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含报酬率的优缺点如下:
优点是考虑了货币的时间价值,反映了投资项目的真实报酬情况,概念也易于理解。
缺点是计算过程比较复杂,特别是每年NCF不相等的投资项目,一般要经过多次测试才能算出。
二、非贴现的分析评价方法
(一)投资回收期法
投资回收期(Payback Period,缩写为PP)是指投资引起的项目的净现金流量来回收初始投资额所需要的时间。一般以年为单位。它代表收回投资所需要的年限。回收年限越短,方案越有利。企业为了避免出现意外情况,就要考虑选择能在短期内收回投资的方案。
投资回收期的计算,因每年的经营净现金流量是否相等而有所不同。
(1)原始投资一次支出,每年现金流入量相等时,则公式为
投资回收期=原始投资额÷年净现金流量
(2)如果每年净现金流量不等,或原始投资是分几年投入的,则要根据每年年末尚未回收的投资额加以确定。
投资回收期法的决策规则:如果投资回收期小于标准回收期(企业自行确定或根据行业标准确定)时,可接受该项目;反之则应放弃。在实务分析中,一般认为投资回收期在独立项目周期一半时方为可行;反之则认为不可行。在互斥项目比较分析时,应以回收期最短的方案作为中选方案。
投资回收期法的优缺点:
优点是概念容易理解,计算也比较简单。
缺点是这一指标没有考虑现金流量发生的时间,同时,也没有考虑回收期满后的现金流量状况。
因此,单纯地应用投资回收期作为资本预算的评价方法,很可能会形成错误决策。在项目评价时,投资回收期只能作为一个辅助标准,必须和其他标准相结合,以判断项目的可行性。
(二)会计收益率法
会计收益率(Accounting Rateof Return,缩写为ARR)是指投资项目年平均净收益与该项目原始投资额的比率。其计算公式
会计收益率=年平均净收益÷原始投资额×100%
【例8‐9】 仍以上述A、B、C三方案为例
会计收益率(A)=(1800+3240)÷220000×100%=12.6%
会计收益率(B)=(—1800+3000+3000)÷39000×100%=15.6%
会计收益率(C)=600/12000×100%=5%
会计收益率的决策规则是,如果会计收益率大于基准会计收益率(通常由公司自行确定或根据行业标准确定),则应接受该项目;反之则应放弃。在有多个方案的互斥选择中,则应选择会计收益率最高的项目。
会计收益率法的优缺点:
优点是简明、易懂、易算。
缺点是会计收益法没有考虑货币的时间的价值和投资的风险价值;因计算是按投资项目账面价值计算的,当投资项目存在机会成本时,其判断结果与净现值等标准差异很大,有时甚至得出相反的结论,影响投资决策的正确性。因此,会计收益率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标准衡量投资项目的优劣。
三、投资项目评价方法的比较分析
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企业在进行投资项目评价时,一般都以非贴现的现金流量评价方法为主,50年代以后,贴现现金流量的评价方法开始受到重视,并且在资本预算决策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至70年代,贴现现金流量评价方法已经占据主导地位。为什么项目评价人们开始青睐于贴现的评价指标呢?
(一)非贴现与贴现指标之比较
1.非贴现指标把不同时间上的现金收入和支出当作毫无差异的资金进行对比,忽略了货币的时间价值因素。这是不科学的。而贴现指标则把不同时间点收入或支出的现金按同一的贴现率折算到同一时间点上,使不同时期的现金具有可比性,有利于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2.非贴现指标中的投资回收期只能反映投资的回收速度,不能反映投资的主要目标——现金净流量的多少。同时,回收期没有考虑时间价值因素,因而夸大了投资的回收速度。
3.投资回收期、会计收益率等非贴现指标对寿命不同、资本投入的时间不同和提供收益的时间不同的投资方案缺乏鉴别能力。而贴现法指标则可以通过净现值、内部报酬率和获利指数等指标,有时还可以通过净现值的年均化方法进行综合分析,从而作出正确合理的决策。
4.非贴现指标的会计收益率等指标没有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因而夸大了项目的盈利水平。而贴现指标中的内部收益率是以预计的现金流量为基础,考虑了货币的时间价值以后计算的真实收益率。
5.在运用投资回收期这一指标时,标准回收期是方案取舍的依据,但标准回收期一般都是以经验或主观判断为基础来确定的,缺乏客观依据。而贴现指标中的净现值和内部收益率等指标实际上都是以企业的资本成本为取舍依据的,任何企业的资本成本都可以通过计算得到,因此,这一取舍标准相对符合客观实际。
正因为非贴现现金流量评价标准中存在着固有的缺陷,所以才会逐渐被贴现现金流量评价方法所取代。
(二)贴现指标的比较
各种贴现指标相对非贴现指标有其优越性,但贴现指标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在应用时哪个指标更好一些呢?
1.净现值与内部报酬率的比较
在多数情况下,运用净现值和内部报酬率这两种方法得出的结论是相同的。但在如下两种情况下,就会产生差异:
(1)初始投资不一致,一个项目的初始投资大于另一个项目的初始投资时,规模较小的项目的内部报酬率可能较大但净现值可能较小。在这种互斥项目之间进行选择,实际上就是在更多的财富和更高的内含报酬率之间的选择,一般情况下,决策者会选择财富。
(2)现金流入的时间不一致,一个在最初几年流入的较多,另一个在最后几年流入的较多。
尽管是在这两种情况下使二者产生了差异,但引起差异的原因是共同的,即两种方法假定,企业用投资期产生的现金流量进行再投资时,会产生不同的报酬率。净现值法假定产生的现金流入量重新投资,会产生相当于企业资本成本的报酬率;而内部报酬率法却假定现金流入量重新投资,产生的报酬率与此项目特定的内部报酬率相同。
可以看出,如果按内部收益率法应拒绝项D而采纳项目E,如果用净现值法则应采纳项目D而拒绝项目E。产生上述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内部报酬率法假定项目D前两期产生的现金流量(第一年和第二年的50000元)若进行再投资,则会产生于17.28%相等的报酬率,而项目E前两年的现金流量(第一年和第二年的5050元)若进行再投资则得到24%的报酬率,与此相反,净现值法假定前两期产生的现金流量若进行再投资的报酬率应当与贴现率相等,则本例中是14%,即资本成本。本例中两个项目的报酬率相交于16.59%,则项目D虽然投资较多,但净现值也较高,可为企业带来较多的财富,是较优的项目。而当资本成本大于16.59%时,不论净现值法还是内部收益率法都会得出项目E优于项目D的结论。
也就是说,在没有资本限量的情况下净现值法总是正确的,而内部报酬率法有时却会作出错误的决策,因而,在无资本限量的情况下,净现值法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
除此之外,净现值法和内部报酬率法的结论可能不同的另一种情况即非常规项目。如出现多重内含报酬率的投资项目。对这种项目应该进行净现值的计算并依赖净现值作出判断。所以净现值规则优于其他规则。
2.净现值与获利指数的比较
净现值和获利指数使用的是相同的信息,用以评价投资项目的优劣,结论常常是一致的,但有时也会产生分歧。上例中的项目D和项目E(这两个项目的初始投资不一致),在资金成本为14%时,项目D有净现值6100元,获利指数为1.06,项目E有净现值1726元,获利指数为1.17。如果用净现值法,则应选用项目D,如果利用获利指数,则应选用项目E。
当初始投资不同时,净现值和获利指数就会产生差异。由于净现值是用各期现金流量现值减初始投资,而获利指数使用现金流量现值除以初始投资,因而,评价的结果可能会产生不一致。
最高的净现值符合企业的最大利益。也就是说,净现值越高,企业的收益越大。而获利指数只反映投资回收的程度,不反映投资回收的多少。因此,在没有资本限量的情况下的互斥选择决策中,应选用净现值较大的投资项目。也就是说,当获利指数与净现值得出不同结论时,应以净现值为准。
比较贴现现金流量的评价方法,净现值、内部报酬率和获利指数,可以发现,净现值与内部报酬率,净现值与获利指数之间之所以会出现差异,共同的原因在于各个方案的初始投资额相同与否。但这并不意味着,只要项目初始投资额不同,净现值与内部报酬率、获利指数之间就一定会出现差异,而是要看各个项目初始投资额的差异程度的大小。在本例中的项目D与项目E之间,投资相差11倍,所以会造成三种方法评价结果的背离。
总之,在无资本限量情况下,利用净现值法在所有投资评价中都能作出正确的决策;而利用内部报酬率和获利指数在采纳与否决策中也能作出正确的决策,但在互斥选择决策中有时会做出错误的决策。因而,在这三种评价方法中,净现值是最好的评价方法。
第四节 投资项目评价方法的具体应用
一、互斥项目的投资决策
(一)项目寿命期相等的投资决策
1.增量收益分析法
对于互斥项目,可运用增量原理进行分析,即根据增量净现值,增量内部收益或增量获利指数等任一标准进行项目。其判断标准是:如果增量投资净现值大于零、或增量内部收益率大于资本成本、或增量获利指数大于1,则增量投资在经济上是可行的。这一选择标准具体化为:
对于投资规模不同的互斥项目,如果增量净现值大于零,或增量内部报酬率大于资本成本,或增量获利指数大于1,则投资额大的项目较优;反之,投资额小的项目较优。
对于重置型投资项目,通常是站在新设备的角度进行分析,如果增量净现值大于零,或增量内部报酬率大于资本成本,或增量获利指数大于1,则应接受购置新设备;反之,则应继续使用旧设备。
2.总费用现值法
总费用现值法是指通过计算各备选项目中全部费用的现值来进行项目比选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收入相同,计算期相同的项目之间的比选。总费用现值较小的项目为佳。
【例8‐12】 假设某公司为降低每年的生产成本,准备用一台新设备代替旧设备。旧设备原值100000元,已提折旧50000元,估计还可用5年,5年后的残值为零。如果现在出售,可得价款40000元。新设备的买价、运杂费和安装费共需110000元,可用5年,年折旧额20000元,第5年末税法规定残值与预计残值出售价均为10000元。用新设备时每年付现成本可节约30000元(新设备年付现成本为50000元,旧设备年付现成本为80000元)。
假定销售收入不变,所得税率为50%,资本成本为15%,新旧设备均按直线法计提折旧。要求:对新设备替代旧设备进行决策。
解:(1)旧设备的现金流量初始投资:
变现价40000元
损失抵税(50000—40000)×50%=5000元
NCF0=40000+5000=45000元
经营过程现金净流出量
付现成本80000×(1—50%)=40000元
折旧抵税10000×50%=5000元
NCF1—5=40000—5000=35000元
终结现金净流量
NCF5=0元
旧设备总费用现值=45000+35000×(P/A,15%,5)=162320(元)
(2)新设备的现金流量
初始投资:110000元
即NCF0=110000元
经营过程现金净流出量
付现成本50000×(1—50%)=25000元
折旧抵税20000×50%=10000元
NCF1—5=25000—10000=15000元
终结现金净流量
NCF5=—10000元
新设备总费用现值=110000+15000×(P/A,15%,5)—10000×(P/F,15%,5)=155310(元)
计算结果表明,用新设备取代旧设备,可节约费用现值7010(162320—155310)元。因此,可进行更新。
(二)项目寿命期不等的投资决策
1.年均费用法
由于旧设备尚可使用年限与新设备寿命往往是不同的,使之难以通过两个方案的总成本进行比较来判别他们的优劣,因此,在收入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新旧设备在比较时亦采用年均费用法。
平均年费用=未来现金流出的总现值÷年金现值系数
【例8‐13】 某企业有一旧设备打算进行更新,假设该企业所得税为0,即不考虑税收效应,资本成本率为15%。
要求:作出是否更新的决策。
解:根据平均年费用=未来现金流出的总现值÷年金现值系数,分别计算新旧设备的平均年费用。
通过计算,旧设备年平均费用低于新设备,因此不宜进行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