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可持续发展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同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
可持续发展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性可以通过适当的经济手段、技术措施和政府干预得以实现,目的是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速度,使之低于再生速度。如形成有效的利益驱动机制,引导企业采用清洁工艺和生产非污染物品,引导消费者采用可持续消费方式,并推动生产方式的改革。经济活动总会产生一定的污染和废物,但每单位经济活动所产生的废物数量是可以减少的。如果经济决策中能够将环境影响全面、系统的考虑进去,可持续发展是可以实现的。“一流的环境政策就是一流的经济政策”的主张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这是可持续发展区别于传统的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相反,如果处理不当,环境退化的成本将是十分巨大的,甚至会抵消经济增长的成果。
(3)可持续发展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同社会进步相适应
单纯追求产值的增长不能体现发展的内涵,学术界多年来关于“增长”和“发展”的辩论已达成共识。“经济发展”比“经济增长”的概念更广泛、意义更深远。若不能使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不能使一系列社会发展目标得以实现,就不能承认其为“发展”,就是所谓的“没有发展的增长”。
(4)可持续发展承认自然环境的价值
这种价值不仅体现在环境对经济系统的支撑和服务上,也体现在环境对生命支持系统的支持上,应当把生产中环境资源的投入计入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之中,逐步修改和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即“绿色GDP”。为了全面反映自然资源的价值,产品价格应当完整地反映三部分成本:资源开采或资源获取成本;与开采、获取、使用有关的环境成本,如环境净化成本和环境损害成本;由于当代人使用了某项资源而不可能为后代人使用的效益损失,即用户成本。产品销售价格应该是这些成本加上税及流通费用的总和,由生产者和消费者承担,最终由消费者承担。
(5)可持续发展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有利因素
通常情况认为,贯彻可持续发展要治理污染、保护环境、限制乱采滥发和浪费资源,对经济发展是一种制约、一种限制。而实际上,贯彻可持续发展所限制的是那些质量差、效益低的产业。在对这些产业作某些限制的同时,恰恰为那些质优、效高,具有合理、持续、健康发展条件的绿色产业、环保产业、保健产业、节能产业等提供了发展的良机,培育了大批新的经济增长点。
4.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在准确把握可持续发展内涵的基础上,如何把它转换成具有不同资源和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或地区都能够参照的法则就显得十分重要。1981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推出了一部具有国际影响的文件《保护地球》,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九条原则,《里约宣言》更列出了27条原则。一般认为,以上所提出的可持续发展原则可归纳为以下六条。
(1)可持续性原则
可持续性原则的核心是指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一方面,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根据可持续性的要求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在生态可能的范围内确定自己的消耗目标;另一方面,人们通过实践活动可以认识和掌握人类和自然和谐共生的规律,通过决策作出理性的选择,从而做到可持续发展。
(2)公平性原则
公平是指机会选择的平等性。可持续发展所包括的公平性原则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本代人的公平。可持续发展要满足全体人们的基本需求和给全体人们机会以满足他们要求较好生活的愿望,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的世界是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二是代际间的公平。可持续发展是既能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危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既符合局部人的利益又不影响全球其他地区人的利益的发展。
(3)共同性原则
共同性原则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发展目标的共同性。这个目标就是保持地球生态系统的安全,并以最合理的方式为整个人类谋取利益。二是行动的共同性。因为生态环境方面的许多问题是没有国界的,必须开展全球合作,而全球经济发展不平衡也是全世界的事。
(4)时序性原则
时序性原则强调的是可持续发展的阶段性。发达国家优先利用了地球上的资源,这一长期以来形成的格局,剥夺了应当由发展中国家公平利用的那一部分地球资源来促进经济增长的机会。不仅如此,发达国家利用先发优势控制了世界经济和政治的基本格局,这使发展中国家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因此,发达国家在可持续发展中应付起更多的责任,如在环境保护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而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应当把消除贫困作为最优先的领域,同时重视区域发展的均衡性与公平性,逐步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5)发展原则
人类的需求系统可分为三个子系统,即基本需求子系统、环境需求子系统和发展需求子系统。按照人类三种需求全面衡量,不论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发展原则都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解决人类需求的一系列问题。
(6)质量原则
可持续发展更强调经济发展的质,而不是经济发展的量。因为经济增长并不代表经济发展,更不代表社会的发展。经济发展比经济增长的内容要丰富得多,而社会发展的含义又远比经济发展丰富,它不仅包括了经济发展的所有内容,还包括生态环境的改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的改善、教育科技的进步、文化的良性融合与交流、社会成员工作机会的增加和收入的提高等。可持续发展充分考虑经济增长中环境质量及整个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质量的提高。
逆向物流要求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逆向物流模式以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废物排放最小化和经济活动生态化为根本目标,强调在物质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实现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逆向物流既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化的外在动力,实施逆向物流是一项明智的举措。
1.4.3生态经济学理论
逆向物流是社会再生产的重要一环,活动过程中不仅有物质的循环再利用和能源的转化,而且有价值的转移和价值的实现。生态经济效益是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综合统一,它不仅把人类经济活动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了起来,而且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也结合了起来。企业通过实施逆向物流,减少了废弃物的产生,将回收后的零部件和材料用于产品的再生产活动,减少了对自然资源的消耗,有利于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
另一方面,物料的重复利用,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给企业创造了巨大的利润空间。由此可见,逆向物流涉及经济和生态环境两大系统,架起了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之间联系的桥梁。
经济效益涉及目前和局部更密切相关的利益,而环境效益则关系更宏观和长远的利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是对立统一的,后者是前者的自然基础和物质源泉,而前者是后者的经济表现形式。逆向物流以经济学的一般原理为指导,以生态学为基础,对物流中的经济行为、经济关系及规律与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以谋求在生态平衡、经济合理、技术先进条件下的生态与经济的最佳结合和协调发展。
1.生态经济学的内涵
生态经济学是指研究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的物流循环、能量转化和价值增值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生态经济学所关心的问题是当前世界面临的一系列最紧迫的问题,如可持续性、酸雨、气候变暖、物种灭绝和财富的分配等,其研究对象为生态经济系统,研究的是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相互作用、相互渗透规律,以谋求人口、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经济系统是人类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系统,是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统一。物流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重要一环,物流过程不仅有物质循环利用、能量转化,而且有价值的转移和价值的实现。因此,物流涉及了经济和生态系统两大系统,理所当然地架起了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之间彼此联系的桥梁。生态经济系统的物流可分为自然物流(生态系统的物质流)和经济物流(经济系统的物质流),前者是后者的基础,而生产过程恰是两者的融合。
2.生态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
(1)从“低收入低污染”到“高收入高污染”,再到“高收入低污染”的发展模式的代价从“低收入低污染”到“高收入高污染”,再到“高收入低污染”这一经济发展模式是对发达国家所走的经济发展道路的一个概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先发展后治理”型的经济发展道路是有其制度原因和历史必然性的。从制度上看,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私有企业主为了追求尽可能大的利润,就把社会利益和生态平衡放在脑后,所以资本主义国家私有制的本质决定了经济越发展环境破坏越严重。从历史必然性来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作为最早进行工业化的国家,只有等到工业化进行到一定阶段后才会注意到破坏环境的严重后果,而且在社会各界的迫切要求下,国家采取各种手段,企业才能被迫采取措施来治理环境。
这一发展模式的代价是巨大的:一是在该模式的“高收入高污染”阶段,社会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二是该模式实际上是一条产业结构失调的经济发展之路;三是该模式很可能成为收入差距扩大、贫富分化的经济发展之路。可见,从“低收入低污染”
到“高收入高污染”,再到“高收入低污染”的发展模式是一种代价沉重的发展模式,发展中国家应引以为戒,不能再走这条老路,而应该走环境与经济协调同步的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2)“绿色”的经济发展
人们通常把经济发展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即速度型和效益型。速度型的经济发展顾名思义以经济发展速度为目标,经济发展速度越高表明经济建设越有成效。而效益型的经济发展以经济效益为目标,并以投入-产出比例来衡量(投入-产出比例的货币表现包括资金利润率、成本利润率和销售利润率等指标)。在经济发展中,资金利润率、成本利润率和销售利润率越高,表明经济建设越有成效,这两种经济发展之路相比,效益型的经济发展显然优于速度型的经济发展。但是,效益型的经济发展依然有不足之处,它把效益局限于经济效益方面,而忽略了与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状况密切相关的生态效益。
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是不同的。尽管两者都以投入-产出比例来衡量,但经济效益以利润率的变动来作为投入-产出比例变动的状态,而生态效率的产出则主要以生态环境质量的变动来表示。
我们把生态效益型的“绿色”的经济发展与效益型的经济发展区分开来,旨在强调环境质量的重要性,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并重。生态效益是经济效益与一部分社会效益的综合。而走“绿色”的生态效益型的经济发展之路,意味着走一条既注重经济效益又注重社会效益的经济发展之路。
3.生态经济学与逆向物流管理
经济学家认为,在现代经济社会条件下,现代企业是一个由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复合组成的生态经济系统。因此,现代企业管理的对象、目标、任务、职能、原则等都具有经济与生态的两重性,必须通过有效的管理来实现其中经济与生态两个方面的有机统一和协调发展。物流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重要一环,物流过程不仅有物质循环利用、能量转化,而且有价值的转移和价值的实现。因此,物流涉及了经济和生态两大系统,理所当然地架起了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之间联系的桥梁。经济效益涉及目前和局部的更密切相关的利益,而环境效益则关系更宏观和长远的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是对立统一的。后者是前者的自然基础和物质源泉,而前者是后者的经济表现形式。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物流企业遵循的仍然是一种不完全的经营管理,还没有完全克服企业经济管理与生态环境管理相脱离的缺陷,还没有实现由单纯经济管理向生态经济绿色物流管理的根本转变。逆向物流以经济学的一般原理为指导,以生态学等学科为基础,对物流中的经济行为、经济关系和规律与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以谋求在生态平衡、经济合理、技术先进等条件下的生态与经济的最佳组合及协调发展。所以,发展现代市场经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探索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经济与生态相协调的现代企业逆向物流管理之路,是我国物流企业微观生态管理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