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社会保障与社会发展
13511500000025

第25章 我国东部地区农村养老资源供求分析——以浙江省为例(1)

姚引妹

内容提要:本文在对养老资源概念界定的基础上,提出了养老资源供求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对浙江省养老资源的供求平衡进行了剖析。目前,浙江省养老资源的供给状况是,非正规的家庭养老资源供给下降,正规的、制度性的社会养老资源在扩大,城乡二元的养老保障制度引致的养老资源分配不合理的状况正在逐渐改善。根据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浙江省养老资源供需平衡面临养老保障制度创新、农村社会为老服务体系空缺等挑战。为了应付老龄化危机和老年人口问题,政府应该明确自己的职责,高度重视社会经济变迁过程中制度性养老资源的可持续供给,实事求是地构建城乡有别的养老制度和养老模式,并建立二元养老制度制度衔接的机制,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养老保障体系。

关键词:东部;农村;养老资源;供求平衡

一、养老资源供求的理论分析

养老资源是指可以用来进行养老保障并能产生保障效果的东西。它既可以是资金、物品,也可以是服务、机会、关照和支持气氛,或者是有利于老年贫困者走出困境的政策及其他具有养老保障价值量的东西。这是从养老功能的角度,对养老资源的分类。

从养老资源提供者的角度看,养老资源可分为家庭资源、自我资源和制度性资源;也有学者称之为: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和自我养老。

从养老资源的本质属性来看,养老资源可以进一步提炼为非制度性的养老资源和制度性的养老资源,而且,不同的养老资源如实物资源、资金资源、服务资源、制度资源等通过不同的方式起到养老保障作用,各种作用是不同的,有时又相互交叠。

因此,我们认为,养老资源是指社会或家庭的生活组织安排中,用于老年人养老生活所能动用的一切资源,包括:①制度性资源和非制度性资源;②经济资源和服务资源;③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养老资源是养老事业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所在。

(一)影响养老资源供给的因素分析

养老资源的供给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有经济发展水平、养老保障制度、家庭状况、个人经济状况等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对养老资源供给的影响

养老资源的供给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首先是经济发展水平。因为,经济发展是实现社会进步和社会公平的物质基础和前提,也是养老资源供给的先决条件。在以农业为主体的社会中,生产规模的狭小和社会结构的封闭使得养老资源极其分散,养老保障只能以分散的形式实行,分配的空间只能局限于家庭成员之间、个别人之间、团体内部或区域范围内。随着工业化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实现,原有的资源构成形式随着社会结构变迁而发生一定的变化,大工业的风险是社会化的,从而要求作为社会保障制度体现的养老资源构成也向社会化、市场化等方向转移。

工业化、城市化和农村移民等在削弱传统扩展家庭的家庭养老保障功能的同时,对老年人保障也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即老年人收入的上升以及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提高。这给了老年人独立性,老年人既可能保持其个人化的发展,也可能通过购买而获得社会化的养老服务。这说明经济发展虽然削弱了传统的家庭养老保障的地位,但也给予了老年人独立性与财富。换句话说,这种削弱的另一种影响可能是老年人对社会养老保障需求的上升,以及社会养老保障水平的上升。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人均收入的提高,家庭成员中子女的收入提高,也将极大地提高家庭对老年人保障的经济支付能力。这既使家庭成员有能力从外部购买对老年人的养老服务,也提高了老年人自身生活的独立性,从而提高了家庭养老保障水平。

当然,经济因素是决定现代养老保障制度的重要基础,但是,经济因素并不是建立现代养老保障的唯一重要的因素,在达到一定的经济水平之后,政治力量也可以促进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也就是说,经济基础在养老资源组合中并不是一个充要条件,资源组合的基础还取决于与经济效益相对应的公平,而后者,常常需要以意识形态或社会福利的理念来构建,即政府采取的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福利政策对养老资源供给产生重要影响。

2.养老保障制度、政策对养老资源供给的影响

养老资源的供给除经济发展水平外,还受到其他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养老保障制度是影响养老资源供给的最主要因素。

养老保障制度是保障老年人基本生存和发展条件的社会福利性制度,其基本功能是扶贫济困和满足老年人起码的生存需要,具有维护社会安定的强大外部效应,必须由政府以公共管理的方式提供。

从宏观上看,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化大生产下养老资源的最直接的组成部分,反映在微观上,是养老方式的直接反映。在现代社会,由于社会变迁、人口老龄化、政策导向等多重因素影响,传统的非制度性养老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弱化,而制度性资源仍然处于总体匮乏状态。制度性的资源建构不仅要增加资源供给的总量,而且要为资源之间的有效衔接提供最为有力的保障。

在我国总体资源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必须考虑到国家的可支付能力,我们既不能实施“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使人民产生依赖性,也不能只对部分社会成员给予不同程度的养老保障。考虑到需求的合理性和供给的可能性,养老保障的基本目标是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改善福利待遇。

3.家庭和个体特征对养老资源供给的影响

家庭对养老资源供给的影响,主要通过家庭类型、子女数量、家庭代际结构、居住方式,以及各种资源在代际转移方向的影响,这种转移将促进家庭成员在不同生命周期的平稳消费。

老年人个体特征对养老资源的供给产生影响。主要表现为老年人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和退休前的职业不同,为自己准备的养老资源,主要是实物资源和资金资源,如银行储蓄、债券股票、房子等不动产及商业养老保险等不同,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补充的作用。

(二)影响养老资源需求的因素分析

对养老资源的需求,主要受老年人口规模、老年人口结构、老年人居住状况、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等诸多因素影响。对部分老年人而言,养老资源是一种稀缺资源。

1.老年人口规模

老年人口数量的迅速增加,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老年人口数量增多,对养老资源,尤其是实物资源和资金资源需求就越多。如养老金的需求与老年人口规模成正比。

2.老年人口结构

老年人口结构是影响养老资源需求的主要因素。进入21世纪后,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发展,老年人口特别是高龄老年人口迅速增加。高龄老人的机体自然退化,健康状况也是每况愈下。这意味着日常生活需要照料的高龄老人数量也在增加,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增多,必将大大增加对老年照料服务的需求。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生活能自理能力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如根据2004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资料,60~64岁全国老年人,不论男性还是女性,其生活自理能力均高达97%左右,差异不大。当年龄提高10岁,在70~74岁组,生活自理能力明显下降,全国老人平均为91.1%,差距逐渐扩大。当老年人年龄提高到80岁及以上组,全国农村老人平均为69.9%。这说明有30%有80岁以上高龄老人的日常生活需要他人照料,意味着养老服务资源需求的增加,也意味着对医疗资源的需求增加。

3.老年人的居住方式

老年人的居住方式对养老资源供需两方面均产生影响。若与子女同住,不仅可以获得生活上的照料,获得家庭消费支出以及住房方面的规模经济,从而对低收入家庭的养老提供一种有益的降低成本的手段。同时,有研究表明,与子女同住可以显着地减轻家务劳动的时间,提高老年人的福利水平,从而使家庭养老成为公共养老保障项目的一个重要补充。即使在美国这个老年人更加倾向于独立居住的国家,与成年子女同住也被证明具有提高老年人消费水平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对于那些身体健康恶化的老年人,会由于选择与子女同住而得到较好的照料。

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与居住方式有一定的关系。从老年人的孤独感看,家中无子女的老人,有时感到孤独的比重最高达28.6%;有子女但不和子女一起居住的老人比重为4.3%;和子女一起生活的老人占2.4%⑤。这说明与子女共同居住的方式,在排解老年人孤独感、满足老年人亲情需求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优越性。

因此,老年人居住方式不同,家庭规模及家庭代际结构的变化,会使家庭养老资源供求均发生变化;而空巢老人家庭的增多,会使社会养老服务需求增加。

4.老年人健康状况

老年人健康状况是影响养老资源的关键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的机体自然退化,健康状况也是每况愈下。我们以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的高低作为衡量老年人健康状况的指标。调查显示,浙江农村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中,生活能自理的老人占93.11%,虽低于浙江城镇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生活自理水平0.38个百分点,但高于全国农村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3.3个百分点。这意味着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与生活自理能力密切相关,身体较健康的老年人,对医疗保健的需求相对下降,而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增多,必将大大增加对老年服务照料的需求和医疗保健需求。

二、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养老资源供给现状

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养老资源的供给状况是,非正规的家庭养老资源供给下降,正规的、制度性的社会养老资源在扩大,城乡二元的养老保障制度引致的养老资源分配不合理的状况正在逐渐改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家庭养老资源供给减少,但仍是不可忽视的养老资源

在中国,传统的家庭组织以扩展家庭形式为主,三代同堂很普遍。这既基本保证了老年人养老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需求,又保证了老年人的经济需求、生活照料需求和心里慰藉需求。因此,养老资源和养老保障功能在家庭内得到满足。但是,在当代中国,“养儿防老”、“世代同堂”的观念和家庭组合在不断发生变化,而小型“核心家庭”、“三口之家”的比重在不断上升。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平均家庭户规模为3.44人,浙江省为3人。随着老年人观念的变化,不少老年人更加关心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不愿意和子女同住,老年空巢家庭的比重不断上升,家庭养老的人力资源数量还将进一步下降。而且,当新的一代独生子女成长起来之后,由于他们受到的溺爱和宠惯,家庭观念和对父母的责任感大大降低,中国的家庭养老资源必将遇到更大的挑战。

从老年人主要生活来源看,浙江农村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生活来源中,家庭亲属供给占被调查者的51.54%,居第一位,其中女性主要生活来源占69.74%,高于男性35个百分点;其次是自己劳动作为主要生活来源占23.45%,其中男性为35.65%,比女性高20个百分点;而退休金仅占被调查者的17.61%,其中女性仅为12.62%。因此,目前经济发达地区传统的家庭养老资源仍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