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角色的社会地位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
角色是社会地位或社会身份的外在表现。如前所述,社会地位是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位置。如果一个人在他新的地位、身份产生之前,那么与之对应的角色可能尚未形成。只有当他的地位、身份被确定时,他才是在扮演一个被社会期待着的角色。而人的地位、身份又是由什么决定的呢?只要仔细地观察,就会发现,最终是由人的社会关系决定的。大家知道,每个人都要参与社会各方面的活动,如生产活动、家庭活动、社交活动、娱乐活动、买卖活动等,由此与其他人结成劳动关系、家庭关系、朋友关系、顾客与售货员关系等,就决定其具有一定的地位、身份,就要扮演与其地位、身份相应的角色。
3.角色的变化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
一个人由于种种原因而改变其目前参与的一定的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重新从事别的社会活动,建立新的社会关系,那就意味着他处于一种新的社会地位,具有一种新的社会身份,自然他就要扮演新的角色。例如,一位营长从部队转业,到县民政局担任局长,建立新的工作关系;一位年轻的寡妇在丈夫死后,选择适当的时候重新嫁人,建立新的家庭关系;等等。显而易见,角色的变化是随着一定的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
4.角色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因为人离不开社会,人是社会的人,社会制约着人的存在并规定着人的本质。马克思明确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的这一论断指明了只能从人的社会性、人的社会关系中去把握人的本质。由此亦启示着我们,只能从人的社会性、人的社会关系中去把握角色的本质。
社会关系像是一张网,而个人就是网中的一个结点,每一个结点就是一个角色。社会关系的网络就是由社会角色编织而成的。如一所学校,有校长、教务管理者、教师、学生以及后勤人员等,才称为学校。如果失去其中任何一个部分中一个角色的存在,那么这所学校就难以存在。事实上,一个人在社会中从事的职业、活动愈广,发生的社会关系愈多,其社会地位、身份愈多,他扮演的角色也愈多。个人角色的复杂性充分表明,角色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
从根本上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角色概念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是对社会关系的反映,是对个体、群体和社会交互作用的反映。而这些反映又必然受到社会的生产关系、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文化关系以及其他关系的制约。
二、角色关系的微观分析
(一)人际关系的含义
关于人际关系的含义,人们有不同的见解。有人认为,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所有的社会关系,归根到底,都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以此种定义没有揭示出人际关系的特性。有人认为,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直接关系。实际上,人们之间的关系,不只是在情感直接接触的基础上形成的,不少人际关系是通过人的某种中介活动来实现的,所以此定义似乎亦不确切。有人认为,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在心理方面的交往关系。此定义比起上述两种定义要准确些,因为它揭示出人际关系的特性。
所谓人际关系,是指群体内各成员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之所以这样界定人际关系,是因为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人际关系主要是表明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心理关系的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因此,人际关系是属于社会心理学的范畴,主要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由于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中的一种重要的关系,所以它理应成了社会学研究的内容。
第二,人际关系是由一系列心理因素构成的。它既有认知因素、情感因素,也有行为因素。在人际关系中,认知因素是人际知觉的结果,是个体对人际状况的了解;情感因素是人际关系的基础,是表现为交往双方相互间在感情上的好恶程度及对交往现状的满意程度;行为因素则是人际交往的具体行为。人际关系的形成是这三个因素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情感因素起主导作用,它制约着人际关系亲疏、深浅及稳定的程度。
第三,人际关系是在人和人之间彼此交往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纷繁复杂的人类社会,是由人际关系耦合的网络系统,而交往正是联结社会网中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的桥梁。没有人际交往,也就无所谓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作为社会关系的一种,与其他任何一种社会关系一样,必然受生产关系的制约和其他社会关系的影响。同时,它作为一种社会关系必然对其他社会关系发生影响。所以,我们在分析人际关系时,必须将其放到社会关系总体中加以分析,这样才能真正认识各种人际关系背后的社会意义及其与心理因素的关系。应当看到,分析人际关系是认识其他社会关系的必要条件。如果不对人际关系作出分析,那么对其他社会关系的认识就将是抽象的。
人际关系是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共同研究的重要课题。但它们的研究又各有不同的侧重面。社会学研究人际关系、分析人际关系的状态,是为了探求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否对社会生活、社会稳定和发展产生的影响,它侧重研究的是人际关系的社会方面。社会心理学研究人际关系、分析人际关系的状态,是为了探求人际关系的状态对人的社会需求满足的程度和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它侧重研究的是人际关系的心理方面。
(二)人际关系的要素
一般说来,角色、媒介、交往、情境是构成现实的人际关系的四个要素。
1.角色
如前所说,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和心理关系,但这里的人并不是抽象的人,而是具体的、现实的人。具体的、现实的人在社会生活中,实际上是以角色的面目出现的。个体在任何场合下或是以父亲的角色出现,或是以儿子的角色出现,或是以教师、团员、球迷、职员、观众、乘客等角色出现。同时,人在交往过程中也是以角色的面目出现的,正是在这种角色与角色的交往中,才形成了现实的人际关系。认识现实中人际关系的主体是角色,是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前提。因为要处理好人际关系,很重要的一条是避免角色混同。如果把只适合家庭中的“家长”角色用到工作关系中;把只适合法庭庄严气氛的“法官”角色用到父子亲情中;把只适合恋爱关系中的“恋人”角色用到一般交往中,那么非但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反而会产生混乱,造成不良的后果。
2.媒介
角色与角色之间互相交往,建立关系,必须依靠某种媒介。只有通过媒介,才能发生相互沟通。媒介包括语言、符号、动作、表情等。如果相互沟通的双方说的话语、表达的意思不被对方所理解,是很难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如有的民族点头表示同意,摇头表示反对,而有的民族则正好相反。有的民族见面拥抱表示亲热、尊重,而有的民族则认为是有失体统。如果不注意沟通媒介问题,良好的人际关系就无法建立。所有媒介当中,语言是最重要的媒介,人类就是因为有了语言,才和动物有了区别。所以,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过程中,人们要注意很好地利用语言,还应注意语言的文明、礼貌、美好、准确等,使语言这一媒介物在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其他如感情、态度、处事的方式等作为媒介物,也都是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中应注意的问题。
3.交往
在具有角色和沟通媒介之后,还必须有角色间的交往。离开角色间的交往,就无从建立人际关系,也无从考察人际关系。不仅如此,人际关系建立之后,还需要通过角色间不断的交往加以巩固和发展。所以,积极交往是建立、巩固和发展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多,就越容易互相了解,产生深厚的思想感情,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如果互相之间不太来往,即使空间距离很近,但心理距离却很远,就不可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交往的双方必须做到开诚布公,坦诚相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互相了解,密切关系。
当然,交往中也应注意恰当的空间距离,也就是平常所说的要注意一定的分寸。在交往中,一般有三种距离,即接触性距离、接近性距离和社会性距离。接触性距离是指交往双方有身体的接触,如恋人之间手挽手,友人见面互相拥抱。接近性距离是指交往双方没有身体的接触,但相互间空间距离很近,可以达到伸手可及的程度。大部分关系较好的同事、同学、朋友都是保持这种距离。社会性距离是指一种体现各自社会地位、社会身份的距离。如在公事公办的场合,上下级之间是不会过分亲密的;在外交场合,外交人员保持合适的距离以显示庄重。空间距离在交往中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空间距离的远近体现了心理距离的远近。
空间距离随着心理距离的扩大而扩大,随着心理距离的缩小而缩小,空间距离的近远体现了交往的密切程度。
4.情境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离不开一定的情境的。情境必然会对人产生心理上的影响,从而影响人们之间的交往。如办一件事情遇到困难,两个本来并不熟悉的人会联合起来一道去克服困难,彼此间便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除了特定的环境和特定的事件外,个体对某一事件并没有经过认真分析,冷静思考,而是盲目地、无意识地接受别人的意见,决定对某人、某事的态度,从而影响人际关系。在一个彼此猜疑、互存戒备之心的群体中,人际关系很难达到心心相印的程度。
(三)人际关系的分类
人际关系错综复杂,千变万化。但在理论上还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标准对它进行分类。
1.以人际关系的不同纽带分类
根据人际关系的不同纽带,可以把人际关系分为血缘性的人际关系、地缘性的人际关系、业缘性的人际关系、志缘性的人际关系和趣缘性的人际关系等五种。
2.以人际关系的可否选择性分类
根据人际关系的可选择性和不可选择性,可分为先赋性的人际关系和获得性的人际关系。先赋性的人际关系,如父母与其子女的关系等。
获得性的人际关系,如夫妻关系、朋友关系等。前者是先天的,不可自由选择,后者则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获得的,可以自由选择。
3.以人际关系的不同需求分类
根据人际关系的不同需求,可分为主动性的人际关系和被动性的人际关系。心理学家修兹(W.C.Schutz)认为,每一个人都具有人际关系的需求,即包容的需求、支配的需求和感情的需求,并且又将行为的反应分为:
积极的表现者(以E为代表);被动地期待他人的行动者(以W为代表)。从中又分出六种基本的人际关系的倾向。
4.以人际关系的时间长短分类
根据人际关系的时间长短,可分为长期的人际关系和短期的人际关系。
长期的人际关系,如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以及其他亲属关系等。短期的人际关系,如公共汽车里的售票员与乘客的关系等。这两种人际关系对人的影响各不相同。
5.以人际关系的纵横向度分类
根据人际关系的纵横向度,可分为纵向的人际关系和横向的人际关系。
纵向的人际关系,如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上级与下级、长辈与后辈的关系等。横向的人际关系,如某一单位成员与另一单位成员的关系等。
6.以人际关系的不同作用分类
根据人际关系的不同作用,可分为促进的人际关系和内耗的人际关系。
促进的人际关系,是在心理相容的基础上,群体中各成员彼此同心同德,团结一致,千方百计提高工作效率,促进群体共同目标的实现。内耗的人际关系,是在心理不相容的基础上,群体中各成员离心离德,钩心斗角,明争暗斗,损害双方共同利益,使群体目标难以实现。
7.以人际关系的不同性质分类
根据人际关系的不同性质,可分为和谐的人际关系和不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的人际关系。它表现为个体间的频繁接触,感情融洽,关系亲密,能较好地处理利害冲突。这与个体间的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一致性有关。不和谐的人际关系表现为个体间的感情淡薄,关系疏远,纠葛频繁,利害冲突激烈。这常常与个体的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不一致性有关。
从上述人际关系的分类中看出:第一,各种人际关系,彼此相互区别,但又有相互重叠的方面。一个人究竟处于哪些关系和地位之中,必须进行科学的分析,以便协调好人际关系。笫二,一定的人际关系表现出一定的人际行为模式,其中由于一方的行为会引起对方相应的行为。一般而言,正确的行为会引起积极的行为反应;错误的行为会引起消极的行为反应。当然,对于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的判断,往往会因人而异。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一定能够判明是非,密切人际关系。笫三,对各种人际关系的分析,最为重要的是注重它的和谐与否。因为研究人际关系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建立和发展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的人际关系,以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