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法律劳而无忧:劳动权益政策法规解读
13510200000017

第17章 传播与文化偏见(3)

1.社会心理学的解释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个体社会心理现象指受他人和群体制约的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如人际知觉、人际吸引、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顺从等。群体社会心理现象指群体本身特有的心理特征,如群体凝聚力、社会心理气氛、群体决策等。20世纪初,社会心理学关于态度的研究逐渐成为中心。实验社会心理学出现以后,社会促进的研究成为中心。群体过程、说服、顺从、认知失调、归因等分别成为某一时期的研究中心。

社会心理学对刻板印象的解释是,人们在不断规范自己的言行,同时,也通过言行的后果获得心理认可或者否定,并以此作为新的知识积累。这一切又在社会实践中不断验证,不断修正。刻板印象是一种社会心理机制,协助人们处理从个人生存环境中获得的资料,不断与社会环境进行有效地协调。

社会心理学认为刻板印象的形成,表现在制约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方面。这些方面有历史原因,也有很大的偶然性。例如,“仇富心理”是一个历史的积累:社会分配不均导致不公平的现实、“为富不仁”的事件、传说故事中劫富济贫的英雄、个人情感中同情弱者的情愫、个人遭遇的贫穷歧视等等。

话语问题作为当代思想十分重视的哲学命题,使人们越来越深入认识人类社会实践更多的就是一种话语实践,因为人很难做到“不要往人们说的地方走”。诺曼·费尔克拉夫(Norman Fairclough)以家庭为例论述话语与社会践的关系:首先,人们总是面对作为一个真实机构的家庭(它带有一定数量的各种形式),它有具体的实践、现存的关系和身份——这些东西本身是在话语结构中建立的,但被具体到各种机构和实践之中。

其次,话语的建构性效果是在与其他实践的建设性效果的连接中发挥出来的,诸如家务的分配、服装、行为的情感方面(例如谁动感情了)。再次,话语的建构性作用必然发生在某些强制状态之中——即由社会结构辩证地确定话语(在这种情况下,话语的建构作用包括了但又超过了家庭结构的现实),而且,如同我将在下面所论证的那样,这种作用必然发生在特定的权力关系和斗争的范围之内。

话语环境对于群体心理特征的形成与影响更是明显,个人的从众行为加速了影响的过程。

2.社会学的立场

社会学认为刻板印象是由我们的文化影响中关于类型的理解模式导致的,是归类的结果。“类”(分工、级别、系统、学科、领域)是我们的全部知识体系中非常重要的概念,是认识的基础,是研究的基本方法。分类是社会的需要,是科学认识的结果,类是社会的脚印。当我们个人社会化时,便学会归类模式,按照类的要求努力找到“自己”的社会位置,建构我们的刻板印象。

李普曼认为,身处在外部熙熙攘攘的世界,我们会依循所属文化早为我们界定的内容,也按照文化中的刻板印象的模式观察事物。“我们每个人都在地球表面的一个小小的部位上生活和工作,在一个小圈子里进行活动,只有对很少熟悉的事有所了解。我们看到的任何有广泛影响的公众事件,最多只是一个侧面和一个方面”,“我们处在什么地位和我们习惯的看法决定我们所看到的是什么样的事实”。

刻板印象不仅维持类型的标签,同时也成为一种行动模式。技术社会需要成规,我们对技术的依赖越大,被成规化的程度也越大。例如,在演唱会中,为了演出现场或者转播效果的需要,让演员假唱,音效是事先录制好的。

可以用影像技术仿真烟火燃放效果(转播的需要)等。

3.意识形态观点

从意识形态层面分析刻板印象,刻板印象体现出主流阶层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取向。刻板印象针对非主流阶层,往往具有被否定的意义。如本地人与外地人一对概念。当本地人与外地人成为一组观念时,本地人处在优势位置,也就是说外地人是作为本地人对比的方面而存在。本地人往往是地方的主流意识群体,外地人被视为本地人的另类。本地人会以自己的行为方式、价值取向为标准要求外地人,体现本地人的支配意识。

刻板印象的负面特点是错误认识或者理解导致恶性循环。当一个人用他已经有的刻板印象认识事物的时候,同时也在强化、进一步确认这种印象,并且长久保留它。

四、歧视

歧视来自于偏见,与偏见不同的是歧视不仅仅生出对他人的不平等的看法或者评价,歧视是一种行为,是偏见的实施。例如,在招工时出现的性别歧视,导致女性获得工作的机会少于男性,或者对女性的要求高于男性等。有偏见就有可能产生歧视他人的行为,歧视在不同的领域,表现程度不同。

在现实社会中歧视的种类很多,如:种族歧视、性别歧视、地域歧视、分数歧视、特长歧视、血型歧视、价格歧视、姓氏歧视等等。偏见与歧视的主要区别是前者表现在态度上,歧视总是伴有行动发生。

美国着名黑人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1963年8月23日在华盛顿林肯纪念堂发表的着名演讲《我有一个梦想》中,讲到当时生活在美国的黑人所遭遇的歧视,马丁·路德·金的梦想就是黑人不再遭受警察的野蛮迫害;黑人可以在旅馆找到住宿;黑人应该有更大的聚居区;黑人有选举权;奴隶的儿子与奴隶主的儿子一起玩耍;自己的四个孩子将在一个不是以他们的肤色,而是以他们的品格优劣来评价他们的国度里生活等:“当我们行动时,我们必须保证向前进。我们不能倒退。现在有人问热心民权运动的人,‘你们什么时候才能满足?’

“只要黑人仍然遭受警察难以形容的野蛮迫害,我们就绝不会满足。

“只要我们在外奔波而疲乏的身躯不能在公路旁的汽车旅馆和城里的旅馆找住宿之所,我们就绝不会满足。

“只要黑人的基本活动范围只是从少数民族聚居的小贫民区转移到大贫民区,我们就绝不会满足。

“只要密西西比仍然有一个黑人不能参加选举,只要纽约有一个黑人认为他投票无济于事,我们就绝不会满足。”

基于认为人生而平等,应该彼此和平共处,互相尊重,互相关爱,马丁·路德·金梦想没有偏见和歧视的世界体现了这种精神:“我梦想有一天,在佐治亚的红山上,昔日奴隶的儿子将能够和昔日奴隶主的儿子坐在一起,共叙兄弟情谊。

“我梦想有一天,甚至连密西西比州这个正义匿迹、压迫成风,如同沙漠般的地方,也将变成自由和正义的绿洲。

“我梦想有一天,我的四个孩子将在一个不是以他们的肤色,而是以他们的品格优劣来评价他们的国度里生活。

“我今天有一个梦想。我梦想有一天,亚拉巴马州能够有所转变,尽管该州州长现在仍然满口异议,反对联邦法令,但有朝一日,那里的黑人男孩和女孩将能与白人男孩和女孩情同骨肉,携手并进。”

偏见与歧视的两种情况:

1.有偏见无歧视行为

带有种族偏见的人表面上与不同种族阶层的人相安无事,内心却存有偏见。前面提到的歧视的各种表现:种族歧视、性别歧视、地域歧视、血型歧视、姓氏歧视等等,基于偏见造成,这些歧视的存在也强化了偏见。

例如,有位学者曾经跟随一对中国中年夫妇旅游,了解他们所到之处是否受到歧视。看到的与事后询问有别。这对夫妇所到之处没有受到歧视。

随后电话访问入住过的宾馆是否愿意接待黄种人,有九成回答是否定的。

人们的偏见之所以没有伴随歧视行为,是因为人们的行为尤其是社会行为——公共服务、公共场所使用等受制于社会的平等秩序、文明教育等,人们即使有偏见,也会尽量克制,不要有所表现。因此,偏见也有可能在这样的社会法制规范下,经过交往过程得到改变。

2.偏见与歧视

偏见与歧视很多时候难以分出伯仲,例如,带有偏见的言论,由于会伤害到对方的情感和尊严,也被看做是一种歧视,因为它依然对被负面认识的群体造成伤害。例如,2008年四川发生地震,美国着名影星莎朗·斯通(Sharon Stone)的“因果论”伤害了众多地震中的受害者和中国人的心,引起中国人的极大愤怒。我们来看香港《太阳报》对该事件的报道:莎朗·斯通日前在戛纳接受访问时,将“5·12”四川大地震形容为一起“有趣的事情”,并暗指“四川地震是中国人的因果报应”。此番言论一出,立刻引起各方声讨,在戛纳采访报道的各国媒体均表示地震是自然灾害,出于对人的尊重,莎朗·斯通决不应该口出此言,而莎朗·斯通这番言论也让众多中国的艺人感到震惊,并遭到大家一致的批评。虽然,莎朗·斯通后来也对说出此话给中国人造成的伤害表示了歉意。

偏见不仅存在于不同的宗教、种族、族裔群体,也因为价值观、社会风气的影响,存在于不同的职业、职位、学习领域。如:以貌取人。官本位的认知中,偏好高官。甚至还有声音的偏见。在美国,一位找工作的黑人向美国工作机会平等委员会上诉一家雇主在选择用人时有明显的肤色歧视。后来该委员会的工作人员分别由不同肤色的人向这位雇主联系工作,证明了雇主的确存在肤色歧视。雇主根据声音判断肤色,根据肤色决定用人与否。

附件1:

CEN记者访问莎朗·斯通全文内容

CEN记者:你知道中国四川发生地震吗?

莎朗·斯通:我当然知道。

CEN记者:你的感受如何?

莎朗·斯通:你知道这是件有趣的事情,因为首先,我很不喜欢中国对待西藏的方式,我觉得每个人都应对人友善,所以一直以来我都很关注,怎样可以去想该做一些什么,因我不喜欢这种事情。而我一直关注在奥运问题上我们应该怎样,因为他们(中方)对达赖喇嘛不友善,而达赖是我的好朋友,而现在发生这个地震是因果循环吗?当你不好,坏事发生在你身上。然后我收到一封信,由西藏组织发出,他们要去灾区帮忙,这把我弄哭了,他们问我会否考虑做一些什么,我说我会。对我来说这是很大的教训,有时候你要学习谦卑地服务别人,就算面对待你不好的人,对我来说是种演化,亦是个学习的过程。我今天看报纸,知道达赖喇嘛会到访欧洲各地,与世界领袖会面,但他们不愿见他。他们不愿因为与达赖谈话而激怒中国人,我认为这真是一派胡言,每个人都像疯了一般。

CEN记者:章子怡昨天对记者说,会因为赈灾而放弃某些行程。

莎朗·斯通:谁?

CEN记者:章子怡。

莎朗·斯通:任何人都可各抒己见,这是个自由发言做事的地方,可以说出心中的话,我觉得这些行为需要停止,中国人需要更友善,不能够将人孤立,艾滋病个案也如是。当我们将同性恋者孤立时,那些艾滋病童不断死亡,每分钟一个死亡个案,不可这样做。中国人也不应将人们孤立,当他们自己有麻烦时,谁会去帮忙,不能孤立别人,这样并不友善,我们需要更友好。

CEN记者:我们应该照常观看奥运吗?

莎朗·斯通:当然了,我们也不可孤立他人,我们应该友善,树立模范,期望他人会做到,我们应该尽力做好,我不认为否定奥运是答案,我们应该更友善,中国也应如是。任何人都不应轻易改变自己,除了友善,人没有其他责任,多谢!

附件2:莎朗·斯通二次道歉原文

“There have been numerous reports about what I said in Cannes.Iwould like to set the record straight about what I feel in my heart andend all of the misunderstandings.Yes,I misspoke.I could not be moreregretful of that mistake.It was unintentional.I apologize,thosewords were never meant to be hurtful to anyone,they were an accidentof my distraction and a product of news sensationalism.I am deeplysaddened by the pain that this whole situation has caused the victims ofthe devastating earthquake in China.”

第三节大众传播与偏见

偏见是一种文化现象,是群体行为。从我们个人的文化属性看,偏见的核心内容刻板印象是文化认同的基础,刻板印象使我们每个人迅速了解陌生或不太熟悉人、物、事情,也依据刻板印象区分其他文化,获得与他们进行交流的常识性知识和经验。

社会学认为群体行为同样对我们个人知觉起很大的影响作用。群体行为被解释为有共同行为目标的个体为实现这个目标进行的一系列活动。群体行为特征包括了以下内容:群体成员有共同的需要和目标;有共同的规范和行为模式;有共同的归属感;成员之间发生一系列的互相影响、相互作用。

我们还应该看到一个群体中的个体彼此之间的作用不是完全平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