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冲突与调适:农村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文化路向
13514300000042

第42章 农村中小学教学改革中文化(5)

(二)开放型教学文化的构建

在课程不断变革的趋势下,我们应构建开放的教学文化。为了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顺应学生发展的需要,学校的课程需要不断变革。课程的变革要求教师教学方式进行相应的调整与变化,要求教师根据变化了的教学情景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因此,教师传统思维结构的封闭性不再能适应当代社会化大经济和科学文化发展的要求。面对知识和信息的增长形势,只有建立起开放性的思维结构才能吞吐大量的信息和高效率选择运用信息,从而激发创造力,更好地推进课程改革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世界整体上的演变如此迅速,以致教师和大部分其他职业的成员从此不得不接受这一事实,即他们的入门培训对他们的余生来说是不够用的,他们必须在整个生存期间更新与改进自己的知识和技术。”课程的变革相应地要求课程实施方式发生变革,因此教师就不能“几十年如一日”地以同样的方式实施课程,进行课堂教学,应放弃原有的封闭、保守性格,以开放的心态接纳新的事物,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使自己的思维经常处于富有张力的节奏中,使自己经常处于自由、活跃的状态,从而能够更好地运用先进的教学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在农村中小学教学改革中,教师首先要时刻保持开放的心态,应有意识地避免因循守旧等消极保守心理的产生,取而代之的是要有勇于接受新事物和接受社会挑战的开放心态。遇到新事物新情况,多去探索与尝试,及时改变原有的落后观点。

应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社会,多走出去接触社会,多接受新观点,多尝试新方法,经过思考和实践验证,不断调整认知偏差,更新原有的认知结构,使自己适应社会发展,永远与时代同步合拍。其次,摆脱农村文化封闭性的拘囿,善于调适文化冲突,愿意接受新事物,愿意尝试新的教与学的方式,愿意接受新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农村中小学教师要公开地承认自己在尝试新的做法中的困惑,与其他教师坦诚地交流彼此的感受和建议,给同事真诚的肯定与鼓励,以共同探索新课程理念下有效的教学方式。再次,要积极参与培训。近阶段特别要组织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全面的新课程理论培训,使他们认真理解、理会与把握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教育观念、改革目标以及相关的政策措施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的解读;组织农村中小学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培训,提高信息技术素养。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业务水平。最后,还要有专业文化的引领。

教师专业发展离不开专业文化的引领,可是目前有关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文化的引领非常乏力。因此,应从教师专业化基本理论建设入手,构建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内容和方法体系,充分发挥理论对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实践的引领作用。农村中小学要积极争取得到师资力量强、办学水平高的城市学校的专业文化支援。

(三)民主型教学文化的构建

教与学的问题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授受活动,它具体表现为:一是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教师是课堂的主宰。二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学生只能跟着教师学,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这样教师和学生分别被设定为训导者和听话者的角色:一方是教学权力的控制中心,另一方则是权力控制的受动者,学生没有民主可言,师生之间是“独白式”地把对方看作对象的“我——他”关系。

于是,教学场景片面化、剧场化,师生关系紧张,师生之间对话的平台偏塌,教学的真正意义和价值被遮蔽与遗忘。而新课程强调,教学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师生互教互学、彼此交往,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故此,在农村中小学教学改革中,我们应建设民主的教学文化,其要旨是重建新型的师生关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在描绘未来学校的师生关系时指出:“毫无疑问,在未来几十年中,发达国家的师生关系将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由于学生积极参加自学过程,由于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受到重视,指令性和专断的师生关系将难以维持。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于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之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积极参与以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因此,教师必须摒弃那种强调师道尊严、知识授受的“主——客”、“我——它”的关系,构建一种建立于对话教学基础上的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主——主”、“我——你”之间的关系。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认为:“人与人的交往是双方(我与你)的对话和敞亮,这种我与你的关系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核心,可以说,任何中断这种我与你的对话关系,均使人类萎缩。”在新型师生关系的建构中,诉求“解构”教师的权威,师生之间进行平等的对话,相互倾听,相互理解,共同探究。正如美国课程专家多尔所言:“在教师与学生的反思性关系中,教师不要求学生接受教师的权威;相反,教师要求学生延缓对那一权威的不信任、与教师共同参与探究,探究学生所正在体验的一切。教师同意帮助学生理解所给建议的意义,乐于面对学生提出的质疑,并与学生一起共同反思每个人所获得的心照不宣的理解。”新型师生关系的建构中,“教师要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并且不再把主要责任理解为传播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与管理知识,不再把责任理解为塑造而是引导”。因此,农村中小学教师要意识到师生关系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在教学改革中要用现代教学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摈除专制思想和等级观念。“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尊重教师的同时,不迷信教师和盲目服从教师,在配合教师教学工作的同时,多与教师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交流与学习。”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拥有自己的行动、自己的角色作用、平等的对话和自我评价的权利。

(四)创生型教学文化的构建

创造性的缺乏常常被批评是中国学生的致命伤。事实上,缺乏创造性也是大多数中国教师的软肋。因循守旧的教师只能培养出循规蹈矩的学生。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新课程要求教师培养与强化自己的创新精神,以培养创新型的学生。这首先要求教师培养起自己的创新能力。农村中小学教师应该经常主动地更新观念,学习新知,在教学和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中,有意识地培养与强化自己的创新精神,创造性地进行教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首先,从“重教”向“重学”转变,实现“教学规范”的转型,将教师单纯传递知识的教学模式改变为引导学生探究、发现、建构知识。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其次,从“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重过程”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在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中发现真理,揭示规律,掌握知识。

再次,要重视学习方式的改变。要重视学生学法的指导,尤其是探究性学习的指导,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不断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探究、实践、思考、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最后,要重视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解放学生的双手,使学生始终处在一种具体的操作之中,极大地锻炼学生的自我发现能力和亲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给了学生充分的机会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走向大自然,在大自然中观察与思考周围世界的事物和现象,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智力能力;让学生走出“象牙塔”,积极投身到农村社会实践中去,从火热的社会实践中获得真知。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从书斋中解放出来,学到真正的本领,掌握实用的技术,才能培养出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创新型人才。概而言之,创新是当前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一大热点,也是一大难点。农村中小学教师必须克服不敢或者不愿创新的因循守旧思想,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敢于走进新的领域,敢于尝试新的方法,使创生型教学文化在农村中小学发芽、开花、结果。

总而言之,教学改革总是处于特定的文化环境之中,植根于本民族、本地区的历史文化传统,离开了教学的社会文化生态环境,则难以理解教学改革。教学改革中暴露的问题不光是教学技术的问题,而更多的是文化层面的问题,研究教学改革应当与一定的社会文化问题结合起来,必须将其还原到特定的文化情境中去考察。故此,对于农村中小学教学改革,我们应充分考虑文化因素,多从文化层面解读其遭遇的问题和成因,并且制定相应的文化政策,促使农村中小学教学改革行进在健康有序的大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