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医诊断学学习指导
13502600000050

第50章 脏腑辨证(9)

二、心阴虚证

知识点:心阴虚证

(一)双选题1.AB

(二)名词解释

1.心阴虚证是指阴液亏损,心与心神失养,虚热内扰,以心烦、心悸、失眠及阴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虚热证候。

(三)是非题

1.×失眠多梦,心烦心悸,伴头晕耳鸣,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诊断为心阴虚证。

(四)问答题

1.肾阴虚证与心阴虚证均系阴虚火旺为患,皆可出现失眠多梦、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等症,故须鉴别。肾阴虚系肾阴不足,虚火内扰所致,病位在肾。故除上述见症外,尚具备相火妄动的特点,如男子阳强易举、遗精,女子梦交等。另外,有肾虚失养的见症,如腰膝酸软。心阴虚证由心阴亏虚,虚热内扰为患,病位在心。故除有上述见症外,尚具备虚火扰心,心失所养的表现,如心悸怔忡,而无腰膝酸软等肾虚见症,可资鉴别。

2.心阴虚证多因思虑劳神太过,暗耗心阴;或因温热火邪,灼伤心阴;或因肝肾等脏阴亏,累及于心所致。

3.心阴虚证以心烦、心悸、失眠与阴虚症状共见为辨证的主要依据。

4.心阴虚证的临床表现主要有:心烦,心悸,失眠,多梦,口燥咽干,形体消瘦,或见手足心热,潮热盗汗,两颧潮红,舌红少苔乏津,脉细数。

5.阴液亏少,心失濡养,心动失常,故见心悸;心神失养,虚火扰神,神不守舍,则见心烦不宁,失眠多梦;阴虚失润,不能制阳,故口燥咽干,形体消瘦;手足心热、午后潮热、盗汗、颧红、舌红少津、脉细数等,均为阴虚内热之象。

6.心血虚证与心阴虚证虽均可见心悸、失眠、多梦等症,但血虚以“色白”为特征而无热象,阴虚以“色赤”为特征而有明显热象。

(五)病案分析

1.辨证:心阴虚证。

病机分析:劳神太过而暗耗阴液,思虑日久而致阴阳失调,可导致心阴虚证。心阴虚的证候,一方面是心神不宁的症状突出,另一方面是全身有阴虚阳亢的表现。由于心阴亏少,心失濡养,再加虚阳偏亢,扰乱心神,故有心悸、心烦、失眠、多梦等心神不宁,神不守舍的症状。阴液不足,机体失其濡润,虚火内扰,则可见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舌赤颧红、脉细而数等症状。

2.辨证:心阴虚证。

病机分析:本证因热病后期,耗伤阴液累及心所致。心阴亏少,心失所养,故见心悸;心失濡养,虚热扰心,心神不守,则心烦;阴虚则阳亢,虚热内生,故手足心热;寐则阳气入阴,营阴受蒸则外流而为盗汗;阴不制阳,虚热内生则舌红少苔;脉细主阴虚,数为阴不制阳,虚热内生之象。

三、心气虚证

知识点:心气虚证

(一)单选题1.C

(二)双选题1.AC

(三)名词解释

心气虚证是指心气不足、鼓动无力,以心悸、神疲及气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

(四)是非题

1.×心气虚证是指心气不足,鼓动无力,以心悸、神疲及气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

(五)问答题

1.心气虚证和心阳虚证的共同表现是心悸,气短,活动后加重,脉虚无力。心气虚证在上述基础上兼见颜面淡白,神疲体倦,自汗少气,舌淡胖嫩,苔白;而心阳虚证在共同表现的基础上还有畏寒,肢冷,面色暗滞,心胸憋闷,心前区作痛,舌质或见紫暗,脉涩或脉结、代。

2.心气虚证多由素体虚弱,或久病失养,或先天不足、脏器缺损,或年高脏气衰弱等原因导致。

3.心气虚证以心悸、神疲与气虚症状共见为辨证的主要依据。

4.心气虚证的临床表现主要有:心悸,胸闷,气短,精神疲倦,或有自汗,活动后诸症加重,面色淡白,舌质淡,脉虚。

5.心气虚弱,鼓动无力,故见心悸、胸闷;气虚卫外不固,故自汗;功能活动衰减,故气短、神疲;动则气耗,故活动劳累后诸症加剧;气虚运血无力,气血不足,血失充荣,故面色淡白、舌淡、脉虚。

(六)病案分析

1.辨证:心气虚证。

病机分析:患者以心悸、胸闷为主症,可知病位在心;患者既往身体欠佳,近1年来神疲乏力,气短,自汗,脉虚无力,是气虚的表现。

四、心阳虚证

知识点:心阳虚证

(一)单选题1.C

(二)多选题1.ABCD

(三)名词解释

1.心阳虚证是指心阳虚衰,温运失司,鼓动无力,虚寒内生,以心悸怔忡、心胸憋闷及阳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虚寒证候。

(四)是非题

1.×心阳虚证是指心阳虚衰,温运失司,鼓动无力,虚寒内生,以心悸怔忡、心胸憋闷及阳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虚寒证候。

(五)问答题

1.心阳虚证与寒凝心脉证均有心悸怔忡,心胸憋闷疼痛,但二者病性不同,一虚一实。心阳虚证以阳虚为主,除上述症状外,伴畏寒、面色白、气短、自汗、舌淡胖或紫暗,苔白滑,脉弱或结代,其痛不如寒凝心脉证剧烈。寒凝心脉证属实证,感受寒邪引发,疼痛剧烈,得温痛减,伴肢冷、苔白、脉沉迟或沉紧。

2.心脉痹阻证与心阳虚证均见胸闷、胸痛、心悸、气短等症状,但心脉痹阻证是以心的络脉阻塞不通为其主要病机,而心阳虚证则是以心的阳虚失温为其主要病机。所以,前者以心胸憋闷而痛,痛引肩臂为临床特征;而后者多以心悸、畏寒、偶发心痛,痛势较缓为临床特征。

3.心阳虚证常由心气虚进一步发展,或由其他脏腑病证波及心阳而成。心阳虚衰则推运无力,阳失温煦则虚寒内生。

4.心阳虚证以心悸怔忡、心胸憋闷与阳虚症状共见为辨证的主要依据。

5.心阳虚证的临床表现主要是:心悸怔忡,心胸憋闷或痛,气短,自汗,畏冷肢凉,神疲乏力,面色白,或面唇青紫,舌质淡胖或紫暗,苔白滑,脉弱或结或代。

6.心阳虚衰,鼓动、温运无力,心动失常,故轻则见心悸,重则为怔忡;心阳虚弱,宗气衰少,胸阳不展,故心胸憋闷,气短;温运血行无力,心脉痹阻不通,则见心胸疼痛;阳虚而阴寒内生,温煦失职,故见畏寒肢冷;阳虚卫外不固,则可见自汗;温运乏力,血脉失充,寒凝而血行不畅,故见面色苍白或面唇青紫,舌质紫暗,脉或结或代而弱;舌质淡胖,苔白滑,为阳虚寒盛,水湿不化之象。

(六)病案分析

1.辨证:心阳虚证。

病机分析:本病由于感冒发热后出现伤正,导致心气虚,进一步发展成心阳虚而来。阳气衰亡,不能卫外则冷汗淋漓,不能温煦肢体故手足凉;心阳衰,宗气泄,不能助肺以行呼吸,故见胸闷加重,呼吸微弱,语声低微;阳气外亡,无力推动血行,脉道失充,血液不能外荣肌肤,所以面色苍白;心阳虚衰,鼓动血行不利,瘀阻血脉则口唇青紫;脉微弱,血压低为阳气外亡之征。

五、心阳虚脱证

知识点:心阴虚脱证

(一)双选题1.DE

(二)名词解释

1.心阳虚脱证是指心阳衰极,阳气欲脱,以心悸胸痛、冷汗、肢厥、脉微为主要表现的危重证候。

(三)是非题1.×心阳暴脱证是在心阳虚的基础上出现亡阳症状。

(四)问答题

1.心气虚、心阳虚、心阳虚脱三个证候,皆以心的功能衰退为病理基础,故都有心悸、胸闷、气短、乏力、神疲、声低、舌淡等心气不足、功能衰减的症状。心阳虚证是在心气虚的基础上又见胸痛、畏寒肢冷、脉微细等阳虚失温的表现,故心气虚证与心阳虚证的鉴别关键在于有无阳虚内寒的表现。心阳虚脱证是心阳虚证发展到一定程度,或寒邪暴伤心阳等,导致心阳突然外脱的一种危重征候,其特点是突然出现手足厥冷、冷汗淋漓、面色苍白、心胸暴痛、脉微欲绝等阳气衰亡的表现,这是心气虚证和心阳虚证不具备的。

2.心阳虚脱证常是心阳虚证进一步发展的结果;亦可由寒邪暴伤心阳,或痰瘀阻塞心脉引起;还可因失血亡津,气无所依,心阳随之外脱而成。

3.心阳虚脱证以心悸胸痛、冷汗、肢厥、脉微等表现为辨证依据。

4.心阳虚脱证的临床表现是在心阳虚证的基础上,突然出现冷汗淋漓,四肢厥冷,面色苍白,呼吸微弱,或心悸,心胸剧痛,神志模糊或昏迷,唇舌青紫,脉微欲绝。

5.心阳衰亡,不能外固,则冷汗淋漓;不能温煦四肢,故手足逆冷;宗气外泄,不能助肺司呼吸,故呼吸微弱;阳气外脱,脉道失充,故面色苍白无华;阳衰寒凝,血运不畅,瘀阻心脉,则见心胸剧痛,口唇青紫;心神涣散,则见神志模糊,甚则昏迷;脉微欲绝,为阳气外亡之征。

(五)病案分析

1.辨证:心阳气虚,心阳欲脱。

病机分析:患者具有心悸、气短之心的病变特征,病情反复发作已有三四年,又有脉疾,节律不整,按之极度无力,说明心阳将脱,而舌淡胖,苔灰滑又主阳虚寒盛,所以证属心阳虚脱之先兆。

心阳虚衰,则心悸不宁;心肺共居上焦,心阳虚,则胸中宗气运转无力,故气短;影响脾阳的正常运作,则食欲不振;心阳虚极,脉气来去不匀,故脉来疾数,节律不整;心阳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脉道失充,按之极度无力;虚阳上扰,心神不宁,所以有时燥扰;舌淡胖嫩,苔灰滑为阳虚寒盛之征。综上所述,本证属心阳气虚,心阳欲脱。

六、心火炽盛证

知识点:心火炽盛证

(一)名词解释

1.心火炽盛证是指火热内炽,扰乱心神,迫血妄行,上炎口舌,热邪下移,以发热、心烦、吐衄、舌赤生疮、尿赤涩灼痛等为主要表现的实热证候。

(二)是非题

1.×心火炽盛证是指火热内炽,扰乱心神,迫血妄行,上炎口舌,热邪下移,以发热、心烦、吐衄、舌赤生疮、尿赤涩灼痛等为主要表现的实热证候。

(三)问答题

1.心火迫血妄行证与火热闭扰心神证均属心火亢盛证,其共有症状均可见心烦失眠、身热、面赤口渴、便秘、溲黄、舌尖红赤脉数。心火迫血妄行证的特点是兼有吐血、衄血等出血症状,而火热闭扰心神证的特点兼见狂躁谵语、神识不清等证。

2.心阴虚证与心火炽盛证都有火热之象,同属热证,但二者又有虚实之别。心阴虚证之热,是阴液不足,阴不制阳而产生的虚热,故见潮热、盗汗、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等表现;心火炽盛证之热,属火热炽盛于内而引起的实热,故有口渴、便干、尿赤、口舌生疮、舌红苔黄、脉数有力等症状。所以,心阴虚证与心火炽盛证的主要区别在于火热的属虚属实。

3.小肠实热证与心火炽盛证皆有心火上炎的表现,如心烦失眠、口舌生疮等。二者的区别是:小肠实热证以小便短赤涩痛为主症,兼见心烦失眠,或口舌生疮,较之心火炽盛证为轻;心火炽盛证则以心烦失眠,甚则狂躁,口舌生疮为其主症,兼见小便短赤。可见,心火炽盛证是以心神不安为其主要病机,而小肠实热证则是以小便异常为其病变特点。

4.心火炽盛证多因情志抑郁化火,或火热之邪内侵,或过食辛辣刺激、温补之品,久蕴化火,内炽于心所致。

5.心火炽盛证以发热、心烦、吐衄、舌赤生疮、尿赤涩灼痛等实火表现为辨证的主要依据。

6.心火炽盛证的临床表现主要是:发热,口渴,心烦,失眠,便秘,尿黄,面红,舌尖红绛,苔黄,脉数有力;甚或口舌生疮,溃烂疼痛;或见小便短赤,灼热涩痛;或见吐血,衄血;或见狂躁谵语,神识不清。

7.心火炽盛,内扰于心,神不守舍,则为发热,心烦,失眠;火邪伤津,故口渴,便秘,尿黄;火热炎上,则面赤,舌尖红绛;气血运行加速,则脉数有力。

8.若以口舌生疮、赤烂疼痛为主者,称为心火上炎证。若兼小便赤、涩、灼、痛者,称为心火下移证,习称为心移热于小肠,由于心火炽盛,灼伤津液,以致尿少色赤而排尿灼热涩痛。若吐血、衄血表现突出者,称为心火迫血妄行证。若以狂躁谵语、神识不清为主症者,称为热扰心神证或热闭心神证。

(四)病案分析

1.辨证:心火炽盛证。

病机分析:火热暑邪内侵形成心火炽盛证。心烦、失眠、舌尖红、脉数等,是心火内炽、扰乱心神的一般证候。心之华在面,舌为心之苗,口舌生疮、赤烂疼痛为主者,为心火上炎;心火炽盛,内扰于心,神不守舍,则为发热,心烦,失眠;火邪伤津,故口渴,便秘,尿黄;火热炎上,则面赤,舌尖红绛;气血运行加速,则脉数有力。

2.辨证:心火炽盛证。

病机分析:本证因火热之邪内侵,内扰于心所致。心主神明,心火内炽,侵扰心神,故见心烦失眠,睡后多噩梦;火邪伤津,故便秘,口渴多饮,喜食冷品,尿黄;火热循经上炎,故舌红,苔薄黄。

3.辨证:心火上炎证。

病机分析:心开窍于舌,火热循经上炎故舌尖红绛,灼伤脉络则生糜点、腐烂疼痛;心主神明,心火内炽,侵扰心神,故见心烦;火邪伤津,故口渴,便秘,喜冷饮;心火循经下移于小肠,则见小便赤涩灼痛;火热炽盛则身热;苔薄微黄,脉数有力为里热证。

七、心脉痹阻证

知识点:心脉痹阻证

(一)双选题1.BD

(二)多选题1.ABCD

(三)名词解释

1.心脉痹阻证是指瘀血、痰浊、阴寒、气滞等因素阻痹心脉,以心悸怔忡、胸闷、心痛为主要表现的证候,又名心血(脉)瘀阻证。由于诱因的不同,临床又有瘀阻心脉证、痰阻心脉证、寒凝心脉证、气滞心脉证之分。

(四)是非题1.×心脉痹阻证多因实邪阻痹心脉所致,故属本虚标实证。

(五)问答题

1.心脉痹阻证以心悸怔忡,心胸憋闷疼痛与瘀血症状共见为辨证的主要依据。

2.心脉痹阻证多因正气先虚,心阳不振,运血无力,而致气滞、血瘀、痰浊、阴寒等邪气痹阻,心脉瘀阻,故其性质多属本虚标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