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冲突与调适:农村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文化路向
13514300000029

第29章 农村中小学教学改革中(16)

上面撷取这组镜头,透视了当下课堂教学引进与运用小组学习时出现的问题:尽管教学过程中,花样百出,热闹非凡,活动内容似乎非常丰富,学生似乎轻松快乐,但研究其过程却发现,教师没有为学生营造出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习能力和交流能力的氛围。教学内容和目的不明确,教学过程无计划或者教学计划不能完成,基础知识没有得到学习,学生思维没有得到训练。下面再出示两个教学片段来说明这个问题。

下面是S乡中学一位初一自然教师执教《种子的萌发》时的教学片断。

老师引入新课:“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在田野或树林里,各种成熟的种子都能安然度过寒冷的冬天,等春天来临时才开始萌发。而盛夏时成熟的早稻种子,如遇上降雨,就会发出芽来。”学生齐声回答“有——”后,教师就开始提问:“是什么条件决定着种子的萌发呢?大家合作一下,共同探讨这个问题。”

前桌的同学马上转身,前后桌4人一小组开始交流。我仔细观察了一小组的交流情况。有两个学生抢着要发言,一个说是种子的形状、大小、饱满程度,一个说是温度、水分、空气,结果谁也不让,各人说各的,嘈杂得听不清说话的声音。另外有一个学生既不认真讨论,也不认真听,玩停了“百变金刚”后,两手捂着耳朵,嚷道:“吵死人了,吵死人了。”还有一位同学说成了是太阳和雨水,另外一个学生大声讥笑道:“老兄,你怎么连这个问题都不知道,应该是温度和水分哪!”答错的同学后来一句话也没说,听也不听了……

下面是一位农村小学数学老师执教的教学片断。

你能在2、4、6、7、10这五个数中找出一个与众不同的数吗?为什么?

教师提出问题后,巡视了一下学生,说道:“知道的举手。”有几个学生举起了手,还有几个学生犹犹豫豫。这时,教师说:“小朋友,我们四个同学一组讨论一下。”

部分学生转身,交流。

三分钟,教师拍手,合作结束。教师找个别小组回答。

第一个教学片段中,教师是根据自己对所教内容的理解和需要,而不是根据学生的需要,让学生进行小组学习,这带有明显的指令性。从表面上看,课堂活起来了,学生谈论热闹非凡,但是流于形式,学生谁愿意说就说,谁能说就说。一些学生无所事事,思想开小差,做小动作,说闲话,形成了尖子生讲、一般学生听的自由式的学习局面。

第二个教学片段中,学生合作时,教师没有参与到合作小组中去,没有即时关注与掌握合作小组学习的进程和存在的问题,没有及时调控,没有给予巧妙点拨与导向。学生因摸不着头脑而无法进行合作,以致影响合作学习的效率。

对于上述新课程教学中运用小组学习时出现的问题,有学者曾有过下面的解读:教师片面追求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形式,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进行认真的设计。只有要疑问,无论难易,甚至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都要在小组里讨论。讨论时间又没保证,有时学生还没有进入合作学习的状态,小组合作学习就在教师的要求下结束了。教师在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中不是一个引导者而是一个仲裁者,教师只是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设计,把学生往事先设计好的教学框架里赶。这是典型的应付式、被动式讨论。而学生方面,缺乏平等的沟通与交流,尤其是缺乏深层的交流与碰撞,结果往往是优秀者的意见和想法代替了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和想法,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成了陪衬,他们更多时候在做听众,即使他们发表了意见也不会受到重视,在小组汇报时成绩差些的学生的意见往往被忽视。

上述新课程大力提倡的对话教学、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新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引进与运用,像一阵清新的风,使沉闷的农村中小学课堂透进一股新鲜的空气,使农村学生学得主动、活泼,使传统的农村中小学课堂教学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尽管如此,当前大多数农村中小学课堂上对它们的引进与探索尚处于一种自发阶段和随意状况,不少农村中小学教师在应用时偏重于形式,缺乏对其内涵的深刻认识与反思,因此,在农村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出现尴尬的处境。下面是S乡中小学几位老师的实地访谈记录,很能说明新的教学方法被引进与运用到农村中小学课堂上遭遇的尴尬。

有的老师表示: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有时是老师始料未及的,课堂就很难控制,教学任务就难以完成,有的教师感到无所适从。新课程教学想法是好的,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岂不是乱了套?学生在课堂上嬉闹,课堂没了纪律,这样的新课程是否能让孩子学到知识?还有,当老师的一下子降了地位,要求我们做引导者、启发者,怎么样去引导?怎么样去启发?我们真正实施起来,真是有些摸不着门路。

有的老师表示:

新课程的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是很高的,又要唱,又要跳,又要画画,又要搞各种各样的活动。而在农村学校里,有些老师特别是老教师连普通话都不会讲,所以许多农村老师都是达不到新课程教学要求的,新课程的教学在农村学校是不可能看好的。

有的老师认为:

在农村的广大农民和学生还是向往城市生活,都想子女能通过中考和高考“跳出农门”,因此,家长希望学校传道授业,孩子学得知识越多越好,至于方法是次要的。但是,新课程倡导学生的整体和谐发展,强调给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这样一来,家长们惊诧不已,愤懑纷纷,不仅不理解课程与教学改革,甚至反对声一片。他们纷纷质问:

“课堂怎么乱了套?”、“带学生爬山、采野花野果、捉虫子也算上课?”、“如果我的孩子会自主学习,干吗还要送他到学校来?”家长批评老师给学生太多的“自由”,恐怕孩子学不到“知识”,将来考不上高中。因此,为了在考试中稳拿胜券,不惹家长的质问,许多教师往往放弃教学方法的改革,拿起旧把式。

还有的教师认为:任何教学改革天生具有本土文化特征,也应该具有本土文化特征。

对话教学、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这些新课程所大力提倡的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是从西方国家移植过来的。在咱们中国,特别是农村地区实行就不适应。目前,在教学改革中简单移植国外教学理论与方法造成处境之尴尬在农村中小学课堂教学实践中得以彰显。因此,在引进与运用国外教学的理论与方法时,需要考察与估计跟本土教学相关的因素,包括我们学校的经费、师资水平、班级规模、学生接受能力等,还需要把教学改革放到学校文化重建的背景,甚至于放到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变革的背景中来考察。

上面的实地访谈记录,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在教学方法改革中遭遇的尴尬。这种尴尬,正应了“旧方法不让用,新方法不会用”这句顺口溜。“旧方法不让用”是事实,实施新课程以来,因为教学观念、教学目标等都发生了变化,当然教学方法也要随之变化,所以教育主管部门再三要求改变过去传统的以教师教为主的教学方法,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变成以传授知识为主、以提高能力为主。但事实是,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农村中小学课堂旧方法却全在用,正所谓“穿新鞋走老路”。“新方法不会用”也是事实,实施新课程以来,一些新的教学方法被引进到农村中小学课堂,但在运用过程中出现了不容忽视的问题。这样,就导致农村中小学课堂教学方法改革中出现“旧方法不让用,新方法不会用”的尴尬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