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逆向物流管理
13513300000005

第5章 逆向物流概述(4)

3.循环经济的4R原则

2004年10月,在上海“世界工程师大会”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院士结合中国国情,创造性地提出了关于建设我国循环经济的四个基本原则,即4R原则——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再制造(remanu facture)。

(1)减量化原则

减量化属于输入端方法,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就是用最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或消费目的,即资源缩减原则。减少进入生产过程和流通、消费环节的物质量,既能减少生产中的资源消耗,又能减少消费后的废弃物。资源缩减是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首选途径。

该原则体现在物流过程中,就是通过一系列的优化方法和管理手段,提高物流资源利用率,降低物流成本。

(2)再利用原则

再利用原则或重复利用原则属于过程性控制方法,其目的是延长产品或服务的时间强度。它要求产品或包装能以初始的形态被多次重复使用,防止物品过早地成为废弃物。具体来说,就是通过一定的技术过程,对产品进行维护、修复、更换零部件、改制等,恢复产品的使用功能,直接被客户重复使用,延长产品使用寿命。

(3)再制造原则

再制造原则要求在基本不改变零部件的材质和形状的情况下,运用高技术再次加工,充分挖掘废旧产品中蕴涵的原材料、能源、劳动付出等附加值,再制造后的质量要达到或超过新品,对环境的污染明显减少。

(4)再循环原则

再循环原则要求将一道工序或一次使用后产生的废物作为下一道工序或下一次使用的原料,构成资源循环的“生态链”。

4.循环经济的四个层次

循环经济的层次主要包括企业、产业园区、城市(区域)和全球(国际)循环四个层次。

这些层次是由小到大依次递进的,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平台。

(1)企业内循环

企业内循环是通过在企业内部交换物流、能流和建立生态产业链,使企业内部的资源利用最大化、环境污染最小化。企业内循环与传统的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严重、通过外延增长获得效益的模式不同,它在生产过程中要求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淘汰有毒原材料,削减所有废物的数量和毒性,并要求减少从原材料提炼到产品最终处置的全生命周期的不利影响,同时要求将环境因素纳入设计和所提供的服务中。

(2)产业园区循环

在产业园区层次,生态工业园是一种新型工业组织形态,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来设计工业园区的物流和能流。园区内采用废物交换、清洁生产等手段把一个企业产生的副产品或废物作为另一个企业的投入或原材料,实现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形成相互依存、类似自然生态系统食物链的工业生态系统,达到物质能量利用最大化和废物排放最小化的目的。生态工业园具有横向耦合性、纵向闭合性、区域整合性、柔性结构等特点,与传统工业园区的主要差别是园区内各企业之间可进行副产物和废物的交换,能量和废水得到梯级利用,共享基础设施,并且有完善的信息交换系统。生态工业园区有别于传统的废料交换项目的原因在于,它不满足于简单的一来一往的资源、能源循环,而旨在系统地使一个园区总体的资源、能源增值。园区内各企业之间的互动与协调可使各企业都获得相应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生态工业园作为循环经济的一个重要发展形态,正在成为许多国家工业园区改造的方向。

(3)城市(区域)循环

城市(区域)循环是企业循环、产业园区循环进一步扩展的产物,它是通过调整区域产业结构、转变区域生产、消费和管理模式,在一个区域范围和一、二、三产业各个领域构建各种产业生态链,把区域的生产、消费、废物处理和区域管理统一组织为生态网络系统。它也以污染预防为出发点,以物质循环流动为特征,以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最大限度地高效利用资源和能源,减少污染物排放。

循环型城市和循环型区域有四大要素:产业体系、城市基础设施、人文生态和社会消费。第一,循环型城市和循环型区域必须构建以工业共生和物质循环为特征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第二,循环型城市和循环型区域必须建设包括水循环利用保护体系、清洁能源体系、清洁公共交通运营体系等在内的基础设施;第三,循环型城市和循环型区域必须致力于规划绿色化、景观绿色化和建筑绿色化的人文生态建设;第四,循环型城市和循环型区域必须努力倡导和实施绿色销售、绿色消费。

(4)全球(国际)循环

全球(国际)循环是全球循环经济协调发展的最高层次,它是企业循环、产业园区循环和城市(区域)循环向更大区域扩展的产物。它根据全球的资源分布和物资分配等情况,以各国家的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最大限度地高效利用资源和能源,减少污染物排放,是循环经济理论应用的最终具体体现。全球(国际)循环具有规模大、利用率高、加工成本和环境治理成本低的特点。例如,在全球成立由输出和输入国参加的类似世界贸易组织的国际机构,进行全球范围内的“专业化分工”。如承担了回收报废汽车义务的汽车生产厂家,把“劳动密集”的拆解、翻新程序放在发展中国家,可以使报废汽车回收率由50%提高到100%。而需要“技术密集”的稀有废金属提纯则可以放在发达国家,同样使回收率由50%提高到100%。这一“优化组合”可以降低成本,减少污染,增加就业。否则,发展中国家虽然拥有强大的拆解、分检能力却没有货源。发达国家虽然拥有先进的技术,却无力进行前期的分检和拆解。因此,“资源再生产业”由发达国家向人力资源丰富又有巨大市场需求的发展中国家转移,形成全球性的国际大循环,将是一种必然趋势。

1.4.2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理论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人类在工业革命以后,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大大加快了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和使用速度,使自然资源短缺日益严重。而采用逆向物流可实现产品从消费者到供给者的逆向流动,使自然资源能得到多次重复利用,实现了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其实古来就有,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主张“钓而不纲,戈不射宿”(《论语·述而》),意思是说只用一个钓而不用多个钓的鱼杆来钓鱼,只射空中的飞鸟而不射巢中的宿鸟。一个世纪前,恩格斯就提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但是,在当时这些思想并不占主导地位,也没有实践对人们的教育。

可持续发展问题是20世纪70年代开始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的。人口总量的增加、资源的过度采集、环境的严重污染、生态的破坏、全球气温变暖、贫困人口增加、社会问题连续不断、地区争端和局部战争不断等问题的出现,使人类强烈地感受到了大自然对人类工业文明时代只求索取不予补偿的报复。

1972年6月,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大会通过了《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这次会议是人类第一次在对自然环境的关系上达成了共识,可持续发展思想已初步形成。1980年,世界自然保护同盟和许多国家的政府,共同制定了《世界自然保护大纲》,提出应该把资源保护和人类发展统一起来考虑,第一次较明确地表述了既要发展又要保护的思想。1983年,联合国第38届大会通过决议,成立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着手制定“全球的变革日程”。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交了一份《我们共同的未来》的研究报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指出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报告提出:“我们需要一个新的发展途径,一个能持续人类进步的途径,我们寻求的不仅仅是在几个地方、几年内的发展,而是整个地球遥远将来的发展。”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大会的主题就是可持续发展,这次大会不仅从理念上使国际社会达成了共识,并且在行动上制定了共同遵守的纲领——《21世纪议程》。该议程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是当前人类发展的主题,人类要把环境问题同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树立环境与发展相协同的新发展观。该议程还认为,人类实行工业化以来的现行政策,加大了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增加了贫困、饥荒、疾病和文盲,使我们赖以维持生命的地球生态系统继续恶化,要争取一个更安全、更繁荣、更平等的未来,所有国家就必须提高生产效率,改变消费方式,最高限度地利用资源,最低限度地生产废物,联合起来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内涵

根据国内外理论研究成果和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可持续发展具有深刻而又广泛的内涵,这里的“发展”既不是单纯的经济持续发展或社会持续发展,也不是单纯的生态持续发展。这里的“可持续”指的是以人为中心的“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在不超过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的条件下,促进经济持续发展,保持资源永续利用,不断提高生活质量,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这一基本概念表明,完整意义的可持续发展应当是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生态和可持续社会三方面的统一,是一个涵盖内容极为广泛的概念。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经济持续

经济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持续增长,因为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实力和社会财富的体现,它既为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及质量提供保障,也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人力和财力。我们强调可持续发展,但不能以保护环境为由遏制经济增长。当然,经济持续增长不仅要重视数量的增长,更要重视质量的增长,这就客观地要求改变传统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实现以“提高效率、节约资源、减少废物”为特征的集约型经济增长。同时,要相应改变传统的消费模式,进行文明消费。

(2)生态持续

可持续发展不是无限的,而是有限的,因为它要与有限的自然承载能力相协调。正是这种发展的有限性,保证了生态的可持续性,也才使得持续的发展具有可能性。因此,生态的可持续与可持续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前者是后者的前提,没有生态的可持续就没有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追求发展时,必须同时注意环境保护,包括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命支持系统,保持地球生态的完整性,保证以持续发展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资源,使人类的发展保持在地球的承载能力之内。

生态持续要求改变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传统发展方式,切实保持整个生命支持系统的完整性,保持生物多样化,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森林等自然资源不受污染和肆意侵害,积极治理和恢复已遭到破坏和污染的环境。

(3)社会持续

社会持续要求以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目的,积极促进社会向文明、公正、安全、健康的方向发展。为此,必须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合理调节社会分配关系,缩小贫富差距,消除两极分化;大力发展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提高全体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水平;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持社会政治稳定。

由此可见,可持续发展既不是单指经济发展或社会发展,也不是单指生态持续,而是生态-经济-社会三维复合系统的可持续。在这个由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生态和可持续社会组成的三维复合系统中,可持续生态是基础,可持续经济是主导,可持续社会是根本。可持续发展应用于现代物流活动中,就是要求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对现代物流进行研究,形成一种与环境共生的综合物流系统,改变原来经济发展与物流之间的单向作用关系,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同时又要形成一种能促进经济和消费生活健康发展的现代物流系统。

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

(1)可持续发展并不否定经济增长

经济发展是人类生存和进步所必需的,也是社会发展和保持、改善环境的物质保障。

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发展尤为重要。目前发展中国家正经受贫困和生态恶化的双重压力,贫困是导致环境恶化的根源,生态恶化更加剧了贫困。尤其是在不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必须正确选择使用能源和原料的方式,力求减少损失、杜绝浪费,减少经济活动造成的环境压力,从而达到具有可持续意义的经济增长。既然环境恶化的原因存在于经济过程之中,其解决办法也只能从经济过程中去寻找。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是研究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扭曲和误区,并站在保护环境,特别是保护全部资本存量的立场上去纠正它们,使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逐步向可持续发展模式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