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医说论语
13513800000008

第8章 史记·孔子世家(6)

(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的春天,孔子等人在大野这个地方狩猎。给叔孙氏驾车的鉏商猎获了一头怪兽,他们以为这是不祥之兆。孔子看了后说:“这是麒麟。”于是便将它取走了。孔子说:“黄河上再不见神龙负图出现,洛水上再不见神龟负书出现,我也就快要完啦!”颜渊死时,孔子说:“这是老天要我死呀!”等到他西去大野狩猎见到麒麟,说:“我的主张到尽头了!”孔子感慨地说:“没有人能了解我了!”子贡说:“为什么说没有人了解您呢?”孔子回答说:“我不抱怨天,也不怪罪人,下学人事,上通天理,能了解我的,只有上天了吧!”)

“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行中清,废中权”。

“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孔子说:“不降低自己的志向,不使自己的人格受到侮辱,只有伯夷、叔齐二人吧!”又说:“柳下惠、少连降低了自己的志向,使人格受到了侮辱。”又说:“虞仲、夷逸隐居,不言世务,行为合于清高纯洁,自我废弃合于权变。”又说:“我就跟他们不同了,既不降志辱身以求进取,也不隐居避世脱离尘俗,没有绝对的可以,也没有绝对的不可以。”)

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约其文辞而指博。故吴楚之君自称王,而春秋贬之曰“子”;践土之会实召周天子,而春秋讳之曰“天王狩于河阳”;推此类以绳当世贬损之义,后有王者举而开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孔子说:“不成啊,不成啊!君子最担忧的就是死后没有留下好的名声。我的主张不能实行,我用什么贡献给社会、为后世留下好名声呢?”于是就根据鲁国的史书作了《春秋》,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止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共包括鲁国十二位国君。以鲁国为中心记述,尊奉周王室为正统,以殷商的散旧为借鉴,将道统贯穿于夏、商、周三代,文辞简约而旨意广博。所以吴、楚的国君自称为王者,在《春秋》中仍被贬称为子爵;晋文公在践土与诸侯会盟,实际上是召周襄王入会,而《春秋》中却避讳说“周天子巡狩来到了河阳”;依此类推,《春秋》就是用这一原则,来褒贬当时的各种事件,后来有些国君对此大加称赞,并将其推广开来,使《春秋》的义法在天下通行,天下那些乱臣奸贼就都害怕起来了。)

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

(孔子任司寇审理诉讼案件时,文辞上有可与别人商讨的时候,他从不独自决断。到了写《春秋》时就不同了,应该写的一定写上去,应当删的一定删掉,就连子夏这些长于文字的弟子,一句话也不能给他增删。弟子们学习《春秋》,孔子说:“后人将因为《春秋》而了解我,也因为《春秋》而怪罪于我。”)

明岁,子路死于卫。孔子病,子贡请见。孔子方负杖逍遥于门,曰:“赐,汝来何其晚也?”孔子因叹,歌曰:“太山坏乎!

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因以涕下。谓子贡曰:“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夏人殡于东阶,周人于西阶,殷人两柱闲。昨暮予梦坐奠两柱之闲,予始殷人也。”后七日卒。

(第二年,子路在卫国去世。孔子生病了,子贡请求看望他。孔子正拄着拐杖在门口休闲散步,说:“子贡啊,你为什么来得这么迟啊?”孔子连连叹息,随即唱道:“泰山要倒了!梁柱要断了!哲人要死了!”他边唱边流下了眼泪。 孔子对子贡说:“天下失去常道已经很久了,没有人能尊奉我的主张。夏人死了停棺在东厢的台阶,周人死了停棺在西厢的台阶,殷人死了停棺在堂屋的两柱之间。昨天晚上我梦见自己坐在两柱之间受人祭奠,我原本就是殷人啊。”过了七天孔子就去世了。)

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

(孔子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四月的己丑日去世,享年七十三岁。)

哀公诔之曰:“旻天不吊,不赉遗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茕茕余在疚。呜呼哀哉!尼父,毋自律!”子贡曰:“君其不没于鲁乎!夫子之言曰:‘礼失则昏,名失则愆。失志为昏,失所为愆。’生不能用,死而诔之,非礼也。称‘余一人’,非名也。”

(鲁哀公为孔子作了一篇悼词说:“老天爷不仁慈,不肯留下这位老人,使他扔下我,孤零零一人在位,我孤独而又伤痛。啊!多么痛!尼父啊,没有人可以作为我学习的楷模了!”子贡说:“鲁君他难道不能终老在鲁国吗?老师曾经说过:‘礼法丧失就会出现昏乱,名分丧失就会产生过失。丧失了意志就会昏乱,失去所宜就会出现过错。’老师活着的时候不能用他,离开了作祭文哀悼他,这是不合礼义的。以诸侯身份称‘余一人’,是不合名分的啊。”)

孔子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三年心丧毕,相诀而去,则哭,各复尽哀;或复留。唯子赣庐于冢上,凡六年,然后去。弟子及鲁人往从頉而家者百有余室,因命曰孔里。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祠孔子冢,而诸儒亦讲礼乡饮大射于孔子冢。

孔子冢大一顷。故所居堂弟子内,后世因庙藏孔子衣冠琴车书,至于汉二百余年不绝。高皇帝过鲁,以太牢祠焉。诸侯卿相至,常先谒然后从政。

(孔子去世后葬在鲁城北面的泗水岸边,弟子们都为他服丧三年。三年心丧完毕,大家道别离去时,都相对而哭,又各尽哀;有的就在鲁城留了下来。只有子贡在墓旁搭了一间小房住下,守墓总共六年,然后才离去。弟子及鲁国的其他人,相继前往墓旁居住的有一百多家。因此将这里命名为“孔里”。鲁国有一个世代相传的风俗,每年定期祭祀孔子的坟墓。那些儒生们这时也在孔子的墓旁举行讲礼、乡饮、大射等活动。孔子的墓地有一顷大。孔子故居的堂屋以及弟子们所居住的内室,后来就改成了庙宇,借以收藏孔子生前穿过的衣服、戴过的帽子和使用过的琴、车辆、书籍等,直到汉代,二百多年间没有废弃。高皇帝刘邦经过鲁地,用牛、羊、猪三牲俱全的太牢祭祀孔子。诸侯、卿大夫、宰相一到任,常是先去拜谒孔子墓,然后才去就职处理政务。)

孔子生鲤,字伯鱼。伯鱼年五十,先孔子死。

(孔子生了鲤,字伯鱼。伯鱼享年五十岁,在孔子之前就去世了。)

伯鱼生汲,字子思,年六十二。尝困于宋。子思作中庸。

(伯鱼生了汲,字子思,享年六十二岁。曾经受困于宋国。子思着有《中庸》一书。)

子思生白,字子上,年四十七。

子上生求,字子家,年四十五。子家生箕,字子京,年四十六。子京生穿,字子高,年五十一。子高生子慎,年五十七,尝为魏相。

(子思生了白,字子上,享年四十七岁。子上生了求,字子家,享年四十五岁。子家生了箕,字子京,享年四十六岁。子京生了穿,字子高,享年五十一岁。子高生了慎,享年五十七岁,曾经做过魏国的相国。)

子慎生鲋,年五十七,为陈王涉博士,死于陈下。

(子慎生了鲋,享年五十七岁,做过陈胜王的博士,死在陈下这个地方。)

鲋弟子襄,年五十七。尝为孝惠皇帝博士,迁为长沙太守。长九尺六寸。

(鲋的弟弟叫子襄,享年五十七岁。曾经做过汉孝惠皇帝的博士,后被提升为长沙郡的太守。身高九尺六寸。)

子襄生忠,年五十七。忠生武,武生延年及安国。安国为今皇帝博士,至临淮太守,蚤卒。安国生卬,卬生。

(子襄生了忠,享年五十七岁。忠生了武,武生了延年和安国。安国做了孝武皇帝的博士,官至临淮郡太守,寿短早死。安国生了卬,卬生了。)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太史公说:《诗经》中有这样的话:“像高山一样令人瞻仰,像大道一样让人遵循。”虽然我不能达到这种境界,但是心里却向往着他。我读孔子的着作,可以想象到他的为人。到了鲁地,参观了孔子的庙堂、车辆、衣服和礼器,目睹了读书的学生们按时到孔子旧宅中演习礼仪的情景。我怀着崇敬的心情徘徊流连于此而不愿离去。自古以来,天下的君王和贤人也够多的了,活着的时候都显贵荣耀,可是死后就什么都没有了。孔子是一介平民,他的名声和学说已经传承了十几世,读书人仍然尊他为宗师。从天子王侯一直到谈论六艺的国人,都把孔子的学说视为判断是非的最高准则,可以说孔子是至高无上的圣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