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祖盛典宗祠管事负责筹备,通常需提前数天准备各种供品、祭品,确定主祭孙、读祝长者、通赞和引赞、执事等人选,打扫宗祠。
祭祖准备:确定的开祭时辰将到,准备工作就绪,通赞、引赞,执事、乐队锣鼓手先就位,主祭孙和读祝长者站在准备位置,参祭众孙在宗祠大厅等候。
俟时辰到,通赞唱:“主祭孙就位”。引赞引导主祭孙读祝者到达选定的位置站好。
通赞再唱:“众孙各就位”。参祭众孙在宗祠大厅从隔扇边起依秩序面向内祠站好。
祭祖程序:
(1)迎神。通赞唱:“迎神”。立在“如在”和“左昭”“右穆”神位前的执事燃烛、点香并朝天井望空迎拜,然后转身将香插入香炉。
通赞又唱“毛血”。听唱词后,“如在”神位前两执事将盛有鸡血的盘子端起送到后祠天井中覆于地面,再回到原位。
(2)上香。通赞唱:“上香”。两引造句复诵唱:“上香”。
通赞唱:“诣盥洗所”。引赞复诵唱“诣盥洗所”后,即一人在前一人在后,边唱边走引导主祭孙沿内祠天井南侧走廊,走向设在内祠左厢房边的盥洗所(设有脸盆架、脸盆、毛巾)。
通赞唱:“着水”。一引赞拿下毛巾放入脸盆。
通赞接唱:“进巾”。该引赞即将展开的毛巾递给主祭孙,主祭孙作拭面动作后再递给另一名引赞,引赞接过后挂上脸盆架。
通赞唱:“诣千二府君香案前”(千二府君即郭洞何氏先祖寿一公的祖公何渊)。引赞复唱:“诣千二府君神位前”,即引导主祭孙走到千二府君神位(和上述“如在”神位同)前,主祭孙面向千二府君神位,而引赞分站在主祭孙左右。
通赞唱:“众孙跪”。“上香”。千二府君神位前东面执事将香取下交与引赞,引赞交给主祭孙,主祭孙接香在手拜过列祖列宗后将香交给另一引赞,引赞将香交给执事插回香炉。
通赞唱:“俯伏”。主祭孙立即下跪叩首礼拜祖宗并俯伏(两手支地,磕头至地)。
通赞唱:“兴”、“平身”。主祭孙抬起头先挺直上身再起立(此时两引赞从两侧将主祭孙扶起。主祭孙“兴”和“平身”的动作在以后的祭拜中重复多次,引赞将主祭孙扶持)。通赞唱:“复位”。引赞复诵唱:“复位”。并引导主祭孙经过“右穆”神位和右厢房回到原位。
通赞唱:“从孙拜、起”,(上身直立,以便再拜)。“拜、起”“拜、起”,众孙依唱词连续拜起三次,通赞唱:“平身”。众孙站起伫立,至此上香结束。
(3)行初献礼。通赞唱:“行初献礼”。连接着唱:“诣千二府君神位前”。引赞复诵唱:“行初献礼”,“诣千二府君神位前”。立即连唱引导主祭孙从左面来到千二府君神位前站定。
通赞唱:“跪”。主祭孙立即下跪。
通赞唱:“可樽者酌酒”,待执事将酒倒好接唱:“献酌”。执事将酒盅交与引赞,引赞再将酒盅交给主祭孙。
通赞唱:“奠酌”。主祭孙将酒盅高举至眉从胸前放下将酒从左至右慢慢酹于地上,再将酒盅交还引赞,由执事回接摆好。
通赞再依次接唱:“俯伏”、“兴”、“平身”。主祭孙接唱词祭拜后立起。
通赞唱:“诣“左昭”列祖神位前”。引赞接着诵唱:“跪”、“献酌”、“奠酌”、“俯伏”、“兴”、“平身”。引赞复诵唱词并协助主祭孙完成献酌祭奠。
通赞唱:“复位”。引赞引导主祭孙回到原位伫立,至此初献礼毕。
(4)侑食。通赞唱:“侑食”、“奏乐”、“鸣炮”。锣鼓乐队听令奏乐约十分钟,祠堂大门口放鞭炮。
(5)读祝。通赞示意停乐,接唱:“读祝”,“诣千二府君神位前”。引赞复唱:“读祝”,“诣千二府君神位前”,并引导读祝者来到千二府君神位前。唱:“跪”。众孙立即下跪(直立上身)。读祝者高声读祝文。
(6)行亚献礼。通赞唱:“行亚献礼”。(全部祭献礼仪同初献礼)
(7)侑食。通赞唱:“侑食”、“奏乐”、(与前同)。
(8)行终献礼。通赞唱:“行终献礼”(礼仪与初献礼同)。
(9)侑食。通赞唱:“侑食”“奏乐”(也前同)。
(10)饮福受胙。通赞依次唱:“饮福受胙”、“诣千二府君神位前”,“众孙跪”。
引赞复唱:“饮福受胙”、“诣千二府君神位前”。即把主祭孙引到千二府君神位前下跪。
通赞唱:“饮福酒”。执事斟酒,双手奉给引赞,引赞接过双手奉给主祭孙,主祭孙双手接过举齐眉再酹酒于地。将酒盅递给还引赞,引赞递给执事放回。
通赞接唱:“受胙”。执事将一盘三牲双手奉给引赞,引赞接过双手奉给主祭孙,主祭孙双手接过拜起放在嘴前从左至右一比划,表示受胙。
通赞接唱:“俯伏”、“兴”、“平身”。主祭孙如前述祭拜。通赞唱:“复位”。引赞引主祭孙回到原位,饮福受胙结束。
(11)送神。通赞有一定间歇的分唱:“谢胙”、“众孙跪”、“拜”、“叩首”、“再拜叩首”、“三拜叩首”、“起”、“平身”。待众孙站起,通赞唱:“奏乐”、“撤馔”、“化钱”、“鸣炮”、“送神”、“礼毕”。众孙及执事、锣鼓手按通赞唱词动作。化钱时六执事将黄纸、锡箔送至后祠天井焚烧。至此,祭祖全部礼仪结束,众孙鱼贯出祠。
祭祖完毕的当日中午,全体执事人员、参祭众孙皆到宗祠内就餐。祭祖所需经费由宗祠公有经费开支。
郭洞何氏的祭祖盛典已经成为当地重要的旅游节事活动,向人们生动地展示着他们曾世代相传的宗族文化。
2.到龙山古森林解读郭洞的族规
郭洞的龙山,山高坡陡,郭洞村紧依龙山脚而建,山体滑坡是对郭洞村的最大威胁,为了保护村落的安全,郭洞的祖先立下了严酷的族规:族规之一。族人只有栽树的义务,没有砍树的权利。只要是郭洞的子孙,无论你为官何地,经商何方,回郭洞村都要带回当地的树苗栽种在龙山上。日积月累,龙山成了一座植物宝库,山上有来自全国各地,乃至台湾、香港的古树名木135种之多。
族规之二。族人上山毁树严加惩罚。族人上山捡柴禾要拔指甲,折断树枝要斩断手指,砍树要被斩断手臂,最严重的要被逐出族门。就在这样严厉的族规约束下,800多年来龙山上没有被砍走一棵树,就连“大跃进”、“文化大革命”这样的浩劫都得以幸免。以至今天的龙山还被媒体和上海游客称作“离城市最近的原始森林”。
3.到“啸竹斋”解读郭洞的祖训
在“啸竹斋”也就是现在的郭洞小学,可以看到这样一副对联:遵祖训曰勤曰俭,贻孙某唯读唯耕。还有保存完整的“啸竹斋”石匾,和伴有书香的古梅树。这些都在向人们传达着郭洞宗族文化中的又一特点——崇尚教育。
在郭洞,读书是本分,世祖中有一辈子读书、藏书数万卷载入县志的贡生何师吕、何元启,有临终还手不释卷的孕式公。一曲清朝康熙年间郭洞何允所作的延师教子读书歌,代代相传,对教育子孙读书起了鞭策和推动的极大作用。歌曰:“书不读礼义薄,纵有儿孙皆碌碌,若退聪明去妄为,定损家声遭戮辱。
一代绝书香,十代无由续,漫说无科第,也难居白屋。富者要安贫要富,急须教学莫蹉跎,延访名师隆礼待,还教代代佩鸣珂。”
郭洞祖先重视教育,为培养子孙专拨学田、儒田办学。所以,在郭洞读书基本是免费的,读到高等小学毕业,还有儒田轮种或收儒租,在经济上读书也好处多。读书在郭洞形成了风气。不仅富有者,即使家境贫寒者也都送子女读书,因为读书不花钱还能使子女知书达礼、成才有望。
在对郭洞村60岁以上进老年协会的男性老农71人调查,其中读过书有文化的占80%;这些出生和生长在旧社会的老人,有文化识字者占这么高的比例,在中国农村恐怕没有能比得上郭洞的了。
三、郭洞的农耕文化
作为源起农业社会的我国,古代农耕文化丰富多彩,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多已被现代化所淹没。惟有郭洞还能让你对我国深厚的农耕文化回味无穷。
走进郭洞的“凡豫堂”,你就好比走进了中国古代农耕文化的展览馆。
凡豫堂,建于明朝崇祯年间,距今已有360多年历史。凡豫出自《荀子·大略》中的一句话:“先患虑患谓之豫,豫则祸不生。”也就是“凡事预则立”的意思。
凡豫堂精美的木雕、砖雕和石雕,题材多取之古代的农耕文化。这里的八个花窗,雕刻图案各不相同,也各有不同的深刻寓意。
正房是长辈住的,它的花窗雕主图案是麒麟。麒麟是百兽之王,兽的谐音即是长寿的寿。下面的方框里雕的是百鸟朝凤,民间传说鸟成仙为凤,鱼成仙为龙,寓意吉祥如意,能子孙满堂,享受天伦之乐。
西厢房的窗雕,雕的是一匹马,马上面有一只喜鹊,意为马上有喜。旁边的鱼虾、蟹都是产仔很多的动物,意为多子多孙,儿孙满堂,再配上旁边的鸳鸯戏水图,这间房是专为新婚夫妇设计的新婚房。
东厢房是子孙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窗子雕的是双狮耍绣球和鲤鱼跳龙门。主图案雕的是状元郎衣锦还乡。
凡豫堂两扇大门的设计也富有浓郁的农耕文化,门后墙壁有一块是凹进去的,把门打开之后,刚好与这堵墙相吻合,这样的设计有两个好处:下雨天雨水不会打湿,刮风时又不会发出撞击声,延长门的寿命。顶上的砖雕,一幅双狮耍绣球,中间那长长的飘带预示家里好事接连不断。
凡豫堂的门墙是这幢古建筑最精湛最精华的设计之处,也是农耕文化最集中最典型的反映。砌墙的砖块采用上等泥料烧制,又经过精心挑选,水磨后砌成,勾缝的石灰是用蛋清糯米拌和的。砖缝细到只有2毫米左右。墙体两面的图形是两个文字的造型。象征着农业社会最美好的理想和愿望。朝里的一面由一块块六边形的砖块垒成看上去像是铜钱上下左右一个接一个的套着,意为铜钱成串,家财万贯。门墙朝外的一面是由一块块方形的砖垒成的,四个方块就组成了一个田字,无论你怎么看这四周都是田连着田。跟里面图形合在一起,其含义就是“内有金钱,外有良田”,“家有金钱万贯,外有良田千顷”。所以这垛墙就被称为心愿墙。
在郭洞这样的文化遗存俯首皆是,走进郭洞你也就走进了中国历史文化的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