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人文旅游(第3辑)
13502000000031

第31章 浙江人文旅游(6)

“坐乌篷、游东湖、看社戏”,“坐乌篷、游古城、访名居”,“坐乌篷、游运河、观风情”等等都是以乌篷船为媒介,打造水上乌篷船品牌的绝佳载体。

2.为城市旅游提供优秀载体,发展三大旅游节会——中国兰亭书法节、鲁迅文化艺术节、中国水城风情节

一要发展中国兰亭书法节,以书促游。一年一度的中国兰亭书法节,已经举办了21届,历久弥新,每年的书法节都有创意。去年的兰亭雅集诗书大会,云集了当代中国最着名的42位诗人及书法家,再造1651年前的曲水流觞之盛况;今年的书法节,由王羲之的后裔广发“英雄帖”邀集中国历代书法名家后裔聚会兰亭,发表了关于弘扬先贤书法精神的《兰亭宣言》,推出了汇集今人和晋人两次曲水流觞雅集成果的《兰亭诗书集》。作为一项长期坚持的活动,兰亭书法节已经成为国内外一个知名的品牌节会。应致力于每年书法节的形式创新与内涵挖掘,以吸引更多的国内外书法家、书法爱好者、专家、学者、中小学生、文化旅游团队乃至社会各界人士前来朝圣、交流、感受,使之成为以书会友,扩大城市旅游影响力的绝好载体。

二要发展鲁迅文化艺术节,以文促游。鲁迅是绍兴城市的“金名片”。以鲁迅冠名举办文化艺术节,既可以充分表达绍兴人民对先生的深切怀念之情,又可以进一步挖掘和整合以鲁迅为杰出代表的名人文化资源,充分展示绍兴独具魅力的人文环境和文化底蕴,构建绍兴与国内外加强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以灿烂的名人文化吸引更多中外游客。

三要发展中国水城风情节,以水促游。绍兴的大禹治水千古传颂,绍兴的河网水域体系完整,环城河、大环河、古运河、市区内河,可谓水绕城、城拥水,许多中外游客观光览胜,不少水利专家交流取经,全国水城市长聚会论坛,绍兴的水文化已经引起国内外人士的广泛关注。精心策划水城风情节,串联流淌千年的历史文化,展现稽山鉴水的秀美风光,做深做透水上文章,打响以公(民)祭大禹陵与水城风情节联办为重点的水城节会品牌,将成为绍兴城市旅游的又一亮点。

3.为城市旅游整合文化资源,推崇三大旅游产品——红色旅游、修学旅游、水上旅游

一要深化红色旅游。今年上半年,鲁迅故里被评为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以鲁迅纪念馆和周恩来纪念馆为重点的“红色之旅”活动,受到了各级领导、社会各界的青睐与肯定。我们以弘扬“胆剑”精神为主题举办“越魂”大型图片展,以领袖人物为主题推出的“烽火千里行——1939年周恩来在绍兴”图片展、“周恩来光辉一生”图片实物展、“百年陈云”图片展、“党旗下的心声”图片展、“绍兴英烈”图片展,以党课、电影、展览、誓言、体会、短信等为主题提供游客参与的“六个一”红色旅游活动,吸引了几百家单位组织党员参观。要紧密配合面上的先进性教育和青少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以便充分利用绍兴丰富的人文景观优势,进一步提供优质的服务,加强配套设施,更新辅助展览,深化绍兴红色旅游,打造“人文之都、红色绍兴”的品牌。

二要创新修学旅游。绍兴丰富的人文资源为开展修学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中学课本中关于绍兴的篇目总共有35篇之多,对几代人的成长、工作、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打响“跟着课本游绍兴”的品牌,做深、做实、做细、做透“鲁迅故里修学游”、“兰亭书法朝圣游”、“名人故居文化游”、“东湖乌篷风情游”,以及雅集曲水流觞、三味书屋读书、百草园里上课等旅游产品,不断充实、更新这些活动的形式与内容,使之成为连贯的系列,会使广大游客对绍兴古城风貌的感受更多,对绍兴人文景观的解读更深,对绍兴风俗风情的体味更浓。

三要提升水上旅游。本着保护好、管理好、利用好水城旅游资源的原则,临河亲水,强势运作,精心组织水上旅游观光、休闲、娱乐项目,开发经营水上旅游餐饮、购物等配套服务,并以水为线,串连市区主要景点,发展城市观光休闲旅游;以水为媒,对接重点旅游集散中心,凝聚水上旅游人气;以水为题,开发特色旅游纪念品,解读厚重的水城历史文化,使水上旅游成为吸引力强、留得住客的绍兴旅游主打产品之一。

四、结论

城市旅游是绍兴旅游业发展的必然选择。绍兴景含文化、文化成景,市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独特的江南水城格局、浓郁的地方民俗风情,为发展集体验、感受、参与等多种功能的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型城市旅游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基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应该把握旅游业的时代方向,遵循旅游产业的发展规律,以整合旅游资源、创新旅游载体、塑造旅游品牌等为重点,用市场经济的手段,协调城市各旅游要素的均衡发展,实现绍兴文化旅游从旅游城市到城市旅游的新跨越。

去武义郭洞解读中国传统文化

陶锡忠

内容提要:坐落在浙江省武义县的郭洞村,是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命名的首批1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之一。郭洞村之所以能荣膺如此殊荣,在于它保存了较为完好的中国农村传统文化遗存。本文即通过旅游者的视角,解读其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风水、宗族、农耕、郭洞。

作为郭洞旅游项目开发的组织者,笔者希望以本文为线索,引领读者去郭洞解读具有浓郁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风水文化、宗族文化和农耕文化。

一、郭洞的风水文化

走进郭洞,那里的古道、老树、小桥像是一个个历史老人,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风水文化娓娓地向你道来:

郭洞村处于东西两山夹峙的一块狭长谷地上,由两股山泉汇合而成的溪流自南而北从村中穿过,村之南北也均有远山相拱。在这块有山有水的风水宝地上,历代何氏族人花了极大的精力从事着村落风水的营建。

郭洞村的溪流源于二泉——宝泉和樟泉,泉头均在山中,泉水终年不断,符合风水学要求。溪流自南而北,直流而出村,按风水学说讲究则需设法关闭紧密。通常关闭之法有两种:其一是在出口处筑坝、挖塘蓄水;其二是在出水口建造桥、亭、堤、塘。这并非真正为了蓄水而只起到锁住水流、留得财源的象征作用。

郭洞村两种锁住风水的办法都采用了。首先将溪水出村之口选在两山夹峙、宽度只有100米的山谷处,从西面突出的山脚下自西而东筑起了一道坚实的城墙,墙外是一片高大的水口古树林,墙内是一池两亩有余的水口塘。溪流自南而下,在这里正好遇到西面突出的山脚,经东折至东山脚下,再折而向北出水口直泻出村。这样经过左右两折,自然起到了水流缓出和藏风聚气的作用。这是风水学“改造与化煞”的典型遗存。

其次,在水口的河道上建造了一道横跨东西的石桥,因石桥用石券法筑造,形如飞虹,取名为“石虹”桥。建桥时间大约是在元朝至正年间(1335-1341)。

到清乾隆十九年(1754),在桥上加建了石造方亭,这时飞虹桥已改名为回龙桥。

这座桥亭除了有锁住水流的风水象征作用之外,还是村中农夫和读书人的往来休息之地。《双泉何氏宗谱》的《石亭记》中说:“其有戴笠负锄驱黄犊而过者,于此详菽麦之辨。月夕风景,有运秧袖书于于而来者,即以此奇黄石一编,亦无不可也。”小小桥亭,横跨于水口虹桥之上,在青山绿水映衬下,成了郭洞村口第一景观。

这座石桥亭,自建成以来的数百年间,建了毁,毁了修,不论世道如何艰难,何氏历代族人都始终让它屹立于水口桥上,愈修愈加坚固与美观。何氏族人孚悦公在《重造回龙桥记》中说:“及其既坏,村中事变频兴,四民失业,比年灾受,生息不繁,”而“一旦顿还旧观,嗣是民物之丰美,衣冠之赫奕,当必有倍于前者”。

先人把石桥的存毁与郭洞村的兴衰联系在一起,桥存村兴,桥毁村败,从这里更加强化了风水学中水口造桥以聚龙气的应验作用。在实用功能与精神寄托的双重作用下,回龙桥成了郭洞村民心中不倒的图腾。

二、郭洞的宗族文化

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宗族文化,其宗法、族规、祖训在郭洞已被凝固在了它的山水、它的建筑、它的古树林中。

1.到何氏宗祠解读郭洞的宗法

郭洞是一个何氏宗族聚居的血缘村落,村里最庞大、最庄严的建筑——何氏宗祠,记录传承着何氏家族的宗法思想。何氏宗祠内最重要的活动就是每年春秋两季的祭祖,郭洞的祭祖保持着完整的程式,至今仍然还可以向游人展示。如果你有幸在农历二月十五或八月十五来到郭洞旅游,就可以亲身参与郭洞人敬祖尊宗的祭祖活动,其隆重、庄严、肃穆的气氛,定会激起你对列祖列宗由衷的敬仰和崇拜。

郭洞祭祖盛典:

郭洞祭祖于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和八月十五日各举行一次。

祭祖的参加人员在明清时代是有监生、秀才以上身份的绅耆(俗称读书人),80岁以上的男性老人,民国时代调整为高小毕业以上并已入过祠的男丁和70岁以上的男性老人。参加祭祖的对象作这样的规定既能保证祭祖盛典的庄重、肃穆,又能激励子孙延师教子,送子求学,取得功名,光宗耀祖。

祭祖程式参照明清时代的祠礼典制确定。在后祠祖宗牌位正中设“如在”香案,两侧依“左昭”“右穆”序分设香案,香案上设炉一烛台二。按祖先士大夫官阶供全猪全羊以及三牲、豆谷、麦黍、糕点、四时鲜果、酒饭等,即古之组、豆、笾、胙。

祭祖典礼要选择一位德高望重的耆老担任主祭孙,这位耆老必须是由众望所归、夫妇(元配)双全、两代子孙齐全、仪态庄重的地方长者担任;选择一位读祝文的长者;确定一位通晓祭祠典礼的通赞(司礼);选择熟悉祭祠过程的引赞两人,负责引导主祭孙祭奠祖先;还要选择侍立在供桌两侧的执事六人(“如在”和“左昭”“右穆”神位前各二人)。还要有一个司鼓、司锣、司钹的四人小乐队负责奏乐。其他还要指定数名鸣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