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细胞病理学工作规范及指南
13512100000009

第9章 细胞病理学检查的程序(4)

1.试剂配制

(1)Giemsa原液。

天青Ⅱ‐伊红2.0g、天青Ⅱ1.0g、天青B‐伊红1.0g、天青A‐伊红0.5g,将250ml甘油与250ml甲醇混合,在该溶液中溶解所有染料,室温过夜,振荡混合物5~10min,然后倾入黑色罗口瓶中,不用过滤,室温保存。

(2)Giemsa工作液。

将5mlGiemsa原液与65ml水混合。

近年来的改进配方:

(1)Giemsa原液。

Giemsa粉0.5g、甘油22ml,将Giemsa粉置于研钵内先用少量甘油与之充分混合,研磨至无颗粒;然后将剩余的甘油混在一起,56℃保温2h后,加入33ml纯甲醇,保存于棕色瓶内。

(2)Sorensen缓冲液(pH6.81~7.38)。

pH6.81:Na2HPO4(1/15mol/L)50ml+KH2PO4(1/15mol/L)50ml

pH6.88:Na2HPO4(1/15mol/L)60ml+KH2PO4(1/15mol/L)40ml

pH7.17:Na2HPO4(1/15mol/L)70ml+KH2PO4(1/15mol/L)30ml

pH7.38:Na2HPO4(1/15mol/L)80ml+KH2PO4(1/15mol/L)20ml

(3)Giemsa工作液。用pH6.81~7.38的Sorensen缓冲液,按1∶8比例取Giemsa原液和Sorensen缓冲液混合配成Giemsa工作液。

2.染色步骤

(1)蒸馏水快速浸洗15次。

(2)Giemsa工作液2h。

(3)1%醋酸快速浸洗1次。

(4)吸水纸吸干。

(5)100%甲醇,直到只有轻微蓝色从涂片进入甲醇液中再取出涂片。

(6)二甲苯Ⅰ、Ⅱ各浸洗10次,中性树胶封片。

3.染色结果。细胞核呈紫蓝色或深紫色,胞浆呈粉红色,其中嗜酸性颗粒粉红色,嗜天青、嗜碱性颗粒紫蓝色或深蓝色。红细胞橙黄色或浅红色,淋巴细胞紫蓝色。

4.注意事项

(1)有报道将自然干燥的细胞涂片滴加数滴甲醇预固定10min,或用1∶3醋酸/甲醇固定30min。

(2)Giemsa工作液,稀释后液面应浮露金黄色金属光泽,表示染液起了作用,否则染色失败。

(3)改进Giemsa工作液可缩短染色时间至10~15min,但染色液宜现用现配,保存时间不超过48小时。

(4)改进Giemsa工作液所用缓冲液pH值要准确,否则影响染色效果。

(5)用染色缸染色前应先用小片滤纸刮除液面的氧化物后,再进行染色。

(6)染色后可用多量蒸馏水急速冲洗,以免沉淀物玷污涂片,不能洗脱。

(7)染色过深,可表现为镜下细胞变小,核与浆均呈深蓝黑色,结构不清,红细胞呈碱性色。可能原因:染色时间过长,染液过多或染液偏碱,夏季染色过程中甲醇挥发。染色过浅,可表现为胞浆、浆内颗粒及核均不着色或着色过浅,红细胞亦不着色。可能原因:染色时间过短,染液过少或染液偏酸。

(8)如染液过碱,可向其中加1%醋酸少许,或将涂片浸于85%酒精中数秒,然后冲洗。

染色偏酸较少见,可新旧染液混合使用,借以调整其pH值,或于染液中加2%碳酸钠适量。

(8)染前用蛋白酶等进行处理,再行姬姆萨染液染色,在染色体上可以出现不同浓淡的横纹样着色。

(五)Romanowsky‐Giemsa染色法(R‐G染色法)

在血涂片或白血病细胞形态学检查中,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ICSH)推荐使用罗氏(Romanowsky)染色法,目前国内多采用瑞氏(Wright)染色法、Giemsa或Wright‐Giemsa混合染色法。1878年Wittekind等指出用纯天青B及伊红Y可得到完美的Romanowsky‐Giemsa染色(R‐G染色),美蓝可省去,这项工作已被Galbraith(1880)、Marshall(1881)和Lapen(1882)重复证实。应用显微分光光度计显示,R‐G染色之后,核有3个吸收波段:A1(15400/cm,648nm)、A2(16800/cm,585nm),这是DNA与天青B的单体及二聚体结合的结果;第3个吸收波段称为RB(18100/cm,552nm),被认为是DNA‐高聚合天青B‐伊红Y的复合物,也就是Giemsa染色中细胞核呈紫色的基础。胞浆染色的吸收光谱也有3个带(pH≈7):A1(15300/cm,654nm)、A2(16800/cm,582nm)及A3(17600/cm,588nm)。出现这3个波段的原因被归因于RNA与天青B的单体、二聚体或多聚体结合的结果。将“标准”液染色后的各种血细胞进行色泽分析,结果发现纯天青B及伊红Y两种染料各有两个聚合状态(单体和二聚体)。这4种成分在各个血细胞的结构中的比例不同,因而形成血细胞多色彩的表现。现将Wittekind(1887)使用的R‐G染色法介绍如下。

1.试剂配制

(1)R‐G贮存液。

天青B750mg

伊红Y(酸)120mg

将天青B溶于75ml二甲基亚砜(DMSO),伊红Y溶于25ml二甲基亚砜(DMSO),混合后,置于深色瓶中,室温下可贮存数月。

(2)羟乙基哌嗪乙硫磺酸(HEPES)pH6.5缓冲液。

100×贮存液(1mol/L):23.8gHEPES溶于80ml双蒸水中,用1mol/LNaOH调pH至6.5,然后用水定容至100ml,过滤除菌,分装小瓶(2ml/瓶),4℃或-20℃保存。使用前取88ml双蒸水加入1ml贮存液,最终应用浓度为10mmol/L。

(3)R‐G工作液。

染血片,以1∶50V/V的HEPESpH6.5缓冲液稀释;

染骨髓片,以1∶25V/V的HEPESpH6.5缓冲液稀释。

2.染色步骤

(1)涂片常规甲醇固定。

(2)入R‐G工作液,血片染10~30min;骨髓片染15~35min。

(3)过缓冲液。

(4)过蒸馏水。

(5)晾干,有价值的片可二甲苯透明,封片后永久保存。

3.染色结果。细胞核依细胞成熟度不同而呈梯度染色改变,在以往专着中各种颜色如Digg等描述为亮红到深蓝,Miale认为是紫色到蓝色,Wintrobe则形容为紫红色到蓝紫色,胞浆呈粉红色。

4.注意事项

(1)湿片固定和空气中晾干的标本的R‐G染色有差别,空气中晾干对核着紫色有稳定作用。

(2)pH对R‐G染色的影响,类似Giemsa染料的pH值对红细胞色泽的影响,pH低时,伊红着色,pH高时呈蓝绿色。由于天青B仍与负电荷结合,pH7~8时,R‐G染色效果中的紫色深于pH6~5时,当pH3.5时,R‐G染色效果全部抑制,只出现两种颜色即蓝绿色的核和红色的细胞浆。

(3)缓冲液成分对染色结果也有影响,其中以HEPES缓冲液pH6.8效果最好,这是由于二价酸的盐效应较好,它不与组织中阳离子形成不溶性化合物。当缓冲液浓度达到0.05mol/L时,R‐G染色变浅。

(4)劣等的甲醇和乙醇对R‐G的影响极大。由于DMSO有利于天青B‐伊红Y复合物的稳定,能溶解多量伊红Y,不挥发,毒性低,易与甲醇及水混合,并对空气中干燥红细胞的耐受性优于甘油,因而被用来代替甘油。

(5)由于染色后细胞中各种成分的不同色泽取决于天青B(单体及二聚体)和伊红Y(单体及二聚体)4种成分的比值。因此染液中天青B与伊红Y的比值必然影响染色结果。用纯天青B和伊红Y的重量比为15∶1时可得到外周血和骨髓都满意的血细胞染色。建议采用安全比例,即碱性染料的量超过酸性染料。

(6)Horobin(1887)研究R‐G染色的时间影响,当延长染色时间到28小时,结果所有细胞成分均染成紫色,故R‐G染色中的紫色选择性只是一个反应速度现象。

附:R‐G染色出现问题的可能原因如下表所示。

问题可能原因

1.玻片上出现沉淀

(1)缓冲液浓度太高;

(2)甲醇(或DMSO)含量太低;

(3)染液太陈旧;

(4)温度太高。

2.染色浅(色调平衡)染料含量少

(1)染料不纯;

(2)称量或稀释错误;

(3)染料沉淀(见1)。

3.白细胞核呈蓝色或中性粒细胞无颗粒

(1)染料含量太少(见2);

(2)甲醇(或DMSO)含量太高;

(3)pH太低;

(4)染色时间长。

4.中性粒细胞呈“中毒”

(1)pH太高;

(2)染色时间长;

(3)AzureB浓度太高。

5.红细胞及嗜酸性颗粒太蓝

(1)pH太高;

(2)缓冲液不合适;

(3)染色时间太长。

(六)Diff‐Quik染色法

Diff‐Quik实际是Romanowsky‐Giemsa染色的改良法(具体参见R‐G染色章节)。

Diff‐Quik溶液Ⅰ包含伊红。Diff‐Quik溶液Ⅱ包含天青A和亚甲蓝(美蓝)。亚甲蓝是一种不纯的染料,容易氧化为一、二、三甲基硫堇等次级染料。因此,用本染料液染色后,在同一涂片上,可以看到各种不同的色彩,例如血红蛋白,嗜酸性颗粒为碱性蛋白质,与酸性染料伊红结合呈粉红色,称为嗜酸性物质;细胞核蛋白和淋巴细胞胞浆为酸性,与碱性染料美蓝或天青结合呈蓝色,称为嗜碱性物质;中性颗粒呈等电状态与伊红和美蓝均可结合而呈淡紫色,称为中性物质。Diff‐Quik是商品化的试剂,最早用于鉴别寄生虫,近年来发现此类染色对FNAC检查实用价值巨大,由于其快速、简单且可永久保存,可作为FNAC样初查,是鉴定细胞数量多少、穿刺质量好坏的快速手段。

1.试剂配制

(1)Diff‐Quik染液。Diff‐Quik是商品化的试剂,可订购而无需自己配制。Diff‐Quik溶液Ⅰ包含伊红、缓冲液和0.001%叠氮化钠;Diff‐Quik溶液Ⅱ包含天青A和亚甲蓝及缓冲液。

(2)醋酸乙醇液。

85%乙醇368.0ml

蒸馏水132.0ml

醋酸1.25ml

先将乙醇和水混合,然后慢慢滴加醋酸。该液可置于室温下保存数月。

2.染色步骤。可严格按商品化的试剂说明进行,主要步骤如下:

(1)甲醇固定(空气干燥后)或直接入Diff‐Quik固定液1min。

(2)入伊红缓冲液即Diff‐Quik溶液Ⅰ2min。

(3)入亚甲蓝缓冲液即Diff‐Quik溶液Ⅱ4min。

(4)蒸馏水快速浸洗2~3次,每次1~2s。

(5)用醋酸乙醇液漂洗1~2s。

(6)蒸馏水浸洗2~4次,每次5s。

(7)水洗后即刻湿片镜检。

(8)晾干,有价值的片可二甲苯透明,封片后永久保存。

3.染色结果。细胞核呈蓝色,胞浆、胶原、肌纤维呈多色调的蓝色和粉红色,细菌包括幽门螺杆菌呈深蓝色,真菌(包括霉菌、酵母菌和伞菌等)呈深蓝色。

4.注意事项

(1)Diff‐Quik染色的注意事项类似于前述Giemsa染色和R‐G染色。

(2)相比而言Diff‐Quik染色在染色时间上具有明显的优势,且Diff‐Quik染色后的涂片不需脱色即可进行巴氏染色。

(3)在同一张染色片中偶见染色程度的差别,尤其对于未经处理的黏稠度较高、碎屑较多的标本,Diff‐Quik染色后的背景差,可能严重影响正常的形态学评估。

(4)由于细胞染色对氢离子浓度十分敏感,冲洗用水应近中性,冲洗应快速,否则可导致各种细胞染色反应异常,以致识别困难。

(5)建议使用Diff‐Quik染液一周后废弃,平均每日可染片20~30张。

(6)Diff‐Quik染色可应用于组织切片,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胃组织或任何感染革兰氏阴性菌属(如大肠杆菌)的组织片可染色阳性对照。

(七)PAS染色法

PAS(Periodic Acid Schiff)染色是一项极其有用而应用广泛的技术,其原理是含有乙二醇基或氨基烷基氨衍生物的物质(绝大多数为多糖分子)被过碘酸氧化为双醛,双醛与Schiff试剂(无色品红液)结合,形成不溶解的洋红色复合物。对这种染色呈阳性反应者包括糖原及含有多糖分子的一大类物质(详见《病理规范》),为了进一步鉴定和区分这些物质,可通过一系列酶消化对照、阻断反应和其他染色技术作为补充手段。

1.试剂配制

(1)0.5%过碘酸水溶液。

过碘酸0.5g、蒸馏水100ml,溶解后用小口磨砂瓶盛装,4℃冰箱保存,使用前恢复至室温。

(2)无色品红试剂(Schiff试剂)。

碱性品红1g、蒸馏水100ml、偏重亚硫酸钠(或钾)2g、IN盐酸20ml、活性炭0.3g,水加热至沸腾,离开热源,冷却至60℃,加入碱性品红。过滤后加入偏重亚硫酸钠(或钾)和盐酸,将该溶液倒入有盖的黑瓶中,室温下放置18~24h。加入活性炭,剧烈摇动1min。过滤溶液,0~5℃储存,试剂变粉红色时应丢弃。

(3)偏重亚硫酸钠溶液。

原液:10%偏重亚硫酸钠水溶液

工作液:5ml原液与100ml蒸馏水混合

(4)Pal摧s漂白粉。

草酸0.5g、亚硫酸钾0.5g、蒸馏水100ml。

(5)1.0%固绿FCF醋酸溶液。

固绿FCF1g、醋酸100ml。

(6)Weigert摧s铁苏木精。

溶液A:

苏木精1g85%乙醇100ml

溶液B:

28%水合三氯化铁4ml

蒸馏水85ml、浓盐酸1ml。

工作液:等量的A与B混合。

2.染色步骤

(1)经85%乙醇固定的涂片蒸馏水浸洗15次。

(2)过碘酸10min。

(3)自来水冲洗10min后,蒸馏水15min。

(4)品红试剂15min。

(5)偏重亚硫酸钠Ⅰ、Ⅱ、Ⅲ各2min。

(6)自来水冲洗10min。

(7)Weigert摧s苏木素4min后,自来水冲洗5~10min。

(8)Pal摧s漂白粉浸洗1次后,自来水冲洗5min后,蒸馏水浸洗1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