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医说论语
13513800000007

第7章 史记·孔子世家(5)

鲁哀公问政,对曰:“政在选臣。”季康子问政,曰:“举直错诸枉,则枉者直。”康子患盗,孔子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然鲁终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

(鲁哀公向孔子询问为政之道,孔子回答说:“为政最重要的是选择好大臣。”季康子也向孔子询问为政之道,孔子说:“要举用正直的人,弃用邪曲的人,那样就能使邪曲的人变为正直的人了。”季康子忧虑盗窃,孔子说:“如果没有贪欲的话,就是给奖赏,人们也是不会去偷窃的。”但是鲁国最终没有重用孔子,孔子也不再谋求官职。)

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夡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观殷夏所损益,曰:“后虽百世可知也,以一文一质。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故书传、礼记自孔氏。

(孔子时代,周王衰微,礼崩乐坏,《诗经》、《尚书》也残缺不全。孔子探究夏、商、西周三代的礼仪制度,整理并编定《书传》,上起唐尧、虞舜之际,下至秦穆公之时,依照事件发生的先后,加以整理编排。孔子说:“夏代的礼仪制度我还能讲得出来,只是夏的后代杞国没有留下足够的文献。殷商的礼仪制度我也能讲出来,只是殷商的后代宋国也没有留下足够的文献。如果杞、宋两国有足够的文献,我就能加以验证了。”孔子考察了周代对殷礼、殷代对夏礼所作的变动后说:“即使一百年以后,也可以预知礼仪制度的变化,因为一种是重视文采,另一种是重视朴实。周代的礼仪制度是在参照了夏代和殷代的基础上制定的,多么丰富多彩呀,我主张用周代的礼仪。”所以《书传》、《礼记》都是孔子编定的。)

孔子语鲁大师:“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纵之纯如,皦如,绎如也,以成。”“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孔子曾对鲁国的乐官太师说:“音乐是可以通晓的,乐曲的演奏过程也是可以知道的。开始演奏的时候气势盛大,要互相配合一致;接着乐章就慢慢展开,节奏和谐,声音清纯,层次分明,连续不断,一直到乐章演奏结束。”孔子又说:“我从卫国返回鲁国之后,就开始订正诗乐,使《雅》、《颂》都恢复了原来的曲调。”)

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故曰“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

(古代留传下来的《诗经》有三千多篇,到孔子时,他把重复的删掉了,选取其中可用于礼义教化的诗篇,最早的诗篇是歌颂商人始祖契、周人始祖后稷的,中间是叙述殷、周两代兴盛的,最后是记录周幽王、周厉王政治缺失的,而开头则是叙述男女夫妇关系和感情的诗篇,所以说:“《关雎》这一乐章作为《国风》的第一篇;《鹿鸣》作为《小雅》的第一篇;《文王》作为《大雅》的第一篇;《清庙》作为《颂》的第一篇。”《诗经》三百零五篇,孔子都能将其一一演奏歌唱,以求合于《韶》、《武》、《雅》、《颂》这些乐曲的音律。礼仪、音乐从此又可得到而称述记录,以此具备了王道的礼乐制度,孔子也完成了被称为“六艺”的《礼》、《诗》、《书》、《乐》、《易》、《春秋》的编修。)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孔子晚年喜欢钻研《周易》,编撰《彖辞》、《系辞》、《象辞》、《说卦》、《文言》等解说《周易》的《易传》,孔子反复阅读《周易》,以致编连简册的绳子多次断开。他说:“再给我几年时间,像这样的话,我对《周易》的文辞和义理就能够充分掌握、理解和融会贯通了。”)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如颜浊邹之徒,颇受业者甚众。

(孔子用《诗》、《书》、《礼》、《乐》等教材来教育弟子,就学的弟子大约有三千人,其中能精通礼、乐、射、御、数、术这六种技艺的有七十二人。至于像颜浊邹那样的人,多方面受到孔子的教诲却没能正式入籍的弟子就更多了。)

孔子以四教:文,行,忠,信。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所慎:齐,战,疾。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不愤不启,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弗复也。

(孔子教育弟子有四个方面:学问、言行、忠恕、信义。为弟子订立了四条禁律:不揣测、不武断、不固执、不自以为是。

他认为应当特别谨慎处理的是:斋戒、战争、疾病。孔子很少谈到利,即使谈到,也是与命运、仁德联系在一起。他教育弟子的时候,不到人家真正遇到困难、烦闷发急的时候,是不会去启发、开导他的。他讲一个道理,如弟子不能触类旁通地推演出类似的道理,他就不再重复讲述了。)

其于乡党,恂恂似不能言者。其于宗庙朝廷,辩辩言,唯谨尔。朝,与上大夫言,誾誾如也;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

(孔子在自己的乡里,谦恭得像个不善言谈的人。他在宗庙祭祀和朝廷议政这些场合,却能言善辩,言辞明晰而又通达,同时又很恭谨小心。上朝时,与上大夫交谈,态度和悦,中正自然;与下大夫交谈,就显得和乐安详了。)

入公门,鞠躬如也;趋进,翼如也。君召使傧,色勃如也。

君命召,不俟驾行矣。

(孔子进入国君的公门,低头弯腰,恭敬谨慎,进门后急行向前,恭谨有礼。国君命他迎接宾客,容色庄重认真。国君召见他,不等待车驾备好,就动身起行。)

鱼馁,肉败,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鱼不新鲜,肉有变味或不按规矩切割,孔子就不吃。席位不正,就不落座。在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从来就没有吃饱过。)

是日哭,则不歌。见齐衰、瞽者,虽童子必变。

(在这一天中哭泣过,就不会再歌唱。看见穿孝服的人和盲人,即使是个小孩,也必定改变面容以示同情。)

“三人行,必得我师。”“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使人歌,善,则使复之,然后和之。

(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可做我老师的。”又说:“不去修明道德,不去探求学业,听到正直的道理又不前往学习,又不能改正缺点和错误,这些是我最忧虑和担心的问题。”孔子请人唱歌,要是唱得好,就会请人再唱一遍,然后自己也和唱起来。)

子不语:怪,力,乱,神。

(孔子不谈论怪异、暴力、鬼神的事情。)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闻也。夫子言天道与性命,弗可得闻也已。”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我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蔑由也已。”达巷党人(童子)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曰:“我何执?执御乎?执射乎?我执御矣。”牢曰:“子云‘不试,故艺’。”

(子贡说:“老师在文献和文章方面的成就很显着,我们是知道的。老师谈论有关天道与命运的深微见解我们就不知道了。”颜渊感慨地长叹一声说:“我越是仰慕老师的学问,越觉得它无比崇高;越是钻研探讨,越觉得它坚实深厚。看见它是在前面,忽然间又感觉在后面了。老师善于循序渐进地诱导人,用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用礼仪来规范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我已经竭尽了全力,现在也好像有所建树,但老师的学问却依然高耸在我的面前。虽然我也想追赶上去,但是不可能追得上。”达巷这个地方的人对我说:“伟大啊孔子,他博学多才却并不是某一专项的名家。”孔子听了这话之后说:“我要专于什么呢?是专于驾车?还是专于射箭?

我看还是专于驾车吧。”子牢说:“老师曾说:‘我没有被世人所用,所以才学会了这许多技艺’。”)

鲁哀公十四年春,狩大野。叔孙氏车子商获兽,以为不祥。仲尼视之,曰:“麟也。”取之。曰:“河不出图,洛不出书,吾已矣夫!”颜渊死,孔子曰:“天丧予!”及西狩见麟,曰:“吾道穷矣!”喟然叹曰:“莫知我夫!”子贡曰:“何为莫知子?”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