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求索中国特色现代农业之路
13503000000032

第32章 现代农业的投入保障与政策机制(16)

二、现行财政支农政策对河南省现代农业建设的作用

上述与现代农业建设直接相关的支农政策,特别是农业投资以及良种补贴与农机购置补贴等政策,在河南省现代农业建设中已经取得显着成效,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农业投入政策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近年来,农业基本建设投入不断增加。2006年,河南省用于水利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的资金共23.4亿元,占当年对“三农”总支出的7.27%。水利建设提高了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而农业综合开发是一项涉及农林水、科技、农机、畜牧、土地管理、道路建设等项目的综合性工程。自2005年起,河南省集中70%农业综合开发资金,重点投入24个产粮大县,连片建设、规模开发,项目成为现代农业示范工程、引领工程。据统计,2006年,河南省土地治理投资8.94亿元,改造中低产田187万亩;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24个项目县新增有效灌溉面积80万亩,新增和改善除涝面积96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45万亩,增加农田林网防护面积89.74万亩,夏粮总产达到7.67亿斤,比开发前增产1.76亿斤,增长29%。

(二)农业补贴政策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政策推动了河南省现代农业的发展。河南省于2003年开始实施优质专用小麦良种推广补贴示范项目,目前良种补贴项目已经扩大到玉米和棉花。在良种补贴政策的推动下,河南省主要粮食作物的单产水平和优质率不断提高。据统计部门统计,2006年河南省粮食平均单产高达362.2公斤,超过全国平均水平47公斤,人均占有粮食516公斤,继吉林、甘肃、内蒙古、宁夏之后,成为全国第五个人均占有粮食超过1000斤的省份。同时,随着良种推广补贴项目实施规模的不断扩大,项目区推广了一大批优质高产新品种,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100%,主导品种突出,带动了小麦、玉米生产科技含量的提高。

河南省于2003年开始实施农机购置补贴。该补贴的实施,对不断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农机化技术,加快实现农业机械化,促进生产力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挥了重要而深远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发挥了财政资金的调控作用,推动了农机装备结构升级。河南省新发展的大中型拖拉机中,70马力以上的大型拖拉机占70%以上,精量播种和多功能播种机械得到较快发展,制约农机化综合水平提高的水稻作物、玉米作物等生产环节机械取得较大突破。与此同时,小型动力机械增幅在调控中继续下降,部分小型农具社会拥有量继续减少。小型拖拉机增幅下降48%,机动割晒机社会拥有量减少了8.8万台,机动脱粒机减少了2.9万台。二是发挥了财政资金对产业创新的引导作用,提高了农机经营的规模效益。通过优先补贴农机合作组织、农机大户、种粮大户,促进了农机服务组织、服务模式和运行机制的创新,提高了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全省农机服务组织、农机户总数达到463万个,其中,农机专业合作社4152个,农机大户1.6万多个,农机资产在30万元以上的农机大户372个。

三、河南省现代农业建设中财政支农政策存在的问题

(一)财政农业支出占GDP的比重小,总体水平偏低

自改革开放以来,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逐年增加,特别是“九五”以来,财政支农资金大幅度增加,从1996年的21.24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87.57亿元,年增17.05%。在GDP中的比重也逐步增加,财政农业支出占GDP的比重从1995年的0.59%增加到2005年的0.83%。尽管从绝对数额和相对数额来看,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有较大提高,但用于农业的财政支出总体水平偏低,在GDP中所占份额依然不高,而且1995-2003年用于农业的财政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有减缓趋势。从2004年起,随着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加大,农业支出有所增加,但还没有达到1995年的水平。

(二)财政农业投入结构不合理,对现代农业支持力度小

财政支农支出结构不尽合理,特别是在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具体表现在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农业设施装备、农业综合开发,以及对农用人才和农民转移就业培训等方面投入不足,而用于行政人员供养和行政开支部分较大。2006年,河南省对“三农”的投资总额为322亿元,比2005年增加59亿元,而与现代农业建设有关的政策支出仅占13.39%,对现代农业建设的支持力度还比较小。

从财政农业投入结构来看,财政用于农业基本建设的支出和农业科技三项费用的支出有助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但二者在农业财政支出的比重还比较低。

(三)建设现代农业的财政支农政策支持体系不完备

现代农业是与传统农业相对应的农业形态,是以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普遍使用现代生产工具、全面实行现代经营管理为本质特征和主要标志的发达农业。严格地说,现代农业是以现代发展理念为指导,以现代科学技术和物质装备为支撑,运用现代经营形式和管理手段,贸工农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的多功能、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中国工程院院士、着名农学家卢良恕认为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这就要求在生产、流通等领域制定相应的财政支持政策。就目前而言,现行的财政支农政策多数是涉及农业生产领域的政策,对现代农产品加工业和流通业支持政策较少。

(四)支农资金管理分散,影响资金使用效益和政策效应的发挥

现行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制不完善,财政系统和农业系统各部门之间以及部门内部机构之间还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协调机制,支农资金管理分散,资金投入交叉重复,加上对财政支农支出的绩效评价不够,导致资金的使用效率不高。

四、河南省现代农业建设中财政支农政策的调整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现行农业政策对河南省现代农业的建设已发挥一定的效用,但还存在亟须解决的问题,需要根据现代农业建设的目标,明确财政支农的重点,对财政支农政策作出相应的调整。

(一)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农业基础设施投资的不足,必然导致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比较弱,而先进的物质装备和良好的设施条件,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产业竞争力的重要保障,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近年来,虽然财政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逐年增加,但与整个财政支出相比,比重还非常低。因此,要加大对水利、道路交通、农村电网、邮电通讯、能源及市场信息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特别是要加强农田水利和生态建设,抓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二)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加强农业科研和推广

现代农业是技术密集性农业,没有技术创新和技术投入,农业就没有竞争力,也不能成为现代农业。现有的农业技术研发体系和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改革和创新。要大幅度增加农业科研投入,加快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业科研投入体系,形成稳定的投入增长机制;启动农业行业科研专项支持,重点支持对现代农业建设有重要支撑作用的技术研发;增加对农业科技推广的投入,加快推进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改革。

(三)支持和保护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提升农民的市场竞争力

国内外实践证明,真正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有利于把分散的农户、资金、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集中起来,采用高效的生产管理方法,减少生产的盲目性。这些年河南省在开发式扶贫、农业结构调整、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化经营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做了大量工作。

但是,从各地的实际看,有些地方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其原因在于分散经营的小农在市场交易中没有平等的交易地位,只能被动地承受各种风险。要改变这种状况,只有使农民组织起来,发展农民在各个经济领域,如生产、流通、消费、农产品加工、金融等领域的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的交易地位和议价权力,使分散的农民不必直接面对市场,而是以这些合作组织作为中介。

(四)加大对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和农民培训的投入,培养现代农民

建设现代农业也须以人为本,没有现代高素质的农民,就没有现代农业。财政支农资金必须重点放在培养新型农民上,要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管理的现代农民。一是要加大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提高农民素质,为现代农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长期严重缺失制约了农村人口整体素质的提高,而农民文化水平的偏低,远远不能适应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因此,在现代农业建设中,应以提高农民素质为重点解决义务教育、新型合作医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问题。二是要增加对农民职业培训的补贴投入,积极支持和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农业职业培训不是仅就农民的转移培训,为适应现代农业的要求,要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和生产的需要,开展针对性强、务实有效、通俗易懂的农业科技培训和经营管理培训等。

(五)支持动植物防病检疫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建设

河南省是农业大省,粮食生产和畜牧业生产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推动动植物防病检疫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建设,对现代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动植物防病检疫具有公共产品属性,靠市场无法有效进行,财政必须支持动植物防病检疫体系的建设。

应重点加强畜禽主产区、优势生产区域的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尽快改善疫情诊断、监控、测报的设备和设施条件,全面提升以动物疫病免疫预防、应急反应和重点疫病控制为主的公共服务能力,建立动植物防病检疫体系。由于生产者和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的拥有是不对称的,靠市场机制难以有效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财政应加大对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标准体系、监测体系和农业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强对检测检验机构的支持,完善检测手段、提高检测能力,从而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提高营销效率。

(六)加大支农资金的整合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对支农资金的整合,具体要做好如下工作:一是建立支农资金整合的协调工作机制,围绕所规划的项目,形成在同一项目区资金的统一、协调;二是改革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方法,建立支农资金监管新机制、资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效益分析制度,最大限度地发挥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三是对支农专项资金进行科学合理的界定与分类,以利于用款单位对支农专项资金的核算管理和控制,同时也利于财政部门加强对支农专项资金的监督和开展综合评价。

发挥农业综合开发优势大力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黄非

摘要:发展现代农业是中央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农业综合开发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手段,其内涵丰富、资源多样,功能多样、效益多元、科技领先、机制创新、管理规范,在推进现代农业中应该发挥出更为重要的作用。作者以江苏省农业综合开发实践为例,研究了农业综合开发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优势,并提出以突出产业特色、促进生产规模化、推进产业化经营、强化科技支撑,以及加大机制创新为抓手,大力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的重大转变,是中央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明确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目标。

新农村建设是今后相当长时期的艰巨任务,20个字的总目标中,生产发展是基础、是前提。2007年,中央根据农业农村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特点,确定了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政策重点、工作重心,要求生产发展应按照现代农业的目标来推进,要在农民增收和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上寻求突破,做出了把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的战略决策。中央这一重大战略决策不仅明确了发展现代农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也为下一阶段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明了方向。

推进现代农业是一项广泛性、综合性的艰巨任务,需要大幅度增加资金投入,农业综合开发作为“三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农业综合开发要以发展现代农业为己任,将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作为农业综合开发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和切入点,把农业综合开发重点与推进现代农业的重点有机结合起来,在发展现代农业中发挥优势,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