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周易全鉴
13438200000033

第33章 恒卦巽下震上

恒:亨。无咎。利贞。利有攸往。

彖曰:恒,久也。刚上而柔下。雷风相与。巽而动,刚柔皆应,恒。恒亨无咎利贞,久于其道也。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利有攸往,终则有始也。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观其所恒,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象曰:雷风,恒。君子以立不易方。

本卦卦体与咸卦互为颠倒,其下卦“巽”是长女,上卦“震”是长男;长女处下,长男居上,男尊女卑乃夫妇常理,其关系能持久,故取名“恒”。又,下卦“巽”为顺,上卦“震”为动,下依随上而动,如夫妇之间的夫唱妇随;下卦“巽”为风,上卦“震”为雷,雷因风而远传,风因雷而气盛,雷风相长,亦为恒久之理。

从本卦中,可溯男尊女卑、夫唱妇随这一家庭伦理观念之源头;从中也可进一步体味夫妇关系贵在长久,推而广之于一般人事,君子亦当效法这一守常恒久的精神。

初六:浚恒,贞凶,无攸利。

象曰:浚恒之凶,始求深也。

“浚”是深入的意思。

初六与九四相应,下卦“巽”是入,所以,初六必定会深入追求。但九四是上卦中唯一的阳爻,一心力争上游,不会理会初六。何况初六在最下方,中间又有九二、九三两个阳爻阻挡。在这种情势下,如果不顾一切强求深入,即或动机纯正,也有凶险,前进不会有利。也就是说,正义也不能强迫使他人接受,过度要求就会凶险。

象传说:这是初六在开始的位置。开始就要深求,所以凶险。

这一爻,说明正义也不可强迫他人接受的道理。

九二:悔亡。

象曰:九二悔亡,能久中也。

九二是阳爻阴位,位不正,以刚居柔位,好比用刚来行妇道,难免出现悔过之事;但九二居中与六五的中正相应,最终还是能消除后悔,守住了中和之道。

这一爻是说不偏不过,强调中和。

九三: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贞吝。

象曰:不恒其德,无所容也。

九三阳爻阳位,已经越过了下卦的中位,本来就性刚躁动,又以刚行动,于夫妻关系上朝三暮四,反复无常,也就是“不恒其德”,终于被她的丈夫抛弃。在古代一女不事二夫的情况下,被夫抛弃是十分羞辱的事情;九三竟然不加改悔,就更加鄙吝了,简直到了无法容身的地步。

这一爻说明坚守恒德不能动摇,恒久之道的大原则不可违背。

九四:田无禽。

象曰:久非其位,安得禽也。

九四阳爻阴位不正,已经进入上卦,上卦“震”为长男,田猎本是男子的事,但九四狩猎居然一无所获,根本不能尽到丈夫的职责以供养妻子。这样一来,虽然主观上想忠于夫妇长久之道,但实在是力所不及,就在于象传所说的“久非其位”的缘故,怎么可能有收获呢。

这一爻是说恪守持久之道,要有所作为,力量和地位要和正道相一致才守得住。

六五:恒其德,贞,妇人吉,夫子凶。

象曰:妇人贞吉,从一而终也。夫子制义,从妇凶也。

六五阳爻居上卦中位,与下卦居中的九二阳爻相应,象征刚柔相兼,能够持久地操守其德行;但六五是柔居阳位,对于女子来说,以柔顺之德从一而终,是坚守了正道,可以获得吉祥;但作为阳刚男子就应当表现出决断能力来,因此,如果男子行事用柔,听从妇人的摆布,那就要招致凶险了。

这一爻说明恪守常德,又应当各有其序,男女不可颠倒。

上六:振恒,凶。

象曰:振恒在上,大无功也。

上六已经到达这一卦的极点,又是上卦最上方的一爻,象征极端恒久也违背常理。上卦“震”是动,因而经常动荡不安。这一爻又阴柔,难以坚持,所以凶险。

象传说:在上位,就应当具备恒久的德行,经常动荡不安,缺乏恒心,就不能成就大事。

这一爻,说明极端恒久违背常理,以致不安定的道理。在当前我们迫切需要建设一个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下,这种领导思想显得意义重大。

锲而不舍方能有成

恒卦第三十二,序列咸卦之后。从卦体看到,“咸”、“恒”二卦的上下卦形颠倒,彼此互为综卦。从卦形的变化已可窥其相承相续的密切关系。所以序卦传说:“有夫妇之道,不可以不久,故受之以‘恒’;恒者久也。”本卦承接上卦以夫妇关系为隐喻,阐述了恒守常道的原则。认为恒守应以纯正的动机为前提,以顺乎自然、出乎自愿为原则;奉行中庸之道,就能团结同人,相依相助;遵守常道必须持之以恒,不可半途而废;一个人、一个家庭、一种事业的成功,不仅与有无守恒之心相关,也与所处地位是否恰当有关;常道既有多样性,又有质的规定性,不同的立场所恒守的常道便不一样;对应该坚持的常道,应坚持到底不动摇。作为君子,那种“与民交感”的行为,不仅要能守正,更要能守恒,倘若只是像火花那样一闪而逝,则会被普遍认为是“作秀”,不但和谐之势无法培养建立,恐怕连当时想解决的眼前问题也会搁浅。其实,真正有见识的人,无论他是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还是要踏踏实实地做事,持之以恒的精神都会被他自觉接受,并贯彻到自己的生活、工作中去。

而与此相反,“不恒其德”,则会“或承之羞,贞吝”。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处事反复无常,二三其德,不但不能建立恒久功业,甚至想求得一个不坏的结局都会很难。

像三国时的吕布,他不仅有以气凌人、喧宾夺主的毛病,更有反复无常的致命缺陷。他以骁勇善战在并州任职。刺史丁原兼任骑都尉之职后,驻守在河内,任命吕布为主簿,非常器重他。汉灵帝死后,丁原率部前往洛阳,与何进密谋诛杀灵帝亲近的众位黄门官,丁原被任命为执金吾。何进为宦官所杀,董卓乘机开进洛阳,想要挑起战乱,除掉丁原,进而吞并丁原部。因为吕布是丁原的亲信,董卓便引诱他去杀丁原。吕布背叛了丁原,砍下丁原的首级献给董卓,因此被董卓任命为骑都尉,不多久又被提升为中郎将,封都亭侯。董卓自知为人无礼,唯恐别人算计他,进出都让吕布跟随,以防不测。但董卓生性刚烈又心胸狭窄,一时气愤便忘了自己的危险,曾经有一件小事,使他很不高兴,他随手拔出手戟投向吕布。吕布敏捷地避开了,并就这件事向董卓道了歉,董卓的怒气也就消了。由于此事,使吕布对董卓暗中产生了怨恨。

自从吕布怀恨董卓后,他去见了曾经厚待过他的司徒王允,述说了董卓差点杀他的经过。王允此时正与仆射士孙瑞密谋除掉董卓,因此便让吕布作内应。吕布有些犹豫,说:“我们亲如父子,怎么好下手呢?”王允说:“你姓吕,本来就不是父子关系,如今你保全自己的性命还来不及,还说什么亲如父子!”吕布于是同意了,并亲手杀了董卓。王允任命吕布为奋武将军,授符节指挥军队,仪礼比照三司,进而又封为温侯,与他处理朝中事务。不久,原董卓部将联合攻打长安,吕布抵挡不住被打败,带着几百名随从出武关,想去投奔袁术。袁术讨厌吕布的反复无常,拒绝接纳他。吕布只得带着人马又北上投奔袁绍。袁绍接纳了他,并与他一起去常山攻打张燕。

吕布击败张燕后,乘机扩大自己的势力,加之他手下的将士也时时抢劫、掠夺,袁绍开始疑恨他。吕布也感到袁绍不会重用他,于是去见了袁绍,请求离开。

在这之后,吕布又曾打算投奔张杨、张邈,并与以前曾经决裂的人分分合合。后来又依附刘备,旋即逐备而据其城池。最后为曹操所擒,又低声下气,乞降求生。曹操正犹豫间,刘备劝曹操说:“明公不见布之事丁建阳与董太师乎!”于是杀布。

吕布在当时的乱世中,大小也算个人物,而且也很想成就一番事业,但他无视“恒”道,反复无常,始终不能扎下根基,最终只能自取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