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周易全鉴
13438200000003

第3章 坤乾坤下坤上

坤: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

彖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牝马地类,行地无疆,柔顺利贞。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后顺得常。西南得朋,乃与类行。东北丧朋,乃终有庆。安贞之吉,应地无疆。

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坤的上下二卦六爻皆阴,是一个纯阴卦。象征纯净阴柔而能涵容一切的德性。君子应该效法这种像大地一样包容万物的宽厚胸怀。

牝:雌性,在这里可引申为母性。贞:占问。攸:所。攸行:有所作为、有志向的意思。主:此字前人多解释为主人,近人多解释为主见的意思。先:在前面。后:在后面。

本卦下坤上坤,由八卦中的坤卦重叠而成,象征着大地的宽厚、包容以及托载万物的气魄。主要说明君子应当效法大地,以宽厚的德行,负载万物。做人也好,做官也罢,首先要宽厚为怀,要像大地一样坦荡宽广。这里强调了厚德的基本原则是直率、方正、宽大。宽大,必然存在了包容。像大地一样,容得下万事万物。这样,不仅会令自身“有容乃大”,也会令人生的境界走向阔大。

初六:履霜,坚冰至。

象曰:履霜坚冰,阴始凝也;驯至其道,至坚冰也。

这一爻是坤卦最下面的阴爻,因此阴气长而阳气消。

这一爻是说,踏踩在霜上,就知道结冰的寒冷季节快到了。这是在告诉人们这样的道理:发现事物的萌芽,就可以推断出事物的后果,所以谋事之初要慎之又慎。另外,此爻还有防微杜渐之意。

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

象曰:六二之动,直以方也,不习无不利,地道光也。

六二的爻位,阴据阴位,处于下卦之中,居中得正,非常吉利。

这一爻是说,在阴柔上升的第二阶段,立位正直,居体端方,胸襟宽广,包容万物,从位、体、用三方面保持自然品质,这样虽然“不习”也无不获利。“不习”的正确解释,就是王弼所说的“不假营修而功自成”,强调自然的品质,反对虚伪矫饰,也就是大地的柔顺之道发出的自然光辉。

六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

象曰:含章可贞,以时发也。或从王事,知(智)光大也。

这爻处在下卦的最高位,是奇数的阳位,阴爻处在阳位,不吉,所以说“无成”。

这一爻说的是,将自己的才华收敛起来,才可得到吉庆,如果去为君王做事,是没有什么成就的,只有谨慎从事才能守其终。

六四:括囊,无咎无誉。

象曰:括囊无咎,慎不害也。

六四为六爻中的上爻,地位很高,此时更需明哲保身,故有“括囊”之语,阴爻处阴位,位正,故有“无咎”之语,且因“括囊”而“无誉”。

地位愈高,愈应收敛锐气。像封闭的囊袋一样,谨言慎行,便不会有过错发生,虽然得不到赞誉,也不致有灾难临头。

六五:黄裳,元吉。

象曰:黄裳元吉,文在中也。

第五爻为上卦的中位。

“黄裳”象征尊贵的华丽外衣。“文在中”,是指虽然有一定身份,但为人做事很谦逊而不张狂;或者说是出身高贵,但平易近人。

这一爻是说,身居高位,应该谦虚谨慎、礼贤下士。这样才会受到人们的尊崇,才会平安无事。

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象曰:龙战于野,其道穷也。

上六是事物发展到极点的转化阶段。但阴气盛极而衰,阳潜其中而生,阴阳摩荡,对立转化,所以用“龙战于野”作比喻。所谓“战”,象征天地阴阳的矛盾与碰撞。也有人把“战”释为“接”,认为阴阳二气交接互合。解释有异,但精神实质并无二致,都强调了阴阳矛盾的对立和转化。其血玄黄,其实即指天地,古人说“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以血色喻天玄地黄,天地为阴阳和合,所以能产生万物,厚载不偏。

用六:利永贞。

象曰:用六永贞,以大终也。

在六十四卦中,只有乾卦与坤卦会多出用九与用六的一条爻辞。因为两卦分别是纯阳与纯阴之卦。

用六,即综合起来看坤卦的六个阴爻。

从整体来看坤卦的六个阴爻,除了位置不同外,它们都是一样的,都是阴爻,意味着柔顺、顺从。但“柔顺”和“顺从”应该有一定的原则,所以坤卦是讲为人做事之道的。

这一爻是说,为人做事,要永远坚守自己所信奉的原则和道德规范。只有这样,才会顺利、平安。柔顺、顺从,固然可以赢得人们的好感,但是不讲原则地盲从,也会招惹是非和祸事。

厚德载物有容乃大

“坤”代表地,所蕴涵的主要是一种宽大包容的精神。它与代表天的“乾”卦同为《易经》六十四卦之首。张岱年先生曾指出:“我认为,‘中华精神’集中表现于《易传》中的两个命题……‘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一个是奋斗精神,一个是兼容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两点可以看作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表现。”

坤卦所表现的柔顺谨慎意识与宽容精神,在六爻爻辞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本卦在于说明君子应当效法大地,以宽厚的德行负载万物。做人也好,做官也罢,首先要宽厚为怀,要像大地一样坦荡宽广。这里强调了厚德的基本原则是直率、方正、宽大。宽大,必然包容。像大地一样,容得下万事万物。这样,不仅会令自身“有容乃大”,也会令人生的境界走向阔大。

战国时代,赵国一名宦官的食客蔺相如出使较强大的秦国,代赵王以和氏璧换秦国的十五座城。实际上,秦王恃强想白要和氏璧,给十五座城只是个幌子。结果蔺相如不辱使命,完璧归赵。后来,在赵王与秦王的会面中,蔺相如又使赵王免受辱。为此,蔺相如被封为上卿,位在屡立战功的大将军廉颇之上。廉颇不服,想找机会羞辱蔺相如。蔺相如便托病,很少上朝,避免与廉颇相见。有一次,蔺相如在街上和廉颇走了个对面,蔺相如便主动避让。廉颇得知蔺相如的退让完全是恐怕“将相失和”于国不利时,幡然悔悟,乃亲自登门负荆请罪。

蔺相如的屈己退让,实际上就是方、直、大之道。他本是一个于国有功有用的人,但是对待同僚,不但能像母马一般“温顺”,而且还以博大的胸怀,以大局为重,淡然退让。这不仅可以避祸,还可以赢得人心。

与此相反,另一位身在高位的人,因违背坤卦所指示的做人为官之道,落了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孙膑是《孙子兵法》的作者春秋时期著名军事家孙武的后裔。年轻时他曾和魏国人庞涓一起学习过兵法,后来庞涓在魏国做了将军,他自知能力不及孙膑,一直耿耿于怀,后来孙膑也来到魏国。魏惠王对孙膑的欣赏,加重了他对孙膑的嫉妒。庞涓伪造了罪名,利用刑法挖掉孙膑的膝盖骨,并在他的脸上刺字涂墨,妄图使他永远不能够出头露面。孙膑忍辱负重在魏多时,直到有一天他听说齐国使者来到魏,才得以以犯人的身份偷偷地见了使者。齐使了解到孙膑是个了不起的人才,就暗中把他藏在车子里,带回了齐国。不久,孙膑得到齐将军田忌和齐威王的赏识。齐军救赵,齐威王是打算派孙膑为主将发兵前往的,但孙膑不想把自己的名字暴露出来,以免引起庞涓的注意,于是孙膑推说自己是受刑身残之人,不宜为将。齐威王遂改用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大举伐魏救赵。

田忌打算直奔邯郸,同魏军主力交战以解邯郸之围。孙膑不赞成他这种打法,提出了“批亢捣虚”、“疾走大梁”的正确策略。

庞涓得知大梁危急的消息,大惊失色。魏军不得不以少数兵力控制历尽艰辛刚刚攻下的邯郸,而以主力急忙回救大梁。这时,齐军已将地势险要的桂陵作为预定的作战区域,迎击魏军于归途。魏军由于长期攻赵,兵力消耗很大;长途跋涉使士卒更加疲惫不堪,而齐军则是占有先机之利,以逸待劳,士气旺盛。因此,面对齐军的阻击,魏军完全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境地,终致惨败而归。

公元前342年,庞涓带兵在马陵使魏国遭到从未有过的惨败。接着,齐、秦、赵从东、西、北三面夹攻魏国。公元前340年,秦商鞅用计抓到魏公子,大破魏军,魏国又一次惨败。后来到五国相王时,强盛一时的魏国终于向齐国表示了屈服,战国的形势由此发生重大转折,齐国代替魏国而称霸诸侯。

在这里,庞涓所表示出的鼠肚鸡肠和阴险毒辣,显然完全背离了宽容、修德柔顺、谨慎的坤卦精神。本来,倘若他能够做到容留本与自己情同手足的师兄弟孙膑,则不但会成全了兄弟之义,也使自己有了一个好的搭档,一同使魏国国势蒸蒸日上。可惜的是,他完全被一种不健康的狭隘偏执思想给控制了,结果,不但害了别人,误了国家,也将自己送进了一个万劫不复的深渊。