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社会保障与社会发展
13511500000051

第51章 人力资本投资政策的困境——杭州市农民工的个案研究(1)

方巍

内容提要:为了应对新右派的指责、确保社会政策的经济效益和可持续性,美国学者米奇利等人继承西方学术传统,总结发展中国家经验,从社会开支的生产性或投资性角度提出了发展型社会政策或发展性福利思想,引起了我国学术界的关注。本文通过对杭州市农民工人力资本投资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的经验研究,一方面肯定了发展型社会政策对于改善农民工就业及其待遇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揭示了农民工人力资本投资策略面临的众多主观和客观因素制约。研究讨论指出,西方发展型社会政策在社会资源分配原则上的创新具有学术和实践方面价值;但是,这一思想也受到新右派强势话语的影响,因而在理论上存在先天的局限。作者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政策实践便是发展型社会政策本土化的发展历程,目前已进入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新发展主义阶段;认真总结这一发展历程,不仅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对国际社会政策学术研究也是重要贡献。

关键词:人力资本;发展型社会政策;发展主义;经验研究

一、导论

为了社会开支的经济效益和可持续性,美国学者米奇利(James Midgley)等人汲取西方社会政策思想传统,提出了发展型社会政策(socialpolicy for development)或发展性福利(developmental welfare)思想,并在发展中国家找到了大量现实的依据(Midgley,1995;Hall&;Midgley,2004)。近年来,西方发展型社会政策也引起了我国学术界的关注,其中较为系统的评述有香港学者梁祖彬(2004)在《中国社会科学》、方巍和魏雁滨(2005)在《浙江社会科学》、张伟兵(2007)在《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上的文章,以及张秀兰等(2007)主编的论文集《中国发展型社会政策论纲》等。与此同时,一些学者从发展型社会政策的理念出发,探讨解决中国当前面临的社会问题的路径,解读并试图建构中国的发展型社会政策。那么,作为一项规范性理论,发展型社会政策倡导的投资性或生产型政策取向在实践中究竟具有什么效应呢?本文将通过杭州市农民工的个案研究,分析人力资本的投资效应及其局限性,剖析制约农民工人力资本投资的原因,进而对西方发展型社会政策作出评析。

考虑到农民工样本框的不确定性,加之缺乏对人力资本与社会保险关系的已有研究,本文通过个案访谈收集资料。本研究以杭州市为个案,是因为民营企业,特别是一些中小规模企业劳动社会保障问题较为严重(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调研组,2006),而中小民营经济恰恰又在杭州市企业结构中占有重要比重(杭州市第一次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2005a,2005b)。因此,杭州市独特的经济结构为我们深入把握农民工就业问题提供了极好的案例。

本研究在访谈样本的选择过程中,以研究目的和内容为标准进行理论抽样(Strauss&;Corbin,1998),尽量保证调查资料能全面揭示研究问题的各个方面。同时,样本选择服从可行性和便利性的原则,考虑了行业、年龄以及研究对象职业的稳定性等因素。本项研究集中进行了三轮实地访谈,即2005年7-8月的探索性研究,以及2005年12月至次年1月和2006年4月的深入访谈,其中在后两次访谈中共选取各类农民工样本19人。

此外,样本中还包括一定的企业管理人员、雇主和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由于本文仅属于农民工劳动社会保险研究项目的一个子项目,上述样本资料没有在本文中得到全面反映。

二、研究发现

本文将从农民工人力资本的投资效应、农民工掌握技术的愿望,以及制约农民工人力资本投资的因素等三个方面,揭示发展型社会政策在改善农民工劳动力市场地位及待遇方面的贡献及其局限性。

(一)农民工的人力资本投资效应

自从舒尔茨(Schultz,1961)提出概念以来,人力资本投资已经成为全球化背景下当前各国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措施(Xiao&;Tsang,1999),并进而成为发展型社会政策推崇的重要策略(Midgley,1999)。那么,对于普通农民工来说,人力资本投资对其改善劳动力市场地位和待遇究竟具有哪些作用和局限呢?

1.职业技术培训的投资效应

研究发现,一些有职业技术的农民工往往能够获得待遇较好的工作。

例如,SC03比较自己与那些没有技术的普通工的工作待遇和条件,十分庆幸自己掌握的厨师技术:“那做小工很累的,在杭州没有做过小工,一次都没有做过小工,我做的是比较舒服的……”同时,他觉得做厨师在收入上也要高一点。假如他们和他拿同样数额的工资,那么,那些没有技术的普通工是不包吃不包住的,而他每个月还可以有700元左右结余。

对此,SC01也有同感。他在老家跟表哥学过家电维修,来杭州之后在包括电视机厂等一些电子企业做焊接工作。与那些搬运工、做纯体力活的打工者相比,他认为:“我觉得他们用体力的,好像收入比我们高一点点。不过跟我们算起来,他们还是不划算。为什么不划算?他们上班12小时一天,就是根本没有单休、双休的,就是天天干活,天天到天黑。……(我们)时间上有点规律的。假如搬运工、普通工没有规律,天天干活,天天天黑下班,就是一个月根本没有什么休息天。……实际上算没我们高。”

建筑行业也一样,有没有技术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农民工从事的工种及其工作条件、待遇。例如,QY01在目前老板的私人建筑队已经干了三年。

他刚来时每天的收入是40元,现在依然是40元。尽管从笔者掌握的情况看,有的公司每年的工资会略有提高,但诚如QY01所说的,真正决定他们收入高低的还是工作的技术含量。他所在的这个工地,小工30元,像他这样有点技术的则多10元。介绍我去该工地调查的公司经理GL02告诉我,一些私人公司为了保证其正常业务,对那些技术性职工往往是长年保留的,即使在公司没有任务的情形下,老板也会给这些职工发放基本生活费。像我实地调查的GL03所在的工地,每天是10元。至于那些小工,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不但工作环境差、活重,生活也没有保障,一旦一个工程结束,他们也就各奔东西了。

2.正规教育与学历对农民工就业及其待遇的影响

研究发现,农民工往往学历不高,这不但影响了他们掌握现代职业技术,而且也直接决定了他们的就业待遇。目前已经成为一家私营企业中层干部的QY09有着切身的体会,她从管理者的角度总结指出:“其实像我们那时候初中生都可以去做的事,但是外面大学生大有人在,那我们就放下初中生、高中生不谈,我们招的都是大学生。大学生刚刚进入我们单位工作,800块他也做,那你说对于大学生都能忍受800块,那初中生、高中生来找工作的话,他面临的挑战便更大了,竞争就更激烈了。”

一些缺乏技术与文凭的农民工在经历就业市场的挫折后,往往显示出后悔的心情。例如,比较以前同学的工作及收入,SC07对自己高中毕业后没有考大学学习专业技术,并且中途放弃函授学习,也是追悔莫及:“我蛮很后悔的,我们那些同学,真的,我们300多个学生我们那一届,反正300个是读书的。跟我成绩一般的,跟我差不多好的,我们一起的,……考文秘去了,她现在读书读到2000块一个月。那我是做死也做不出这个钱。”

SC08只有小学文化程度,她曾经去超市应聘收银员,但由于不会电脑操作没有成功,她觉得能够到大超市当导购已经是很满足了。在她看来,文化基础差、没有技术不但成为影响她找到理想工作的障碍,而且影响到她在城市的生存。说起自己的学习经历,她显得很伤心:“像我们这种没有什么文化,不可能打工打得很长久的。在农村多读书才有出路的。像我们这种又没有多少文化,找工作都很难的。”

由此可见,农民工是不是拥有技术,往往成为影响他们城市就业待遇的重要因素。

3.职业技术对劳动社会保障的影响

民营中小型企业大部分属于劳动密集型,对职工的技术要求相应较低。

按GL05的说法,个别企业为了降低劳动力成本甚至存在故意使合同短期化行为。对大部分研究样本而言,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民工社会保险待遇的影响不明显。但是,这并不是说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民工赢得社会保障权利没有作用。在笔者访谈的所有农民工中,也有两位、即QY07和QY09,享有社会保险,同时也有人力资本投资的经历。其中QY07曾经在深圳一家制鞋企业工作8年。她先是做产品检验、产品检验助理。此后她主动要求到基层做普通工,一个月后被提拔到管理岗位,然后一层一层提拔,月工资也达到2000元。由于丈夫在杭州找到更能发挥作用的工作,半年前她来到我访问的印刷企业做普通工,短短1个月后又当上了包装组组长。与QY07不同的是,QY09是企业所有员工中10%享有社会保险的幸运者。考虑到QY07所在企业目前员工试用期后普遍享有社会保险,因此,下面笔者着重通过QY09的访谈资料,分析人力资本投资对于农民工劳动社会保障权利的促进作用。

与QY07类似,QY09有着丰富的打工经历。她1987年高中毕业后到杭州一家门市部当店员,1991年去深圳港资企业做统计和管理,此后又到小姐妹自己开的厂里做管理。因为患病,QY09回到浙江中部的农村老家,结婚生孩子。然后又到杭州工作,先是在一家国有家电厂办公室工作,再到目前的私营物流公司。进入物流公司后,她曾作为驻外分公司的负责人独立处理业务。2001年调回杭州总公司,从此担任办公室主任,并开始享受社会保险。

分析QY09的工作经历,可以说20世纪80年代末的夜校学习是她人生转折的一个重要起点。她回忆当时的情景说:“我来杭州之后觉得很多人、城市的人,就是我周边的人都在学夜校。

那我当时想,对当时来说我们读夜校,就是晚上去就读也不便。……也不贵,300来块钱吧,我就报读工业会计。当时纯粹是一个临时工,就是做门店的,那种店员。然后晚上去读,我们经理就想,在他们公司,就是在他们店里,我是第一个去读,在目前,在工作的,觉得你还是蛮有进步的,那就把批发部的一块,就是业务的一块交给你去做,相当于出纳兼统计的这么一种工作。因为你懂了相关的知识,而且你还是一个比较有责任心的人,就会把这一块放手给你,让你收钱,让你去批发开票。”

正是凭借着这张会计上岗证书和在店里的工作经历,应她小姐妹的邀请和介绍,90年代初她南下深圳,翻开人生新的一页。她对比两地的工作、收入和待遇说:“我在杭州我拿到180还是,那时候是我们,180已经要交个调税了。因为我们临时工工资是不能超过150的,30块的话还是公司做了另外一份账假账给我的。……结果我们小姐妹把我叫到深圳去的,第一个月工资我就拿到1700。……我是非常地,好像公司让我做什么我就是很乐意地会去做什么事,我都没有想到这是苦啊,很开心。……我们住的是公寓式房子,我在杭州跟我同学挤的是一个很小的大概是只有3个平方的房子,一张床睡两个人的环境。

我到深圳我能够住,因为我们去了就是管理人员身份,我住的是套间,又是新房子,又有柜,又有床。所有东西都是公司提供给你的,日用品都是公司买的。我那个时候感觉,啊呀我太幸福了。”

总结自己的经历,QY09高度评价了技术学习作为人力资本投资在职业生涯中的作用:“技术是最主要的……这样的话,这块敲门砖就能敲开企业,就能让人家认可你。因为中国的体制确实是这样,以文凭当先的。你没有人认识,你就只能靠文凭去敲这扇大门。所以,我觉得我们同宿舍的也是这样的,自己有一份很不错的事情,她晚上又是去读自考,一个是会计专业,一个是本科,也就是她目前所从事的职业的本科。她说,如果这个我拿出来,我就能够跳槽到更大的企业,我能够得到更大的发展。”

尽管目前地位和待遇都不错,但与以前的同学相比,QY09似乎仍有一丝遗憾,从而激发她对孩子教育的信念:“我觉得我同学比我还要……因为我只是读到一个普通的会计上岗证。

我开始读半年,她看到我在读,她后来跟着读。而她现在倒反而读到助理会计师了,她还在一个IT行业,是7000的年薪,哦月薪……那这个是没办法比的。以后我儿子读书毕业的时候,他还有希望,他还会要学的话,我一定灌输他,你一定要去学,在这个社会上,你不学你就会被淘汰,你就会得不到一种认可。所以我觉得学习是很要紧的,可是现在我学不进了。”

谈到社会保险,QY09也肯定了个人能力对于在民营企业获得社会保险权利的影响:“这个(社会保险)确实是民营企业大多数在逃避。民营企业的生存,他们之间的竞争比我们个人更加激烈,他们压缩成本可以说是想方设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