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冲突与调适:农村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文化路向
13514300000004

第4章 绪 论(3)

3.叙事研究法

叙事研究是近年来随着质的研究方法的兴起而日益受到关注的一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属于质的研究方法中的一种。叙事就是讲故事,即对前后连续发生的系列性事件进行描述。最简单的叙事就是告诉某人发生了某事,而更有意义的是将一个个简单的故事围绕某个主题,按照时间或逻辑的顺序串联起来进行复杂的叙事。教育叙事研究是将叙事研究法用来研究教育问题,即研究者通过对有意义的校园生活、教育教学事件、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描述与分析,从而发掘或揭示内隐于这些生活、事件、经验和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从而发现教育的本质、规律和价值意义。这不仅有助于改进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也能以更鲜活的形式丰富教育科学理论。文化以精神和观念为核心,它以信念、价值观等不同的“内隐概念”方式得以存在,以成员的行为方式、习俗、仪式等“内隐规矩”得以表现。在考察教学改革中文化冲突问题和再现教学改革故事的过程中,就必须紧扣住文化和教学改革文化研究的“实践性”,就必须寻找到一种最契合教学文化和教学改革文化故事的研究形式和话语形式。无疑,教育叙事就是比较契合的研究范式之一。本研究以浙江省永嘉县S乡为个案,以该乡中小学校长、教师、学生及其家长作为合作研究对象,通过实地的深度访谈和参与式观察,收集有关资料。仔细整理与分析资料后,与研究对象共同构建成故事。

(三)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的方法

1.收集资料的方法

本研究历时3年,其中通过与研究对象的先后8次接触,多次参与式观察与深度访谈及随堂听课,收集到充足而翔实的资料。

(1)课堂观察。课堂是实施教学的主要场所,教学改革所倡导的新理念、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教学组织形式、评价方式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体现与实现。可以这么说,课堂是进行教学改革最直观的大舞台。故此,课堂观察是本研究获取资料的主要渠道。

(2)现场笔记。在征得研究对象的同意后,在课内课外对其实地观察。笔者主要采用参与型观察,在与合作对象一起生活、工作,在密切的相互接触和直接体验中,倾听与观看他们的言行,并把观察结果及其感想详细记录下来。

(3)访谈。顾名思义,“访谈”就是研究者“寻访”、“访问”被研究者并且与其进行“交谈”和“询问”的一种活动。“访谈”是一种研究性交谈,是研究者通过口头谈话的形式从被研究者收集(或者“建构”)第一手资料的一种方法。通过访谈,能够直接了解到学校和教师过去的历史、教师对一些问题和事件的想法和看法、教师的情感感受,等等。笔者在收集资料过程中,采用正式与非正式两种方式。在正式访谈时,主要采用半结构性访谈。访谈前,要有一个精细的访谈提纲,根据自己的研究设计对研究对象提出问题。但是,不完全被访谈提纲所束缚,提问的同时鼓励受访者提出自己的问题令其.所欲言,并且根据访谈的具体情况对访谈的程序和内容进行灵活的调整。访谈时,在征得研究对象的同意后进行录音。另外,在课余时间,与研究对象进行了多次无主题的非正式交谈,聆听其个人的故事。非正式交谈,大家话题广泛,自然轻松,避免了作为研究问题被提起的那份庄重,容易获取更客观真实的信息。在交谈中,通过拉家常的方式,询问并邀请研究对象讲述他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经历,从生活史的角度,为分析农村中小学教学改革提供背景性支持。

(4)实ar物。任何实物都是一定文化的产物,都是在一定情境下某些人对一定事物的看法的体现。因此,可以把这些实物收集起来,作为特定文化中特定人群所持观念的物化形式进行分析。在实地研究的3年时间里,笔者非常注意搜集与研究对象相关的实物。实物分两类:一类是正式官方记录,如上级教育主管部门颁发的文件、学校的规章制度等;另一类非正式的个人文件,经过研究对象的同意,尽量得到有关的日记、照片、教案、作业本、试卷、成绩单等实物。通过对这些实物的分析,以此透视其中所蕴含的文化观念和规范。

2.资料的整理

实地调查结束后,资料的归类、整理、编目便提到议事日程,这一步骤的效果如何很大程度决定了研究工作能否顺利进行。本研究把通过实地调查所收集到的资料分为如下七大类:

(1)理论性资料。包括文化与文化冲突理论的国内外资料;传统文化、传统农村文化的国内外资料;农村教育教学及其改革的国内外资料;等等。

(2)背景性资料。包括浙江省永嘉县社会背景资料,如历史、政治、经济、文化、人口、地理环境、生态环境等;浙江省永嘉县教育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发展资料;S乡5所学校的沿革、地理位置、规模、教学成果等资料。

(3)正式官方记录。如永嘉教育局相关文件、S乡中小学学校规章制度等。

(4)非正式的个人文件。如书信、日记、照片、教案、作业、试卷、成绩单、功课表等。

(5)问卷资料。包括调查问卷表、原始数据和统计过后的数据等。

(6)访谈获取的资料。又分教育行政部门领导访谈、校长访谈、教师访谈、家长访谈、学生访谈五小类。

(7)研究者的田野日记、手记、感想等。

3.分析资料的方法

资料归类整理之后,在文本撰述前,需要对整理过的资料进行分析。

面临收集到的大量原始资料,笔者运用了类属分析和情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相关资料进行分析。

“类属分析”指的是在资料中寻找反复出现的现象以及解释这些现象的重要概念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具有相同属性的资料被归入同一类别,并且以一定的概念命名。这种分析方法的长处是:将一部分资料从它所处的情境中抽取出来,通过比较的手法使它们之间的各种关系凸现出来。这种处理资料的方式比较符合一般人对事情进行归类的习惯,突出资料之间的异同,并且对资料所反映的主题进行强调。其短处是:容易忽略资料之间的连续性以及它们所处的具体情境,无法反映动态事件的流动过程;有可能将一些无法分类、但是对回答研究的问题十分重要的资料排除于研究的结果之外。“情境分析”指的是:将资料设置于现象所处自然情境之中,按照故事发生的时序对有关事件和人物进行描述性的分析。这是一种将整体先分散后再整合的方式,首先看到资料的整体情形,然后将资料打碎,进行分解,最后将分解的部分整合成一个完整的、坐落在一个真实情境的故事。情境分析强调对事物作整体和动态的呈现,注意寻找连接成一个叙事结构的线索。这种分析方法的长处是:叙述内容更加贴切被研究者的生活真实。叙述结构与他们的日常生活比较类似;通过直接再现他们的声音,表现了对他们的生活经历和思维方式的尊重。其短处是:容易忽略那些建立在相似性基础之上的意义关系,对资料内容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视而不见;叙述者可能深陷于故事的情境之中,无法看到其他资料分析方法(如类属分析)的可能性。虽然两种各有利弊,但是它们在实际分析中可以相互包含对方。

一个类属可以有自己的情境和叙述结构,而一个情境故事也可以表现一定的意义主题。在对资料进行分析时,两者可以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用,结合使用可以获得单独使用某一种所不能获得的效果:情境分析可以为类属分析补充血肉,而类属分析可以为情境分析理清意义层次和结构。

基于以上的认识,笔者在研究中把两种分析资料的方法结合起来进行。

在资料整理归类的基础上,笔者又把资料分成文化与文化冲突概述、农村中小学的教学管理、教师和课堂教学四个类属进行分析。与此同时,结合情境分析,在各个类属下面穿插一些访谈片段、观察事件、故事、感想、文件、课例、日记等,让这些故事性、情景性的描述对该类属加以展示与说明。

第三节 研究对象的选取与个案背景介绍

一、研究对象的选取

费孝通先生在《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中认为:“为了对人们的生活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研究人员有必要把自己的调查限定在一个小的社会单位内来进行。这是出于实际的考虑。”美国教育研究协会的斯蒂克在《个案研究的艺术》中也认为:“我们进入实地工作的时间总是有限的,如果可以的话,我们需要选择那些能够更容易进行我们研究的个案。”为了能较好地完成这项研究,本着便利和有效的原则,笔者选择目的性抽样的方法,即选取研究者在现有条件下能够最容易进行研究,且包含了对研究目的有帮助的大量重要信息的样本。关于目的性抽样的方法,美国学者Q.巴顿在《质的评鉴与研究》提出,质化研究主要采用“立意抽样”或“目标抽样”的方式,“立意抽样在于选择信息丰富的个案作深入的研究,这样的个案是指样本中含有大量对研究目的至关重要的问题的信息”。鉴于此,笔者确立浙江省永嘉县S乡中小学作为实地研究的个案。

为何要选取S乡中小学作为研究对象呢?首先,S乡是永嘉县经济欠发达乡,经济以农业为主要产业,教育、文化相对落后,具有典型性。其次,S乡中学和S乡中心小学是永嘉县第一批进入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农村实验学校。在新课程背景的教学改革中,遭遇到诸多困难和问题。从目的性抽样原则出发,这包含了有助于实现研究的重要信息,具有较好的代表性,29289物可以为研究问题提供非常密集、丰富的信息。再次,笔者曾供职于永嘉县教师进修学校,对全县的教师比较熟悉。S乡中学和S乡中心小学的校长及全乡许多教师是我曾经担任过班主任的县青年骨干教师研修班以及其他各种形式培训班的学员,师生的感情使我能够很快深入到他们的生活中去——由“局外人”变成“局内人”,在实地考察中不致引起怀疑,便于研究者一开始就可以直接进入现场调查与访谈,无须浪费时间去做那些初步的准备工作。

二、个案背景介绍

这里运用社会生态学的地域和生态环境分析法,首先对本研究的个案——S乡中小学的背景进行一般性介绍,使我们了解到个案所在地浙江省永嘉县的地理位置、生态环境、社会文化、经济发展、教育沿革和S乡及其中小学简介,为揭示新课程背景下农村中小学教学改革中的文化冲突问题提供背景性材料。

(一)永嘉县概况

永嘉位于浙江省南部,瓯江下游。面积2698平方千米,其中山地面积为2308.5平方千米,平原面积为277平方千米,河流湖泊面积为112.7平方公里,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全县下辖12镇26乡,906个行政村,总人口近90万人。县城驻地为上塘镇。

永嘉属东南沿海丘陵地形区,北部、西部有括苍山盘踞,东部北雁荡山蜿蜒。地势自北向南倾斜,山间谷地依山势延伸。有海拔1000米以上山峰123座,最高为大青岗1271米。中部楠溪江自北向南纵贯,注入瓯江。南部瓯江北岸和楠溪江两岸为冲积平原,海拔均在18米以下。

年平均气温在14.4-18.2℃之间,降水量1708.8毫米,7-8月多台风、暴雨。

永嘉县历史悠久,远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生息繁衍。夏、商、周为瓯地。春秋时期属越国,战国时入楚。汉高祖时属闽越,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至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属东瓯国(国都在今永嘉县瓯北镇境内),昭帝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属会稽郡回浦县,章帝章和元年(公元87年)为章安县东瓯乡,顺帝永和三年(138年)析章安县东瓯乡置永宁县属会稽郡。三国吴太平二年(257年)改属临海郡永宁县,县治贤宰乡(今永嘉县瓯北境内),东晋明帝太宁元年(323年)分临海郡置永嘉郡,筑郡城于瓯江下游南岸,永宁县治迁入。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废永嘉郡置处州,改永宁县为永嘉县,县沿郡名,“永嘉”作为县名自此始。“永嘉”二字,是“水长而美”的意思。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恢复永嘉郡。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废永嘉郡置东嘉州,隶括州总管府,析永嘉县之楠溪、西溪两乡置永宁县。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废东嘉州重隶于括州,永宁并入永嘉县。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从括州析永嘉、安固两县置温州,治永嘉。唐武后载初元年(689年)析永嘉置乐成县后,永嘉县辖境历五代、宋、元、明、清不变。民国37年(1948年),温溪、石染、西岙3乡划给青田县。1949年5月,永嘉县全境解放。以瓯江为界南置温州市,江北县境置双溪县,治岩头镇。9月21日,双溪县复称永嘉县,移治枫林镇,翌年6月迁治罗浮龙桥,12月21日迁治温州市区九山,1950年5月,将原属温州市属的梧埏、永强、三溪、藤桥4个区划归永嘉县。1958年该4个乡重归温州市,永嘉县治迁至上塘镇,至今并无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