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与和谐社会的建设
纪根立
内容提要:乡村旅游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载体。它在促进城乡及区域和谐发展,推动经济结构的合理调整,实现人与自然、人与文化、现实与历史和谐发展,完善人与自我、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乡村旅游、和谐社会、发展。
乡村旅游的功能、作用,业内的从业人员和我们的专家们有许许多多的表述和概括,我相信在今天的论坛上专家们将有很多真知灼见,将会做出很多很具体的科学的概括。在这里,我想表达的主旨就是:乡村旅游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载体!
要论述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应该反思一下,当今社会不和谐何在?当今社会存在了哪些不和谐?因为时间关系,我想只能简单地提五点不和谐。
第一点不和谐,当今在我们这样一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首先最困扰我们的是城乡发展不和谐。这里包括城乡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很不平等,包括城乡的居民收入差距在拉大。第二,区域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和谐,在中国很明显的是中西部的差距。在浙江是平原发达地区和山区海岛的差距也在不断地拉大。
第三,经济结构内部不和谐。在农村一产买难卖难,种什么,什么卖不出。农业的内部结构调整举步维艰,二产在发展的同时带来了污染,三产是我们浙江的一个短腿。到今天我们公开提出了要率先现代化,而且是时间为时并不远的今天,我们的三产占的比重这些年来始终在40%左右徘徊,不能设想一个三产只占40%的社会能说成是一个现代化的社会。第四,人与社会不和谐。生态遭到了破坏,森林遭到了破坏,古村落遭到了破坏,有的还正在消亡。除了这四个之外,第五个是什么不和谐呢?是人与人不和谐,人与自我不和谐,自己跟自己还不和谐。大家都看过《围城》,城里的人想出城,城外的人想进城,城外的人想进城捞钱,城里的人想出城找乐,但是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往往找不到。离土离乡带来了农民外出大量的心理压力,有的地方对农民工歧视,待遇不公正。激烈的竞争给城市人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所以现在可以这样说,精神抑郁的越来越多,人际关系有的地方较为紧张,心理疾病增多,还有的就是我们常讲的生活在改善,幸福指数没提高。“拿起筷子吃肉,放下筷子骂娘”,为什么?心理压力无法释放!金钱不是万能的,生活水平提高并不一定就代表和谐,人们的心理压力需要得到释放。由于这些不和谐,就跟我们提出了一个重要课题——如何发展我们的乡村旅游,以乡村旅游的发展进一步来促进我们和谐社会的建设。
乡村旅游能不能促进社会和谐,能不能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我以为可以,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分析:首先,从旅游现象的综合性来看,旅游发展促进城乡和谐发展。由于交通和接待条件等诸多原因,初始的旅游往往集中在城市。像我们浙江很长时间一大半的旅游都在杭州。随着社会事业的发展,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以及旅游方式的发展与改变,人们是走出了城市,走向了乡村。同时也带来城市的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包括交通、供电、供水、有线电视、污水处理、垃圾处理、通讯、网络、购物等等,城乡的统筹发展这是我们省委、省政府的一个重要的战略决策。
由于加快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就推进了城乡统筹发展的实施。
第二,从旅游现象的社会性来看,乡村旅游的发展促进了区域的和谐发展。
工业经济的崛起,加速了区域的不平衡性,东西部的差距,改革开放以来并非在缩小而是在拉大,浙江也依然。从我们旅游资源的角度来讲,西部的旅游资源毫不比东部的旅游资源逊色,山区的旅游资源毫不比平原的旅游资源逊色。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桥梁是什么?是乡村旅游。我们浙江的安吉、绍兴的大香林、新昌、诸暨、上虞都有一大批乡村旅游点,起到了很好的桥梁作用,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特别是乡村旅游的兴旺给欠发达地区带来了发展、致富的机遇。
第三,从旅游现象的经济型来看,乡村旅游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结构的合理调整,也就是使我们乡村内部的一、二、三产得到了协调发展。现在一个重要的制约就是服务产业的发展,省委为此在去年专门召开了全省服务产业大会,乡村旅游业对服务产业的发展起到了一个重要的支撑作用,也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惟有在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中,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得到改变。今天绍兴县委徐书记、冯县长跟我们在交谈当中都明确了这个观点。比如大香林,它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就是大力地发展桂花。祖先为我们留下了一千亩的桂花园,我们为什么不能给后人留下一万亩桂花园呢?这就是我们农业内部的产业结构调整,可以赏桂、品桂、喝桂花酒、吃桂花糕。这些,我们今天都已经享用到了。这就是农业内部结构,浙江有很多种杨梅的地方,种柿子的地方,现在柿子熟了,以前都卖不出去,现在游客上山自己采,带来一个农副产品销售市场。杨梅吃不光,加工杨梅酒,这不就是乡村企业吗?这不就是二产吗?流通渠道,货流、物流的畅通,这不就是服务业吗?通过乡村旅游带来的优越性,它的好处对于农村来讲不仅仅是几个农家菜,几个农家旅馆,它是一个全面的综合的经济发展。
第四,从旅游现象的文化性来看,乡村旅游的发展促进了生态、环境、文化的保护。人与自然、人与文化、现实与历史和谐发展。旅游就是人与自然,人与文化,现实与历史共存的事业。回顾一下,我们以前在发展其他经济的时候曾经付出了一定的代价,对我们的自然,对我们的环境,对我们的文化,都造成了一定的损失。发展乡村旅游是以保护生态为前提,保护环境为前提,保护古村落为前提;因此旅游的环境代价非常非常小,而旅游的环境产出效益非常非常高。它就是这样一个产业,而且它还能给人以文化,给人爱护生态、保护环境的文化,改变我们的观念。因为有自然、有文化这些环境,像我们的大香林——环境质量、生态质量,也就是乡村旅游的亮点、卖点。我们古人经常讲“天人合一”,这是古今相传承。天人合一又是我们旅游追求的一个境界。旅游者,也就是我们的人民群众,在旅游的过程当中得到了熏陶,受到了教育,更加激励他们保护环境、保护自然、保护文化,增强这些意识。所以旅游经济可以使我们的自然、文化产生效益,同时还能有一个反复机制,取之于此,用之于此,不断促进自然环境的发展,同时也促进文化的发展。
第五,从旅游现象的人性来看,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促进人与自我、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旅游的本质是寻求心理的愉悦,人性的和谐是旅游的本质属性。
它有经济性,有社会性,有文化性,这些都是旅游的表现形式。旅游是一种变幻常态、时尚的生活方式,是人的日常生活在异地的延续,是人的自身的自我调节、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过程。旅游有益于身体,有益于智力,益体益智。现代文明与古代文明的差异使得我们在追寻古代的现象,仿古溯源这个偏好得到了激发,带来了文明的传承,使我们的个人素质得到了提高。工业化、城市化与生态自然的差异导致了人们返璞归真偏好的引发,带来了环境意识的增强,人们聚居在一起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差异导致了我们对民族、对民俗文化的偏好,如此等等,都引发了我们对旅游市场的一种需求,特别是对乡村旅游市场的需求。同时,乡村旅游活动又是一种有亲和力的人际交往。旅游的资源,所谓的旅游资源就是不同地区的人共享这一地区的旅游资源,不同阶层的人来共享这一旅游资源。同样的山,同样的水,有钱的人有有钱人的玩法,大众有大众的旅游方式。因此,购买了旅游产品暂时使用权的人,权利是平等的,是均等的。在真诚的人性表露的人际交往中,人与人容易建立一种旅游中才能得到的和谐关系。游客在旅游途中情感得到很好的释放,在旅游途中可以加强城乡的交流,让城里的人,特别是城里的孩子了解农村的耕作、农村的劳苦,树立艰苦奋斗的意识。农村的人又向城里人学习他们的开放,学习他们的现代化意识、卫生文明意识,这些都是很好的交流。旅游企业,包括乡村旅游服务点在宾至如归的服务中,为旅游目的地居民营造出一种热情的氛围,成了人际关系的一种很好的润滑剂。我到过湖州狄港,那些村庄到今天为止,民风非常淳朴,几乎依然是夜不闭户,道不拾遗。我们不能想像的是老百姓家家户户都种鲜花,当我们的团队去参观他们的乡村旅游时,他们家家户户不用动员,一早就把鲜花放在门口,以他们的这种方式来欢迎城里人。因为城里人给他们带来了财源,带来了思想,我想我们把乡村旅游朝着这个目标去发展,一定可以更好地使我们的心情得到愉悦,使我们的一些负担得到释放,使我们的城乡居民得到一种交流,使我们的和谐社会得到更好的建设!
中国乡村度假简论
唐代剑
内容提要:本文首次论述了开展乡村度假的现实意义,开发乡村度假基本要求和管理重点,对把乡村旅游推向新的发展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一定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乡村度假、旅游、活动、管理。
乡村度假是乡村旅游更高层次的发展,它符合现代旅游需求,有助于增加农民的收入、安置农村剩余劳动、促进城乡交流和创建和谐社会,为世界大多数国家与地区所推崇。目前国内学界尚未引起重视,本文作如下探讨。
一、乡村度假意义
乡村度假即是在乡村度过自己放假或休息的时间。乡村度假与乡村旅游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乡村度假是在19世纪中后期的英国与乡村旅游同步形成,乡村旅游本来是因为工业革命后农场主从城里回到原来庄园度假而产生,乡村度假从一开始就是一种贵族度假方式;人们在度假过程中也离不开观光、参与、游憩等旅游活动;乡村旅游和乡村度假一样,都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在乡村旅游中,旅游主体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五官的满足去获取一种特殊的经历,而度假则是度假主体经历了对“乡村”感性的或理性的认知后较为自觉的感受性活动;从停留时间上分辨,乡村度假一般要长于乡村旅游。从总体上分析,乡村度假是乡村旅游的更高阶段。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乡村度假成为了仅次于海滨度假的第二大度假产业。
英国约90%的农场都提供旅游住宿服务,25%的度假是在乡村度过的;在意大利,乡村度假经营被作为乡村农民的生计补充甚至是主要来源;2002年大约有1.15万家专门从事“绿色农业旅游”和度假经营的企业。在美国的夏威夷,2000年全州有5500座农场从事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产值中1/3农产品来自度假客的直接购买。法国乡村度假地每年接待约3.15亿夜,拥有76715家饭店,度假村有55000张床位,还有237558个露营地住所、41868家可出租乡民居所、1500个徒步旅行住所、21466家B&;B房。1998年,有33%的旅游者选择了乡村度假,该比例仅次于海滨度假(44%)。近年来法国乡村旅游接待的人次维持在200万左右(其中国际游客约占1/4),有50%为稳定的中高级雇员或自由职业者。据法国小旅店联合会的统计,近7年来一直采用乡村度假的旅游者占44%,有15%的旅游者一直到同一个乡村度假。根据统计,现在德国某些大城市宾馆的入住率不到20%,而乡村旅馆却供不应求。2005年夏天,不少人因为预定不到乡村家庭旅馆而干脆取消了度假。从以上数据和事例可以看出乡村度假的意义:一是满足了度假者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提高了农业经济的总量;二是延长了农业的产业链,增加了农村就业率;三是发展了农村服务业,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文化水平。
我国的乡村旅游目前还处于在简单的观赏、采摘、自娱自乐的粗浅层次,只有个别乡村开展了度假活动,基本上还处于无组织状态。据我们在东部、西部六个城市问卷调查,人均GDP达到3500美元以上的城市,73.2%的出游者有到乡村度假的愿望,尤其是年龄段在40~55岁的人,这种愿望更为强烈。因此,我国的乡村度假有很大发展空间,而这一市场的开拓,又是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的有力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