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心的大学:觉真法师体悟人生53问
13511900000024

第24章 后记

这篇《后记》,我是非写不可了。我不能不把《心的大学》这个书名来由说说清楚。

马舒建先生是一位资深出版人。几年来,他在业余为我策划了四本书:第一本《快乐人生》,这本书要的人很多,已先后再版八次,加印就更多了;第二本《当管理遇到佛学》,第三本《有容乃大——觉真法师谈人生管理》,这两种均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现在,这本《心的大学——觉真法师体悟人生53问》也是马舒建先生策划的。

当我拿到编写后的校样时,马舒建先生建议的书名《心的大学》

让我十分新奇。我感到小马的确很有创意。我就很高兴地接受了。

这个“大学”,当然不是指目前小学、中学、大学这个学制中的称谓。那样,是讲不通的。我国古代,《四书五经》中第一本书就叫《大学》,这个“大学”,古人解为大人之学。大人,指的是君子,君指国君,子为诸侯。可见,君子是古代的贵族,是社会上层人士。套用今天的话语,是社会精英。可见,大人之学,即君子之学,贵族之学,社会上层人士之学。实际上,也即精英之学。关于这个“君子”的研究,着名学者、国学研究家沈善增先生,在他的《孔子原来这么说》

(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书中有非常精辟的论述,不能一一征引,这里说明一点,孔子把“君子”一词原来单纯的“贵族”含义,改造成志向远大,有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的道德高尚之士;与之相对的“小人”,就是“从其小体”,迷恋功利之人。因此,成为一个精英,精英端在何处?不就在他的人口道德——亦即心灵素质吗?

到了明代,佛教出了四大高僧,其中一位智旭蕅益大师,写了一部《四书蕅益解》,他从佛学的高度,用佛家的视角来解释四书。其中解《大学》,他题名为《大学直指补注》。他在序中说:“曰直指,谈不二心源也。”也就是明白指出:他解《大学》是直指心源。他解释的“大”,就是“心”。他解释的“学”,就是“觉”。所以,大学,就是心灵的学问,就是心灵的觉悟。

人能弄懂心灵的学问,达到心灵的觉悟,成就心灵的觉悟,这不就是真正意义上的精英了吗?

马舒建先生提出的《心的大学》这个书名,我很欣赏他的创意,正源于此。

当然,上述只是介绍了这个书名的来龙去脉。我还不敢说我的这本书就真的是“心灵的学问”,“心灵的觉悟”了。蕅益大师在《大学直指补注》一书的开头指出:“大字,即标本觉之体,学字,即彰始觉之功。本觉是性,始觉是修。称性起修,全修在性。性修不二,故称大学。”本觉,是人人本有的。始觉,是通过学习和实践可以得到彰显的。这段话说得非常精辟,也实在到位。心为本体,用今天的话语,即宇宙万有的心物本体。学是通过学习而启发了觉悟,彰显出了始觉的功用。蕅益大师是净土宗九祖,其学本天台宗义理。他提出的:“称性起修,性修不二”,正是天台宗的根本理念。性德,是本性中人人所具有的性能功德。修德是人人都可以通过学习、学修而起、依一定因缘而生的功德。修德,正是性德的功用与体现;性德,又正显现于修德之中。所以,符合性德,又回到性德,而努力学习,走向觉知,启示自己,达至性修一体,这就是大学。从蕅益大师这一谆谆教导来看,真正的大学,还在自身的努力,自身的学习,自身性德的回归。俗言:师父领进门,修行在自身。佛教所强调的亲证、自证,也一再说明了,是不是心灵的学问,如何学修心灵的学问,如何达至心灵的觉悟,依然离不开自己的亲学、亲知、自证、自悟。

本书共有三个组成部分:第一部分,原为2007年我在北京大学一次企业家成长高层论坛(信仰与人生)所作的演讲《我向我自己提出的八个问题》,现经修订,成为“我”向自己提出的9个问题。第二部分,是与香港资深编辑、素食研究家李慧玲小姐的对话,其中主要内容摘选自《素往来》一书。这里编为“你”向我提出的25个问题。

第三部分,是我在潮州任职岭东佛学院时所写的一部份讲稿,以及近年我在港所写的部分篇什,都是围绕“心”这一主题的。所以,这一部份,就成了“心”与法师的对话,共19个问题。合共53问。53问,全在自己对人生的体悟。谁在体悟?心在体悟。体悟在何处?

体悟在自心。自证自悟,这是佛陀的教法。别人代替不了你。

最后,我真诚感谢四位为本书赐序的大善知识。从赐序的时间顺序来说,第一位寄来的是国学大家、精研老孔庄、学贯儒释道的沈善增先生,春秋一字,机杼一家。继之而来的,是翻译家、青年学者、浙江大学哲学系思竹教授,言词婉约,锦心秀口,具见真性情。第三位,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着名佛学家、香港大学副校长李焯芬教授,他是在百忙中挤出宝贵时间,写下了弥足珍贵的至理至言,掷地金声。尤其当今德重梵宇的了中上人,他的序,以菩萨心开示,语语是道。寄来虽略迟,却为我投下了增强信心的一票。我也感恩于上人,让我再次印证了一句人生格言:好朋友不在多,一个就好。

南无阿弥陀佛!

二〇〇九年七月一日于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