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周易全鉴
13438200000040

第40章 蹇卦艮下坎上

蹇:利西南,不利东北。利见大人,贞吉。

彖曰:蹇,难也,险在前也。见险而能止,知(智)矣哉!蹇,利西南,往得中也。不利东北,其道穷也。利见大人,往有功也。当位贞吉,以正邦也。蹇之时用大矣哉!

象曰:山上有水,蹇;君子以反身修德。

下卦“艮”是山,为“止”义;上卦“坎”是水,为“险”义。山高水深,遇险而止,所以卦名为“蹇”。蹇原意是跛,不良于行。又,“坤”是地主西南;“艮”是山主东北;平地易走而山路难行,故有西南利而东北不利之喻;据文王方位图,西南乃阴卦所居处,东北乃阳卦所居处,因而往西南可得同类,往东北便失去同类而处于异类之间,故西南主“利”而东北主“不利”。

蹇:跛。

本卦象征行走艰难:往西南去有利,往东北去不利;见大人有利,守持正固吉祥。总的来说,全卦揭示处于险阻逆境时既要见险知所止,而又能知进的道理。

初六:往蹇来誉。

象曰:往蹇来誉,宜待也。

“往”是前进上升,“来”与往相反,是回来停留在原处。

初六阴爻阳位,柔弱不正,又与上卦的六四,阴阳不能相应,勉强前进,必将陷入上卦“坎”的危险中。因而,前往是自寻烦恼,唯有了解当前的形势,知道量力,返回来停留原处,以等待时机,才会得到荣誉。

这一爻说明不可轻率冒险。

六二:王臣蹇蹇,匪躬之故。

象曰:王臣蹇蹇,终无尤也。

“匪躬”是奋不顾身,努力向前的意思。

六二阴爻阴位得正,在下卦中央,又与上卦同样中正,在尊位刚健的九五相应,应当可以顺利向前。然而,上卦“艮”是险,九五又正陷在险的中央,六二只有奋不顾身前往营救。象传再引申说明,这样不论结局如何,最后都不会有怨尤。后世将“匪躬”当作忠臣报国的形容词,就是出自这一爻。

这一爻说明,当陷入危险时,唯有奋不顾身彼此相救,才不会遗恨终身。

九三:往蹇来反。

象曰:往蹇来反,内喜之也。

九三以刚居阳位得正,有济险的才干,又处在下卦的极点,同时又是内卦唯一的阳爻,因此,一心想要前进,但毕竟处在下卦的艰险之中,还是据守本位为宜。何况九三一动,初六、六二想上也止不住了,暂时停止,不仅自身获得安全,初六、六二两个阴爻也随之喜悦。

这一爻说明,即使有才干,也不可凭借侥幸前进,先稳保安全为上策。

六四:往蹇来连。

象曰:往蹇来连,当位实也。

六四阴爻阴位得正,已经处于上卦“坎”的险境,前进极为不利,但六四下面的九三,是阳爻阳位得正,一个有柔顺之德,一个有刚健之勇,两者结合就有利于前进。同时,六四又与邻近的九五至尊成比,也下来与六四联结,共同济难,这样一来,前面的险难就相对容易克服了。象传所说“当位实也”,是指九五与九三都有阳刚之实,六四正好处于两刚之间,于是起到了“来连”的作用。

这一爻说明,在艰险之时,应当结合同志,壮大力量,共同渡难。

九五:大蹇朋来。

象曰:大蹇朋来,以中节也。

九五居中得正,居蹇卦上体坎险之中位,处在蹇难的深处,所以叫“大蹇”。同时九五以一国之君居蹇难之中,也可以看作是天下之大蹇。而这样一位深陷坎险的君主却抱有济大难于天下的雄心壮志,与之相应的六二也忠心耿耿地跟随九五奔走济难,这就是唯独九五与六二不言“往蹇”的原因。

这一爻说明,德不孤,必有朋。

上六:往蹇来硕,吉,利见大人。

象曰:往蹇来硕,志在内也。利见大人,以从贵也。

上六以柔爻居阴位,且处全卦之极,不可能再往前了,若硬往前行反而更生蹇难,所以爻辞也是戒之以“往蹇”。但上六处于蹇难之中,想尽快脱险就应当“来硕”,即归来则能建立大功。

上六与内卦九三相应,这里的内就是指九三。上六要想出险,不能没有九三阳刚之正的应援,所以“志在内也”。

知难而止反身修德

蹇卦在睽卦之后,所遇到的是艰难险阻,而非常不利于己的环境,因此,它所需要的对策,应比“睽”卦中的异中求同、化分为合更有针对性。因此,蹇卦所阐述的,是处在困境时的一般原则。在遇到困难和危险时,应停止行动先求自保,若冒险前进则有陷险之危。而一旦陷入险境,应奋不顾身相互援助,审时度势,联合同志共渡难关。正义的事业、有德的君子,即使陷入最危险的境地,也会得到志士仁人的援助而化险为夷。即将脱离险境时,更应该注意与贤能之士的结合,紧紧地追随刚毅中正的领袖,以免功败垂成。

因此,顺承睽卦的精神,蹇卦所蕴涵的这种思想,对于身处逆境者,无疑具有功效性很强的指导作用。

三国时期,刘备历尽艰辛终于有了东西两川和荆州之地。然而由于关羽的失误,荆州被东吴夺了过去,自己也被杀害。一时实力大减,事业重跌低谷。此时,刘备心中悲愤交加,发誓要为关羽报仇,决定要起兵伐吴。此时,他完全被自己悲伤和愤怒的心态所控制,而完全忽略了自身与对手的实力差距以及大势环境。赵云劝刘备说:“现在的国贼是曹操,并不是孙权。曹操虽然死了,但曹丕却篡汉自立为帝,神人共怒。陛下你应该讨伐曹丕,而不应该讨伐东吴。一旦与东吴开战,战争就不可能立刻停止,别的计划就不能实施。望陛下明察。”

赵云的这番话颇有道理,确实是明智之言,然而,此时的刘备已彻底向心态屈服了,他已不可能审时度势了。他对赵云说:“孙权杀害了我的义弟,还有其他忠良之士,这是切齿之恨,只有食其肉而灭其族,才能够消除我心中的仇恨。”赵云又劝说:“曹丕篡汉的仇恨,是大家的仇恨;兄弟之间的仇恨,是私人的仇恨。希望陛下以天下为重。”刘备答道:“我不为义弟报仇,纵然有万里江山,又有什么意思呢?”于是不顾群臣劝阻,亲自率大军讨伐东吴。结果被东吴大将巧用计策,火烧连营八百里,损兵折将,大败而归。

以蹇卦所示精神来看,刘备此番举动可以说是完全错误的。他完全忽略了自己所处的不利局势,违反了“见险而能止”的思想。结果不但使蜀国陷入了更严重的不利局势,而且连自己也在痛悔悲愤中愁病而死,这一教训是深刻的。

所以,在蹇势面前,我们必须学会“见险而能止”,退而修德修功,与部属及合作者同心同德,相携相持,共渡难关,只有这样,才可能打一个翻身仗,就像卦中内容所指的周文王那样。他所领导的周部落一直蓄谋推翻暴虐商纣,但在开始时战略错误,盲动进攻东北方的中原共主殷商王朝,致文王被纣王囚禁。这样一来,此蹇之极矣。若在此时周文王及其所领导的周部落逞其血气之勇,以求决战,则可能会因时机未到而一败涂地。所幸文王没有这样做,他是见险知止,忍辱负重,待机而东山再起,先是韬光养晦,获释之后勤于政事,修德建功,终于八百诸侯来朝而集于其子武王麾下,成就了周王朝八百年的江山。

是否能以蹇卦精神作为指导思想,竟能决定庞大的政治事业的成功或失败。看来,这种领导思想确实是不容忽视的。

当然,在具体应用这一思想时,应注意:一是要认识到济蹇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发展过程,不可忽视斗争的长期性和艰苦性。无论自然还是社会,都是如此。那种无视困难,凭血气之勇而暴虎冯河、投机冒险,必然欲速不达而自取咎殃。再者,在济蹇斗争中,无论怎样艰难困苦、危险万分,都不能丧失勇气,而应透过逆境中的黑暗帷幕看到潜藏的生机和希望之光,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由于在济蹇的全过程中,必须坚持正确的领导,因此在鼓励大众同心济蹇的同时,作为领导者,必须坚持贞正之道,而非骄奢淫逸,因为只有这样的“大人”即领袖,才能具有凝聚力、向心力,获得上下的支持和拥护,为同心济蹇积聚力量。试想,当时的周文王要想生存和发展,并实现翦商大计,倘若不以“知难而止,反身修德”的领导思想作为行动指导,能取得成功吗?这种宝贵的领导经验,显然值得人们尤其是领导者们去深入理解并灵活应用,以对自己的实际工作有所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