、白芷,清煎顿服。

(4)由肾气虚弱收纳无权者,其症腰酸如折,腿部酸痛,带下如鸡蛋清之状,精神疲乏,形体消瘦,胃纳不佳,宜用制首乌、枸杞子、狗脊、菟丝子、驴胶珠、桑螵蛸、白芷,清煎顿服。

(5)由初期失治,则虚者益虚,带下如崩,色清如水,腰酸如折,形体瘦削,面目浮肿,延入损途,有生命危险,宜用脾肾双补法: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熟地、菟丝子、桑螵蛸、白芷、藿香、谷芽,加红枣煎服。

经验单方:白芷30克、海螵蛸15克、寒热加味,临床活用。

3.调养。切戒房欲,忌食辛腻、生冷臭恶等物,宜服营养之品,使正气健旺,则病不复。

(二)赤带

1.病源。

(1)带脉通于肾,肾气通于肝,妇人忧思伤脾,郁怒伤肝,肝经火炽,下克脾土,脾不运化,以致湿热之气陷于带脉之间,故时下似血非血之物,淋沥不断,谓之赤带。

(2)心火时炽,日久阴血渐虚,中气渐损,时下赤物,亦称赤带。

(3)其人血中热甚,迫血妄行,渗于带脉之内,与黏稠之物相混合时下赤物,亦谓之赤带。

2.症状和疗法。

(1)由肝经火炽而成者,其症时下赤物,似血非血,淋沥不断,夜眠不安,胁肋不舒,时觉火升,宜用傅青主清肝止淋法:生地、白芍、当归、丹皮、黄柏、白芷、黑豆、灯心草。

(2)由心火时炽而成者,其症时下赤物,似血非血,淋沥不断,心中烦热,舌苔尖红,夜眠不安,宜用金鉴莲肉汤:生地、驴胶、赤芍、黄柏、黄连,加莲肉、木贼草等。

(3)由血中热甚而成者,其症时下赤带,浊黏异常,宜用生地、白芍、川连、黄柏、黄芩、川断、木贼叶、灯心草等。

(4)初期失治,赤带益多,伤及带脉,遂令腰酸如折,精神疲惫,夜眠不安,此时热随带去,宜用纯补法,方用八珍加驴胶、女贞子、莲子、桑螵蛸、白芷等活用之。

3.调养。切戒忧虑,忌食辛腥,禁止房欲,宜吃莲粥。

(三)青带

1.病源。肝经有湿,湿热下注,致病带下青色,甚则如绿豆汁,谓之青带。

2.症状和疗法。

(1)带下青色,甚则如绿豆汁,黏稠不断,其气腥臭,宜用白芍、白芷、防风、栀子、茯苓、生甘草、海螵蛸等,以解肝木之火,利膀胱之水,自有神效。

(2)青带失治,带下益多,其气腥臭而黏稠,正气虚弱,阴液亏耗,久则眼目畏光,时时升火,耳鸣头晕,夜眠不安,宜用枣仁、熟地、白芍、女贞、煅牡蛎、煅石决明、煅龙骨、海螵蛸、白芷等。

3.调养。切戒郁怒,忌食辛腥,宜常服养血和肝之品。

(四)黄带

1.病源。

(1)带脉横生,通于任脉,任脉直上,走于唇齿,唇齿之间,原有不断之泉,下贯任脉以化精,惟任脉有热气之扰,则华池之津液不能化精而反化湿,煎熬成汁,变而为黄,时时带下,是谓黄带。

(2)其人脾气虚弱,下陷而成带,色黄黏稠,亦谓黄带。

2.症状和疗法。

(1)由任脉中有湿热者,其症带下色黄,如黄茶浓汁,其气腥秽,宜用傅青主女科易黄汤:山药、芡实、黄柏、车前、白果,可加白芷、海螵蛸等。

(2)由脾气虚弱而成者,其症时下黄带,精神疲弱,形体消瘦,胃纳如常,宜六君子或归脾汤为主,加海螵蛸、桑螵蛸、白芷等。

(3)黄带失治,带下益多如注,精神疲弱,形体消瘦,腰酸如折,系属脾阳下陷,正气衰微,殊为危殆,宜用升阳大补法,党参、黄芪、当归、熟地、升麻、葛粉、芡实,加白芷、大枣、木香、陈皮等。

3.调养。宜居高爽之处,忌居卑湿之地,忌食生冷水果、辛腥黏腻之物,宜服补脾养正之品。

(五)黑带

1.病源。

(1)胃火太旺,与命门三焦之火结合,煎熬成带,色如黑豆汁,是谓黑带。

(2)纵欲房室、肾气虚弱,收纳无权,引下黑带。

(3)感受寒邪,客于子宫,亦可致病黑带。

2.症状和疗法。

(1)因胃火太旺而成者,其症带下黑色如黑豆汁,其气腥秽,腹中疼痛,小便时如刀割,阴门发肿,面色发红,久则黄瘦,心中烦躁,口中热渴,饮凉水则稍快,法宜泻火,宜仿傅青主利火汤:川连、栀子、大黄、刘寄奴、王不留行、茯苓、白术、知母、生石膏。可加白芷、海螵蛸、灯心草、天花粉等活用之。

(2)由肾气虚弱而成者,其症腰酸如折,腿部酸痛,带下之色如黑豆汁,其气清澈,精神疲乏,形体消瘦,宜用生熟地、狗脊、白芷、海螵蛸、木香、驴胶珠,清煎顿服。

(3)由寒邪客于子宫者,其症带下亦如黑豆汁,其气清澈,背脊恶寒,时时呕吐,舌苔满白,小溲清长,宜用当归、白芍、白芷、吴茱萸、狗脊等煎服。

(4)如果初期失治,则虚者愈虚,带下如崩,其气清澈,腰酸如折,形体削瘦,宜用制首乌、枸杞子、菟丝子、狗脊、桑螵蛸、白芷等煎服之,稍愈形容转佳,前方去首乌加熟地、驴胶珠继续服之,以愈为度。

3.调养。忌食辛腥、生冷,切戒房欲。

(六)五色带

1.病源。

(1)其人胞中寒冷,复感湿邪,寒湿相凝,致病带下,其色不一,或白或红或黑或黄或青,一日数变,是谓五色带。

(2)其人胞中有热,复感湿邪,湿热相凝,致病带下,其色红、白、青、黄、黑不一,一日数变,亦谓之五色带。

2.症状和疗法。

(1)由胞中寒冷者,其症带下五色,一日数变,四肢不温,形寒畏冷,小溲清长,口不知渴,宜用熟地四物加炮姜、肉桂、附子等。

若挟湿邪,寒湿相凝,形体实者,其症带下五色,污水绵绵,小腹冷痛,按之则痛减,宜用牵牛、木香、小茴香、白芷、海螵蛸煎服极效。

(2)由胞中有热者,其症带下五色,一日数变,其气热臭,畏热,小溲短赤,宜用生地四物加白芷、甘草梢、灯心草。

若兼挟湿邪,热湿相凝者,其症带下五色,污水绵绵,少腹胀痛拒按,宜用牵牛、黄芩、苍术、苡仁、白芷、海螵蛸等。

(3)由脏气虚弱而成者,其症带下五色,一日数变,形体削瘦,精神疲惫,潮热骨蒸,此为五脏之真色现,最为危重,多不可治,姑予培本大补法,或可有救:人参、黄芪、熟地、龙骨、驴胶、牡蛎等,加谷芽、石斛、猪腰、羊腰。改善环境方能获益。

(4)假若前二类失治,则带下愈多,伤及正气,精神疲乏,此时病随带去,宜纯用补法,方用党参、茯苓、白术、甘草、黄芪、熟地、白果、芡实、核桃、龙骨、牡蛎等。

3.调养。忌食生冷辛腥,切戒操劳,须宜静养,常服补品。

(七)白浊

1.病源。湿热下注,时下白物,小溲如泔,兼尿窍不利,此非白带,乃白浊也。鉴别:白带尿窍通利,白浊则不通利也。

2.症状和疗法。

(1)白浊之病,时下白物,小溲如泔,尿窍不利,胃纳不佳,舌苔厚腻,宜用蒲黄炭、车前子、甘草梢、飞滑石、川菖蒲、萆薢等。

(2)初期失治,白浊益多,尿窍反利,面黄肌瘦,精神疲弱,正气受伤,宜用补中益气,加猪苓、茯苓。

3.调养。不宜早补,忌食发物。

(八)白淫

1.病源。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精气不守,白物流淫而出,谓之白淫。

2.症状和疗法。

(1)白淫之病,白物游淫,从精窍出,如黏胶,尿窍通利如常,宜服固精丸。

验方:白芷30克、海螵蛸15克。煎服效佳。

单方:多吃螟蜅,亦能收效。

(2)白淫乃系精气所变,不可多流,多流则虚,故初期失治,阴精大伤,腰酸如折,精神疲惫,面色枯白。宜用固精丸加枸杞子、制首乌、狗脊、菟丝子、桑螵蛸等。

3.调养。不可作白带治,切戒房欲,忌食辛腥,宜服补品。

结论:带下之病,皆由劳伤冲任,症状分为八类,俱当辨别,随症治疗,切勿混淆。

十二、崩漏证

何谓崩漏,妇人行经之后,淋沥不止,名曰经漏;经血忽然大下不止,名曰经崩。崩漏之病,原因在五:①由热瘀;②由损伤冲任二脉;③由忧思伤脾,脾虚不能摄血;④由中气下陷,不能固血;⑤由暴怒伤肝,肝不藏血,而血妄行。凡此五因,容易引起崩漏之病,总括起来约分3种类型。(一)崩漏;(二)崩漏下血挟水;(三)崩血心腹痛甚。

(一)崩漏

1.病源。热瘀,损伤,脾虚,中气下陷,暴怒伤肝等。

2.症状和疗法。

(1)由热瘀者,其症腹胁胀痛,血色紫黑成块。热多者,宜用生地四物加知母、黄柏。

(2)热少者,宜用熟地四物加炒荆芥、鸡血藤、川断。

(3)若漏血涩少,系属血滞,宜用当归、川芎、桃仁、红花、香附、肉桂以破之。

(4)若漏血初起,小腹胀痛,系属瘀凝,宜用当归、桃仁、香附、泽兰、益母草等,加琥珀粉吞服。

(5)若出血过多,热随血去,宜用党参、黄芪、当归、白芍、驴胶、续断、艾茸等。

(6)由损伤冲任所致者,其症出血过多,而无硬块,并不作痛,宜用八珍汤或十全大补汤等,候将息之。

(7)由忧思伤脾,脾虚不能摄血者,其症面黄肌瘦,精神疲弱,胃纳不佳,血来如冲,宜用归脾汤或十全大补。

(8)由中气下陷,不能固血者,其症自觉有气下陷,面色萎黄,肌肉消瘦,精神疲乏,宜用补中益气为主。

(9)由暴怒伤肝,肝不藏血,而血妄行者,其症胁肋胀痛,胸腹不舒,宜用逍遥散加地榆、醋少许。

(10)日久不愈,伤及脾气,饮食减少,时觉有气下陷,精神疲弱,面色萎黄,形体消瘦,宜用补中益气,候将息之。

(11)因初期失治,出血过多,若见冷汗淋漓,两目失神,四肢逆冷等症,有生命危险,速以独参汤灌之,待汗止神苏,再与十全大补汤加三七调理之。

3.调养。切戒房欲,忌食生冷一切辛腥香燥臭恶等。宜常服十全大补或两仪汤,使气血充足,病可断根。

(二)崩漏下血挟水

1.病源。中气虚弱,复挟湿邪,遂成崩漏下血挟水病。

2.症状和疗法。

(1)崩漏下血挟水,精神疲乏,四肢无力,胃纳平平,时时恶寒,或每天水泻1~2次,形气不甚弱者,宜仿东垣升阳除湿汤:黄芪、白术、升麻、柴胡、藁本、蔓荆子、羌独活、防风等加减之。

(2)初期失治,中气益虚,形体消瘦,胃纳不佳,挟水愈多,四肢疲乏,举动无力,至为困苦,宜用补中益气加羌独活、藁本,候将息之。

3.经验单方。芝麻(一名油麻)1杯,炒焦研粉,用开水冲服,其血即止,精神逐渐恢复。无药之处,或因经济困难,无能购药者,用此方治愈者许多。

4.调养。切勿过劳,忌食生冷、水果、腥腻等,常服八珍,使易复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