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冲突与调适:农村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文化路向
13514300000026

第26章 农村中小学教学改革中(13)

师:我们再来研究同旁内角,现在大家看一看同旁内角有什么关系?

(经由林老师这么一点拨,有些学生有点思路马上举手了。老师立即指名一位学生)

被指名学生:同旁内角之和都等于180。

师:(非常满意)回答得非常好,大家看是不是?

(学生一看,果然如此。于是,林老师板书写下了“∠1+∠2=180,∠3+∠4=180”)

师:我们把和等于180的叫——

生:(大声地)互——补。

师:对,这叫互补。我们再来看看,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

生:(又大声地)平——行。

(林老师板书写下了“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至此,课堂时间也过了35分钟。教学任务算是基本完成)

师:(一身轻松的样子)同学们,听懂了没有?

生:(仍然只有小部分大声地)懂——了。

师:下面我们开始做作业,请把书翻到……

这是一堂教师导得过多的数学课,教师按部就班,预设了问题。课堂上,教师成了主宰。教师认为学生是空白的,什么东西都要由教师一手来操作——教学进度是由教师安排的,教学内容的“详略”、课后作业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而设计,教师的“主导”几乎完全代替了学生的“主体”。

在传统农村中小学课堂上,教师是绝对的权威者,学生永远处于服从的被动的地位。教学过程中,所有的权力都控制在教师手中,学生只能处于一种消极被动的地位,以教师的节奏来确定自己的进度和学习方式。教师不仅是教学内容的传授者,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控制者和成绩的评判者,更是学生学习的绝对权威。课堂上听到的是教师和少数学生的声音,缺少大多数学生的参与活动,大多数学生属于“失语”状态。对“您同意一节成功课的标准是教师准时按计划完成教学任务,学生没问题这种观点吗”这项问卷调查的回答,表示非常同意的占45.1%,表示基本同意的占38.9%,表示不太同意和很不同意的分别只占13.3%和9.7%。在“您同意教学中教师的讲是主要的,只要是教师讲得好,学生就自然会学得好这种观点吗”这项问卷调查中,47.8%的教师表示非常同意,30.1%的教师表示基本同意,而表示不太同意和非常不同意的分别只占13.3%和8.8%。课堂教学中,多以教师讲解、学生静听的方式来进行。对“您同意上课时学生要保持安静,不许插话,否则秩序会乱,影响教学计划这种说法吗”的问卷调查,表示非常同意的占46.9%,表示基本同意的占29.2%,表示不太同意和很不同意的分别只占12.4%和11.5%。

农村教师是作为最重要的知识代表出现在农村的,因而农村中小学课堂教学更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农村中小学课堂教学文化的突出表现是“一言堂”和“满堂灌”,教师按照自己的教案在讲台上讲授,并对教学进行着全方位的控制。一般情况下,教师讲课时间要占一节课的三分之二还要多。尽管教师也提问与组织学生讨论,但主要是在教师的监控下以掌握与寻求知识的标准答案为主。一旦学生的回答超出了预设的范围,教师就千方百计把学生拉回。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的反应与预设的目标相异或偏离了教师的思路,您会怎样”这项问卷调查中,46.9%的农村中小学老师回答“马上加以纠正,以保证课堂教学指向预定的教学目标”;29.2%的农村中小学老师回答“不予理睬,一切按原计划进行”;只有15.9%的农村中小学老师回答“听取学生的意见,并对自己的授课方案适当做出调整”;还有8%的农村中小学老师回答“非常恼火,偶尔不禁还会骂学生”。可见,农村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预设过死过窄,学生的自由意识和自主思想被封杀与限制了。

在农村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中,学生并没有得到真正的重视,他们仍然只是被当作改革的对象。很少有人去倾听学生对改革的感受,更不用说在改革方案中采纳他们的建议了。正如迈克尔·富兰指出的那样:

“当成人考虑到学生时,他们把学生当作变革的潜在受益者,而很少将学生视为变革过程与学校组织的参与者”。实际上,农村中小学教学改革并中并没有从真正意义上满足学生的需求,也因此缺乏学生的积极参与。

3.批评严厉,滥施惩罚,学生没有民主可言

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历程,逐渐形成了对威严教师形象的设定。

“君子不重则不威”,教师要庄重、威严;“教不严,师之惰”,教师要严格、严肃;“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应当处处以身示范,成为社会规范的代表者。一直留存在人们心目中的教师形象设定总是庄重、威严、富于权威,去充当社会的代言人。这传统文化里根深蒂固存在着的观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行为:他们为了维护自己的现象,对孩子不尊重、恶语相向、讽刺、挖苦,给孩子的身心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这造成孩子对老师的“恨”和“畏惧”。很多老师还是存在一种“师道尊严”、师高生低的传统观念,他们缺少对自我教育观念和行为方式必要的反思。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对于教师新的学生观和尊重的、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形成是一个潜在的障碍。

农村中小学教师对学生进行严厉批评的同时,施行惩罚的现象时有发生。对“您是否经常有惩罚学生的现象”这项问卷调查的回答,表示“有,经常”的占18.6%,表示“有,不多”的占39.8%,表示“有,偶尔”的占31.9%,表示“从来没有”的只占9.7%。在农村中小学里,经常见到的一种文化现象是教师把学生叫到办公室或者走廊里批评,一边批评一边惩罚,这是一个很司空见惯的现象,老师们也都觉得习以为常。下面呈现的是笔者在S乡中学某办公室目睹的教师批评与惩罚学生时的文化景象。

时间:2007年4月12日上午第二节课后。

地点:S乡中学某教师办公室。

教数学的刘老师把一名不交作业,上课又破坏纪律的男生带到办公室,让他站在办公桌旁,指着他的鼻尖,连珠炮似地开始骂开了:“作业都不做,上课又不认真听讲,只知道捣蛋,你来学校干啥呢?带头在课堂上起哄,你以为自己了不起,对不?你自己不学习,还严重影响别人,你简直就是个害群之马!平时我都不批评你,那是不爱理你,不理你比打你还痛,知道不?你不想听坐着不吱声也行,睡觉也行,你别破坏课堂纪律,别影响人家。”

这时来了另一位任课老师,他冷嘲热讽地帮着腔:“××,怎么你又被请进办公室了?你干了啥好事啦?怎么最近我也找不到你的作业本了,你不交作业,我还省一份力呢!”

也许是冷言冷语比干骂还难受吧,那学生偏了一下头。刘老师马上起来上去推搡了一下,又开口了:“死不要脸的家伙,你给我站得直一点,头抬起来。老师批评你,还不好好接受,真令人讨厌,再这样下去你就完蛋了。”

过了一会儿,班主任来了。他瞟了那学生一眼后,就气急败坏地上前一边推搡一边吼道:“只见你天天进办公室,看见你心里就烦。屡教不改,你还是个人吗?做人要有脸皮,你怎么连一点脸皮也没有?”班主任停了一下,看见了那学生的长头发,愈加生气了,揪着那学生的耳朵,“你这猪耳朵干啥用的?怎么老是把老师的话当耳边风,老早叫你剃头发怎么还没剃掉?头发养得这么长还不剃,你还像个学生的样吗?你想做‘赖仑’不成?你这样下去只会变成一个社会渣滓。”

这时,上课的铃声又响了。刘老师拿起教本,匆匆地对那学生说:“先回去上课,作业给我补做10遍,以后上课不许再捣蛋。”班主任也拿起教本,加上一句:“把耳朵挖得光一点,以后再不听话,有你好看的。”……

这是笔者选择的比较典型的一次教师批评学生的事件。在这里,老师对学生不仅仅采取了学业上的惩罚,而且不乏肉体上的惩罚,更严重的是对学生精神上的惩罚。可见,农村中小学老师惩罚学生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一项关于农村中小学教师处罚学生方式的问卷调查表明,采用恶语谩骂的最多,占36.3%;采用讽刺与挖苦的次之,占31.9%;采用体罚与变相体罚的占10.6%。除此之外,还有罚做作业、罚做值日等其他形式的,占21.2%。

农村中小学教师惩罚学生的文化现象司空见惯,有哪些因素使然呢?在“您认为教师惩罚学生的原因是什么”这项问卷调查中,32.8%的农村中小学老师认为“君子不重则不威”,教师惩罚学生是为了在学生面前有威严;30%的农村中小学老师认为“严师出高徒”,教师惩罚学生是为了使学生考出好成绩;23%的农村中小学老师认为学生屡教不改,教师因而失去了赏识的耐心;还有14.2%的农村中小学老师认为自己面临困惑时,常影响到对学生的情绪。

下面这些老师的访谈记录,更能帮助我们诠释农村中小学教师惩罚学生的缘由。

有的老师表示:现在的孩子太过精明,如果老师总是带着微笑进入课堂,学生就认为你太软弱,于是根本就不怕你。我觉得做老师的还是严一点好,免得整天笑眯眯的,让学生感觉太和善,压不住阵。所以有时杀鸡骇猴,惩罚一下学生很有必要,以至让学生看到你,就有道高一丈的感觉。

有的老师叙述:工作中,我严格要求学生,也注重人性化管理,做到刚柔相济,在严和爱之间,努力保持着一种平衡状态。在各个学校都很重视教学质量的背景下,我班的考试成绩始终进不了上游行列。为此,我开始搜集那些经常考第一班级任课老师的成功经验,令我惊讶的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那就是喜欢骂学生。我觉得,这会严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他们却说,这些都是虚的,看不见,摸不着,上级和学校领导看的是分数。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也运用了“骂”的艺术,果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这种教育方式持续到学期末结束,令我信服的是,学生的考试成绩都很不错,令同行刮目相看。看来,“骂”还真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一种有效方式。

有的老师认为:新课程要求教师要转变角色,成为学生的伙伴,做“平等者的首席”。

其实,大多教师也想与学生处理好关系。大家都知道,与学生对立起来,教师教学工作肯定会遭遇难度,教学生活乏味。但是,确实有些学生是屡教不改,要知道教师也是人啊,经过多次教育了,学生还是不听,做教师的不免会恼火起来,失去了赏识的耐心。教师有时惩罚一下学生也是正常的。

还有的老师说:我们农村中小学教师生存状况和工作环境差,在生活、工作上遇到困惑时,时常把学生当做“出气筒”。一旦心情不舒.进课堂,又遇见学生捣蛋,这时就急火攻心,毫无建设性、思考性的语言就脱口而出了,“笨蛋”、“猴头儿”、“傻瓜”、“猪”、“厚脸皮”、“给我滚”等不友好的话语拿来就用,简单粗暴的态度和方法是伴随着教师心情的好坏而可以随时奔放出来的。

上面这四位农村中小学老师的访谈,为他们自己为何要批评与惩罚学生找到了最好的托词。很多批评与惩罚被教师的托词掩盖过去,所以就有下面的认识和评价:34.6%的农村中小学老师认同“教不严,师之惰”,惩罚是严教的必要手段,惩罚是必需的;40.7%的农村中小学老师认同惩罚虽然不合理,但合情;只有11.5%的农村中小学老师认同千教万教,无论如何也不能惩罚;还有13.2%的农村中小学老师认为,既然不能惩罚,就不要再管了,于是对学生采取不闻不问、放任自流的消极态度。传统农村中小学课堂教学文化强调教师的权威,教师和学生分别被设定为训导者和听话者的角色,教师可以任意批评与惩罚学生,学生没有民主可言。于是,教学场景片面化,师生关系紧张化,这与课程与教学改革提倡的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大异其趣。

(二)农村中小学课堂教学方法改革中的问题

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教学改革,教学方法的改革又是教学改革中关键的一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纲要(试行)》中指出:“传统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销蚀。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挥、提升的过程。”“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生学习方式,特别是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新课程的呼唤下,不乏有一些优秀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对话教学、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这些新课程所大力提倡的教学方式也被引进与运用到农村中小学课堂,这对于改进农村教师的教学方式,改变农村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农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新的教学方法的引进与运用,给农村中小学教学带来了活力,使课堂教学耳目一新。然而,作为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在引进与运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问题。

理性地审视当下农村中小学课堂教学方法改革,不难发现,存在以下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