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急诊内科症状处理程序
13514100000009

第9章 危重急诊症状处理程序(5)

(2)同时快速处理。

1)保持呼吸道通.:昏迷者应保持侧卧位,清醒患者则只需卧床休息。

2)吸氧:给予鼻导管吸氧。

3)开放静脉通路。

4)简单的对症治疗:对于明显存在的主要症状应马上进行治疗,如抽搐则予止惊治疗,昏迷则予催醒治疗,原则上对症治疗不能严重影响病情的诊断和治疗,如果目前没有明显的症状则只需输注晶体液。

(3)同时简洁地询问病史。

1)一般信息:性别、年龄、职业。年轻人短暂的意识丧失往往是功能性的,而老年人要警惕器质性疾病的可能。

2)既往史:既往病史(有无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等)、类似发作史、外伤史、家族史。

3)此次发病情况:晕厥发生时的体位,诱因,意识丧失的持续时间,伴随症状。

起始体位和诱因:声光刺激、体位改变、咳嗽、吞咽、大小便、呕吐、过度换气引起的晕厥提示可能为血管神经性晕厥(功能性晕厥)。

晕厥持续时间:晕厥发作一般时间短暂,仅仅是几秒钟至几分钟。

伴随症状:功能性晕厥常伴有头昏、乏力、血压偏低、面色苍白、出汗,但会很快好转,过度换气综合征就具有这些特点而且往往有情绪紧张、呼吸急促、手足麻木或刺痛等症状。而器质性晕厥也会出现以上症状,但不会很快好转,而且还常伴有其他的不适症状。如脑源性晕厥伴有头痛、呕吐、抽搐、血压增高;心源性晕厥患者清醒后仍觉胸痛、明显心悸、气短、胸闷、低血压;低血糖引起的晕厥有出冷汗、饥饿感、头昏等;贫血引起的晕厥多伴有面色苍白、胸闷、心悸、视物黑蒙等不适。

(4)相关体格检查和一般检查。

1)一般检查:主要包括面色、皮肤和出汗情况的检查,晕厥患者常有面色苍白和显性出汗,面色苍白同时睑结膜苍白提示失血可能。

2)相关系统的检查:包括神经系统和心脏检查。神经系统主要检查病理征、脑膜刺激征、肌力,如有阳性体征则应考虑脑源性可能;心脏检查主要是对心脏心率、心律和杂音的检查,有明显异常的提示心源性晕厥可能。

2.初步判断

首先应与以下疾病相鉴别以确定是否为晕厥。

(1)眩晕:眩晕无意识丧失,这是与晕厥最大的鉴别点。

(2)癫痫:晕厥与癫痫的鉴别。

(3)昏迷:昏迷患者意识丧失时间较长,不易迅速恢复。

(4)休克:休克患者早期意识清晰或仅有反应迟钝,有周围循环衰竭征象,一旦意识丧失往往比较持久。

(5)癔症:癔症常发生于受到精神刺激的年轻女性,昏倒时往往缓慢倒下,不会造成自伤,但情绪不稳定。

3.辅助检查

(1)辅助检查。

1)心电图:所有的晕厥患者均应检查心电图,它可以提示有无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及QT间期延长,对于心源性晕厥患者的诊断有决定性作用。

2)快速血糖:对于晕厥患者也应常规检查血糖,可以排除低血糖引起的晕厥。

3)头颅CT:有神经体征的应予头颅CT检查,可以明确脑源性晕厥。

4)血常规:主要观察血红蛋白水平,若有明显的贫血考虑失血引起晕厥的可能。

(2)心电监护:如果患者短暂意识障碍后仍有很严重的不适症状应予心电监护。

4.初步诊断

(1)是器质性晕厥还是功能性晕厥?

以上辅助检查、体格检查均无阳性结果,临床症状表现为头昏、乏力、血压偏低、面色苍白、出汗,但很快好转的,考虑为功能性晕厥;反之则为器质性晕厥。功能性晕厥占晕厥总数的80%左右。

(2)若是器质性晕厥,要考虑是哪一类晕厥?

1)心源性晕厥:其特点是在任何体位发作,发作的诱因常为用力,前驱症状多不明显,伴有面色苍白、发绀、呼吸困难及心率、心律、心音的改变,心电图有异常变化,有心脏病史。

临床上常见的心源性晕厥有以下几种。①心律失常:慢速型、快速型心律失常和心脏停搏均可导致晕厥,心电图可明确。②急性心脏排血受阻:包括主动脉狭窄、心室流出道梗阻、原发性肺动脉高压,其共同特点是头昏、无力、心悸、心绞痛等,心脏超声可予明确。③心肌病变:急性心肌炎和急性心肌梗死会出现晕厥甚至猝死,心电图可予明确。

2)脑源性晕厥:包括有脑血管痉挛、脑动脉硬化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其共同的临床特点有头痛、呕吐、抽搐、血压增高,头颅CT检查往往无明显发现。

3)代谢与血液性晕厥。①低血糖症:原有糖尿病,一直口服降糖药,未吃饭、冷汗、饥饿感、头昏、面色苍白,测得血糖<1.9mmol/L。②贫血引起的晕厥:多有大量出血史,出现面色苍白、胸闷、心悸、视物黑蒙等不适,且持续时间较长,血红蛋白水平、血细胞比容明显降低,血压可明显下降。

(3)若是功能性晕厥,属于哪一种?功能性晕厥共同特点详见本节“1.紧急处理”。

1)体位性晕厥:常发生于患者由卧位或蹲位突然起立时,患者晕倒且有血压下降。

2)排尿性晕厥:指在排尿开始、过程中或末尾时的任一时段突然发生的短暂意识丧失。

3)咳嗽性晕厥:在咳嗽后立即发生。

4)血管迷走性晕厥:最为常见,它多发生于年轻体弱的女性,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迷走神经兴奋,进而反射性地引起周围血管广泛扩张,导致血压下降、脑血流减少而出现晕厥。

5)过度换气综合征:有精神刺激史、心情郁闷、情绪紧张、呼吸急促、手足麻木或刺痛,辅助检查无阳性结果。

5.处理

(1)一般处理:卧床休息,吸氧,暂禁食。

(2)进一步对症治疗:若患者晕厥发作过后已无任何不适可以给予营养脑细胞治疗,有症状者则另外给予相应治疗。

(3)对因治疗:对于功能性晕厥无特殊对因治疗,而对器质性晕厥则予相应的对因治疗。

(4)监护:即监测和护理。对于严重疾病应予神志、瞳孔、生命体征以及出入量的监测,加强护理。

(5)病情稳定后,功能性晕厥患者可出院,器质性晕厥患者予住院治疗。

眩晕

眩晕是指自身平衡觉和空间位置觉的感觉障碍,根据有无视物旋转感分为真性眩晕和假性眩晕。本节主要阐述的是真性眩晕,假性眩晕是指一般的头晕,不在本节讨论范围之内。真性眩晕的患者往往自己站立困难,所以急诊遇到这样的患者应首先让其卧床,再进行以下的步骤。

1.紧急处理

(1)马上评估生命体征和神志、瞳孔。

1)生命体征:检查呼吸、脉搏、血压、体温。眩晕患者往往伴有血压偏高,眩晕本身也可导致血压升高,中枢性眩晕严重病例可出现生命体征的不稳定。如果患者心跳呼吸停止应马上进行心肺脑复苏。

2)神志、瞳孔:眩晕患者神志必定清楚,否则很难感知眩晕。

若患者生命体征极不稳定或瞳孔状态不正常,应马上抢救,并向家属发病危通知。

(2)同时快速进行以下处理。

1)保持呼吸道通.:眩晕患者多有呕吐,应保持其侧卧位以防误吸。

2)吸氧:给予鼻导管吸氧。

3)开放静脉通路。

(3)同时简洁地询问病史。

1)一般信息:性别、年龄、职业。

2)既往史:既往病史(高血压、药物中毒史、耳鼻疾病、近期有无感冒等)、类似发作史、外伤史。高血压本身可引起眩晕,但其往往为假性眩晕;链霉素类可引起药物性眩晕;中耳炎可导致眩晕;上呼吸道感染后可并发神经元炎致眩晕。

3)此次发病情况:眩晕发生时间、诱发因素、程度、伴随症状。伴随症状包括发热、耳鸣、耳聋、冷汗、呕吐、视物旋转。具体内容见“3.初步诊断”。

(4)一般检查和神经系统检查。

1)一般检查:主要包括面色、皮肤和出汗情况的检查。

皮肤苍白在眩晕患者较为常见,因为迷走神经兴奋,眩晕患者常有显性出汗。

2)神经系统检查:包括四肢肌力、病理征、跟膝胫试验、指鼻试验、脑膜刺激征。神经系统体征阳性,考虑中枢性眩晕,需进一步行头颅CT或MRI检查;而跟膝胫试验、指鼻试验阳性,考虑小脑病变,头颅CT往往不能清晰显示而需头颅MRI检查方可明确。另外,一般眩晕患者眼球震颤阳性,其震颤方向对于确定中枢性还是周围性眩晕有一定意义。

2.辅助检查

(1)辅助检查。

1)颈椎磁共振(MRI):对于眩晕与位置有关且伴有眼花的患者需行该检查,以明确是否为颈椎病导致的眩晕。

2)头颅CT:对神经定位体征、病理征阳性,特别是经过药物治疗仍无明显效果的患者,进行该检查可以明确是否为颅内出血或脑梗死。若跟膝胫试验、指鼻试验阳性,即使头颅CT正常,也应再行头颅磁共振(MRI)检查,以明确有否小脑病变。

3)心电图:对于听诊心率较慢的伴有胸闷的患者应行心电图检查,以明确是否是阿斯综合征(Adams‐Stokes综合征,即心源性脑缺血综合征)发作,也有助于了解心律失常的类型以明确治疗。

(2)如果患者病情较重,生命体征不稳定,则应予心电监护。

3.初步诊断

(1)明确是前庭周围性眩晕还是前庭中枢性眩晕。

(2)排除性诊断:对引起眩晕的常见疾病进行排除。

1)前庭神经元炎: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伴有发热、剧烈的眩晕、恶心、呕吐。

2)颈椎病:眩晕与头部转动有关,伴视力下降甚至视物模糊,有上肢麻木感,颈椎X线或MRI检查可予明确。

3)梅尼埃综合征:是中年以上患者最常见的眩晕类型,表现为明显的耳鸣、耳聋,伴恶心、呕吐、出汗、面色苍白、眼球震颤,且症状较重,每次发作数小时或数天,可自行缓解。

4)迷路炎:耳鸣、耳聋明显,伴有恶心、呕吐、眼震及病变侧听力下降或丧失,还可有耳痛、耳漏、头痛、发热等中耳感染征象。五官科会诊可明确。

5)药物性:有用药史,尤其是氨基糖甙类,在用药第四周开始出现听力下降,在头部转动或行走时眩晕特别明显。

以上疾病均有眩晕的一般特点:头晕、视物旋转、恶心、呕吐、出冷汗、眼球震颤。若考虑中枢性眩晕,多需查头颅CT或MRI。

4.处理

1)一般处理:卧床休息,侧身,吸氧,暂禁食。

2)进一步对症治疗:予止吐、改善微循环、镇静处理,发热者予退热治疗。

3)对因治疗:迷路水肿引起的予脱水治疗,中枢性眩晕针对具体原因治疗。

4)监护:即监测和护理。对严重疾病,应监测神志、瞳孔、生命体征及出入量。

5)周围性眩晕往往在急诊治疗后可离院,而中枢性眩晕须予住院治疗。

急性腹痛

急性腹痛是急诊的常见症状,约占急诊患者的10%以上。急性腹痛具有起病急、变化快的特点。急性腹痛的原因中有一些也是非常危险的疾病,比如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消化道穿孔、肠梗阻、宫外孕破裂出血、重症胰腺炎等,首先要予以排除。腹痛患者如果疼痛程度较轻,能自行来院就诊,表情从容,可参见普通急诊处理程序进行处理;若患者疼痛较剧烈,由他人扶入甚至抬入急诊室,则应参照危重急诊处理程序,马上留在急诊观察床进行以下步骤。

1.紧急处理

(1)马上评估生命体征和神志、瞳孔。

1)评估生命体征:包括评估血压、脉搏、体温、呼吸。

对于腹痛患者来说,体温与血压尤为重要,因为体温升高提示感染存在,如化脓性胆管炎患者会出现高热,急性阑尾炎、胆囊炎、胰腺炎等患者均可出现发热;血压明显下降,收缩压低于90mmHg,考虑合并休克,马上进行抗休克治疗及相应的检查、监测,具体操作见“休克”一节所述。如果患者心跳呼吸停止,应马上进行心肺脑复苏。

2)评估神志、瞳孔:腹痛患者神志一般都清楚,否则很难感知疼痛。

若生命体征极不稳定或神志、瞳孔不正常,应马上抢救,并向家属发病危通知。

(2)同时快速进行以下处理。

1)保持呼吸道通.:腹痛患者若有呕吐,应保持其侧身以防误吸。

2)吸氧:患者生命体征不稳定时给予鼻导管吸氧。

3)开放静脉通路:一般取上肢静脉。合并休克时,外周静脉塌陷,可选择深静脉或静脉切开,以保证输液的快速有效进行。

4)简单对症治疗:予阿托品或者山莨菪碱解痉止痛。

(3)同时简洁地询问病史。

1)一般信息:包括职业、年龄、性别。婴幼儿腹痛多见先天性的疾病以及肠道寄生虫病、肠套叠、疝嵌顿等;青壮年腹痛多见急性阑尾炎、胃肠穿孔、肠梗阻、结石病等;老年人则多见肿瘤、血管疾病及胆结石、胆囊炎等。胆管疾病、胰腺炎,女性多于男性;而阑尾炎、溃疡病穿孔、尿路结石以及肠梗阻,则男性多于女性。对于女性患者,还应特别注意妇科病的可能。

2)既往病史:包括既往类似发作病史、用药史、外伤史、手术史、中毒史、月经史等。胆石症、泌尿系统结石、胆囊炎、慢性胃炎、消化系统溃疡等往往反复发作,在本次发作之前有过类似的发作史;而有手术史的患者,尤其是行腹腔手术后出现腹痛者,应高度警惕肠梗阻的可能;女性患者特别是下腹部疼痛者,应注意询问月经史,若患者有停经史,要考虑异位妊娠的可能。还有一些药物如消炎镇痛类药物会引起急性胃黏膜损伤致腹痛,所以还要询问用药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