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信天游美学风格论
谷鹏飞
内容提要:陕北信天游作为陕北民歌的主要艺术形式,具有感情的真挚性、强烈的抒情性、鲜明的形象性、形式的灵活性和手法的多样性等美学特征。从抒咏内容上看,陕北信天游又具有崇高的美学风格,这种风格既是陕北特殊地域文化的产物,也是信天游吸引人、感动人的原因。
关键词:陕北文化、信天游、美学风格、美学特征。
信天游,又称“顺天游”(俗称“酸曲”),是产生并流传于陕北黄土高原一带,民众在生产、生活中即兴歌唱的一种艺术形式。本文拟从美学的角度,说明这种风格的表现特征,剖析这种风格的精神实质,最后分析这种风格形成的原因,以此为我们认识信天游和欣赏信天游提供一个适当的视野。
一、陕北信天游的美学特征
陕北信天游作为陕北民歌的主要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美学特征,主要表现在:
1.感情的真挚性
中国传统艺术讲求抒发性情、性灵。《礼记·乐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成于声;声成文,谓之音。”陕北信天游,将恋情、离情、苦情交融在一起,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而声以情胜。故演唱者一出口,不但听者为其所吸引,所感动,就连演唱者自己,也在不知不觉中感动了,这感动的瞬间,就是艺术美感诞生的瞬间;此后,人们久久沉醉于其中,品味其中的壮美甚至悲剧滋味。在陕北信天游里,绝无如今流行歌曲的半点矫揉造作之气,也绝不是“为赋新词强作愁”,而是劳动人民自然情感的难以遏制,不吐不快。例如,“荞面圪坨羊腥汤,死死活活相跟上”。信天游抒发之情,多为普通男女之情、普通男女之感、普通男女之想。惟如此,才容易为老百姓所欣赏,所喜爱,产生更多的情感共鸣,达到更高的艺术真实。文艺的大众化、平民化被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些情歌或辛辣、或苦涩、或酸楚、或夹杂其他味道,确实能让人感受到纯真的爱情滋味。比如:“鸡蛋壳壳点灯半炕炕明,酒盅盅量米不嫌哥哥穷。”爱情为陕北信天游增添了别样情致。
2.强烈的抒情性
在抒情方式上,陕北信天游直而有婉,露而有敛,情溢于言。当以率真的方式表达委婉之意时,则更显其委婉;以朴素的语言来描写含蓄之情时,则更见含蓄。这正应了中国古典文学“实则虚写、虚则实写”的营构手法,往往能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在叙事方式上,多用衬字衬词,抒咏性强,多直抒胸怀,少委婉曲折,以宣泄情感,抒发胸臆。同时,信天游采用大量方言土语入词,增强了感情的抒发性。“一个在那山上哟,一个在那沟,咱探不上拉话话就招一招手。”“照见那村村哟了照见那人,我泪圪蛋蛋泡在那沙篙篙林”。“想你想你实想你,想得眼泪常淌哩。想你想你实想你,变成蝴蝶跟上你。”信天游的凄楚、忧怨、缠绵、深邃的抒情性,体现了歌者深切的感受、切肤的体验、心灵的顿悟,往往给人一种追魂击魄的审美效果。生活的困苦,命运的多舛,爱情的失意,都使信天游曲调甜中带酸,酸中含苦,苦中蕴辣,辣中思甜,呈现出崇高的美学风格。
3.鲜明的形象性
中国传统艺术强调对于艺术形象的塑造,认为艺术的生命在于创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主体。在信天游里,演唱主体生命的律动与外在宇宙自然节奏合而为一,艺术的深邃意境遂由此而生。信天游演唱讲求状可见、声可闻、意可察,旋律的优美动听、表达的简洁明快、情感的粗犷洒脱以及意象的清楚明了,都是塑造鲜明形象的惯用手段。如,“一十三省的女儿哟,就数兰花花好”。仅一句就把兰花花的美丽渲染到极致。“凤英”也是陕北民歌中一个美丽女性的代名词。
“凤英一十七,长了一对花眼眼,樱桃小口口风摆腰,名声传上二百里。”“宁看凤英走,不喝二两酒。”值得注意的是陕北民歌把人物的形象美同人格美结合起来进行表现,并不单纯停留在人物外在审美形象上。比如,“三哥哥他是个受苦人,穷人跟穷人是一条心。不爱你的金来不要你的银,单爱三哥哥好人品”。这表现了女主人公纯真善良的美好品德。
4.形式的灵活性
信天游的曲调和歌词一般与方言土语结合紧密,传唱群体受地域范围限制,较少受到官方正统文化和其他文化群体的浸染,因而具有形式的单纯性、内容的现实性、演唱的即兴性和表达的直.性等特征。词曲多即人即事、即景即情而至;形式与内容自由组合,灵活多变;节奏自由,调式多变,句式结构独特,每节两句,两句一韵,下一节可换韵,亦可不换。短歌可能只有一节,长的多达数十节乃至上百节。两行一段,段末押韵,每句字数不限于五言、七言,也有四言、六言、九言,甚至十一言、十二言者。段与段之间可分可合,颇似中国传统的“散曲”艺术形式。语言质朴,多选用劳动或日常生活语言铺衬叙事,节奏跌宕起伏,韵脚灵活多变,每段上下句押韵,不隔段押韵,且上句铺衬起兴,下句点明句意。歌声乍起乍停。突兀而来,倏然而去。运用比兴,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使歌词曲调优美,婉转曲折。
5.手法的多样性
陕北信天游多采用比兴、白描、铺陈、夸张、对比、叠字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法,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第一,比兴。如中国传统诗歌一样,信天游起句多用比兴手法。“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一架架山来一道道水,米脂的婆姨实在美。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山坡上长着十样样草,十样样我爱妹妹九样样好”等,是“比”的手法的应用。“阳婆婆落山点着个灯,一对对炕头短下你一个人”,“一对对鸭子一对对鹅,一对对毛眼眼照哥哥”,是“兴”的手法的应用。“比”、“兴”手法的应用意在创造鲜明的意象,增强作品的形象性和感染力。以态引情也是比兴的变样使用,如“脚踩上石头手攀墙,眼泪儿涌在红鞋上”,“大河里流凌小河里转,你把哥哥的心扰乱”,“羊羔羔你那个吃奶,双圪膝那个跪,连心那个肉哟干妹妹”。上句为动态,下句为情感,动态与情感交织,显得词的意思蕴涵深厚、形象逼真。比兴的交错和变样使用,可以达到巧妙传情的艺术效果。
第二,铺陈。铺陈意在渲染气氛,烘托环境,增强对人物内心的揭示程度。
“正月里说媒二月里定,三月里交大钱四月里迎。三班子那个吹来两班子打,撇下我的那情哥哥抬进了周家。”又如:“我问哥哥多会来,今年不来明年来,明年不来后年来,后年不来我再不来。”再如:“想哥哥想得浑身身软,拿起筷子端不起碗。想哥哥想得睡不着觉,嘴唇唇烧起个火燎泡。想哥哥想得眼不明,猫蹄蹄认成你的踪。”用铺陈的手法描写了相思的痛苦与难奈。
第三,夸张。夸张是将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高度统一起来使用的一种艺术手法。信天游里夸张手法的使用一般意在主人公爱憎的程度。比如:“这么长的鞭子哟,探呀探不上天,这么好的妹子呀见不上个面。这么大的锅来下了两颗颗米,这么旺的火来烧不热个你”,“想你想得吹不灭灯,灯花花落下多半升。”
又如:“一更里蚊虫嗡嗡嗡嗡嗡嗡直叫道二更,二更里蛤蟆呱呱呱呱呱呱,三更里鹭鸽咕咕咕咕咕咕咕,四更里金鸡喔喔喔喔喔喔喔,五更里家雀喳喳喳喳喳喳直叫到天明。”这是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女主人公思之漫长。
第四,白描。白描是通过客观表现主观,通过外在来揭示内在的一种常用艺术手法,为信天游所广泛采用。如:“柳叶眉来杏子眼,钻杆鼻子一根线。樱桃小口糯米牙,说话好像鸟唱曲。走路好像风摆浪,站下好像一炷香。石匠一见丢了铲,木匠一见忘动弹。飞鸟过来望一眼,翅膀一展飞上天。世上人儿看一眼,不吃饭来饱三天。要问人才全不全,赛过当年女貂禅。”又如《兰花花》:“青线线(那个)蓝线线,蓝格莹莹的彩,生下一个兰花花,实实的爱死人。五谷里(那个)田苗子,惟有高粱高,一十三省的女儿(哟),数上(那个)兰花花好。”这让我们想起汉乐府《陌上桑》描写秦罗敷时所用的艺术手法。
第五,叠词。叠字衬词的使用,意在增加歌词的节奏美、音韵美、修辞美,使信天游在风格形式上可以呈现出舒展、自由、灵活、多变的艺术特色。叠词不限词性,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摹状词等,都可以拿来使用。如:“撩得见那莱菜撩不见人,泪格蛋蛋抛在沙篙篙林”,“走头头的骡子三盏盏的灯,戴上了个铃儿哇哇的声”,“白格生生的脸脸太阳晒,巧格灵灵的手手掏苦莱”,“天上的星星配对对,人人都有干妹妹”,“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哎,九十九道弯上九十九只船哎。
九十九只船上九十九根杆哎,九十九个那梢公把船搬。”叠词的使用,既可以突出形象,又可以增加节奏美,还可以渲染感情色彩。
第六,对比。在陕北信天游里,既有人物对比,又有环境对比、心理对比、情感对比、性格对比、行为对比、美丑对比等。对比意在突出,好与坏、美与丑、真与假,通过对比,立见分明。比如:“人人都说我和妹妹有,说说笑笑没捏一下手”,“只说女婿比奴强,又秃又瞎又尿床”,“正月里来是新年,我给公公来拜年;二月里来龙抬头,公公拉住个媳妇的手。”对比的另一种使用是衬托法,特别是使用红色来衬情衬景。如:“大红糜子撒穗穗,你看我男人的求色气”,“红格丹丹裤裤绿格铮铮鞋,脑畔上招手窑则里来。”正如生命的绚丽多姿,陕北信天游里充满了色彩斑斓的景物铺衬,红色的偏爱表明了陕北人对生命本身的崇拜,在生命面前,一切其他外在的道德束缚与伦理羁绊,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