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社会保障与社会发展
13511500000052

第52章 人力资本投资政策的困境——杭州市农民工的个案研究(2)

针对刚刚出来的,一点学历,就是连中专学历都达不到的那种务工人员,确实在这个城市里生存是很基层,是很苦的。他们既享受不到养老金的待遇,更不要说,因为他没有学历,很多方面他的工作会有很多局限。

你更不会去跟部门经理、跟老板去谈条件,我要求怎么怎么,我做这份工作你要给我交养老保险,或者我需要达到多少工资。因为你去谈话,这个阶层的人大有人在应聘,你根本连谈的勇气都没有。所以这个是相当……像我们公司200多员工,交了养老保险有多少,10%。”

通过上述QY07和QY09两个样本,特别是对QY09经历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农民工掌握的职业技术与工作过程中学习掌握的知识和技术,往往成为他们改变自己打工命运的重要筹码。在民营中小企业,或者在非正规就业的情形下,教育和在岗学习往往是农民工自立自强,改变其就业地位,并赢得劳动社会保障权利的重要手段。

(二)农民工掌握技术的愿望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看到,尽管人力资本投资,特别是职业技术学习方面的投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进农民工在城市中的就业地位;但对大部分人来说,这方面的努力成果主要表现在劳动工资、休假和加班工资等基本保障方面,明显借此赢得社会保险权利的案例仅QY09一个。从有关研究来看,西方国家的劳动培训项目也不能给投资者带来稳定的合理收入(Midgley&;Tang,2001)。那么,是不是农民工缺乏人力资本投资的意识呢?

1.农民工学习技术的愿望

其实,对于凭技术挣钱这样朴素的道理,即使是一辈子与泥土打交道的农民也是懂的。在我研究过程中,几乎所有的调查对象都一致认为,技术和知识、文凭是找到一份好工作的重要保证。QY01、QY06、QY08和SC05尽管没有明确作出肯定的答案,但是,他们或者在叙述工资待遇时谈到不同技术含量工种的收入差异,或者表达了要学技术或让孩子考上大学的想法。

一些农民工及其父母,也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掌握技术、多读书,以后有出息。比如SC01从贵州来浙江打工前,他父亲就让他跟舅舅和表哥学习木工和家电维修,在杭州正是凭借着学家电维修掌握的电路板焊接技术,他获得了比一般人更好的工作及其待遇。如果说SC01以前对他父亲要他学木工还有几分不解,学家电维修也仅仅是凭兴趣,那么,经过劳动力市场上的一番竞争,现在一些青年人,特别是男青年,几乎都把学技术作为增加自己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筹码的重要手段。

SC06来自重庆,初中毕业后曾经考上一所电子学校。当时,他表哥在杭州做化工产品,一年能赚1万多元,受其影响,以为外面赚钱容易,只要拼命赚不会比他表哥低,于是就放弃上学到杭州打工,结果发现并不是那么回事,一度还产生回去读书的想法。目前,他主要从事两种工作,一是在KTV娱乐场所做音响装修,二是在酒店当厨师。

尽管这两种职业的收入还不错,但是做装修不稳定,没有工程就挣不到钱;而做厨师工作时间长,有的单位月收入也只有1200元左右。他觉得目前的工作技术含量不高,还应该继续学习。谈到技术与工作方面的关系,SC06说:“你有哪个技术只能拿哪个工资,你自己基本上大概心里有底的。要好的工作的话要技术好,技术不好的话不可能去要太高的工资的,这是肯定的。就是我们现在最重要的事情是要多学点技术,这才是我们说实在最重要的。”

为此,他准备今年上半年去学电脑做广告,觉得这个领域有前途。他还做了具体规划:首先参加培训班,到学校去系统地学习。由于自己只有初中文凭,无法与大学生竞争,因此他表示自己并不看重证书,重要的是要将专业知识学好,学得扎实一些。他有一个朋友在一家公司做广告,他打算学习之余到他那儿参加实际锻炼。

SC06选择了一个较为新颖和热门的职业领域,也给自己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其他的一些打工青年制定的目标则要低调一些。比如,QY06尽管具有船务驾驶证,目前在企业做运输工作,但他对这两项工作都不是太满意。

为此,他准备参加培训班,学点机床、机电维修方面的技术,然后找一个稳定的工作,收入也可以高一些,同时在工作过程中进一步提高技术。在杭州工作几年后,他打算回老家去,到河南县城里工作,凭着现在学到的技术好好做。此外,SC08和QY04也表达了学习电脑操作的愿望。

2.学习技术成效不明显

但是,从访谈的情况来看,农民工学习技术成效并不明显,突出的问题是学习的内容过于集中、门槛低。在这次调查中,学做厨师的打工者有三人,他们反映目前这个行业人太多,竞争激烈,要找到理想的工作不容易。

来自浙江衢州的SC03在杭州打工已经八年,开始在酒吧、夜总会做服务员,2001年开始学做厨师。他们老家做厨师的人很多,他的哥哥也曾经做过厨师。他主要通过在饭店里看其他厨师操作,向他们请教,然后自己琢磨学会这门手艺的,以后就在一些小餐馆当厨师。

但是,由于从事这项手艺的人多,现在收入大幅度下降,低的只有700~900元。说起现状,SC06无奈地表示,在杭州,“厨师这个行业在我心目中已经不行了”。SC03则显得有点愤愤不平:“从这市场里看,招厨师的比较多。有些刚刚出来的,他们工资低也就去了。……有些人混混的嘛,刚刚出来的嘛,工资低也就去了。这两年工资越来越低。”

此外,学驾驶开车也是一些打工者经常选择的工种,这次的访谈对象中,QY03的丈夫就是学驾驶的。但他在一家企业开车一个月的收入也仅1100~1200元,与他妻子在企业做包装差不多。QY03对此的解释是,“关键人也多,驾驶员人也多,所以有点饱和了,还是赚钱少”。SC03也有学驾驶的想法,但同样担心工作不好找、工资低。笔者在探索性研究阶段曾经也对一位学驾驶的打工者作访谈,他花5000元钱学开车并获得了驾驶执照,但在市场里也找不到满意的工作。

(三)制约农民工人力资本投资的因素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一方面,被调查的对象几乎一致认为,拥有高中以上的文凭,或者具有一技之长是获得一份好工作的重要保障;另一方面,大部分人,甚至一些拥有某种技能的人又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那么,究竟是哪些因素影响了农民工掌握技术、并获得他们满意的工作呢?下面,笔者从农民工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作进一步的分析。

1.制约农民工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观因素

从主观方面来看,农民工原来的文化程度较低,这对于他们选择学习的技能以及技能水平产生了极大的制约作用。尽管一些研究认为,外出打工者是当地农民文化程度较高的;而到沿海发达地区工作的,又是农民工中文化程度较高的(参见方巍,2005b)。但是,本研究的访谈对象中,具有高中经历的(包括高中未毕业的)仅3人,小学文化程度的有4人,其余则是初中毕业或初中未毕业的。正是因为学历偏低,他们最容易选择的是一些门槛较低、技术要求不高的技术,如木工、泥工、油漆、缝纫、家电维修和厨师等。

一些农民工空有学习技术的愿望,但实际上仍然毫无目标。例如,访谈中SC02表示曾经想过学技术,但不知道有什么合适的、到哪里学。又比如,面对笔者关于学习技术的提问,QY03反问我学什么技术。因为她丈夫学驾驶但工资与她差不多,所以她对改变自己的处境十分悲观:“像我们打工的人出来就是可怜。反正现在比以前好一点,以前出来打工吃不饱、穿不暖,现在好像强多了。反正干活钱多钱少就那样了,赚一点钱,就这么用用。”

此外,由于文化程度较低,也给一些青年学习新技术造成障碍,甚至打击他们的自信心。比如,QY04尽管只有20岁,她母亲也希望她多学一点、文凭高一些,但她自己却十分悲观。在调查中,她一再说自己初中成绩不好,很笨,像机器一样的。她想学电脑,可又觉得自己文化程度太低,前途渺茫。她给自己设计的目标是,当酒店的迎宾,有钱的话开个店,或者“找个男朋友,嫁掉算了”。尽管最后的说法不一定当真,但是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她的一种无奈。年龄比QY04还小的SC08也觉得,因为只有小学文化程度,而且辍学多年,再去学技术已经太迟了。因此,她觉得如果能在大超市当个导购已经是十分理想了。

2.制约农民工人力资本投资的客观因素

从客观方面来看,大部分农民工也不具备学习技术的良好条件,他们的经济实力、时间安排以及学习环境,都缺乏掌握劳动力市场需要的技术的可能性。

首先,农民工的经济能力限制了他们参加相关培训,系统掌握市场最迫切需要技能的可能性。本文在前面已经提到,大部分农民工的收入不高,在扣除基本生活费后所剩无几。对于已有家室的,他们需要考虑孩子的抚养、教育等问题;而对于年轻人来说,城市现代生活的种种诱惑也难以使他们无动于衷,因此难以有多少钱剩余。主管青年工人培训的团干部ZF04指出,外来务工青年不是不想参加技术培训,而是没有钱支付培训费。一般的电工培训学费600元,而物流培训则高达1000元,这是农民工难以承担的。

例如,来自四川的女工SC02就明确表示,如果要交学费,她就不会去学技术。SC04和SC01说得委婉一些,一个说这类培训肯定要很多钱,等有钱了去学;另一个则说等找到工作、有了经济基础再说。对于一些青年民工来说,尽管他们一般不需要给家里寄钱,但是也难以开口再向家里要钱。对于参加培训的学费问题,QY06明确表示靠自己赚。他说:“家里还有一个弟弟,弟弟还要上学,还要读书,学习还好的。反正考上高中的话,父母的钱打算给弟弟读书,我长大了自己养活自己应该可以。”

其次,在现有的经济条件下,那些学徒式的学习方式很难保证农民工深入而系统地掌握具有竞争力的技能。由于难以通过专业学校或参加培训班学习技术,目前农民工一般采取当学徒或在实际工作中学习技术两种办法,但效果并不理想。那些到私人公司当学徒的,待遇上往往很不理想。例如,SC01到节能电厂上班时培训了一个月。第一个月发工资时少给了200元,说是要到过年时才给;可过年时又说200元是培训费。对此,SC01只能权当这些钱交了学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