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李嘉诚教你把生意做大
13499900000009

第9章 诚赢天下——宁可破产,不失信用(3)

在人生的旅途中,在经商的过程中,也许你会由于诚信而暂时错过一些东西,但是从长远来看,这些错过的东西算不了什么。因为你树立了诚实守信的形象,你被别人信赖,这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或许,凭借夸夸其谈的空口许诺能骗来别人的信任,能骗来别人的金钱,可获得一时的成功,但只有凭借诚实信誉,你才能获得永久的成功。

过河绝不拆桥,害人者终将被害

“过河拆桥”这个成语相信大家都听说过,意思是:自己过了河,便把桥拆掉。比喻达到目的后,就把曾经帮助自己的人一脚踢开。这是极为自私、不道德、不诚信的表现。在商界中,过河拆桥的做法很常见,人人都痛恨这种做法。

之所以常见,不过是因为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为了独吞某一笔财产,宁愿将自己的名誉践踏。另外,法制不健全、恶性竞争等现状,也加剧了过河拆桥现象的出现。而之所以人人痛恨这种行为,是因为这种行为见利忘义、认钱不认人,违背了社会道德,令人很难接受。

但是,过河拆桥者在商场上春风得意不起来,因为“拆桥”之后,断了别人的财路,也是断了自己的财路,自断人脉,自我毁灭。“拆桥”拆得太多了,自己就没有后路可退了,一旦遇到困难,谁也不会来帮忙,到那时,破产是必然的。所以说,过河拆桥并不是高明的经商计策,至少不是长久之计。也许你可以暂时获利,但你为此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

在香港商界,有两个人我们不得不提,一个人是李嘉诚,一个人是周正毅。因为他们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李嘉诚卖塑料花起家,周正毅靠卖馄饨发家。李嘉诚靠房地产完成原始资本积累,周正毅靠炒烂尾楼壮大财富。然而,当李嘉诚成为富豪的榜样时,周正毅却成了“问题富豪”。为什么他们有同样的起点,却有截然不同的终点呢?让我们先来看看下面这个故事,一切就很明白了。

世界最大华资证券行京华山一首席顾问刘梦熊与李嘉诚打过交道,也与周正毅打过交道,对于他们两人的不同点,他最清楚,也最有发言权。

2002年,李嘉诚旗下的长江生命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下文简称“长科”)上市融资。可是,当时长科的经营效益并不好,全年的营业收入才几十万港元,根本就不赢利。奇怪的是,长科的股票居然获得好几倍的认购,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按照刘梦熊的解释是,香港人都相信李嘉诚,因为李嘉诚的信誉在那里,跟着李嘉诚投资,绝对不会吃亏,“李嘉诚”三个字就是一块金字招牌。

几乎在同一时间,周正毅找到刘梦熊,表示想收购香港的公司。经过调查,刘梦熊给周正毅找了一家拥有几个亿现金的干净公司,没想到周正毅收购成功之后,原本应支付刘梦熊所在的公司几千万佣金,但周正毅却过河拆桥,拒不认账。

刘梦熊非常气愤,他对周正毅的下属们说:“告诉你们的老板,这样没诚信,注定要完蛋。”果然,他说的话最终应验了。2003年9月,周正毅因涉嫌虚报注册资本罪和操纵证券交易价格罪被捕。2007年11月,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处周正毅有期徒刑16年。

李嘉诚靠诚信打天下,印证了中国的一句俗话:“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而周正毅“过河拆桥,打水塞井”的做法,印证的却是另外一句话:“不守信用,害人终将害己。”在生意场上,在资本市场上,诚信就如同青山,资金就是柴,只要你的诚信在,就不怕没人给你投资,你越是诚信,别人越容易上门来找你。可以说,这是李嘉诚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周正毅不具备的成功元素,因此,他最后落到那个下场也是必然的。

与周正毅“过河拆桥”的行为相比,李嘉诚非但不过河拆桥,他还会在过河之后,为别人架桥铺路,让后人更方便地过桥。说得具体点,就是在经商中多给别人一些好处,让别人多得一些实惠,进一步稳固彼此的合作关系。正是因为他过河不拆桥,才能在生意场上越走路越宽,处处有商机。

李嘉诚在香港电灯集团公司拥有10%的股份,到了1986年,他想在伦敦以私人的方式把这些股份抛售出去。在计划出售的过程中,传来了一个好消息——香港电灯集团即将获得丰厚利润,得力助手马世民建议李嘉诚暂缓出售这些股份,以便将来卖个好价钱。但是李嘉诚却坚持按原计划出售。

李嘉诚为什么这么做呢?他难道不想多赚点钱吗?对此,李嘉诚是这样解释的:“还是留些好处给买家好,将来再配售会顺利点,赚钱并不难,难的是保持良好的信誉。”对于李嘉诚的让利和诚信行为,《远东经济评论》发表评论,高度赞赏李嘉诚:“有三样东西对长江实业至关重要,它们是名声、名声、名声。”

李嘉诚诚信做人、诚信做事的故事太多太多,在他几十年的经商生涯中,诚信是他最看重的一项经商原则。他深知,只有诚信才能建立自己的商业王国,只有诚信才能带给自己巨大的回报。他所取得的每一点成就,都离不开诚信的回馈,这是无价的资产,是高尚的道德和良好修养的体现。

有人说:“沙地里长出的树再怎么扶也扶不起来。”对于商人而言,如果没有诚信,那么不可能获得成就。李嘉诚曾多次戏言自己不是“做生意的料”,因为他认为自己不会骗人,不符合中国“无商不奸”的特性。然而,不会骗人的李嘉诚,却是最会赚钱的中国人。他凭借诚信缔造了全亚洲独一无二的商业帝国,这就是经商的大智慧。

做人不能太精明,厚道一些不吃亏

古人说:“吃亏是福。”不占别人便宜,是智者的智慧。无论是经商做老板,还是生意场上与人合作,都要厚道一些。你做人越厚道,别人越愿意与你共事,与你合作,最终你会赚到更多的钱。因此,真正的精明之人不会在蝇头小利上和别人斤斤计较,而是通过厚道为人,让别人觉得他是一个值得共事的人,哪怕为此他吃了点亏,也在所不惜,这才是智者的处世之道。

1957年,李嘉诚创办长江塑胶厂已经5个年头了,但是厂子没有如愿快速地发展起来。一天,一位老主顾突然取消了一笔很大的订单,这对李嘉诚来说是一笔相当大的损失。事实上,按照生意场上的规矩,李嘉诚完全可以拒绝对方的要求,但李嘉诚却没有追究客户的责任,他对那位客户说:“这批货不愁卖,这次的损失就不向贵公司索要赔偿了,日后若有什么生意,我们还可以建立更好的关系。”

这件事过后,李嘉诚将它抛到脑后,没想到,几个月后的一天,公司突然接到一个陌生外商的订单,对方订货数额庞大,一订就是6个月的货。经过一番询问,李嘉诚得知那个外商是那位取消订单的老主顾的朋友,他极力把李嘉诚推荐给那位外商,还说:“长江塑胶厂是香港最大的塑胶花厂,你只要把订单交给李先生就可以完全放心了!”

多年以后,李嘉诚笑着说:“我们当时根本不是什么大厂,但是这个客户为了帮我,把好话都说尽了。”对于这件事,李嘉诚感慨颇多,他说:“这件事情说明一个道理,一件看来是吃亏的事,往往变成有利。”要知道,那个外商所带来的后续订单,对长江塑胶厂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真正巩固了其基础。

通过这件事,李嘉诚对“吃亏是福”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他认为,如果做生意做得不理想,他就什么也不要了,愿意通过吃亏来赢得人心。这种风度,这种气量,使得别人乐于与他合作,所以,他的生意自然越做越大。

无论是在经营实业上,还是在股票投资上,李嘉诚的厚道都有淋漓尽致的表现。纵横股市,李嘉诚取得了非凡的业绩,但他并未因一时得利而退出股市,一走了之。他深知股市零和结局的残酷,他总是想办法把从股市上赚得的利益,通过购买股票的方式补偿给一些散户。为此,他特意将手下的一些上市公司改革为公众性质的公司,使之成为私有公司来让利于小股东。具体是怎么做的呢?我们来看一个例子吧!

1985年10月,香港股市形势一片大好。李嘉诚对外宣布,将旗下的国际城市有限公司私有化,面对社会出价1.1港元每股,收购小股东的股票。这个价格比市价高出一成,对小股东来说,自然是好事,大家纷纷愿意接受收购。

当时有人批评李嘉诚“看走了眼,没有抓住实行私有化最有利的时机”。对此,李嘉诚是这样解释的:“我们不是没想过借熊退市,但趁淡市以太低的价钱收购,对小股东来说不公平。”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李嘉诚的厚道看似有些愚蠢,平白无故地高价收购散户手中的股份,但实际上是大智若愚,他通过厚道的行为获得了良好的公众形象,赢得了广大股民的信赖,这也许就是李嘉诚深得无数股东和商业伙伴信任和拥戴的原因。

对比李嘉诚,再看看我们身边,不少人在事业上与合作伙伴反目成仇,与客户闹得不欢而散,因为利益分配问题大打出手。为什么李嘉诚身上从来没有发生过类似的事情呢?对此,有人曾问过李泽楷:“你父亲教了你怎样成功赚钱的秘诀吗?”李泽楷说:“我父亲没有教我赚钱的方法,只是教了我一些做人的道理。他说,和别人合作,假如拿七分合理,八分也可以,那么只拿六分就可以了,让别人多得一些好处。”

李泽楷的话很清楚地反映出李嘉诚的意思:自己少得一些利益,吃点儿亏,让点利,让别人多得一点好处,别人才愿意与他合作。反之,如果在利益分配时,表现得过于“精明”,和别人斤斤计较,甚至让别人吃了亏,表面上来看是“赚”了,但从长远来看,会让自己陷入不利的境地。

试想一下,每次合作,你只拿六分,让别人多得好处,你会因此多100个合作伙伴,你能多拿多少个六分呢?如果你每次拿八分,让别人吃了亏,100个合作伙伴变成了5个,你少赚了多少呢?在生意场上,李嘉诚的精明表现在长远眼光上,由于他厚道,他愿意吃亏,因此,他的生意之路越走越宽,合作伙伴越来越多,商业帝国越来越大。

在李嘉诚看来,让步、吃亏是经商必不可少的投资,因为处处抢先、占别人便宜的人,一般不会给别人留下好感,占便宜其实在做人上吃了大亏。一旦别人不喜欢你,就不会继续与你合作,当你的合作伙伴一个个离去时,你就成了孤家寡人,这不是吃大亏吗?如果你与别人合作,只顾狠赚一把,不顾今后,这岂不是显得你忘恩负义或者不仁不义?所以,做人不能太精明于眼前的小利,试着厚道一点,吃亏一点,从长远来看,其实你一点都不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