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美食江南美食养生谭
13513000000034

第34章 风味小吃,诱人谗下(5)

温州“白蛇烧饼”

游温州,不可不去“东瓯蓬莱”——江心屿;尝名点,不可不吃“白蛇烧饼”。

相传清朝光绪末年,温州市区府头门钟楼右侧,有一家烧饼店,是一对姐妹所开。父母早亡,只留下一套祖传的烧饼制作手艺。姐妹俩接管后,精心操持,改进制作工艺,烧饼变得特别松脆爽口,一时生意兴隆,连其他地方的市民都慕名前来品尝。因姐姐待人和气可亲,平时又爱穿一身白衣,给人印象很深,引起了温州人对素来敬重的白娘子的联想,便开玩笑地叫她的烧饼为“白蛇烧饼”。

久而久之,这种烧饼便远近闻名,成为温州传统的名点。

“白蛇烧饼”制作工艺精细,而且十分讲究用料:发酵面团与熟猪油和成的酥面糅合在一起,裹入咸味的肥肉丁、甜酱瓜丁、京冬菜末、酒发虾米末、葱花、麻油等多种配料制成的馅子,包成直径2寸、厚3分的生坯烧饼,并在饼面上刷上饴糖水、撒上芝麻后,贴在炭火烧的烧饼炉炉壁上,烘至淡黄色,再焖烧至熟即可。这样做出来的烧饼,自然会好吃得叫人馋涎欲滴。

别具风味的锅巴茶点

烧煮米饭时,火太大或者焖制的时间长了一些,便会在锅底上产生一层焦饭,俗称“锅巴”。锅巴本是做饭的副产品,是无意之中产生的,但是化腐朽为神奇的中国烹饪,却用这层锅底的焦饭,做出了鲜美爽口的锅巴菜、香美诱人的锅巴点心、香醇可口的锅巴茶。

说起食用锅巴,在我国已经有悠久历史。据《世说新语》一书记载,离现在一千五六百年前的晋代,国人已将锅巴当作美食。后人动脑筋以锅巴入菜,做出了“番茄虾仁锅巴”这只独具一格的江南名菜。此菜以糯米锅巴烘干用旺油锅炸脆,上菜时,浇以滚烫的、调好味的番茄虾仁薄羹,即成香、脆、鲜、酸、甜五美兼之的美肴,为江浙两省共有的名菜。也有在此菜中加入口蘑的,风味更加诱人。

进入上世纪70年代后,国内的食品专家开发新产品,以糯米饭压成薄片,配以牛肉、葱油及香辣调料,烘干油炸制成了牛肉锅巴,颇得食家欢迎。之后,又产生了其他风味的系列锅巴点心,成为独具中国特色的一种名点。这无疑是锅巴食品的又一种新的发展。

至于“锅巴茶”,产生的时间则要比锅巴点心早得多,流行的时期大约是在清代。锅巴茶在江苏一带称为“铲刀汤”,而在浙江杭嘉湖一带则称之为“锅巴汤”。锅巴茶的发明者既不是名厨,也不是食品专家,而是江南普通的农村妇女。起先是无意中制成的,后来则是精心制作了。特别是江苏昆山一带农村妇女制作的锅巴茶,尤为香醇可口。它的制法是:将米饭在农家灶上用稻草火精心烧制,火候要适中,锅底不能起焦黑,烧成功的锅巴应是色黄、质脆且极薄的一层。这时,在锅中加上适量清水,煮沸后再烧两三分钟停火,然后用竹箩滤清,取沉淀后的上层明净部分,加入上等白糖,即成色纯、气香、味甜的锅巴茶,便可飨客。在暑天饮用此茶,有生津、解渴、提神、助消化的作用。喝上一杯,齿颊留香,满口生津,“味道好极了”,确是一种带着浓厚民族特色的饮料。

无论锅巴菜、锅巴点心,还是锅巴茶,它们都是我国饮食文化宝库中的一份独特的、宝贵的财富。

石塘鱼面香

温岭县位于浙江省东南沿海,南接玉环、西邻乐清、北界黄岩,是一个以平原为主而海岸线长达两百余公里的傍海之县。尤其是县的东部与东南部,面对辽阔的东海,岛屿星罗棋布,宛若一把珍珠撒落在东海大陆架上。得天独厚的条件,使温岭成为浙江省海产品及海涂养殖业的重要基地。

温岭县东南海隅的石塘镇,人口仅次于城关镇,是一个渔村集镇。它的街道筑在山沟里,石块砌成的房子,傍山而起,颇有岛镇特色。每当渔汛来临,万舸竞发;船群归时,常带着带鱼、鲳鱼、梭子蟹等海产品,回到这个半岛的渔村集镇上,给家家带来无比的欢欣与袅袅的炊烟……

石塘渔民会做各种美味的鱼肴、鱼点,不仅自飨,也用之招待远道而来的亲朋好友。要说岛镇风味之美,当首推鱼面。鱼面并非是以鱼肉作浇头做的面,而是以鱼肉同番薯粉混合做成的面条。它的具体做法是:将新鲜海鳗与马面鱼(最好黄鱼,因为资源枯竭,现难捕到)杀后洗净,去头尾、内脏、骨刺,切成蚕豆大小颗粒,配上约占总量20%~30%的纯净的番薯粉,搅拌均匀,然后放在木墩上,用木棍敲成一张张圆形的鱼饼,在文火的锅中烤干,卷成筒子,然后用菜刀切成面条之形。之后,再放入竹匾中,在太阳下晒干,到色如玉片,便可保存。

吃时,烧法和煮面条一样:先烧滚一锅配好调味品的汤(也可加菜心、香菇、肉丝、鸡丝等辅料,味道更好),然后下鱼面,熟后便可连汤一起兜入碗中食用。其味鲜香软滑,营养丰富,久吃不厌,特别适宜老人、妇女、儿童进食,不但风味独异、滋养身体,而且易于消化。

石塘鱼面,是温岭渔民的创造发明;石塘的渔女们,个个是做鱼面的能手,又个个是烧鱼面的良厨。

朋友,你若有机会去温岭石塘渔镇游览,切不可忘了品尝石塘渔家的美食——鱼面。独特的海岛风味,会使你终生难忘。

嘉兴五芳斋粽子

提起嘉兴,人们就马上会想到嘉兴特产“五芳斋粽子”。五芳斋粽子之所以出名,首先是选料讲究,调味独特,形状别具一格,口味适应性广。“五芳斋肉粽”,选用上等白糯,后腿精肉,包制的箬叶一定要伏天从安徽黄山采集。制作前,米要淘得快,不让水进入米体,一刻钟后就晾干,用优质的红酱油、白糖和少量精盐、味精调拌,经反复揉搓后,用两块精肉、一块肥肉裹在粽内烧三小时捞出,这样的粽子,鲜味不失,油水不漏,又不烂糊。其特点是:肥肉入口即化;瘦肉鲜美油润;吃起来糯而不粘,油而不腻,香味扑鼻,咸中有甜,滑润爽口。

关于五芳斋粽子的来历,在嘉兴城里有这样一个传说:70年前,有一个以弹棉花为生的兰溪人,流落嘉兴。一天晚上,因付不出栈房钱,被店主赶出门外,只得踯躅街头。不知不觉徘徊到张家弄,见到一家店门口的屋檐下,也有四个人抖索地挤在墙角落里。他不由自主地走了过去,紧挨着坐了下来。那兰溪人正犯愁,却听到他们四人的笑声和杂乱声,其中有一个人说:“真倒霉,肚子饿坏了,这里点心也没得买。”兰溪人忽地一想,忙推着另外四个人说:“我们总不能等着受饿挨冻呀,天下之大,总会有人给我们吃碗饭吧!我不但能弹棉花,还裹着一手好粽子,我们不妨一起做粽子生意如何?”大家一听都说很好,翌日一早,五人分别典卖了各自的衣服,凑起一笔钱买了一只老母鸡和粽箬、糯米、酱油等物。将糯米浸以鸡汤,再连同母鸡肉裹出一篮粽子。果然,这篮粽子一拿出去就卖完。之后,他们的生意越来越兴隆,便增加了鲜肉粽子、豆沙粽子、火腿粽子、猪油夹沙粽子、牛肉粽子、八宝粽子、栗子粽子、香菇粽子、桃仁粽子等十几个粽子品种。因他们在张家弄做生意,嘉兴百姓就称为“张家弄粽子”。又因五人合伙,故称“五芳斋”。

今日的嘉兴五芳斋粽子更是规格齐全,有普通、礼品、速冻、筵席型的,可谓品类繁多,风味各异,深受人们的青睐。现在五芳斋日产各色粽子达五万只之多,并在江、浙、沪等地开设了分店,还是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

五湖四海的朋友,游览嘉兴,别忘了品尝五芳斋粽子啊!

木渎枣泥麻饼

在我国江苏省南部的版图上,有一个美丽富饶的名镇——木渎镇。它位于苏州西部,距苏州市约五公里。“渎”即小河,地名源于木积于渎。相传吴王阖闾(公元前514年),在镇西灵岩山上为美女西施建“馆娃宫”,从水路运来上万根越国进贡的神木,把山脚下的小河堵塞了整整三年,因而得名曰“木渎”。后来,当地百姓就用余下的木头造房,渐渐地形成了一个小镇,这就是木渎镇,至今已有2500余年的历史。

木渎是苏州城外的着名风景游览区,山清水秀,风光旖旎,有木渎十景、灵岩山十八景、天平山十八景、尧峰八景等。而且山势很高,古寺、名树、奇岩、甘泉遍布其间。历来前往游览的海内外人士很多,与木渎结下不解之缘的历史名人更是数不胜数。木渎的特产,有乾生元食品厂生产的松仁枣泥麻饼,以香而不烈、甜而不腻、油而不溢为特色,深受海内外游客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