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在批发市场中建立拍卖中心,充分发挥拍卖交易的多种功能
批发市场的拍卖中心能够充分整合农业供应链群体,从而激发各种增值服务的功能及效应。一个现代化的农产品拍卖中心可以创造出无限可能的增值效应,并将这些效应体现在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及人才流的层面上。农产品生产和消费在时间、空间、数量、质量、种类等方面分离所造成的信息不完备和信息不对称,更容易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拍卖交易具有搜寻市场信息的作用,为市场价格的形成提供了一个途径。拍卖交易为交易主体之间相互尊重和相互影响提供了一整套规则,使交易主体在决策时不仅要考虑自己的行为,更要关注竞争对手和交易对手的行为。采用拍卖交易方式,通过买方对同一批产品实行竞价购买,以竞价形式进行集中交易,把竞争机制引入了买卖活动。竞价的过程十分迅速,能在短时间内形成基本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有效价格,最大限度地保证价格产生过程的公开、公平、公正。交易者不仅可以减少对商品质量、数量等信息的搜寻成本,省去反复谈判、讨价还价的时间,而且可以实现产品的最大价值,因而最终可以有效地降低农产品交易的费用。
6.培育从事农业物流的市场主体
积极整合物流资源,实现物流市场主体多元化。通过体制创新,改造、培育、壮大专业从事农产品物流的主体,使其在农产品物流中发挥重要作用。加快原有农产品流通企业资产重组改造步伐,改变规模小、服务单调和封闭运行的现状,按照农产品流通产业化的发展方向,重点加大对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运销企业、进出口企业、物流配送企业和大型食品连锁超市的扶持力度,以市场为依托,组织农产品运销协会,鼓励“生产基地+农户”、“加工企业+农户”、“运销企业+农户”、“配送中心+农户”等模式的发展,培育、提高市场主体的组织化程度,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合作运销组织以及代理商、中间批发商等中介组织。
在各种物流主体中,农业物流龙头企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农业物流龙头企业具有较强的产品加工、营销和市场开拓能力,是搞活农业物流的中坚力量,因此要做大做强农业物流龙头企业。发展现代农业物流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难以在全社会范围内同步实现,可先选择重点企业进行试点,培育一批农业龙头物流企业,在这些农业龙头物流企业的带动下,全面推进我国现代农业物流业的快速、稳定、健康发展。
7.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完善增值服务
第三方物流是指成立专业的物流企业,受卖方或买方的委托,由买卖双方以外的第三方物流服务企业使用自己的物流服务设施和设备为买卖双方企业提供现代物流社会化服务的模式。
发展第三方物流,能大大提高农户的收入,降低物流成本。农户自产自销,不仅成本高,而且由于不了解市场状况,往往失利。国际上通行两种农产品物流形式:一是农民组成合作社,专门从事运销,丹麦、新西兰、澳大利亚是典型,这相当于生产企业自营物流;二是由经纪人或代理商同第三方物流企业签订合同,由专业的物流公司从事物流业务。在现阶段的我国,在“公司+农户”的模式下,实行订单或成片租赁开发的公司,可以自营物流,也可以委托第三方来从事物流业务,结果都可以使农民收入稳定增长。
通过第三方专业化物流增值服务可提升农产品价值。农产品本身的价值并不高,发展专业的第三方农业物流组织,发掘农产品的内在价值,同时为农产品提供专业的物流增值服务,包括对农产品进行深层次的精加工,提供规范化、合理化的包装,根据不同产品的不同要求提供不同的储存条件,并且及时提供供求信息,合理组织配送,使农产品有合理的流向,从而多层次、全方位地提升农产品价值。
8.要充分重视农业物流增值
农产品的物流增值服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产品分类与分类包装增值服务,二是农产品适度加工后小包装增值服务,三是农产品配送增值服务,四是特种农产品运输增值服务,五是特种农产品仓储与管理增值服务。要教育农民如何参与物流过程和在物流过程中如何取得物流增值服务报酬,使农民分享农业物流增值的成果。
加工业能够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将农产品加工业纳入各级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统筹考虑,优先安排,工商、税务、金融和国土资源等部门应给予农产品加工企业优惠和政策倾斜。应组织农产品加工技术的科技攻关,集中力量解决农产品精深加工中的重大技术难题。既要发展大规模的现代加工业,又要发展能够吸纳更多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传统农产品加工业。要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支持骨干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基地建设和市场开拓。既要加大农产品加工领域的招商引资力度,又要引导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9.加大对农业物流基础设施和科技的投入,制定扶持农业物流发展的政策
要加大对农业物流基础设施和科技的投入。加快农村道路建设,做到乡乡通公路和村村通公路。加大农产品运载工具的开发生产,要发展与改进各式农用车,包括新型农用运输车和冷藏车。加强粮库等农产品仓库、保鲜库、冷藏库的建设。加强对农产品物流设施的科技投入,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及相关科研单位,要重点支持一些涉及农业物流的课题研究,扶持一些有较高实用价值的农业物流科研成果市场化和产业化。
制定扶持农业物流发展政策。放宽农业物流技术装备更新的融资政策和物流基地的土地使用政策。调整农业物流服务及运输价格政策以及工商登记管理政策。放松对运输行业的管制,鼓励竞争;鼓励从事运输服务、仓储服务、货运代理服务和批发配送业务的企业,使之围绕市场需求拓宽农业物流服务范围和领域,逐渐成为部分或全程农业物流服务的供应者。在规范市场准入标准的基础上,鼓励多元化投资主体进入农业物流服务市场。
10.搭建农业物流电子交易平台,促进农业物流信息化建设
物流的灵魂是信息,农业物流信息化的目的就是通过农业信息化建设,把信息收集起来,进行加工整理、分析,并及时传递给农民,引导他们按照市场需求从事生产经营,避免因信息不灵而导致农产品市场大起大落,给生产者和消费者带来损失。农业物流信息化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民收入。
强化政府在农业信息化中的作用。可以在政府的直接参与下,由有关部门负责搭建农产品电子交易平台,农民以协会或者合作组织为单位参加农产品交易。一方面,政府有资金和人力资源方面的优势,有利于平台的快速搭建和投入使用;另一方面,以协会或者合作组织为单位将农民组织起来,增大了农产品物流的规模,提高了农产品的竞争能力。
构建农业物流信息平台。物流信息平台是现代物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物流服务效率的技术保障。农业物流企业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整合分散于各部门、各环节中的仓储、运输、包装、装卸、加工等功能,沟通不同领域的物流运作,完成各种信息通道之间的互通互联,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用,以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需要。
加强农业物流信息服务队伍建设。要根据农业部制定的农业信息员岗位规范和要求,建立农业物流信息员登记、培训、考核和资格认证制度,强化岗位培训,努力建设一支素质好、业务过硬、服务意识强的农业物流信息服务人才队伍。
11.加强对农业物流的科学研究和专业人才培养
对农业物流的科学研究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研究不同农产品的不同物流方式,如散装、集装、活体保鲜、冷藏、冷冻等;二是研究农产品如何通过物流增值;三是研究农产品的加工配送。这些涉及物流技术与设施,涉及如何用信息化带动农业物流的现代化。
要加快培养农业物流专业人才。可以利用多种形式,开展对农业物流从业人员的培训。应选派有培养前途的中青年业务骨干到国内外大型现代农业物流企业进行培训和进修,学习、掌握当前先进的农业物流管理理念、农业物流管理方法、农业物流技术和农业物流的发展趋势。要利用大中专院校的教育资源,培养农业物流专业人才,建议高等院校开设农业物流专业培养本科生、研究生等农业物流管理人才,职业技术院校和中等专业学校培养农业物流应用人才和操作人才。
3.2 种植业物流经济地理
种植业即植物栽培业,是农业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是利用植物的生活机能,通过人工培育以取得粮食、副食品、饲料和工业原料的社会生产部门。就其本质来说,种植业是以土地为重要生产资料,利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水和矿物质合成有机物质,同时,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贮藏在有机物质中。它是一切以植物产品为食品的物质来源,也是人类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种植业是大农业的重要基础,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食物与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还为轻纺工业、食品工业提供原料,为畜牧业和渔业提供饲料。同时,种植业的分布和发展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有直接影响。中国农业中种植业的比重较大,其产值一般占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它的稳定发展对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均有重要意义。正确处理种植业与其他各业的关系、正确确定种植业内部各类作物的种植比例是合理利用土地、加快农业发展的重要条件。
种植业是我国农业的产值构成中,所占比例最大的产业。根据发展种植业的条件、种植制度、作物结构、生产布局和商品化程度以及发展种植业生产的方向、措施,按照区内相似性与区间差异性,并保持一定行政区界完整性的原则,中国农作物种植业区域划分为10个一级区和31个二级区。其中一级区分别为:东北大豆、春麦、玉米、甜菜区;北部高原小杂粮、甜菜区;黄淮海棉、麦、油、烟、果区;长江中下游稻、棉、油、桑、茶区;南方丘陵双季稻、茶、柑橘区;华南双季稻、热带作物、甘蔗区;川陕盆地稻、玉米、薯类、柑橘、桑区;云贵高原稻、玉米、烟草区;西北绿洲麦、棉、甜菜、葡萄区;青藏高原青稞、小麦、甜菜区。
3.2.1 粮食作物
1.粮食作物的概念
粮食作物是谷类作物(包括稻谷、小麦、大麦、燕麦、玉米、谷子、高粱等)、薯类作物(包括甘薯、马铃薯、木薯等)、豆类作物(包括大豆、蚕豆、豌豆、绿豆、小豆等)的统称,亦可称食用作物。粮食作物含有淀粉、蛋白质、脂肪及维生素等。
与蔬菜和果树不同的是,粮食作物的种子含水较少,因此,它们比蔬菜或水果耐贮存。很久以前人们就开始栽培它们。
中国7000年前就种植水稻。约在6000年前,中东的人就开始种植小麦,但那种小麦比现代小麦原始。约7000年前美洲就开始在种植玉米。
栽培粮食作物不仅为人类提供食粮和某些副食品,以维持生命的需要,而且为食品工业提供原料,为畜牧业提供精饲料和大部分粗饲料,故粮食生产是多数国家农业的基础。通常,粮食作物也是农作物中的主导作物,世界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约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85%,其中小麦、稻谷和玉米约占世界粮食总产量的80%。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产粮国,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76.8%(1987年),粮食总产量及稻谷、小麦、谷子、甘薯的产量均居世界前列。
2.谷类作物生产
从1980年至今,中国内地谷类作物产量一直居世界首位。2005年,我国的谷类作物产量(4.3亿吨)约占世界谷类作物总产量(约20亿吨)的1/5,超过美国(3亿吨)、印度(2.2亿吨)、俄罗斯、法国、印度尼西亚、巴西等主要谷类作物生产国。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地理环境复杂,地域开发历史差异较大,为形成多种谷类作物种植的不同地域组合提供了必要条件。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地域综合开发深入,我国的谷类作物传统地域组合出现变化。例如,过去水稻一向集中于南方各省,北方罕见,但由于兴修水利,培育抗寒早熟稻种,水稻种植及地理分布大为扩展。
3.主要粮食作物
(1)水稻
在我国,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以来,先是水稻矮化品种的培育成功,使水稻单产提高了50%,带来水稻生产第一次发展;继而是杂交水稻优势利用技术的重要突破,使水稻单产又提高20%多,形成第二次发展;第三次则是超级稻育种技术的突破,使水稻单产超越800公斤。
由于一批高产、优质超级稻新品种相继培育成功,至2004年,其种植面积达1740万公顷,占水稻总面积61%。到2006年,水稻实现大面积推广种植,每年增产稻谷3000万吨。
水稻是全球种植最多的农作物,种植面积1.54亿公顷,占世界耕地11%,分布于122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亚洲占90%。全球以大米为基本食粮的人口已增至25亿人,预计2025年进一步增加到35亿人。然而,水稻产业的大发展也加剧了全球水危机。鉴于水稻重要性激增,联合国宣布2004年为“国际水稻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