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宗教资源外,与会代表还对人文旅游其他类型的资源及功能进行了广泛探讨。崔凤军(杭州市旅委副主任、教授)探讨了旅游国际化过程中的人文保全问题,着重从“文化本土化、服务人性化、管理实效化”三个层面,指出了人文旅游的人文保全重要性。冯学纲(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刘小燕对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开发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探讨,指出“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是一种特殊的人文旅游资源”,它具有“储存上的易消失性、利用上的永续性、时间上的传承性和变异性、空间上的地域性和扩散性及存在形式的多层次性的特点”。喻学才(东南大学旅游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导)在对中国三千年来的文化遗产保护传统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周易》和孔子作为中国遗产保护传统的两大来源,并对历朝文化官方及民间遗产保护理论与实践进行了认真总结,概括了中国式遗产保护的若干经验,这对如何开发以文化遗产为代表的人文旅游资源,很有启示意义和借鉴价值。吴承照(同济大学景观学系教授、博导)认真地研究了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园的旅游区位关系问题,指出二者的关系可分为“叠置型、交叉型和分离型三种”,并认为“分离型”有利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张捷(南京大学旅游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导)则着重探讨了书法遗产、书法文脉、书法景观与书法旅游发展模式问题,认为“书法景观是中国文化景观中最为直接和最具象征意义的文化景观,可以作为中国文化景观在全球化时代的重要个性识别符号和象征”。因为“书法文化是具有文化链属性的遗产体系”,也是人文旅游的重要资源,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朱志荣(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对东周青铜器的审美特征进行了认真探讨,从一个具有独特性的个案当中,对人文旅游资源类型与功能等问题,提出了富有独见的观点。胡志毅(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则着重探讨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电影中的江南影像,为人们开发人文旅游的影像资源提供了一种认识维度。蒋岳祥(浙江大学人文旅游研究中心副主任、经济学院教授)阐释了风险与太极图的对应关系,着重从经济学的理论维度,发掘了更为复杂的风险问题和随机现象的极值分布对应着多维立体的太极图意义,从而使人们能够更进一步认识太极图这一人文旅游资源的丰富意蕴。
2.人文旅游的开发策略与服务体系建设
如何进行人文旅游的开发,以及如何建构人文旅游服务体系,与会代表结合旅游实践,也予以认真的探讨。黄震方(南京师范大学旅游系主任、教授、博导)在分析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内涵的基础上,探讨了人文旅游的创新与开发模式问题,提出了人文旅游“应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的策略,主张通过保护、继承、弘扬、开发、创新、经营和销售文化,来丰富旅游产品,提升文化旅游效益。姚昆遗(上海对外贸易学院教授)提出了旅游过程中的文化生态保护问题,着重从旅游和环境的双向关系为切入点,探讨了旅游对人文社会环境的影响,提出了人文旅游开发“要重视和处理好旅游过程中的文化生态保护问题,处理好旅游者和旅游地原住民的关系、经济和文化的关系、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的观点。杨达源(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教授、博导)认真比较了中、俄、美旅游的发展,其中对三国的人文旅游资源进行了对比,指出了各自的特点,并在城市旅游、旅游经济增长、旅游规划建设等诸多方面,提出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建议。王大悟(上海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从文明进步的角度,提出了人文旅游中的文化保护问题,指出文化保护必须“体现人本精神”,要“以现代元素展示文明进步,创造文明新价值”。刘旭光(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则针对城市文化的存在状态,提出了城市人文旅游资源开发的策略,认为城市文化“是曾在、现在和将来的统一体,又可以分为自然、生活形态和物质遗产三部分”,因此,城市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应以此为出发点,制定“提取符号、强化符号、创造符号”的策略。
对于人文旅游服务体系的建设问题,陈云川(四川烹饪高专副校长、教授)、李智(四川烹饪高专讲师)在探讨我国旅游服务业人文关怀缺失的基础上,认为“在旅游服务中体现充分的人文关怀,提升服务内涵与水平,已经成为我们改进旅游服务的当务之急”,并在界定旅游服务的人文关怀的内涵中,从基础设施建设、服务过程设计、服务细节、柔性服务等方面,提出了人文旅游服务体系建设的设想。吴国清(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旅游学系主任、副教授)、李书剑则以上海为例,从人文关怀角度,审视了都市旅游服务体系建设与创新问题,指出目前包括上海在内的我国都市旅游服务体系“无论是城市公共服务,还是旅游行业软硬件服务等体系与质量,都亟待完善和提升”,并认为应“构建‘以人为本’的都市旅游服务体系,即从游客需求为出发点,提供多元化、人性化的旅游服务,妥善处理好本地居民和外来游客在使用旅游设施和服务上的关系与矛盾,以充分体现都市旅游的人文关怀”。于贤德(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从导游讲解人文精神培养的角度,探讨了在人文旅游实践当中如何提升旅游活动人文关怀问题,认为“旅游讲解是实现旅游与文化深层融合最为重要的平台”,主张在人文旅游实践中,通过加强导游的人文素质和精神的培养,使之能够自觉地将人文意识贯穿在旅游活动全过程。
三、关于人文旅游的战略思想、可持续性发展
人文旅游是旅游的一种新形态,也是旅游的新境界,如何制定人文旅游的战略,保持人文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与会代表主要围绕发展战略和具体实施两个层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1.人文旅游的变革与发展战略
人文旅游经历了一个变革和发展过程,其中的经验教训都值得人们认真的思考。何建民(上海财经大学旅游系主任、教授、博导)以苏州为样本,探讨了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人文旅游发展的变革历史,分析了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在保护遗产故迹与发展旅游业关系方面所存在的误区,认为“单纯的保护”和“完全忽略保护”均不可取,指出要完成两个方面的转变:“一是从单纯地保护遗产故迹向保护与创造吸引居民与游客的鲜活文化发展,引入时尚的国际语言;二是从单一的中国文化主题转变为全球多元文化主题,创造适合不同居民与游客生活的情趣活动。”魏向东(苏州大学旅游系主任、教授)、顾小光(苏州大学旅游系硕士生)也以苏州为例,探讨了人文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问题,并指出“人文旅游不仅仅局限于人文旅游资源,同时还包括人文旅游精神”,并从资源、产品、精神等三个维度,阐述了人文旅游可持续性发展战略。汪明宇(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导)在借鉴旅游国际化标准和经验当中,探讨了国际背景下的旅游强国态势和各地响应的特点,同时,从中国人文旅游的地域差异性中,提出了区域旅游发展战略,并以绍兴为例,指出应在人文旅游方面作出更大努力。
王紫雯(浙江大学建工学院教授、博导)则从全球化的角度,探讨了旅游业的发展与景观文化的建设问题,并指出“经济全球化带来了快速现代化,促进了全球旅游业的一体化,同时也带来了强权文化向各国的侵蚀,地域文化差异在日趋消失”,由此提出了全球旅游业于个性化景观特色的保护问题,指出“一个可持续的景观应该是功能上经济的、生态的和对社会文化有益的”,认为“只有当经济、生态和文化在各类人为活动过程中不会发生自然和资源被破坏、协调一致的情况下,才能取得现代化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吕洪年(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以杭州西溪湿地作为第一个国家级湿地受到保护和利用为例,探讨了保护独特的湿地生态和人文的问题,指出除了湿地的自然生态要予以保护,湿地的河汊文化、崇水文化、龙舟文化和水生文化也应加大保护的力度,不能让它失去原生态和原真性。
2.人文旅游产品与产业发展的思考
人文旅游的倡导是与旅游产品和产业的发展分不开的,要促使人文旅游的健康发展,同样需要在产品的品牌建设与产业发展上进行认真的审视和考量。
魏小安(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导)、吕宁(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经济系博士生)就节假日制度改革与旅游的关系问题进行了全面探讨,从黄金周制度产生的经济、政策和内在需求的社会背景出发,分析了节假日制度对旅游发展的促进作用及其存在的问题,总结出了黄金周的规律性,并指出“六年的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黄金周在产品、区域、时间和消费上的分流,形成了一定改革基础,”同时,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增加方案”、“转移方案”和“结构方案”,供人们思考和选择。王婉飞(浙江大学旅游系副教授)以浙江省为样本,分析了休闲度假产业发展的问题,认为随着休假制度的相继出台,度假市场的形成,旅游业也面临着产业升级问题,并采用因子分析方法识别出了“休闲型旅游服务”、“休闲环境”、“基础性服务”和“民俗民风”四大因子对休闲度假产业发展的影响。刘家明(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副研究员)对大都市郊区旅游产品的定位进行了探讨,指出“旅游产品定位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区域旅游发展的成败”。沈祖祥(复旦大学旅游学系主任、副教授)认为,人文旅游要“从放大人文优势效应角度出发,围绕优势品牌,做好开发文章,让人文旅游资源这种无形资产转化为有形资产和精神财富”,并以“新文化旅游”为题,指出“树立新文化旅游的品牌观”,是促进人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让文化真正成为旅游灵魂的关键。吴必虎(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教授、博导)、黄潇婷(北京大学博士生)认为,开发城市旅游产品必然要关注城市本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此主张建立基于游客体验机会的城市本土文化产品化模式(EOOM‐CCP),将游客体验机会放置到统领城市本土文化旅游产品的位置上,以游客体验机会为导向,构建城市本土文化旅游产品体系。周尚意(北京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所所长、教授)选择北京西城什刹海社区作为研究社区,分析了该社区“我向”和“他向”的旅游发展形式,指出“非物质遗产是‘地方性’的核心元素”,进而提出了“他向”与“我向”之间的协调标准,为人文旅游规划提供理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