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识”中提到人文旅游的内涵、基础、审美境界、文明境界、可持续发展原则和宗旨等关键性问题,其中指出,“人文旅游”的内涵是:人文旅游不仅是作为旅游重要载体的文化遗存资源及其产品,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旅游与文化的全面契合,以人文精神主导旅游,使文化成为旅游的灵魂,使旅游超脱单纯的经济产业,成为关心与满足人性需求及其释放的一种生活方式或行为活动。
“共识”强调了“人文旅游”的文明意识:人文旅游是一种文明旅游。旅游者需要具备现代社会应该具备的文明知识、思想和行为;接纳旅游人群的城市和景区,目的地和旅游设施,旅游规划者、管理者、服务者,也必须具有现代社会应该具备的文明知识、思想和行为。
“共识”提出发展“人文旅游”的途径:以文化作为旅游产业之基础,以人文视野提升旅游境界,以人文理论充实旅游内涵,以人文旅游研究促进旅游发展,最终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最大程度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高层次、多样化的旅游和休闲的身心需求。
“共识”起草者、浙江大学教授潘立勇告诉记者,此“共识”在两三年前就开始酝酿,大家一直希望通过文化来提升旅游的境界,之前的研究主要是从资源的角度,旅游从资源的角度研究比较死板,现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给旅游注入新的精神,形成各界共识。
(消息来源:中国新闻网中新社绍兴11月26日电 徐杰)
旅游的新境界:迈向人文旅游新高峰——“首届中国人文旅游学术高峰论坛”综述
黄健
一、关于人文旅游的内涵、形态与品格、境界
人文旅游无疑是旅游的一种新的形态,除了具有与“观光旅游”、“度假休闲旅游”相关联内涵之外,它还将其独特而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意境而凸现旅游的新境界。陈桥驿(着名的历史地理学家、浙江大学理学院终身教授)指出:“‘人文旅游’应该是一种意义深远的文化活动。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不少人品高尚、学问渊博的旅游家。他们通过旅游,为后人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旅游文化。”他还进一步指出:“‘人文旅游’这个称谓不仅是正确的,而且值得称赞。”因为“这个称谓可以表达旅游事业在人、地、事方面,都能让旅游者有好的印象和收获。”陈先生的观点受到与会代表的一致认同和高度评价,大家围绕有关“人文旅游”的内涵、形态和品格、境界等问题展开了认真的探讨。
1.人文旅游的内涵和形态
人文旅游的内涵究竟是什么,这是与会代表所关注的热点。吴中杰(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认为,人文旅游的内涵就在于它所具有的丰富的文化意蕴上,它不仅仅只是局限在一般的感官快感上,也不在于一般的知识介绍和接受的层面上,而在于给予人身心愉悦的精神层面上。聂振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博导)通过论述人文旅游的时代意义,认为“现代旅游虽然成为产业,自有它的利润目的,但这不是惟一目的,更不是最高目的。最高目的是人文关怀,要以人为本,以审美活动为主要内容,从而培养和提高旅游活动主体的生活质量与人文精神”。李明德(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则进一步指出:“旅游产品是以文化为灵魂的,没有文化的旅游产品,是缺少生命活力的产品。”所以,人文旅游就应处处凸现文化创意的重要性,这应是旅游业发展的生命力,是赢得市场的必经之路。潘立勇(浙江大学人文旅游研究中心主任,哲学系教授、博导)在论述“人文与旅游”时认为,旅游需要人文的强力支持,“需要的是景物与人、效益与人、事务与人。规则与人的和谐,而且从根本上来说,必须以人为本”。因此,在人文旅游的基本内涵界定上,与会代表也一致认为,人文旅游突出了旅游的文化内涵和价值,人是旅游的核心和主体,旅游业的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理念。
在讨论到人文旅游的基本形态时,与会代表分别从理论和实践的两个层面进行了认真的探讨。在理论探讨中,大家多从美学、文化学、生态学等多个维度对此进行了认真的审视。曾繁仁(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着重从生态美学的角度,论述了城市休闲文化建设问题,认为城市休闲文化也应属人文旅游范畴,城市建设应是“有利于人们回归自然之所”、“充满亲情关怀之所”、“充满个性与活力之所”、“承载优秀传统文化之所”。陈望衡(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导)则从环境美学的角度,探讨了人文旅游的美学形态,认为当今旅游应具有三重形态:“一是突出原始生态游;二是突出历史人文游;三是奇风异俗游。”其中,核心便是“将审美与其他目的结合起来,表现为一种生命的体验”。万书元(东南大学艺术系教授、博导)认为,旅游“不仅仅在经济上和审美上共同完成了一种非零和的和互惠的游戏,其实也在心理上,甚至在文化上,也在多层次的、微妙的交流和撞击中完成了一种对话”。因此,旅游是一种生活修辞,是生命的一种形态。人文旅游在这个意义上,关键在于生命的体验性,在于主体自由意志与情趣的彰显。杨春时(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则从主体间性的自然主义取向角度,探讨了人文旅游的美学形态。张玉能(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着重从审美休闲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维度,探讨了人文旅游的价值形态,认为休闲作为人文旅游的重要方式,指的是“人们在必要劳动时间之外的自由时间之内的生存状态和生存方式”,就形态而言“大致可以分为物质的休闲和精神的休闲两大类”,二者都应“按照美的规律”来进行,以最终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和谐相处和自由发展”。
在实践层面的探讨上,与会代表认为人文旅游的形态是人生的一种活动方式,是生命意识的一种展示。朱义禄(同济大学文法学院教授)通过对徐霞客“求真”旅游观的探讨,指出了人文旅游在实践意义上应具有“求真知”的精神形态。
李明友(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则以明代王阳明及其弟子的游学特色为例,探讨了人文旅游的实践形态,指出,“一边旅游,一边讲学,学在游中,学游结合,可谓‘游学’”,展现出了“‘点化同志,多得之登游山水间’的游学特色”。陈曦(北京语言大学国际教育中心主任、副教授)则对“游学”进行了认真探讨,提出了“汉语游学”的人文旅游实践思路,指出应“站在推广汉语教育,张扬中华文化和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的双重高度上,对汉语游学活动的课程设计和旅游方案进行整体策划”。孙天胜(徐州师范大学旅游研究所所长、教授)探讨了林语堂的旅游观,认为就实践而言,“人文旅游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实实在在的可以为之努力的目标”,使人能够“充实自己,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的文化休养”、“抛弃庸俗的虚荣心,获得在旅游中进入大境界”。王毅(四川外语学院审美与旅游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认为“旅游活动是艺术的源泉,是最符合受众心理的美育方式,是审美教育的最大课堂”,因此,人文旅游在实践价值层面上,具有旅游文化的美育功能。
2.人文旅游的品格和境界
人文旅游的倡导,提升了旅游的品格和境界,其中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赋予了旅游活动以丰富的人文价值和意义。孙利(北京理工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博士)从对中国哲学有关心灵环保思想的发掘中,指出人文旅游具有陶冶人的性情,激发热爱生命,有助于心灵健康的品格。肖鹰(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导)在就当今旅游业将“自然景观被比附为人文景观的‘自然映现’”和将“自然旅游被转化为非自然的模式化的‘人文浏览’”展开批评中,提出了“以‘人向自然回归’为核心的重构自然旅游的审美哲学”观点,认为从人文旅游的维度来审视自然旅游,“自然旅游的美学意义,是与自然作为审美对象相关联的”,因此,在旅游活动中就应做到要“以新鲜活泼之心迎接自然”、“以素相之心与自然亲切交流”、“以沉醉而化合于自然无限之境”。王建疆(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认为,在旅游成为现代人的时尚和生活中重要一部分的今天,讲究旅游的品位已成为旅游者和旅游设计者共同关心的话题。人文旅游作为一种旅游目的和旅游方式,应是一种“无目的而合目的的旅游”,这才是“真正的休闲”,是“最高品位的旅游”,同时也“最能体现旅游的审美属性”。所以,“逍遥游”乃是人文旅游高端的审美追求。他认为人文旅游要达到的境界应是“在审美与功利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应“弘扬优秀文化传统,确立必要的参照”,要“发挥字调节审美功能,全面提升人文旅游境界”。章尚正(安徽大学旅游系主任、教授)则着重探讨了人文旅游的四重境界和人文景点的理性开发问题,指出人文旅游的层次由低趋高,“可分为人文认知、人文体验、人文悟化、人文创造四重境界”。郑盠(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从自身旅游的心理体验出发,多维度地解读了旅游的人文精神,指出想要触摸到原创性的哲学思想,就必须在“游”的过程中进入“原生态”境界,包括亲近“土地”,亲近那些最接近“土地”的“劳作者”、“守护者”,获得对人文精神的深层次理解。刘悦笛(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副研究员)则针对中国“最美的地方”的评选,从人文的角度提出了评选标准应遵循“本土化的原则”和“审美化的标准”的思路,这对于提升人文旅游的品格和境界,是大有裨益的。
二、关于人文旅游的资源、开发策略和服务体系建设
倡导人文旅游显然不是单纯的策略之计,而是在要求全面提升旅游的人文品格和境界当中,发掘旅游本身所具有的丰厚的人文资源,打造旅游的人文品牌,建构以人为本的现代旅游服务体系。本着这一理念,与会代表探讨了人文旅游的资源、开发策略和服务体系问题。
1.人文旅游的资源类型及功能
人文旅游非常丰富,如民俗文化、宗教文化、非物质遗产文化、书法文化、名人文化等等。与会代表围绕旅游的资源类型进行了广泛的研讨。在会上,宗教文化的旅游资源受到高度的关注。杨曾文(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荣誉学部委员、教授、博导)在考察浙江的禅宗祖庭和中日佛教文化交流的基础上,指出这一重要的宗教文化资源,将会为浙江的人文旅游开发,提供重要的旅游资源依据。黄细嘉(南昌大学旅游系主任、教授)、陈志军在对宗教旅游的多维价值和开发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指出宗教旅游具有更多不同的多维价值,如“予游客以‘旅游价值’,予居民及相关组织以‘经济价值’,予宗教遗产及全体社会以‘社会价值’,而三个价值的同时实现,则是宗教旅游可持续性的保证”。吴相利(江南大学旅游系主任、教授)以无锡灵山景区为例,探讨了宗教文化资源的开发问题,并认为“宗教对于旅游市场的影响是遍在的和长期持久的”,就中国人文旅游资源而言,佛教“有着普遍的影响力,对于国外信徒来说有着强烈的影响力,对于国外非信徒旅游者而言是认知东方文化的重要方面”。潘远孝(扬州大学旅游文化研究所副所长、教授)也着重对佛教旅游文化资源和开发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指出“旅游使佛教走向世俗化,使中外游客了解到佛教文化的真谛”,但在实践中也存在鱼龙混杂的现象,应予以矫正,整合佛教文化资源,为旅游发展服务。
周广永(浙江大学旅游系副教授、博士)以杭州建设“东方休闲之都”为背景,探讨了以“禅文化”和“茶文化”为出发点,打造杭州完整的国际旅游形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