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角色论:个人与社会的互动
13515300000024

第24章 角色行为(1)

一、角色转换

角色行为是指个体承担一定角色时所表现出来的实际行为。角色转换是角色行为的一种表现。

(一)角色转换的含义

通常一个人会经常变换自己的角色。角色转换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那么,何谓角色转换呢?所谓角色转换,是指一个人由一种社会角色向另一种社会角色的变动或更替。一个人从呱呱落地开始,随着其年龄的递增、职业的选择和工作的变动,他担任着不同的角色,并实行着种种角色转换。入学前,他是儿童角色;入学后,他是小学生角色、初中生角色、高中生角色、大学生角色。大学毕业之后,他或是机关工作人员角色,或是科技人员角色,或是新闻记者角色,或是社会工作者角色,等等。结婚后,他是丈夫角色。生育后,他是父亲角色。因为工作需要,他被提拔到领导岗位上,便是领导角色。退休后,他是退休人员角色。所以,人的一生是扮演不同角色的一生,也是角色转换的一生。

(二)角色转换的特点

角色转换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客观性

角色转换总是表现为角色扮演者一定的目的、动机,愿望、欲求、需要或情欲。这种表面的现象容易使人产生一种误解,以为角色转换都是主观的。

其实不然,角色转换是客观的。这是因为:角色转换要受到客观的社会条件的制约,即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水平、社会的需要、群体或组织的需要以及工作条件等方面的制约;角色转换要受到民族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以及人际环境的制约;角色转换还要受到角色扮演者自身状况的制约,即年龄、性别、阅历、个性、身体素质、道德观念、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方面的制约。正是因为如此,任何角色转换都是客观地产生和存在的,并不是谁想要什么角色转换就会存在什么角色转换。当然,我们强调角色转换的客观性,并不是忽视或否定主体的能动性,而是使主体的能动性的发挥建筑在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更加自觉地有效地实行角色转换。

2.普遍性和变异性

从纵向的角度来说,人的一生中自始至终存在着各种不同的角色转换;从横向的角度来说,凡是有人群存在的地方,都存在着形形色色的角色转换。因此,角色转换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角色转换虽然经常发生,到处都有,但在这种普遍性表现的同时,也显示出了它的变异性,即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或国家中,角色转换的形式和情况都不一样。这是由于不同的社会条件和角色自身状况所造成的。同时,由于条件在不断变化,即使是同一角色转换,在不同时期也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3.价值性

角色转换不仅具有客观普遍性,而且还具有价值性。角色转换的价值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角色扮演者对其角色转换的价值认识;角色扮演者需要什么,怎样实现角色转换的价值取向;角色扮演者所实行的角色转换在社会中受到的价值评判。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个性不同、生活经历不同、价值观念不同、人生观和世界观不同,因此对角色转换的价值的看法也就不同。但只要是有利于社会发展和个性全面、健康发展的角色观念就应该是有价值的或高价值的。一个出色的角色扮演者,就在于他能够善于把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统一起来,自觉地实行角色转换,从而实现其人生价值。

4.历史性

角色转换本身就意味着角色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种历史的发展。

角色转换的历史性表现在两个方面:特定的角色转换,只发生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例如,在中国改革的年代,有的人原来担当普通技术员角色,经过一番努力,在生产中实行科学管理,取得了显着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了优秀的企业家。在人的一生中,每个角色扮演者随着人的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实行的一个又一个的角色转换,是具体的、历史的。因此,我们可以这么说,角色转换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角色转换往往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我们在分析角色转换时,就要把角色转换放在一定的历史范围内进行考察。这样,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角色转换的社会意义。

(三)角色转换的类型

在懂得了角色转换的含义及其特点之后,我们可以进一步来研究角色转换的类型问题。

1.正向的角色转换和负向的角色转换

这是根据角色转换的不同性质来划分的。正向的角色转换是指角色充当者能够依据事物发展规律,遵从社会规范,自觉协调自己的心理活动与客观需要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如许多老干部实行由在职干部角色向离退休干部角色的转换,许多解放军战士和干部实行由现役军人角色向复退转业军人角色的转换,有的农民工被破格提拔为民营企业副经理,等等。负向的角色转换是指角色充当者违背事物发展规律,违反或背离社会规范,导致严重越轨行为。据报道,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黄松严重违法违纪,被中纪委开除党籍,被最高人民法院开除公职,并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就属于这一类。

2.正式的角色转换和非正式的角色转换

这是根据角色转换的不同形式来划分的。正式的角色转换是指角色转换的关系是一种形式结构化、转换规范化的关系,即有详细规定和严格要求。例如,干部因调遣、委任、晋升、离退而发生的角色转换,即属于此类。

非正式的角色转换是指角色的关系并不正规、不确定,没有详细规定和严格要求,而可以比较自由、随便,诸如有的个体劳动者时而做工,时而经商,即属这一类。

3.主动的角色转换和被动的角色转换

这是根据角色转换的不同态度来划分的。主动的角色转换是指角色充当者出于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采取积极的态度对待角色的转换。例如,有的领导干部发现才能出众、为人正派、密切联系群众的年轻干部,主动提出让贤,支持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工作岗位,于是他由主角地位变为配角地位,实行了角色转换。被动的角色转换是指角色充当者缺乏事业心和责任感,存在患得患失的心态,对组织的分配、委任、派遣采取消极的甚至是抵制的态度。

从上述角色转换的分类中看出,各种角色转换彼此相互区别,但又有相互重叠的方面。在特定的条件下,一个人究竟处于何种角色地位和角色转换之中,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以便协调好角色转换过程中的各种关系和心理适应。

(四)角色转换的原因

引起角色转换的原因,可以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去分析。

1.角色转换的客观原因

(1)现代社会的变迁。建国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发生了巨大的社会变迁,各种规模的社会流动日趋频繁,因而使相当数量的社会成员发生了社会地位、职业、身份的变化,必然产生与此相适应的角色转换。例如,大批农民进城务工,职工要求离职下海经商,有的纺织工人改行去做仪表工人,一些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等等。所有这些角色转换,都是激剧的社会变迁所引起的必然结果。

(2)社会环境的变化。社会环境的变化,对人才的需求会发生很大的影响,从而会使个体的社会地位和角色扮演发生很大的变化。

(3)工作调动的需要。这也是引起个体的社会地位和角色转换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干部队伍中,人事调动,转换角色,是常见的现象。

2.角色转换的主观原因

(1)兴趣爱好的需求。兴趣是指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它标志着一个人在某一方面的积极性。同时,人的兴趣是多种多样的。特别是青年人的兴趣转移得更快,且动摇多变。这是因为,青年人有很大的可塑性和很强的好奇心。因此,青年人的角色转换具有独特的特点。而成年人的兴趣和爱好,一般是长期养成的,没有特殊的情况,一般不会轻易变动。因此,成年人比起青年人在考虑角色转换时,要成熟、稳健些。

(2)择业观念的变化。一个人选择什么样的职业观念,往往反映出他择业的价值观点和价值取向,这是择业者角色转换的主要原因。

另外,由于个体体质上的原因、个体才干专长上的问题以及个性上的一些原因等主观因素,也会使人们的角色发生改变,导致角色转换。

(五)角色转换的困难与适应

1.角角色转换的困难表现

一般地说,角色转换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由于种种因素或多或少经历艰难曲折的一个过程。就大多数情况而言,角色转换的困难,主要是指角色在其转换过程中遇到心理上的种种不适应。而角色心理上的种种不适应,又会影响到角色行为的价值取向。

那么,角色转换的困难又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呢?

首先,表现在角色的心理承受能力方面的困难。这可以用干部离退休为例来说明。实行干部离休、退休制度,是我国干部制度的重大改革,也是干部人生旅程中的一个重大转折。对于这个重大的转折,很多干部开始在心理上承受不了。我们知道,干部离退休是由在职干部角色类型向离退休干部角色类型的变动(即转换)。据有的学者研究,这种角色类型的变动也包括职业角色类型和年期角色类型两个侧面。

职业角色类型的变动表现为以下三点:

(1)从担负社会公职并且有责任心的职责型社会角色,变为无职任仍具有责任心的愿望型社会角色。

(2)从执掌一定权力的权威型社会角色,变为仅有普通公民权的平民型社会角色。

(3)从紧张的、固定的劳动秩序中生活的竞争型社会角色,变为松散的、自由的消闲秩序中生活的休息型社会角色。

年期角色类型的变动表现为以下三点:

(1)从年富力强、雄心勃勃、大有可为的展开型社会角色,变为年老力衰、力不从心,回到家庭的回归型社会角色。

(2)从富有创造力、具有进取兴趣的开拓型社会角色,变为智力衰退、习于常规的常规型社会角色。

(3)从积极参与交往活动的动态型社会角色,变为参与交往活动较少的静态型社会角色。

从上述资料中不难看出,干部离退休引起的社会角色在这两个方面的变动,即角色的转换,无论在空间上,还是在时间上,其变动和转换的间距是巨大的,时间也是紧迫的,即要求离退休者在几日之内,改变其几十年间形成的生活方式、生活环境以及行为取向。因此,许多离退休干部面对这种激剧的变动和转换,在心理承受能力上反映出有承受不了之感,这是十分自然的事。

其次,表现在角色的心理适应能力方面的困难。仍以干部离退休为例。

据有的学者对哈尔滨离休干部的抽样调查,干部离休时普遍出现了角色心理不适应,产生角色冲突。据抽样调查资料表明,干部办离休手续时的心境和态度是各异的。

一部分干部的心境和态度是向往过离休生活的,因此他们离休后能比较容易适应离休生活。而大多数干部处在种种矛盾的冲突的心理状态之中,因此,他们在离休初期适应离休生活将会感到困难,甚至极少数离休干部有可能产生种种偏离心理和偏离行为。这主要表现为心理上的挫折感、空虚感、困惑感和孤独感,行为上的无所适从、不知所措。

例如,有的因放下繁忙工作而感到惆怅空虚;有的因不习惯新的生活节律而感到闲居、寂寞、孤独、不安;有的因不善于支配余暇时间而感到无所事事;有的因离开了较熟悉的环境而感到处处生疏;有的因思想准备不充分而感到烦躁不安,爱发脾气;有的因对干部离休制度不理解而感到心灰意冷,不愿出门;等等。所有这些,都是由于一时不适应人生旅程中的这一重大转折所产生的结果。

角色转换的困难,不仅在干部离退休方面存在,而且在人事调动、分配、职业选择等方面也存在。我们研究角色转换困难的主要目的,在于尽可能正确地反映它和解决它。而要正确地反映它和解决它,就必须正确地认识角色转换困难产生的原因,从中找到解决角色转换困难的办法。

2.角色转换困难的原因

许多角色转换困难的形成,都不只是一个原因,往往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

(1)历史因素。在对角色转换的困难的研究中,一般认为,对成年以前时期的角色转换较易适应,对成年以后时期的角色转换较难适应。因为个体在成年时期所担当的角色时间长,转换少。例如,有的担当教师角色,少则十几年,多则二三十年。有的担当工人角色,几乎是一辈子。有的扮演演员角色,在舞台上度过三四十个春秋。由于成年时期角色的定型化,即在较长时期形成了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由此而决定和支配的道德观、审美观、生活方式、心理特性、生活愿望和行为模式等,所以在这一时期角色转换就比较困难。许多离休退休干部和退休工人之所以感到心理不适应,正是由于角色的定型化所引起的。由此可知,角色的定型化,是产生角色转换困难的一个历史原因。这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明,如果一位退休教授因工作需要而乐意接受返聘,仍与退休前的社会角色类型相接近,那么他退休后就比较容易做到心理适应,相对来说,遇到角色转换的困难就比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