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角色论:个人与社会的互动
13515300000016

第16章 角色理论的重要范畴——角色关系(5)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根据这一指导方针,把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置于更加突出的位置,明确提出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目标。这就意味着新一轮农村改革,将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而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彻底扭转城乡差别的格局,实现城乡一体化,将是一次深刻的观念革命。同样地,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建立新型人际关系,也将是一次深刻的观念革命。

(5)文化因素。从严格意义上说,“窝里斗”是人际内耗,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心理现象。从历史上看,中国人就有“窝里斗”的毛病。究其原因,台湾着名作家柏杨在《丑陋的中国人》一书中指出:“中国人的不能团结,中国人的窝里斗,是中国人的劣根性。这不是中国人的品质不好,而是中国人的文化中,有滤过性的病毒,使我们到时候非显现出来不可,使我们的行为不能自我控制,明知道是窝里斗,还是要窝里斗。”

文化因素是人际内耗产生的深层原因。而产生人际内耗的文化因素又是多方面的,举例述之。

例如,封建社会文化的沉渣泛起和小农思想的狭隘性、封闭性和个人主义的自私性的存在影响,是产生人际内耗的思想根源。应当看到,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的党在肃清长期封建统治形成的等级观念、宗法观念、特权思想、专制作风、男尊女婢等观念的遗毒,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方面都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这种思想政治方面的遗毒不是轻易就能肃清的,仍有艰巨的任务需要完成。同时,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思想、小生产者的习惯势力的影响,限制了人们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的眼界,形成了一种闭关自守、因循守旧、安于现状的社会心理。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人际内耗,就是在这种社会心理基础上产生的。有的人自己无为,也希望别人无为,一旦别人超过自己,他就嫉妒,甚至搞内耗。这种思想政治方面的遗毒不是轻易能肃清的。

又如,国民精神的劣根特性,也是产生人际内耗的一个重要文化因素。

中华民族是有着悠久历史、文化和自强不息精神的伟大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养成了勤劳、勇敢、聪明、诚恳、善良等优良品质,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重信用、重友情、重仁义。因此,中华文化传统对中国人民心理和精神的熏陶起了积极的主导作用。但是,无可否认,我国有着两千多年封建统治的历史,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一些消极的因素至今还影响着人们。

例如,“行高于众,人必非之”;“一人得逞,鸡犬升天”;官官相护,宗派主义;论资排辈、嫉贤妒能;亲近小人,远离贤臣;思想保守、狭隘、僵化;盲从权威,对不同意见和观点进行压抑、打击和迫害;重伦理,轻功利;重人情,轻法制;重集中,轻民主;等等,这些一旦被熏陶成国民心理和精神的东西,不仅会构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障碍,而且是造成人际内耗的重要原因。

再如,管理机制不完善、不健全,也是产生人际内耗的一个重要文化因素。据报道,有个单位从整体管理机制来看,单位里职代会、民主监督等制度安排形同虚设,论资排辈、任人唯亲、暗箱操作、内耗互斗的人事关系错综复杂。这些问题导致员工离心倾向较为明显,专业化、高素质人才流失。从人才形成机制来看,由于缺乏明确、系统、合理的人才引进政策、战略规划及激励机制,所以在单位里的人才选拔当中,往往出现“人才显不出、留不住,庸才却占着位、请不走”的“优汰劣胜”状况。

为了解决产生人际内耗的文化因素,现提出如下一些对策建议:

第一,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继续肃清封建社会文化遗毒的影响。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完成这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责任不仅在领导,而且在基层,在民间;不仅需要一代人的努力,而且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我们深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引领下,一定能够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

第二,大力弘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努力革除国民精神的劣根特性。

我们要发扬全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积极吸收各国文明的先进成果,推进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建设,创造一种与时俱进、和谐团结的文化气氛,努力革除国民精神的劣根特性,形成克服内耗,凝聚人心,汇集力量,加快事业发展的共识,并赋予行动。

第三,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实践启示我们,哪个单位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那里的人际关系就会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这样,就等于筑起一道防止人际内耗的有效堤防。

(六)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

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混为一谈,角色的人际关系作为角色间的一种社会关系和其他任何一种社会关系一样,必然受生产关系的制约,还要受其他社会关系的影响。同时,也应看到,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真正的实在现象。如果截取社会关系体系的一个单独平面,在这个经济、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和其他各种社会关系的“截面”里所表露的就是人际关系,这是不难理解的。因为其他各种具体的社会关系又总是通过各种具体的人际关系表现出来。人际关系不是游离在其他社会关系之外,而是产生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所以,分析人际关系,是认识其他各种社会关系的必要条件。不仅如此,在分析人际关系时,必须把它放在社会关系的总体中去认识,这样才能真正认识各种人际关系背后的社会意义及其与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的直接关系。如果不对人际关系进行分析,那么对其他社会关系的认识将是抽象的,空洞无物的。

由上足见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区别与联系。我国社会心理学家龚浩然教授也曾指明了这一点。他认为,西方社会心理学将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混淆起来,实际上是用人际关系掩盖了社会关系。人际关系是在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形成的,两者并不是一回事。社会关系是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它一方面研究人与物的关系,如在生产过程中谁占有生产资料,这就是生产关系,其他如财产的继承关系等,这些都是以物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社会关系,另一方面社会关系还包括意识形态的关系,主要有法律的关系、道德的关系等。而人际关系则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它受社会关系所制约,是社会关系的反映,但却有某种相对的独立性。他还进一步指出,人们之间的心理关系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心理冲突(西方社会心理学称之为心理排斥、人际排斥),另一是心理相容(西方社会心理学称之为人际吸引)。

苏联社会心理学家I.M.安德列耶娃在她着的《社会心理学》中针对有人把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看作是“同一类”的看法写道:“要正确认识人际关系的性质,就不要把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放在‘同一类’,而把它看成是社会关系中的一个特殊的‘类’,它产生于每一种社会关系之中,而不是产生于社会关系之外。”

由上可知,人际关系是复杂的社会关系的一种直接表现形式,而不是社会关系的全部。我们研究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无非是为了进一步弄清楚人际关系的地位和性质,准确地把握人际关系的内涵和外延。这样,在研究人际关系时,既不会使它混同于其他社会关系,又不会使它脱离于社会关系。但是,在角色之间交往的过程中,这些关系常常是交错在一起的。一个合格的角色要善于分清和处理各种关系,这对做好本职工作,是十分重要的。角色关系是人际关系的具体化和实质化。良好的人际关系,必定是人际关系体系中的各个成员都能出色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因此,建立和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首要的任务是人们应该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做到“在其位,谋其政”。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

2.李培林,李强,马戎主编.社会学与中国社会.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3.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刘豪兴主编.社会学概论(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奚从清编着.现代社会学导论.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6.周晓虹主编.现代西方社会心理学流派.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

7.郑全全,俞国良着.人际关系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8.奚从清,俞国良着.角色理论研究.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